杜甫-长安十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次落第

    杜甫的功名欲望如此强烈,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家族传统和家庭教育。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杜甫在他的一篇赋文中提到过他的家族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奉儒守官”。他的第十三世祖杜预在晋朝的玄学思潮中以《左传》为基础,对儒学进行专门研究,终成一代儒学大师。而杜预的父亲也是个尊儒学、贵德行、重名节的善良君子。还有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也是个儒学文人。儒家思想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自然与他的先祖们一样,处治世而忧国忧民。儒家又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因而杜甫要走向追求仕途之路实在理所当然。

    杜甫不仅遵从儒家道统、遵守礼法、忠君爱国、关怀政事,他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热情,有“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与李白等人交情深厚,但并没有受到他们那种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影响,他卓然自立,有坚毅的现实人生观,肯定纯粹入世。

    受着这样理想和热情的一再激荡,杜甫鼓起勇气,来到了长安,这时他已经35岁。

    凡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很少有没到过长安的,他们都爱用美丽的诗句写出长安的雄浑地势、统治阶级豪华的生活,以及日日夜夜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兴衰更替。

    当年李白到长安时,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对他极为崇拜、景仰,他也着实过了一段极为风流荣耀的日子。与之相比,杜甫的情形就显得逊色了。

    到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杜甫36岁时,他鼓起勇气再次参加科举取士,很不幸的是,他再次落第了。

    满怀热切的政治抱负,鼓足勇气走上入仕的唯一途径,不幸又告失败。当时杜甫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他30多年前的人生并没有显示出他于仕途没有天赋,相反,他的才华和资质足以高中状元,那么为什么他一再失败呢?

    天宝六年的科考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手操办。时年,玄宗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由一个精明有为的帝王日渐变成一个糊涂天子。他偶尔会想到自己的子民,心血来潮地减免赋税,但他所任用的那些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往往比他减免的数额还要多好几倍。

    李林甫生平最忌恨文人,因为这些人来自民间,不识“礼度”,他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不利,于是巧施诡计,使得科考时无一人及第。之后,他反而上表皇帝以示祝贺,说这足以证明如今的民间已经没有剩余的贤能。

    这样一场欺骗文人的科考无疑让所有人悲愤难平,杜甫也不例外。但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独揽,直到他死后,杜甫才敢说出这些年来的悲愤: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杜甫在这场政治阴谋里遭到打击,他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是在这个时期去世的,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

    幸好杜甫具有热烈的感情,却不是屈原式的殉身主义者,他的坚强理智恰好和热烈的感情保持平衡和统一。他有着光明远大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和现实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杜甫在伤心之余,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奔走朱门

    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到贵族府邸充当“宾客”。这样除了可以享受闲散的生活之外,还可以结交一些文人画师。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被贵族人士举荐给朝廷,受到青睐和赏识。

    满身倨傲的诗人,竟不得不向人卑恭屈节,为求获得青睐,只好压抑着自尊。对于重视尊严、自负高傲的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这种看人脸色、受人奚落的艰辛,委实令人难以忍受。不过,拥有强烈理智的杜甫却将它忍了下来,他隐藏起心底的悲哀,把这种情形当作是过渡时期,脑海里幻想着居官在位大展抱负的生活,那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为了远大的前程,他咬紧牙根忍耐着。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给韦济,诗中体现了他备尝艰辛却寒贫自负的性格、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以及攀附权贵的悲哀、恳求青睐的无奈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徵,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韦济时任尚书左丞,颇有政绩,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雍容典雅。他和同僚们宴饮聚会时,时常称赞杜甫的诗作,他可以说是当时长安唯一一个因为诗而器重杜甫的人。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的一开头杜甫就阐述了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纨绔子弟,高官厚禄,珍馐美酒,真正有文才的儒生却终身不得所依。之后,杜甫用了很大的篇幅述说了他早年的抱负,以及今日的失落,读来令人心酸。这是杜甫的第一首自白诗,也是他穷困生活的开始。诗的最后,杜甫还说了今后的打算,他想东去大海,西游蜀地,却始终舍不得渭水清清的长安。这种想走又舍不得的心情在杜甫之后的人生里屡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作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这一时期的杜甫穷困潦倒,早已不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物质上,父亲的去世使得杜甫几乎完全断了经济来源,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入仕能得到俸禄之外,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精神上,看人脸色、遭人冷落的痛苦滋味,杜甫已经饱尝,对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他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环境再窘迫,衣食再无依,尊严尽失,抱负无门,杜甫仍然没有忘记忠君爱国的初衷,就像上面那首诗中写的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渴望走上仕途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为了百姓,为了整个国家。他立志要辅助天子使天下太平,民风淳朴,打造一个清明澄净的世界。为了这唯一的志向,杜甫不惜牺牲一切,这样的执着,实是可敬!

    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神色黯淡的杜甫,回到洛阳度过了这个冬天。他到洛阳城北参谒了那时已经改名为太微宫的玄元皇帝庙,欣赏了吴道子的壁画《五圣图》,还写了一首诗,以表示自己对玄宗过分推崇道教的不满。杜甫在洛阳没住多久,大概第二年春天就返回长安了。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第四年了,他的仕途依然遍布荆棘,情况没有什么改观。

    大典献赋

    唐朝的开元盛世发展到天宝年间已日薄西山,开始显露出晦暗腐败的趋势。

    内部政局混乱,宰相弄权,李林甫等人勾结权贵,逢迎皇帝,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妄兴冤狱,诛逐忠臣,整个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奸佞小人得以亲近皇帝,而贤达之士、忠良之臣反遭隔离摒弃而不能见用。

    外部边患无穷,守边将领好大喜功,为支持战争,只能加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国无宁日。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唐朝的边患,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也与边患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四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候用和平的方式——比如和亲——来解决,有时候则诉诸武力。唐朝时的外患,北有奚、契丹、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南有南诏,东北有室韦、靺鞨,他们觊觎中原的富庶和繁华已久,屡犯边境。

    奚和契丹是唐初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太宗时依附于唐;武后时起兵叛唐,被平,于是倒向突厥;玄宗即位后,于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之战打败奚、契丹,两部落重新属唐,唐设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以防御;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就任幽州节度使,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奚和契丹;天宝四年(745年),和亲公主被杀,战争再次爆发。

    吐谷浑位于今青海一带,一直依附于唐朝。吐蕃自松赞干布完善法律、整顿吏治后,一跃成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中原地区与藏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两者也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后为争夺河西走廊、安西四镇,以及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唐与吐蕃之间矛盾渐深;天宝八年(749年),玄宗为夺回战略要地石堡城,以哥舒翰为大将,倾举国之力奔袭,6月间,此战告捷,然唐军死伤数万人。

    南诏位于今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太宗时曾设都督府管辖;玄宗时曾册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并助南诏统一了西南的其他部落;统一后的南诏与唐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唐有意借南诏之力以抗吐蕃,而南诏也图谋自身的发展壮大;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南诏,结果兵败而回,唐军牺牲六万余人;此后南诏与吐蕃结盟,不断威胁唐朝的西南边境。

    各边境战事不断,死伤无数,兵源自然越来越缺乏,政府开始不断征兵。招募不到足够的兵士,就各地抓人,戴上枷锁送往军队。除了兵役之外,战争还需要大量的物资供给,国内赋税日益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

    杜甫看到这样内外交困而统治者尚不自知的现状,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尽快谋得一官半职,好为天下黎民请命,为他们谋福祉。天宝十年(751年)的正月,机会来了。

    这一年的正月初八到初十之间,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祭典:祭天地、太庙及玄元皇帝。杜甫趁着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献上了自己写的三篇赋文,同时,又上表请求予以任用。

    在呈给玄宗的表中,杜甫说杜氏一门自先祖杜预就一直心存儒学,奉守官位,到他的祖父杜审言仍然承继先代传统,官至膳部员外郎。而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七岁就能作文吟诗,到如今已不惑之年,依然于仕途没有什么成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证。他请求玄宗能够看一看他的赋文,发现他的才华,恩赐给他像先祖那样的官位,使他能够得偿所愿。终于,杜甫的辛劳和苦心没有白费,一丝曙光悄悄地透进他黯淡落魄的生命,为他带来了希望。这时候的杜甫已经40岁了。

    玄宗读了这三篇赋文之后,大为惊讶,视杜甫为奇才,他马上下令要杜甫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校他的文章。这是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里最辉煌闪耀的时刻。集贤院考试这天,很多文人学士围绕着他,他一时间声名大噪。然而杜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丝曙光并没有划破黑暗,迅疾如闪电的光亮之后,依旧是黑天。

    诗酒年华

    在等待官职的这段时间里,还好有朋友们的陪伴,他们丰富了杜甫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在这些人当中,着重要提到的是三个人,他们是高适、岑参、郑虔。

    先来说说高适和岑参。高适在宋州和杜甫、李白分别后,浪游数载,最后在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哥舒翰府上做幕僚,天宝十一年(752年)随哥舒翰入朝,到了长安。岑参,这个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从天宝八年(749年)起就在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府上做幕僚,天宝十年(751年)秋随高仙芝入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初又离开长安去了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高适、岑参及其他友人一同去拜谒长安东南面的慈恩寺。诗人们一起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着这渭水与终南山之间的古城,它是如此地气象雄浑,正如岑参写下的诗句一样: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据说,当天同去慈恩寺的人都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的情感与岑参的这首大致相同。而杜甫的诗却不然,他的诗并没有那种面对壮观美景不知今夕何夕,仿佛游离出世的感觉,他只看到了山川破碎、泾渭难分的时代危机,他用对比和借喻的手法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太宗贞观之治的怀念,以及对玄宗日渐昏庸的惋惜: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和高适时常一起宴饮畅谈,谈及的内容上至时事,下至黎民,几乎无所不包。相聚过后没多久,高适就要随着哥舒翰离开长安,杜甫知道今日一别,只怕再见无期。他感慨良深地写下了一首送别诗,诗中不仅透露出他对政治和时事的看法,也娓娓地道出了依依不舍之情: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送高三十五书记》

    虽然杜甫和高适只见过两次面,但彼此都惺惺相惜,且一见如故。在长安再度重逢的这段时间里,二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时局上,反倒显得相聚的兴奋淡了很多。

    高适自追随哥舒翰之后,仕途一路顺利,诗歌创作渐渐少了。他离开长安后,杜甫在不胜怀念之余,只能重新面对现实生活,独自空吟旁人不能解的忧愤。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当时的文人与酒是分不开的,杜甫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别人饮酒是助豪兴,杜甫却浓愁难消,平日积放在心底深处的一抹怨嗟自怜,在酒精的作用下越发涌现得不可收拾。

    杜甫满腔的愁绪以及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只能通过美景和美酒来疏解。但想摆脱这种情绪,他自己也觉得无能为力。有一首诗可以作为他这段时期的生活写照: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谍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园歌》

    前面我们提到了郑虔这个名字,这是这一时期与杜甫交往最密切、情意最深厚的一位朋友。郑虔是广文馆的学士,因为有俸禄,且官职闲散,所以他的生活还算惬意。郑虔的性格很恬静、淡薄,从不摆架子、耍威风。

    杜甫与郑虔一见如故,结为至交,郑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音律,可谓多才多艺。他很有幽默感,常能用自嘲的心态面对清苦的生活。这种性格对杜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杜甫贫困交加,发出悲愤反抗的声音时,偶尔也消极地用一两句幽默来减轻痛苦。

    这期间,从前和杜甫在山东一起游猎的苏源明也到了长安,他和杜甫、郑虔常常一起饮酒论文,三个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后来苏、郑二人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先后去世,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作了一首诗哀悼他们,诗的前半部分是这样的: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著东吴。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胸怀天下

    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是杜甫与郑虔相交的那段时间里,长安秋雨连绵,关内一带洪水泛滥,大片农作物被淹,收获无望。整个长安城都处在一种忧虑的状态中。

    不久后,米价暴涨,政府从太仓中拨十万石米低价卖给百姓。杜甫也每天到太仓买米,可见他的生活也过得相当困顿,可是只要有一点钱,杜甫就会去买酒,然后邀郑虔一起畅饮。

    饮到痛快淋漓时,杜甫不免对郑虔诉说心中的苦闷,一心求取功名却屡次落第,如今生活日益困顿,真是一事无成。郑虔安慰杜甫说,求取功名要有耐心,千万不能急躁,而且有时候还要看运气。他劝杜甫不要气馁,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希望。不过杜甫似乎已经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他想效仿汉代的司马相如,就算沦落到卖酒为生,也要以文名流芳于世。郑虔知道,杜甫虽然说着绝望灰心的话,但是他的心里仍然对仕途有所期盼,这不过是宣泄悲愤的情绪而已。

    酩酊过后,杜甫回家写了首诗送给郑虔,作为两人相聚的纪念。诗中他把醉酒时的谈话都写了进去,他的矛盾、他的挣扎,字里行间都看得出来,一方面他羡慕别人功名有成,一方面又觉得就算有了功名,也不过是后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又有什么意义呢?诗中虽然有矛盾的地方,但仍可以看出杜甫吐露的只是一时郁闷,最后他还是选择之前选择的道路。可怜的是为了这坎坷难行的仕途,杜甫的心灵长期忍受着煎熬,这种苦痛也只有知交好友能够了解吧。

    这首诗杜甫写得很慢,完成之后还吟咏再三,斟酌字词,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杜甫对作诗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而追求完美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很多愁善感的人,风光水色、气候变化、生活琐事等都能产生比常人更深刻更敏感的心绪,有了感想,便皆可入诗。杜甫还比一般诗人多看到了一层社会现实,他对“民生之多艰”深有体会,自己也一直身处其中,这使得他总是愁肠万结,因此,这首赠郑虔的诗也充满了愁绪: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醉时歌》

    天宝十年(751年)以前,杜甫在长安及附近并没有固定的居所,多半都是住在客栈或驿馆。这之后,他的诗里开始渐渐提到曲江、提到杜陵,他的足迹也多半活动在长安城南一带。长安城北直到渭水南岸是禁苑,供皇帝游猎;城南是山林胜地,许多贵族显宦都居于此,从城东南角的曲江到终南山一带的名胜,如樊川北岸的杜曲、韦曲,安乐公主在韦曲北岸开凿的定昆池,韦曲西的何将军山林,以及皇子坡、第五桥、丈八沟、下杜城……这些地名在杜甫后来的诗中都出现过。从“寸步曲江头”和“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这样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推测,杜甫已经定居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东、杜陵西一带,并且此后他开始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

    杜甫居于长安期间,他的妻子似乎一直在洛阳,直到他有了固定的居所之后,才搬来长安。那时大概是天宝十三年(754年)的春天。

    丽人兵车

    玄宗每年十月都会临幸华清宫,杨贵妃的姐妹也会随同前往。杨贵妃有三个姐姐,个个都才貌双全,杨贵妃得宠后,她们也随之富贵起来,分别被封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

    前往华清宫时,车马人数众多,队伍五彩缤纷,互相辉映,如百花争艳一般。车队走过,路上不时有遗落下来的钗钿环佩,绮丽芳香弥漫在整条街道上,可谓是当时的一道胜景,百姓每每驻足观看。

    不过在诗人杜甫的眼中,这既不是难得一见的盛况,也不是盛世太平的象征,而是统治者荒淫无道、奢侈放荡的表现。天宝之后,玄宗日益耽溺女色而荒废朝政,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把持政事,贪污奢靡,不仅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私下里还和很多贵夫人关系暧昧。杜甫看到浮华下的这种本质,不禁痛心疾首,他将自己的情绪化成讽刺性的诗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锦衣、华饰、美食、珍玩,通篇都是金碧辉煌而又珍奇罕见的景物。“蹙金孔雀银麒麟”“珠压腰衱”等字眼写尽了皇亲国戚的珠光宝气,在衣服上用金线绣成孔雀的图案,或是银色的麒麟,在裙腰上缀满了珍珠,发髻上戴的则是翡翠。他们的食物呢?“紫驼之峰出翠釜”“犀箸厌饫久未下”,驼峰、鲜鱼,这样精细难得、寻常百姓见也未见过的食物他们已经吃腻了。宴饮之时,笙乐飘飘,在座的都是身居要职的显贵。除了飘荡的杨花和飞来飞去的青鸟,谁还敢正视他们呢?丞相如果怪罪下来,说不定会祸连九族。由此可见当时杨家兄妹那种显赫的声势,何等地令人侧目!

    这首诗描绘了杨家姐妹到曲江游玩的情景,完全以写景纪实为主,全篇中没有一个讽刺字眼,但却又处处隐含着讽刺意味。不仅道出了杨氏兄妹得享尊荣与富贵之后的穷奢极欲,还暗含了百姓对他们的不满,最后一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很明白地指出当时杨国忠的飞扬跋扈。

    借着《丽人行》,杜甫书写出了天宝年间宫室的华丽以及皇亲国戚的嚣张气焰。这时已接近天宝末年,唐朝的繁荣富庶正迅速地倒向毁灭的边缘,然而统治者不自知,他们不关心民间疾苦,仍然恣意游乐宴饮。除了向百姓征收租税、强服兵役之外,官吏根本不理政事,贪污、冶游、宴会充斥了统治者们的生活,他们无暇顾及人民的温饱和安危,沉溺于腐败的风气、奢靡的生活,浑浑噩噩地享受着这最后一点盛世繁华。

    而那些欲以战事胜利邀宠拜侯的将军们丝毫不怜惜士卒,仿佛士卒们为将军的步步高升付出生命的代价是死得其所,他们不断征伐外族,使得原本和平的边境战乱连年。

    百姓们不仅要忍受昏昧庸碌的虐政,还要面对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威胁,他们虽有满腹的辛酸和痛苦,却无处可诉。他们的怨气、他们的哭泣声都被埋没在骄奢淫逸的风气中,没有人同情他们。

    写下《丽人行》之前,杜甫看到过百姓被征调从军的凄苦场面,百姓的哭泣、叹息深深地撼动了这位至情至性的诗人,他痛心地写下人们的无奈和悲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马儿嘶叫,车轮辚辚,那些即将出发的战士们把弓箭挂在腰边,他们的父母和妻子都前来送行。因为人马很多,嘈杂而拥挤的人马扬起了尘土,连咸阳桥都淹没在尘埃之中。

    这些送行的家属牵着战士们的衣裳,顿足痛哭,哭声悲痛欲绝,响彻云霄。过路的行人询问即将远行的战士,这样凄苦的送别是为什么啊?战士们说是政府征调去服兵役,已经有好几次这样的事了。

    这些战士中,有的15岁时就到北方黄河一带防制边患,40岁时又被调到西方川蜀之地去屯田。离开家乡的时候,里正还要为这些年少的战士们裹头巾、穿铠甲,等到他们回来时,头发都已经变白。即便已经老迈,却还不得休息,仍要被调到边地去防守。

    在边境与外族作战,伤亡很重,简直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然而皇帝开拓边疆的雄心却始终不肯罢休。没听人家说吗?山东有两百多州,那里的千万户村落竟然遍地长满了野草,即使有较为强健的妇女能够拿着锄犁,代男人耕种田地,但庄稼里阡陌不修,已分辨不出东西了。况且这一带的士兵性格坚韧,能耐苦战,将军们自然希望能多征召这样的人,驱迫他们就好像驱赶鸡犬一般。

    年长的人虽然时常询问士兵在边境生活如何,可是士兵们怎么敢说出心中的怨恨呢?就拿今年冬天来说,关西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士兵们还来不及喘口气,县官就急迫地索取租税,这些钱从哪里出呢?

    照这样的情形看起来,生了男孩子并不是件喜事,倒不如生个女孩子来得好。因为女孩子还可以嫁给近邻的人家,时常可以见面;若是生了儿子,等他长大了,就要被国家征召去当兵或是服劳役,往往一去不回,说不定死后也不得好好安葬。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吗?青海那边自古以来就有数不尽的白骨,没有人收埋。新鬼怨恨自己死得冤枉,旧鬼也跟着一起啼哭,每当天阴下雨的时候,那荒凉的边地上就有一阵阵啾啾的鬼哭声。

    这一幕充满了血泪的画面是杜甫对统治者无声的抗议和呐喊。百姓们的凄惨境况他们熟视无睹,一味奢侈享受,这样的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和杜甫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岑参、孟浩然等,他们也看到了浮华背后的末世之兆,然而李白最后将自己放逐于诗酒山水之间,过着“长醉不复醒”的生活,越来越脱离现实。王维则因政治上的挫折,改变了青年时代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抱负,后来又因丧妻,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最后他皈依佛教,退隐田园,避开人世纷扰,借山水美景支持余生。孟浩然更是处在退隐和进取的矛盾中,最后终于也踏上避世之途。虽然他们在田园山水间,同样留下了百世赞颂的诗歌,但他们却没有杜甫那样坚韧的毅力和悲悯情怀,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接纳时代的悲剧。

    杜甫的长子宗文生于天宝九年(750年),次子宗武生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一家数口来到长安,杜甫的负担就更重了,加上连年涝旱相继,关中收成大减,他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但也无济于事。

    秋雨连绵的日子总是让杜甫觉得生活无望,举目泥泞,不能出门,他索性把家门反锁起来,任孩子们不知忧虑地在雨中游戏。

    院中的花草都因灌溉过度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只有阶下培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还可以让杜甫看到一点希望。

    在这种情形下,杜甫的家人在长安没有住满一年便离开了。杜甫将妻子和孩子们送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暂居,当时的奉先县令姓杨,或许是他妻子的同族亲戚。杜甫本人仍然回到长安,同时他的舅父在白水(今陕西白水)任职,白水是奉先的邻县,从此杜甫便常常往来于长安、奉先、白水三地之间。

    时代悲声

    杜甫从天宝五年(746年)起,已经在长安度过了七八年的时光,除了为功名而到处拜访显达的朝廷贵人外,他还目睹了当时朝廷穷兵黩武以及君臣骄奢淫逸的一面,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玄宗自宠爱杨贵妃后,杨氏一族顿成显贵,竞相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外戚专权使得国政荒废,贪污盛行。可怜的百姓重担压肩,哭诉无门,只得无奈地忍受着贪官污吏的盘剥,苟全性命。

    杜甫定居的地方是个环境优美的胜地,附近的曲江一带遍植奇花异卉,万紫千红互相争艳,烟水明媚,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叶,实在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

    距此较远的地方,北有渭水,南有终南山,东有骊山。骊山山麓又有温泉,就是玄宗经常巡幸的华清宫所在地。

    虽然杜甫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但他却无心多赏景色,他的心牵挂着整个社会民生。由于他本身的穷困潦倒,所以,他更加了解百姓们痛苦煎熬的滋味。蕴藏在他心中的丰富情感,渐渐汇成诗句,从他的笔端流露出他那悲天悯人的天性,以及他对时代的控诉。

    杜甫早年的诗句还不足以让人咀嚼再三,不断回味,因为那时候,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丰衣足食,顺境中的感受力较为浅薄,无法触动心灵,留下难忘的记忆,基于此创作出来的诗句,也不足以发人深省。

    但在长安寥落、压抑、愁苦的这段时期,杜甫既感受到了贫困得衣食无靠的悲哀,又经历了为求官位而奔走权贵的无奈,再加上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离乱社会及昏聩朝政,杜甫的感慨是深沉的,他的诗句便成了人们痛苦的呻吟声和绝望的表情,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黑暗和悲哀。从这时候开始,杜甫的诗逐渐走向不朽的境地。下面列举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当时的情境及心情: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前出塞》其一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前出塞》其二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前出塞》其三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前出塞》其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前出塞》其五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其六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其七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其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其九

    《前出塞》九首写于天宝末年,时玄宗好大喜功,边境大将多投其所好,战乱迭起。这九首诗就是杜甫根据当时的境况写成的。

    九首诗中,第一首以即将成为士兵的人的口吻,写出了他限于朝廷征召,不得已要离开故乡,到遥远的交河(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服兵役的故事。和双亲告别,不能承欢膝下、略尽孝道,只能自己忍着哽咽,背负着刀箭武器背井离乡,这是时代的悲剧。

    接着二、三两首,是一种自我期许,借着奋发报国的情操来勉励自己。

    第四首写的是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以及知道自己生而无望的凄楚;若是在路上遇到相识的人,便托他带消息给亲人。

    第五首以不同士兵的口吻,问出了“主将宁尽闻”“几时树功勋”,一方面表达了士兵们艰苦的军旅生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不过是统治者开疆辟土的卒子,莫说是不一定能建立功勋,就是成王拜相,也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六首明白地显示了杜甫仁人爱物的胸怀,“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他不希望有太多的死伤和牺牲,他是具有反战思想的。

    到第七首时,怀念家乡的情绪不断地膨胀,长期的征戍使人厌倦,渴盼着归乡的日子早些到来。

    最后两首叙述了意欲向朝廷邀功的决心与意志,讽刺了边关大将的贪功好战。

    首获官职

    集贤院的考试之后,杜甫等待朝廷委派官职,可是很久都没有下文。这又与杜甫二次落第的始作俑者李林甫有关系。前面已经说过,李林甫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唯恐贤达之士露了锋芒,削弱玄宗对他的宠信。他对杜甫受到玄宗赏识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当玄宗命他主持对杜甫的考试时,他岂能放过这个机会?!李林甫施展政治手腕,将杜甫的文章贬为中等,恩威并施地笼络其他官员与他一同上奏玄宗,说杜甫的文才不过尔尔,迟迟不予分发官职。

    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杜甫曾回洛阳小住,他对两个集贤院的学士说,仕途怕是无望了,只能努力不要把祖父诗人的名声也丢了。

    杜甫的生活已经潦倒凄凉,若能放弃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朝廷尽心力的理想,安贫乐道,寻找另外一条独立于世的出路,想必后半生也不会那样凄苦。可偏偏杜甫执着于此,他的人生已经蹉跎了40多年,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那深刻的纹路仿佛就是杜甫所遭遇的困厄和痛苦,如此明晰地显示出这位诗人心中的愁肠百结。杜甫生存的理由和成长的理想都完全寄托在功名上,又为功名耗去了几十年的光阴,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杜甫又写了两篇赋文进献给玄宗。在这两篇赋中,杜甫再次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渴望,并且把他穷苦的生活描写得十分凄凉。与此同时,杜甫又开始再度奔波于显贵之门,请求他们予以引荐。他把诗作投给京兆尹鲜于仲通、来长安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这些诗格律严整,形式固定,内容多是颂扬他们的功业,并陈述自己的窘况,最后说出投诗的本意,说得很可怜、很迫切,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心情。从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为贫穷所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想要谋得官职的心情已经成了一种执念,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经过很长时间噩梦般的日子,杜甫总算能够稍微转运,看到隐在云雾后的阳光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已经在长安待了整整九年,或许是他的奔走终于起了作用,朝廷授给他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这是一个小官,整日忙的只是些琐碎的交际应酬,不能有所建树,一展抱负。杜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机会,他曾写下一首诗,说明他不想做河西县尉的原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问风飙。

    ——《官定后戏赠》

    这首诗题目中的“戏赠”二字有些自嘲的意味。诗中引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时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因要束带前往拜见上级长官,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辞官而去。杜甫此时的情形与之颇为相似,他同样不愿为一些小事小节而奔走驱驰,于是干脆不接受这个官职。

    杜甫拒绝出任河西县尉之后,很快,又一道命令传了过来,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冑曹参军。这个官位并不比河西县尉大多少,主要工作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等。杜甫一方面为了生活,一方面想步入仕途,进而实现理想和抱负,便不再推拒,勉强地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

    虽然已经和政治生活有了接触,但这个职位和杜甫平素“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未免相差太远。杜甫的内心仍然落寞、失意,想到自己为求功名,备尝艰辛,只不过换来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官,除了啼笑皆非、自我解嘲还能怎么样呢?

    此时的政局混乱之势已经明显地摆在眼前,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乞儿遍地,杜甫每每看到这些,不禁感慨万千,他有着使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志向,也有使国家富裕强盛的意愿,但他没有施展这些的机会,他不得不屈于一个微小的官位,继续潦倒下去,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

    幼子惨死

    前面我们提到过,杜甫婚后,妻子一直是留在洛阳的,到天宝十三年(754年)左右才举家迁到长安。杜夫人贤惠明德,一直十分体谅杜甫的抱负,独自一人默默地操持家计,抚育幼子,毫无怨言。

    杜甫让妻子和孩子搬到长安有两个契机,其一是因为他在长安找到了固定的居所,其二缘于他的一场大病。当时,杜甫失意潦倒,身心俱疲,寂寞的情怀更是无人慰藉,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长安。在极端寂寞潦倒的时日里,杜甫染上了疟疾,卧床修养近两个月,才彻底痊愈。

    杜甫卧病在床时,幸好有善良的邻居断断续续地接济,才得以熬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其中有一个邻居非常关心杜甫,时常照顾他,还拿些佳肴名产送给他,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杜甫对这些人感激甚深,在长安的这些年里,奔走于权贵之门,见惯了上媚下陷、仗势欺人的嘴脸,这样不计回报的温暖实在是很久不曾感受到了。

    当杜甫的病情略为好转时,马上寄了一封家书到洛阳,要妻小都搬到长安来,一家大小聚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也省得寂寞无聊之时无处排遣。

    这场大病后,杜甫显得苍老多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一点都看不到了,留下的只是受尽贫病交迫折磨的凄怆面容。当妻子和孩子都来到长安时,杜甫很欣慰,但是他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经济状况。自己一人在长安尚且吃尽苦头,要如何养活弱妻幼子呢?这一大家人靠什么度日呢?果然,不到一年,杜甫不得已只好将妻子安置到奉先。

    杜甫接受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的官职后,曾在赴任前到奉先探望妻子和孩子。途中经过骊山,骊山有温泉,玄宗早已设宫苑于此。杜甫想到玄宗与杨贵妃在山上避寒宴饮的场面,他们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随意赐予宫人。他们穿的是绸缎锦绣,吃的是山珍海味,在毫无节制的挥霍里,剩酒残肴堆得发臭,但他们从不理会有多少人正因为他们的奢侈浪费而饥寒难当。身处在同一个时代,同样是大唐子民,但荣华富贵与枯槁贫寒之间的差异真是天壤之别。

    杜甫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奉先,原想与家人好好相聚,没想到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他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食物,竟然活活饿死了!丧子之痛深深地打击了杜甫,憔悴、孱弱的他不断地自责,认为自己愧为人父。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心中聚集了哀国、思家、怜民的千愁万绪,这情绪凝结成了一首史诗性的著作。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洋洋五百字,诗中将杜甫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表达出来,博大浩瀚、沉郁顿挫。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