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亚洲(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圣雄陨落——甘地之死

    一、最后的战斗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处处皆有。但若想面对它,必须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地位最低微的人。”

    “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这些名言相信您或多或少都看到过、听到过,没错,这些名言皆是出自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之口。也许您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却绝对是如雷贯耳,没错,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就是被世人称为“圣雄甘地”的印度伟人。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和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一道,开创了印度民主独立自由的新时代!

    甘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更是将“非暴力不合作”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传播给了千千万万向往独立自由的人们,他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在他瘦削的身体里,却蕴藏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就是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和甘地一起为印度独立而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战友;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响(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因为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

    然而,无论是甘地还是英迪拉母子,最终却都为了这个国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伟大的殉国者,为了印度的独立和繁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849年3月,随着旁遮普的被吞并,印度宣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花费几乎一百年来征服印度的计划宣告完成。从此,作为英殖民地,印度一直饱受英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2年,当日本法西斯军队在正式侵入印度边境时,为了获取印度对英国进行战争的支持,保证英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同时也迫于同盟国的压力,当时的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同意对印度作出重大让步。丘吉尔向当时在印度国内拥有极大号召力的印度国大党保证,只要印度协助英国出兵抵抗日军,日本战败后,印度将取得自治领地的地位。

    这份保证对于当时的英国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份巨大的代价。因为根据丘吉尔的保证,一旦印度出兵牵制入侵印度本土的日军,等到日本战败后,印度就可以在英联邦范围内享受自治的权力。这对于被英国统治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印度而言,不能不算是巨大的诱惑。

    然而,甘地却明确地拒绝了丘吉尔的这份厚礼。当时的甘地,已经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的领袖,为了对抗英国政府的压迫,为印度的赢得独立和自由,他已经不止一次被英军逮捕,投进监狱。他认为英国政府的保证,其唯一目的在于争取印度立即给予合作,以暴力保卫他们的领土。这和甘地一直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完全相悖。

    甘地认为,即便是必须抵抗日本军队,唯一有效的反战武器仍然是非暴力。如果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能够毫无惧色、前赴后继地向日本人的刺刀冲去,直到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那么一定会让最凶残的敌人也变得心慈手软,从而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如果英国人撤离印度,那么日本人就再也没有任何理由进攻印度了。

    因此,对于英国政府给出的诱惑,甘地提出“退出印度”作为新的反英口号。他说:“我要求立即获得自由。如有可能,我要求在今晚结束黎明之前就取得自由。”

    对于甘地的要求,英国人自然不会立刻答应。事实上,诚如甘地所想,英国需要的只是印度提供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这样才能帮助英国去与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给予印度自治领地,已经是英国政府的底线,所以,为了不影响英国制定的战略大局,此刻,必须要让甘地从印度民众的视线中消失,否则,一旦他领导的国大党在日军打入印度国门时再生事端,就会让在印度的英军腹背受敌。于是,在一次周密部署的行动中,英国人逮捕了甘地及国大党的领导人,使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消失,直至二战接近尾声。

    甘地和大量领导人的被捕,让国大党突然退出印度的政治舞台。此时,印度的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认为穆斯林联盟取代国大党的时机已经来到,他决定支持英国关于参战的要求,以换取英国在战后对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的主张的支持。这个将来分治印度的计划,加剧了英国人撤退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血腥仇杀。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每一个人印度人,从出生起便注定要有教派的信仰。在印度,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在印度根本不可避免,种族和教派之间的血腥屠杀,也构成了印度社会的巨大灾难。

    1933年1月28日,一名留学英国的印度穆斯林大学生在一份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分治印度,建立穆斯林自治国的方案,随后,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将这一目标当作了行动纲领。当1947年印度人民欢呼独立的到来时,他们十分心痛地发现,他们不得不吞下历史留下来的苦果:将印度一分为二。

    多年来,甘地的足迹遍及印度的每一个角落,十分熟悉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杂居的状况。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和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并不能改变这种杂居状况,相反,却会带来更深的宗教仇杀!

    1947年8月14日午夜,在巴基斯坦的首都达卡和印度的首都新德里,两国的领导人都在和人民一起欢呼各自国家的诞生。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印度,居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住在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一场全面性的血斗在印度大陆出现。不久,印巴两国又为争夺克什米尔邦而残酷厮杀。无论真纳,还是尼赫鲁,面对这种混乱的状况都束手无策。

    8月底,印度独立刚满半月,旁遮普省的12个县已在血泊与火海中挣扎了2周,只有加尔各答这个火药库因为甘地的坐镇一直没有爆炸。参加甘地祈祷会的人以空前规模在扩大——1万、10万、继而50万,甚至高达100万,在一个宗教狂热的国度里,当亿万信徒聆听一种声音的时候,它所创造的奇迹与神话可想而知。甘地在加尔各答创造的奇迹,曾引起举世瞩目。当时《伦敦时报》这样评说:“这座城市是印度的奇观。”蒙巴顿从新德里致函甘地,盛赞他的功德无量:“在旁遮普,我们有一支55000名士兵组成的别动队,他们被大规模的暴乱弄得一筹莫展,在孟加拉,我们的干预部队只有1个,那里却没有发生任何暴乱。”

    然而在1947年8月31日的早晨,奇迹出现16天之后,宗教仇恨之火终究还是点燃了加尔各答这个火药库。当晚10点,一群狂热的印度教青年突然闯进海达利公馆院内,要求与甘地谈话。当时甘地正躺在草垫上,身边是他的侄孙女摩奴和阿巴。甘地被吵声惊醒,站起身来,说:“嚷什么,我在这儿,你们来杀我吧。”说话间,两位浑身是血的穆斯林挣脱人群,躲藏到了甘地的身后,但一根根棍子向他们飞去,好在甘地个子不高,才没被击中,直到增援的警察赶来才解了围。随后,对穆斯林贫民窟一系列的袭击行为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这些都是国民公仆团极端分子策划的。

    加尔各答事变给了甘地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位终生致力于非暴力理想的老人似已有一种理想幻灭的巨大失落感。为了使加尔各答恢复理智,拯救千百万无辜者免于死亡,甘地只有拿自己的生命孤注一掷。

    他对外发表声明,决定从9月1日起开始绝食,一直到动乱结束,不成功便成仁。这位已是78岁的老人,一生中不断绝食以换取胜利。在他的手中,绝食成了一个在没有武器、经济上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从未使用的最有力武器。这种武器“把一种使其不能逃避的紧迫感强加于对手”,甘地“每当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就使用这件武器。他断言,只有绝食才能“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们的每一根道德神经”。

    但是,这次绝食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他的志同道合的伙伴,都是一次巨大的冒险。此时78岁的高龄,加上最近长时间的焦虑和奔波,甘地早已经精疲力竭,在这种情况下绝食,极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然而为了制止这种两个教派间的血腥杀戮,甘地决定孤注一掷。绝食开始后,他的体力很快便衰竭了;几小时后,心律开始出现不齐现象;等到了午夜,他说话的声音都开始变得含糊不清了。

    甘地绝食的消息在短短几小时内就传遍了加尔各答城。多少年来,甘地的绝食斗争已成为激发人们斗争的信号。整个印度的大部分居民虽然不识字,也没有收音机,但人们总能了解他绝食的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每当甘地受到死亡威胁时,人们都一致本能地为他担忧,一批又一批焦虑不安的群众纷纷来到海达利公馆看望他。但疯狂的暴力行为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一时难以被遏制住,纵火、杀人、抢劫仍在加尔各答城进行。

    从甘地绝食后的第二天早晨起,前来海达利公馆询问他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知名人士纷纷来到甘地卧榻前,请求甘地停止绝食。

    到了第三天凌晨,甘地健康恶化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加尔各答的人们都沉浸在了焦虑与悔恨之中,一股股友善的浪潮突然席卷了这座难以驾驭的大都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贫民区游行,呼吁恢复秩序与平静。中午时分,27名市区的极端分子来到海达利寓所门前,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活动,当晚,全城恢复平静。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穆斯林重要人物一起起草了一项共同声明,庄严保证——阻止宗教仇恨再起。

    1947年9月4日晚,已经绝食了73个小时的甘地终于了喝了几口桔子汁,宣告结束了这次绝食斗争。

    甘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捍卫和平的举动,终于制止了加尔各答暴乱的蔓延,他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甘地的老友,印度独立后的首任孟加拉省省督拉贾戈帕拉戛查理说:“甘地建树过许多丰功伟绩,然而最为神奇的乃是他在加尔各答战胜了邪恶,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印度独立。”

    在确信加尔各答不会再有问题时,甘地决定前往被血与火吞噬的旁遮普省。然而,还等甘地来得及到达旁遮普,首都新德里又发生了新的暴力事件。由于周围的农村极不安全,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涌到了这里避难。

    9月3日早晨,印度教徒从杀害中央车站的穆斯林苦力开始,接着大规模洗劫穆斯林的商店,打死商店老板。新德里的暴乱将对整个印度半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警察中的印度教徒数量极多,所以对于这次血腥屠杀多半采取“开小差”的态度,介于管制和不管制之间,根本没能起到组织或延缓事件加剧的作用。而新德里仅有的部队也开始变得人心涣散,整个城市的公共秩序严重瘫痪,以至于总理尼赫鲁甚至不得不亲自挥舞着棍棒,上街驱散这些暴乱分子。

    新德里的暴乱在短短三天之内就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新政府对于局势一筹莫展,根本拿不出什么可行的方案来。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这个印度独立后首个新政府的成员,在执政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英国人的监狱中度过的,而且一直追随甘地,从事非暴力不合作斗争,从来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和治理这个国家。现在,英国人丢下一个烂摊子让他们收拾,他们自然无法应付。

    9月6日,新德里的暴乱事件已经上升到了万分紧急的程度,总理尼赫鲁和内政部长帕迭尔急电招回了当时正在西姆拉休假的蒙巴顿,由他出面组织应急委员会。

    9月9日,甘地前往旁遮普时路过新德里。一下火车,帕迭尔便一脸沮丧地告诉他新德里的情形,甘地于是决定留下来。由于原先甘地住过的“贱民”区已挤满了难民,他只好住到了国大党的支持者、甘地的忠实拥护者比尔拉的寓所。在到达新德里时,甘地立刻发表声明,一定要尽力使新德里的空气重新恢复平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