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气质与个性-人格毕生发展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们把视野从个性与气质的视角扩展开去,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人格的毕生发展。在了解毕生发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格。

    人格及特征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这个定义揭示了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及社会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包括动力、特征、调节等子系统,是由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各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成分在人格系统中密切联系,协调运作,表现出生机蓬勃的整体的人。人格的整体性丧失,个人心理的和谐统一性受到破坏,就会出现自我调节不良,社会适应力差,亦即个人心理和谐及其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便可能出现各种疾病,甚至变态。比如一个脆弱的人受到重创,可能对社会产生仇恨或惧怕等情绪,就会给人格造成某些缺陷造成。

    人格的稳定性人格具有跨时空的持续一致性,它经常地、一贯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乃至明天的我在不同情境下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展示稳定的自我。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发展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随着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实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完整地说,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比如一个人善良的本性不变,同时又学到好多美好的品行,不断完善自己,终究培养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眼中的“圣贤人格”。

    人格的独特性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的整合。不同的人,其人格构成的内容和结构具有其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人。人格的独特性源于个人先天的生理基础和人格形成发展的环境的差异,及这些因素其作用内容、程度的差异。人格的独特性中也包含着人格的共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豪放的李白、沉郁的杜甫、旷达的苏轼,这些历史人物,他们各有特点,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强烈痕迹。

    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形成受个人先天素质的制约,又受社会环境的巨大作用,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为一个人人格的发展提供范围和潜力。社会化过程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社会化即个人在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文明,获得自我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在复杂的社会化内容,诸如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社会制度、个人家庭及其个人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作用下,个人获得了需要、能力、价值观、性格等人格特征。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剥夺,将使人丧失人性,不能形成人格。社会性是人格的本质属性。从整体来讲,美国人热爱自由,而中国人讲求礼仪,这是传统文化延伸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人格和个性常常作为同义词使用,但这是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比如,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是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个性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人格还有整体性等特点。又比如,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人也有个性。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它既包含个人与他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即共性,又包含个人独特的特性。所以人格概念比个性概念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从人格与气质的关系来看,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是一种依赖于生理素质的人格特征。气质与人格有密切的联系,气质是先天禀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它使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独特的色彩。同时,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此而言,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性。因此,这些术语虽有区别,但它们都属于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人格毕生发展及特征

    广义地说,个体从生到死,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都可以称之为发展。狭义地说,人在生长过程中,身心向进步积极方面的变化叫发展。人格毕生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历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发生连续变化。这种变化既包含量变,又包含质变;既指上升的、前进的、积极的变化和过程,又指下降的、衰退的、消亡的过程。

    人格的毕生发展应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整体发展观念。即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的连续变化以及这些成分和特质在人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不断协调与整合而形成的一种人生的定向运动。

    二是人格毕生发展的观念。特别是成年期以后的人生不是一片绵延的“高原”,由于成年期后,人生还将面临诸如继续学习、从事职业活动、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重大课题,因此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成年期后的进展,直至生命终止的人生全过程。毕生发展应是个体自卵细胞受精开始的胎儿期到脱离母体后经历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各阶段,直至生命终止的发展全过程。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格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人格的整体发展,包括能力、情感、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性格、行为等成分和特质的连续变化,以及这些成分和特质在自我意识调节下的协调与整合运动。

    二是指人格向进步的、积极的方向变化,亦即在社会化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和时代对自身的规范性要求、自己的个性特点需要,找到自身完善人格的目标、内容和方向,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为根本点,并立足于自身在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和特长,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使自己人格的各种成分和特质,以及这些成分和特质的协调与整合连续不断地向积极的、进步的方向运动,以形成和完善其职业理想人格。

    三是指青年期及其之后的人格发展。包括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各阶段,这个过程贯穿于我们的终生。

    人格发展有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统一发展中的均衡性,共同模式下的个体差异性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人格发展中的这些特征吧。

    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人格的发展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质变完成量变,事物在新的质态的基础上,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变化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阶段性,每一次质变,事物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了另一个阶段,因此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格发展的连续变化中呈现出阶段性,每一阶段既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和成果,又孕育着后一阶段的新质,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即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许多人格特性的发展都是由系统到分化,再到整合。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

    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各种人格特性或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人格整体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速度的不均衡及其各种人格特性在发展的起始时间、速度、成熟程度等方面的不均衡。

    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人是不同的个体,由于他们各自的遗传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在身心特性方面呈现出许多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力、动机、气质、性格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就使得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程度上的不同,从而使人格发展呈现出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轻松一刻:命运多舛的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是家中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地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

    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地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原来,钢琴声的分贝数一般在80至90分贝之间,人不能在85分贝或更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停留超过6小时,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因此导致耳聋,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米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米列塔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米列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贝多芬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2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终生未婚。

    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