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坚守:你自己就是阵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

    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没有脊梁;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你我的选择,决定中国的未来;你我的未来,就是中国的希望。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北宋的邵康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他的《梅花易数》直到今天还在各大书店、各小书摊热卖。邵康节自己不爱做官,却收了一大批在朝做官的弟子,很多官宦贵胄也以能和他交往为荣。宋神宗执政时期,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造成了某些州县的骚乱。邵康节的几个弟子和老友写信给邵康节,说我们准备弹劾王安石,然后辞官回家,眼不见心不烦。邵康节回信道:“正所谓家贫显孝子,国破见忠臣。当前正是需要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时候,新法固然严苛,但诸君在执行中能够放宽一分,老百姓就能多得到一分的好处。而你们弹劾王安石,除了发泄一通私己的愤怒,这对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又有什么好处呢?”

    当下社会上有不少类似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可是在他们嘴里,你听不到一丝中国的好,全是腐败、黑暗、落后、败坏,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张嘴闭嘴都是美国民主、英国博爱、法国有人文情怀,动辄“对中国失去了信心”,“要移民”,等等。

    然而正如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厉以宁所说:“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没有脊梁;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你我的选择,决定中国的未来;你我的未来,就是中国的希望。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另一著名学者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今天,你们进到了清华北京大学,将来你们会长大,长大以后老问题就出现了:你要不要做自了汉?别人都不管,只管我自己?自了汉什么标准?有点钱,读了博士,在外国住下去,管我自己的生活,这叫自了汉。我告诉各位,这个观念是错的。你的根就在这里,对中国你可以抱怨,你可以不满,你可以诅咒,可是告诉你,你的根在这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的大国,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其自身问题,英国照样有腐败,法国照样有贫民窟,在娘胎里就讲民主的美国人照样会被联邦警察从华尔街上赶出去。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活质量、社会福利等方面或许的确比国内优越。然而这种优越绝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一个外国移民头上。移民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财富,或者有相应的能力。比如移民德国,至少要先在德国投资几十万欧元,解决几个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否则,德国人民是不会欢迎他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正是因为有财富者、有能力者移民多了,这些国家才会越来越发达,而培养了这些人的祖国和人民,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有位学者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经讲到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对老教授夫妇,膝下仅有一女,老两口辛辛苦苦将姑娘送到美国留学,本指望姑娘学成后报效祖国,兼带为他们养老送终,谁知姑娘出国没多久就投入了外国男友的怀抱,谁劝也不顶用。气得老教授夫妇逢人便诉苦:“合着我们这辈子啥都没干,就给外国人培养了个儿媳妇!”

    另一个给外国人培养儿媳妇的故事更加发人深省。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政协大会发言时,讲过一个故事:周先生的一位老领导告诉周先生,他的女儿在自己的极力反对下,仍然加入了外国国籍,并嫁给了外国人,一开始,他非常愤慨,是女儿的一句话,最终让他接受了女儿的做法。这句话是:“爸爸,您将来再不用为您的外孙在国内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求人了。”

    这种“中国式求人”,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但这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无奈?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类似于故事中的主角之一的领导,不求人,他的女儿难道就上不了幼儿园?上不了小学和中学?我想不至于。能让他为之孜孜以求的,至少恐怕也得是个市重点学校。

    换言之,该领导非但不是“中国式求人”的受害者,反倒是“中国式求人”的受益人。实际上,也正是因为社会上这类不自知的受益人太多,才会导致我们的社会这样那样的阴暗现象层出不穷。

    然而还是那句话: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清代的梁启超说过:“冬天晒太阳是很舒服的一件事,但你自己得先站到太阳底下。”同样的道理,太阳是光明的源头,但阳光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感觉冷,就不要站在阴影中。

    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黑夜,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世界完全光明。只要你不被黑暗淹没,你就是阳光,就是烛火,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点亮世界。

    2.任凭风浪起,做好你自己

    隐,不是生存状态,更多是处事心态。能抵挡住诱惑,坚守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大隐。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元初,战乱频仍,人祸不断。有一年夏天,杰出的思想家许衡与很多难民一起南逃。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时,因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大伙儿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突然有人发现道边有一棵大梨树,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梨解喝,唯独许衡端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人们都觉得许衡很奇怪,便啃着梨子问他:“你怎么不摘个梨解解渴?”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对方笑着说:“时局这么乱,人们各自逃难,这棵树早就没有主人了。既然梨树没了主人,吃个梨又有何妨?”许衡说:“梨树没有了主人,难道我们的心也没有主人吗?”任凭别人怎么说,他始终不肯摘梨。

    一个逃难的人,因为口渴吃了一颗无主的梨子,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人之常情,不值得苛责。但这实际上是没有法律意识的表现。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设问便可证明:设若梨树的主人没有逃难,他会不会日夜不停地守在梨树下?肯定不会。世上又有哪个小偷会趁主人在时明目张胆地去偷?套用一句经典诗歌:你碰,还是不碰,道德底线就摆在那里。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也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这话不尽然,因为即便你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你也时刻都不能骗过你自己。

    都说当今时代道德滑坡,人性的流失比水土流失更严重,我们不能简单地苟同,但社会上不堪入目的事情越来越多,苦苦坚守的人越来越少,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比如爱情这个世界各民族的终极信仰之一,如今就越来越显得光怪陆离,近些年更是催生出了“剩女经济学”、“丈母娘经济学”等新名词。比这些名词更令人讳莫如深的是“援交”和“兼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童小军教授曾经对此进行过地专项调查研究。童教授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其中不少援交女孩提到,跟陌生男人“在一起”,总感觉有点儿不好,但也仅仅是不好而已,从没有人说她们悔恨,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感伤。尽管她们都说自己曾经伤心了很久,但在她们眼里,自己绝不是卖淫,而是“兼职”!

    当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卖淫也可以兼职,那么偷盗可不可以兼职?杀人可不可以?!

    这不是刻薄,而是必要的警醒。我们从来不提倡大家都像春秋时期的尾生一样,为了一个诺言白白牺牲大好青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些爱情中的不坚守还应受到法律保护,但我想上述被采访的女孩至少是没有资格谈什么爱情的,除非她们心有所悔。

    禅宗史上曾有一个“风动幡动”的典故:

    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避免纷争,连夜逃往南海。有一天,慧能听到周围的人奔走相告,说广州法性寺着名的印宗禅师今天要开讲《涅盘经》,慧能于是随僧众来到法性寺听经。只见讲坛上竖起了五彩的蟠旗,迎风招展,有两个和尚见了,其中一个随口说:“今天风大,幡都吹动起来了。”另一个反驳道:“不,这不是幡动,而是风动。”两人各不相让,争论不休,引得周围一大群人驻足围观。慧能瞅准时机,朗声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二位的心在动。”两个和尚一听立刻恍然大悟。这件事迅速传到了印宗禅师耳中,印宗禅师大惊,立刻明白慧能的一番话正是自己正要开讲的《涅盘经》的中心思想,于是马上拜慧能为师,并请他升坛说法。

    众所周知,佛法是唯心的,与受唯物主义教育多年的我们不太兼容。但佛法中关于心灵修炼方面的内容,在也有其意义。人们都说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其实自从人类文明产生,物欲就从未有过片刻止息,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守住自己。

    现代人常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诚然,没钱是痛苦的,对一个年轻的心来说更是如此。这世界贵到令人太自卑,这时代到处酒绿灯红,歌舞升平的背后,难免沉渣泛起,如果你守不住自己,把那些迷茫又疯狂的人们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那你迟早会听到自己灵魂的悲泣。

    中国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1988年,他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的职位,用十万块钱开始做希望工程,不久,他在飞往北京的班机上,从天空注视北京城区,当看到北京新耸立起来的一些楼群时,他突然心生悲凉:“我放着团组织部长不干,去做希望工程,我现在有多少钱?我的钱还不够建一个小楼!”但一转念,徐永光又马上顿悟了:“我要追求的不是有形资产,我追求是道德、文化、精神的价值!从那个时候起,我眼睛里便再也没有钱了,我眼睛里只有我要做公益的信念!”

    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为什么悲凉呢?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看到别人开着宝马自己却骑着自行车,便突然郁闷起来。我们并不指望所有人都去做公益,但别人开宝马与你有多大的关系呢?我们总是执着于外界的现象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而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的产生却又偏偏出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我建议,大家心态上要知足,行动上要永不知足。或者说,大家做事情时要尽量唯物,实事求是,但在生活方面,还是唯心一点儿的好,千万别看到风动幡动就心动。

    3.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圣贤人说“积财伤道”,伤的便是做人的道。一个人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请问他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学到贪婪,学到自私。后代子孙学到这个,请问他的家运还会延续下去吗?人算不如天算,遵循财富之道和人生之道,家运才能不败。

    ——蔡礼旭(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始人,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说到“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很多人立即会联想到那个相关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话里话外多少有点让人心甘情愿地上当的意思。其实这是区解了先哲的本意——没有无私的人,只有高尚的人。无论是谁,活着就需要追求基本的物质;无论是谁,追求更好的生活都是一种本能。但无论追求什么,都应该堂堂正正的,通过正直、合理的途径去争取,而不能超越道义、不择手段地谋求。

    历史上有一个“公仪休爱鱼不受鱼”的典故: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因为德才兼优被任命为宰相。他有个嗜好——爱吃鱼,几乎达到了无鱼不欢、无鱼不食的地步。看到公仪休做了宰相,一些别有心机的人便千方百计地送鱼给他吃,但全都被公仪休婉言谢绝,失望而归。

    不久,公仪休的一个学生听说老师当了宰相,特地买了两尾鲤鱼登门祝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

    学生非常奇怪,问道:“老师一向喜欢吃鱼,今天学生来看望老师,为什么却不接受呢?而且我听说很多人都曾经送鱼给老师,老师为什么一概不收呢?”

    公仪休回答说:“我身为宰相,理应廉洁奉公,所以他人送鱼一概不收。”

    学生想了想,说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再说老师身为一国宰相,收两条鱼又算得了什么?”

    公仪休摇摇头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的职务。这样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因此,我不会接受你送的鱼。”

    公仪休爱鱼,而不受鱼,表面上看来是不肯徇私受贿,值得称赞,但是他的论调并不见得有多高尚——因为他是为了保住相位,同时保证自己有鱼可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但即便是这样,这仍然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多的人,虽然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但在诱惑面前往往心存侥幸,最终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看似收下了鲜鱼,实则吞下了鱼饵!所以,哪怕是为了“自爱”,我们也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远离任何形式的蝇营狗苟。一旦在名利面前耐不住寂寞,不满足直钩所得,你设法制造的曲钩,终究会让你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从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不仅是指途径、渠道,也包括道德。有句俗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无论如何,你都必须走正道,搞阴谋诡计、搞歪门邪道,掩耳盗铃的人,到头来终究不免摔到自己挖掘的陷阱中。在这里,东汉名士杨震为我们做了好的榜样。

    杨震自幼聪敏好学,精通典籍,是当时着名的儒学大师,人称“关西孔子”。年轻时,他曾多次婉拒过朝廷官员的举荐,不肯做官,只以教书和租地务农为生。后来,大将军邓骘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做官,杨震不好拒绝,便出任了荆州刺史一职,后因政绩卓着调任东莱太守。

    在上任东莱太守途中,杨震路过昌邑县城。昌邑县令王密本是杨震的学生,王密做官也是杨震做荆州刺史时举荐的。为了感谢老师的举荐之恩,半夜时分,王密怀揣着十斤金子,悄悄来到杨震住处,双手奉上,感激地说:“我本是荆州的无名书生,多亏老师一手提携,才有今天。此恩此德,学生终身难忘。”

    杨震先是一愣,继尔笑道:“你我师徒多年,也算得上彼此了解了。可是我了解你,你并不了解我呀!”

    王密再次恳求道:“请老师理解,这只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没有别的意思。而且这些金子都是自家之物,绝非贪贿所得。再说,半夜三更的,也没人知道……”

    “怎么没人知道?”还没等王密说完,杨震已勃然大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赶紧收回去吧!”

    杨震的当头棒喝,弄得王密既惭愧又尴尬,只得灰溜溜地收起黄金离去。

    杨震所说的“四知”,实质上是指社会道德准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天地良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如今,许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偏离,本该放弃的,拼命攫取;本该追求的,偏偏又毫不犹豫地放弃。这种人生方向、价值观念的悖离,极易使人沉沦其中,最终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坚守需要勇气,但有时候坚守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乏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他们或是领导的夫人,或是领导的儿女,或是其他亲朋好友等等,对此,除了必不可少的教育,有时候还需要智慧出马。在这方面,王安石做得就很有创意。众所周知,王安石不仅不修边幅,而且称得上是个邋遢大王,而他的妻子偏偏是个有着严重洁癖的人。因此,两个人每每合不来。王安石自江宁任上退休后,家里原来借了一张官署里的藤床,王夫人不想还,公差们前来索取藤床时,又不好意思跟王夫人说。王安石知道后,并没有批评夫人,而是故意光着脚在地上走了一会儿,然后站在藤床上,接着又在上面休息了一会儿。王夫人看见后,立即命人将藤床送还给了官署。

    王安石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曲中求”,但这种“曲中求”无疑多多益善。只要我们光明正大,胸怀磊落,这样的“曲中求”多些,那些令人欲说还休的“曲中求”必然会少些。另外,王安石既达到了目的,又不至于为一张藤床伤害夫人的自尊心,从而引起夫妻不和,这无疑也是一种非常适宜的策略。所以,具体实践中,具体用什么方法坚守自己、挽救他人,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