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变通:此路不通,绕道而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做人如山,做事如水

    做人要像山一样,踏踏实实,稳稳当当,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做事要像水一样,能适应任何环境,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文武兼备、智谋过人的开国帝王。说到他的武功,《水浒传》中开篇即赞道:“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天下六百军州都姓赵”;提起他的文采,虽不及当时的词坛领袖李煜之婉约,但也气势雄浑,自有一番霸气——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在智谋方面,用蔡明的话说,赵匡胤称得上是“千年的狐狸”,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与他有关的片断。

    史载赵匡胤生于军人世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赵匡胤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就是不爱读书。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赵匡胤告别家人,独闯江湖,后辗转投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赵匡胤每次都是一马当先,一如既往地英勇,也一如既往地忠诚。有一天,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深夜带兵返回驻地,按照规定守城将官是不能开城放行的,但适逢赵匡胤守城,赵弘殷便心存侥幸,在城门外呼唤赵匡胤的名字,赵匡胤却大义凛然地说:“我知道你是我爹,但夜里不得开门是皇帝订的规矩,你是我爹也不能放行。”直到天色放亮,才将赵弘殷放进城中歇息。

    不过赵匡胤也不是什么三好员工。赵匡胤有个爱好——饮酒,这从其后来“杯酒释兵权”一事就可看出。当了皇帝的赵匡胤自然不会为喝酒发愁,但当皇帝之前,他曾做过后周世祖宗柴荣很长一段时间的近侍,不方便买酒,因此他便经常向掌管宫廷茶酒的曹彬讨要。很显然,像赵匡胤这样的大官(当时已是将军),曹彬这样的小吏是得罪不起的。但曹彬是个人精,每次赵匡胤找他讨酒喝,他总是义正辞严地说:“将军,我管的是御酒,可不敢私自给你。”但赵匡胤从来都不生气,因为曹彬事后总是会自己掏钱,买来好酒送给赵匡胤喝,称得上公私分明,不卑不亢。后来赵匡胤夺了曹彬的老东家的江山,每每对群臣说:“当年世宗手下不欺骗他的,我看只有一个曹彬,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还有一次,周世宗派曹彬押送一批武器给吴越国。吴越王非常高兴,想尽了法子讨这位大国来使的欢心。返程之际,吴越王又派人以私人名义送了曹彬许多珍贵礼物。我们知道,所谓私人名义,其实是幌子,说白了就是变相行贿,以期曹彬能在关键时刻于世宗面前为吴越国美言几句。毫无疑问,这是国家制度所不允许的。于是曹彬便对送礼者婉言谢绝,启程离去。谁知吴越王听说送礼遭拒,又着急又上火,当即另派别人用船载着礼物追上曹彬,曹彬还是不受,吴越王紧接着又安排了别人继续送礼,坚决要求曹彬收下,如此往返四次,曹彬见实在不宜再推辞了,便说:“如果我再坚持不接受,那就是沽名钓誉了。”于是照单收下。但回国后,他马上将所有礼物都上缴了国库,周世宗非常感动,马上借花献佛,降旨把这些礼物赐给他,曹彬虽然接受了,但接受后又全部送给了亲戚朋友,自己一点儿也没留下。

    明朝的冯梦龙在谈到这件事时评价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曹彬执意不接受,那不仅会伤害吴越王的面子,也体现不出大国的气度;接受了,而装入自己的腰包,又显不出臣子的忠心。只有接受了再献给国家,才是最得体的做法。

    无独有偶,赵匡胤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早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南唐中宗李璟执政时期,赵匡胤便已经颇有威名,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李璟曾试图对赵匡胤和柴荣实施反间计。他故意派了一个使臣“光明正大”地给赵匡胤送去一封书信,随信馈赠白银三千两。赵匡胤当即洞察其奸,大大方方地将银子收下,随即全部上缴了国库,既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又为国家凑了一笔军费。

    那么当时的赵匡胤有没有想过将来这个国家可能是自己的呢?笔者认为是没有。而且,不仅当时没想过,即便是几年后,赵匡胤攻占南唐军事重镇滁州时,他仍未想过。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匡胤或许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从骨子里就是个老奸巨猾的人,后来决定其最终命运的陈桥兵变,或许也是一场非典型意外——虽然想自立,但还未做好最终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赵匡胤若想夺后周的江山,他必然会更加小心谨慎,而史载他在攻战滁州城后不久,曾让手下的一员将官去找负责接收滁州钱粮的官员窦仪,提取自己私藏的钱财。这个窦仪当然也得罪不起赵匡胤,但他对来人巧妙地说:“赵将军刚攻下滁州城时,即使想把所有钱粮都提走,谁能有话说?但现在我已经登记在册了,这已经是国家的了,没有皇帝的诏令,我可不敢让您私自提走。还请您回复赵将军,不要难为小人。”后来赵匡胤登基,也经常夸奖窦仪,若不是因为他壮年猝死,窦仪说不定还能当上宰相。

    当然,不管赵匡胤从本质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他给人留下的印象,终究是在一众叛徒的推动下,夺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由于害怕这些人习惯性的卖主求荣,刚刚披上黄袍不久,赵匡胤便给他们导演了一出好戏。史载赵匡胤刚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时,朝里尚有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坐镇,因此当赵匡胤率兵至陈桥时,陈桥守门的官吏根本就不给他开门。赵匡胤只好前往封丘门,结果守封丘门的官吏二话没说就把门给他开了。按理说,赵匡胤登基后应该严惩前者,厚赏后者,然而事实上他却是斩了封丘门的守官,加封陈桥门的守官,以此警戒民众,尽管我本人也是个叛徒,但我绝不希望你们以我为榜样!

    现代人常说,做人如山,做事如水,所谓如山,其实就是忠诚、责任、担当,等等,而如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变通。然而纵观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人,既不能太像山,一味地墨守成规;也不能太像水,没有任何原则地变通。否则要么是使原则僵化,要么是使变通变味,到最后,都不免“山”穷“水”尽。

    2.傻子才会硬碰硬

    不能弯曲的树易折,不会弯曲的人常败。所以人们说:“做人要能伸能曲。”有时候,前面的路看似堵塞了,但实质上通往前方的路不止这一条,只要懂得弯曲、变通,就不会碰壁,就总是有康庄大道摆在面前。

    ——柯伟林(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庄子》中有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宋国有个老汉,他很喜欢猴子,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对猴子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猴子也能听懂他的命令和话语,让老汉愈发地喜欢。但由于猴子养得太多,而且它们不吃一般的粮食,只喜欢吃橡实一类的果子,因此老汉家的经济日益窘迫。这天,老汉想限定一下猴子们的食量,便对它们宣布道:“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早饭只准吃三个橡实,晚上吃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呲牙咧嘴,上蹿下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汉见猴子们嫌少,便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行了吧?”猴子们听说早饭从三个变成了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咧嘴直乐。

    现代人往往用“朝三暮四”来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然而不难看出,庄子的本意是要通过它来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要看终极目标,而不能被类似“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之类的形式所迷惑。

    然而历史上这样的人绝不在少数。也正因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能否处理好与他们的利害关系,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会像寓言中的猴子一样,要么很不满,要么很高兴,也直接决定了“老汉”们的命运。

    西汉的晁错与主父偃就是一对典型。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为巩固刘氏政权,他先后消灭了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个异姓王。同时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始皇不分封子弟的缘故,于是便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了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同时杀白马,与群臣共同立下了“非刘姓不王”的誓约。这一做法在汉初确实起到了刘姓诸王拱卫中央的作用,但是后来这些王国逐渐坐大,都渐渐不服朝廷,各自形成了独立王国。汉文帝时,还几度发生过王国叛乱的事情。

    汉景帝即位后,这种矛盾日益激化,时任御史大夫的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诸王的领地,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叛乱。消息传出后,遭到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很多诸侯王也因此对晁错恨之入骨。汉景帝担心矛盾激化,因此很是犹豫,但晁错一再坚持削藩,终于说动了景帝,开始着手准备。

    晁错的父亲听到消息后,急得从颖川老家赶到京城长安,劝晁错不要“离间骨肉”,晁错却说:“如果不削藩,刘家的天下就保不住了。”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但晁错仍然不听,晁父只得回家,不久愤而自杀。后来果真应了晁父的话——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了其余六国,起几十万大军,打着“清君侧、诸晁错”的旗号造反,汉景帝吓得慌了手脚,这时与晁错有隙的重臣袁盎向汉景帝建议说,既然诸侯造反是因为晁错,不如杀了晁错,以换取七国罢兵。汉景帝病急乱投医,很快就腰斩了晁错。但诸侯王并没有就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是因为晁错削藩,而是要夺取汉朝的政权。后来,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

    此后,汉景帝再也不敢提削藩了。直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代时,诸侯的土地从未超过百里,因此国君很容易控制。如今有的诸侯拥有数十个城池,土地方圆千里。天下太平时,他们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他们还会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但是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他们就会反叛。所以必须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每个诸侯的子弟多达十几人,但按照规定只有嫡长子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其余的子弟却得不到尺寸之地。陛下可以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拥护陛下的措施,因为陛下帮助他们实现了愿望。表面看来,陛下用这种办法施给了他们恩德,但是实际上却是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这样一来,陛下不用减少他们的封地,他们的势力也削弱了。”

    汉武帝听了很高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众诸侯子弟的拥护,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关于主父偃和晁错,我们很难说谁是谁非,谁更高尚,两相比较,有些人可能会更佩服正直的、敢作敢为的晁错。但晁错非但没能成事,而且不得好死,看来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通权达变,否则世界虽大,我们又能找谁评理呢?

    说到敢作敢为,有这样一个小笑话:一位父亲问自己的儿子:“要是遇见了狼,应该怎么做?”儿子回答:“我就逃跑”。父亲很不满意,训斥他道:“胡说,你应该用刀对付它。”儿子接着问:“那么两只狼呢?”“那就用猎枪打它们。”“要是有十条狼呢?”父亲没办法了,无奈地说:“那你还是跑吧。”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社会上从来不乏“狼人”,不管是为保住自己的奶酪,还是为了动别人的蛋糕,他们往往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光天化日之下,而那些缺乏基本技巧却非常敢作敢为的人,往往是他们群起而攻之的对象。面对他们,我们必须有勇气、有骨气、有正气、有侠气,同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智慧,要懂得“角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当客观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还要明白形势不由人的道理,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硬碰硬。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处在“穷”的阶段,那就该考虑变上一变了;变通达了以后又要怎么办呢?就要想办法持盈保泰,让这种良好的局面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总之,随时都要有这种“通其变”的意识,这样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罗梅君(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周易》。众所周知,《周易》是中国第一奇书,军事家能从中看出军事,哲学家能从中看到思辨,政治家能从中看到经世治国,企业家能从中看出经营与管理,普通人也能从中看到处世良方。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上述人生智慧的原始内核,也即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不过后来,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又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那便是“变”和“通”,合称“变通”,用以警示后世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值得一提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的“穷”字,与现代人概念中的“穷”字大有不同。史载孔子去世以后,他的高足子贡做了卫国的相国,有一天,他去看望师兄原宪,见原宪的吃穿住行都不好,子贡便问:“难道你很穷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才叫穷。像我这种样子,是穷,而不是贫啊。”子贡听出师兄是话里有话,感到很惭愧,拜辞而去,此后至死都在为这次说的话而感到羞耻。

    为什么子贡会为一个“穷”字而感到羞耻呢?这还得回到“穷”在古代的意义上,古汉语中的“穷”,不是指贫穷、没钱;而是指困窘,特指没有功名、官职,与“达”相对。而子贡之所以感到惭愧,也不乎是因为自知自己不像原宪那样坚持操守。

    坚持操守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时候,坚持操守也与坚持原则一样,不仅没有积极意义,而且容易被人拉大旗做虎皮。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也曾说过“君子固穷”,他的困窘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能算得上君子吗?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喜欢穷较劲,在他们的脑筋里,这个世界除了他自己,就没有一个正派的人,尤其是在评价一些官员或领导时,他们不是说此人有“家庭背景”,就是说此人靠的是溜须拍马,要么说此人走的是夫人路线。如果有人是个富翁,他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富翁的“原罪”。而他自己之所以不“达”而且很“穷”,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不肯同流合污,等等。其实我们并不否认类似现象确实存在,但类似的人,不管把他放在哪个朝代,任何社会,相信他也不会“达”到哪里,因为他已经不通情理,又怎么可能通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通情达理的历史人物——叔孙通。

    叔孙通本是秦二世时的儒士,因为有文采而被征召为博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天下纷纷响应,秦二世听说后很是忧虑,曾召集各位博士问计。然而当博士们异口同声地说“百姓造反乃是死罪,希望陛下快发兵讨伐”时,秦二世却勃然大怒,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叔孙通一眼就看出他是个讳疾忌医的人,于是上前说道:“如今四第安宁,怎么会有人想造反?这不过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贼罢了,皇上不必担心。”秦二世听罢转怒为喜,不仅夸奖叔孙通说的对,还赐给他帛二十匹,锦衣一件。那些脑筋灵活的博士赶紧附和着叔孙通,讨秦二世的欢喜,但仍有几个脑筋僵硬的坚持说是百姓造反,结果被秦二世投进了监狱。

    可气的是,那些当时附合着叔孙通的人后来也骂他阿谀奉承,叔孙通反问他们:“不如此,我们恐怕都脱不了虎口,我有什么错?”说完便匆匆离去,后来更是索性连工作也辞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秦朝败亡在即,再留下去绝没有好果子吃。

    一开始,叔孙通带着一群学生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侍奉楚怀王,后来又投奔了刘邦,但刘邦讨厌儒生,见到儒生往往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儒生们非常生气,有人负气而走,叔孙通却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脱掉儒装,改穿短小的衣服,刘邦一见之下果然非常高兴。在此后的日子里,叔孙通既不向刘邦宣讲儒学,也不向他推荐自己的学生,反而向刘邦推荐一些草莽英雄,刘邦倒是很高兴,但叔孙通的学生们饱受冷落,都暗地里骂叔孙通。叔孙通听到后耐心解释:“如今汉王正冒着刀箭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能上阵杀敌吗?我并没忘记你们,耐心等着吧。”

    刘邦平定天下后,高兴了没多久,便开始烦那些功臣们,他们当中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人,其余的都是没文化的,动不动就在朝堂上喝酒,喝醉了就大喊大叫,有人甚至拔剑砍殿上的柱子,让刘邦很是头疼。叔孙通看在眼里,瞅准时机对刘邦说:“儒家虽不能争天下,却善于守成。我愿为皇上召集天下的儒生,和臣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当即同意。但当叔孙通制定出礼仪后,散漫惯了的刘邦却嫌礼节太麻烦,于是叔孙通便因时制宜,制订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礼仪制度。从此无论是谁,上朝时都要严格遵循礼仪,稍有越轨便被一旁的监视御史拉下惩治,群臣不敢不敬,刘邦看着驯服的臣子们,感慨到:“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啊!”当即升了叔孙通的官,又赐金五百。叔孙通见皇上高兴了,赶紧趁机提出自己的学生们也很想为皇上效力,结果叔孙通的学生们都被封为郎官,叔孙通又把刘邦赐的金子分给了众学生,大家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先生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堪称圣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嘲叔孙通》的诗:“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做圣人。”这首诗可以代表历史学界对叔孙通的主流看法。然而我们若是暂且抛开微言大义,便不难发现,叔孙通不仅的确称得上很通,而且他的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迫于无奈,对于当时的他和时下的我们来说,有些做法也是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他好的方面,而一味地盯着他不好或者说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

    第十九课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

    1.人生处处需谨慎

    古往今来,只有常胜将军,没有永胜将军。商场如战场,只有长胜企业家,没有永胜企业家。企业危机乃至“商海沉浮”,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关键在于正确应对。

    ——谭小芳(著名企管专家,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前日上网,偶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杯具们的穿越人生》,摘两段以飨读者:

    1.某毫无女人缘的宅男一梦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做了皇帝,而且年仅八岁,身体健康,记忆超群可默写诸般名着,熟知一百零八路内功秘法宝典,未来发展余地极大。于是主角看看身上华丽的衮袍,再看看面前端上的净是珍馐美味,还有两边站立的御姐宫女,那是一个比一个漂亮。不由踌躇满志信手选了一块桂花肉饼吃了,正心满意足地舔手指,忽然闻听太监通报:“大将军梁冀求见。”

    2.某无敌丑宅女一梦醒来,发现自己置身红罗帐内,一个英武伟岸的大叔正在龙床前宽衣解带,偷眼往铜镜处瞄去,只见自己国色天香,身材性感。整理心情,发现自己记得无数诗词歌赋,擅长百种牛肉干做法。于是踌躇满志,打算淫乱宫廷之时,内监慌忙来报:“禁军哗变,杨国忠大人被杀了!”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道——穿越有风险,投胎需谨慎!

    然而,需谨慎的又岂止穿越?古代自然有汉质帝、杨贵妃这样的政治杯具,但现在同样不乏因不慎导致的悲剧。当然,我们毕竟是讲一本历史专着,因此我们的话题尽量还是围绕着历史人物展开。

    既然前面提到了汉质帝,那我们就说说汉质帝。

    汉质帝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由于他的曾祖父刘伉只是个诸侯王,因此按理说他也没有继位的机会。可悲的是,在他8岁那一年,年仅3岁的汉冲帝去世,汉冲帝之母梁太后等人遍查族谱,认为刘缵与另一个叫刘蒜的刘氏宗亲最适合做新任接班人。按理说,刘蒜当时已经3岁,而且言行举止皆有法度,但梁太后最终在哥哥梁冀的鼓动下,还是立了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这倒不是因为他的名字比刘蒜好听,主要是因为他年龄比较小,容易控制。

    然而令梁冀没有料到的是,8岁的质帝也不简单!刚进皇宫没多久,他便感觉梁冀不是善类。事实上梁冀也当真不是善类,史书上说他外貌丑陋,双肩耸如鹞鹰,两眼凶光直射,犹如豺狼,自幼嗜饮酒,爱女色,擅赌博,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而且自幼被他父亲安排在宦海里游泳,对于官场上的一套他也很门清,尤其善于阴谋计算,可谓集纨绔子弟的骄横,流氓的凶蛮,政客的狡诈于一身。这天,梁冀像往常一样,在朝堂上不可一世,视质帝与众臣为无物,质帝望其良久,忽言说道:“这是个跋扈将军!”说完转身便走。梁冀即惊且怒,心说这小孩子,长大了还有我的好果子吃?!退朝后便找到梁太后,商量害死质帝。第二天,梁冀便命心腹宦官将毒药放进质帝喜欢吃的面条里,质帝吃完感觉肚子疼痛,立即大呼太尉李固,李固从前庭赶来,见质帝非常痛苦,忙问怎么回事,当时质帝还会说话:“我吃了面条,给我点儿水喝。”李固还未转身,梁冀便出现在他身后,他阻止李固说:“不能给水,不然会吐!”话音刚落,质帝便一命呜呼。

    用现在的话说,质帝是个早慧的孩子,年仅8岁,便能分辨出梁冀“跋扈将军”的本质,但他哪里知道,梁冀以及历史上一切跋扈的人之所以跋扈,其目的就是独揽大权,一旦他们感觉受到威胁,立即便采取可以想得到的任何手段予以铲除。人们都说童言无忌,然而童言无忌往往也是不招人欢喜的,而质帝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更因此赔上了性命,怎么不令人扼叹,不令人警醒?

    西汉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平帝的死与汉质帝的死如出一辙。公元3年,实力不断攀升的王莽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设法让自己的女儿做了汉平帝的皇后。两年后,公元5年,他又操纵了50余万人,给自己加上了“九锡”的特权标志,其德望权位、仪仗用度,几乎与皇帝不相上下。这种露骨的做法连他的儿子王宇也看不过去,王宇知道父亲迷信,便派人在王莽的门前洒血,希望王莽相信这是上天的警告,也好有所收敛,但洒血的人被卫兵抓了现行,供出了王宇,王莽不仅“大义灭亲”,诛杀其同党,还借题发挥,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一族尽数屠戮。早就对王莽怀恨在心的汉平帝得知后,愤慨地说:“我长大后,一定为舅舅们报仇!”可惜,他已经没机会长大了——没过多久,王莽便用一杯毒酒毒杀了这个14岁的小女婿。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儿倒颇有节操。王莽自立为帝后,曾屡次拒绝父亲安排改嫁他人。后来,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王皇后不肯逃走,而是毅然走进火海,化为灰烬,终年28岁。

    当然,无论是汉质帝也好,汉平帝也好,在我们眼中他们都还是绝对意义上的孩子。要求他们将所有的感情都藏在心底,可能只会酝酿更多的悲剧。然而同样的事情放到一个成年人身上,那便只能怪他们自己不成熟了。有时候,他们的悲剧非但不值得同情,甚至还会为千夫所指。杨贵妃就是这样一个人。

    史料记载,杨贵妃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妇,因为长得漂亮,被唐玄宗强行从儿子身边抢来。从这一点上说,杨贵妃也算是个悲剧。然而这一悲剧很快便被唐玄宗的三千宠爱冲淡,直至了无痕迹,以至于长期以来有很多人竟认为杨贵妃跟唐玄宗本是天生一对。得到男人的爱并不值提诟病,红颜也并非都是祸水。安史之乱时,士兵们之所以要求处死杨贵妃,也不在于她多吃了几个荔枝,甚至不在于她“媚惑君王”,而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她的堂兄杨国忠“通于胡人”,她作为叛徒的堂妹,怎么可以继续留在大唐领袖身边?换言之,杨贵妃是受了堂兄杨国忠的连累。但杨国忠最初是怎么连累上她的呢?历史上说,她不过收了杨国忠从老家带来的一些土特产,便为他在皇帝面前数次美言,从而给了这个小人直线上升的机会。想想看,她若不为杨国忠美言,还吃不上土特产吗?但这事儿又算不上贪心。说来说去,只能说她自己不谨慎。

    一个人的不谨慎,有时还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没有道德、不守法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所以说,人生处处须谨慎,是一个极为宽泛的话题。一个人处处谨慎,或许仍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一个人不谨慎,尤其是那种人品、道德上的不谨慎,不仅极有可能导致个人的悲剧,还往往会把他身边的一大批人带进沟里,甚至像杨贵妃一样,祸国殃民。

    2.鲜花后面有荆棘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荣辱、胜败、福祸这些东西都是经常互相变化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不可能总是荣华富贵加荣华富贵,一辈子全是荣华富贵,他们也会碰到屈辱损害,会碰到天生的祸事,俗话叫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佛家的说法叫无常,谁无视这一点,他只能是自取灭亡。

    ——王蒙(著名作家、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说到谨慎,不能不提诸葛亮。古人曾有诗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现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有对联曰:“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当然,再好的机器也会有杂音。也有不少人指出,若诸葛亮早采用魏延之计,即领精兵取险道奇袭长安,没准早就北伐成功了,并往往以后来邓艾奇袭成都成功为注脚。然而这场没有发动的奇袭与邓艾的奇袭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可类比。首先,邓艾攻蜀时,蜀国已积弱很久,可以说是兵微将寡;其次,刘禅过于暗弱,刚得敌情便全无斗志,相当于拱手相让。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邓艾之军也曾一度面临“举若卵翼行将倾覆”的危险境地,胜得实在过于侥幸。

    反过来说,诸葛亮有没有这样的侥幸的机会呢?理论上当然也有,但实际上却微乎其微。纵观诸葛亮一生,我们会发现,这位三国第一智者,也是当时第一辛苦的人。没有他的步步为营、谨小慎微,莫说与雄魏、强吴三国鼎立,即使是能否创建蜀汉都是个未知数。

    换言之,诸葛亮的谨慎,是一种被迫。除了谨慎,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诸葛亮的谨慎毕竟是性格使然,之从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山就能看出。要知道,他选择跟刘备出山,那可是去玩命,尤其当时还是乱世中的乱世,一旦押不对宝,恐怕全家性命都得赔上,因此他不得不在出山之前对未来老板进行一番测试。

    刘备无疑是个不错的老板,然而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一个公司里,可不是光干好活同时把老板伺候好就能万事大吉。刘备是个性情宽厚的人,但刘备的义弟关羽和张飞可不是一般的暴脾气,更何况诸葛亮的到来,还令关张非常失落,因此诸葛亮想不谨慎都不行。

    事实上,即使是刘备本人,也称不上完全信任诸葛亮。在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发动攻吴战役前,诸葛亮、赵子龙曾屡次谏言,但刘备仍是不听,最后诸葛亮说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话虽然并不足以证明法正就真的在刘备的心目中比诸葛亮还重要,但在刘备心目中,关张是兄弟,是连女人(衣服)都可以暂且抛开的手足,而诸葛亮受再大的礼遇,仍不过是个军师、外人而已。

    事实上赵子龙估计也颇有此种感受。我们看《三国演义》中,当孙尚香要带着阿斗回东吴时,赵云虽然第一个追上了孙尚香,但他只能好言相劝,而不敢动粗。但张飞一来,立即就把阿斗抢了回来。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赵云就抢不过来,而是因为他有顾虑,担心有一天,刘备与孙尚香和好,一阵枕头风就可能把自己吹得悔不当初。

    当然,诸葛亮的谨慎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对外战略上。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固然有时显得谨慎有余,但这种谨慎有余也是建立在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上的。换言之,就凭蜀汉那点国土和国力,他不能急功冒进、急于求成,否则就是自取灭亡。事实上也早有清醒地历史学家指出,诸葛亮的北伐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只是他一来身受“先主重托”,二来自感年岁不饶人,不能空等下去,所以才有了数次从一开始就难以成功的北伐。

    以往说到这里,人们往往会夸赞诸葛亮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这未尝不是诸葛亮的另一种谨慎。关键时刻,诸葛亮还演过空城计呢!这种进攻性的战略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以攻代防,御敌于国门之外,也能培养蜀国上下的忧患意识,有利于蜀汉朝廷集权专制,延续国祚。

    在个人生活方面,诸葛亮更是做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仅生活俭朴、呕心沥血,而且从始至终都对刘备无比忠诚。刘备临死时,将他召至病榻前,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你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便取而代之好了!”很多人在谈到刘备这句话时,往往认定它是刘备临终前的对诸葛亮的最后试探。如果我们认同这一逻辑,那么诸葛亮便更没有理由不谨慎了。我们甚至于可以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假设诸葛亮果真取代了刘禅,他或许会赢得一些人的支持,但也势必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那么他又势必会为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而采取这样那样的措施,与反对者激烈并拼,到那时,那个让所有人都惊喜的皇位便无异于一朵罂粟,虽然艳丽,但最终会让他得不偿失,远不如他当丞相时的日子过得那么心安理得与舒适。

    当然我们更愿意也更应该从正面去看待诸葛亮的选择。然而综上所述,如此谨慎、如此有才、如此忠心、如此勤奋的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未能完成刘备和他自己的艰难使命,那么,不谨慎的话,结局岂不是会更糟?

    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代人可谓比比皆是,最为众人熟悉的则是令他不得不谨慎的关张。由于不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引发了一连患恶果;由于不谨慎,张飞牵怒于赶制孝衣的军卒,最终被“踢猫效应”所害。所以说,不仅鲜花后面有荆棘,荆棘后面更有荆棘。越是不顺利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倍谨慎从事。

    3.有一种自保叫自污

    伴君如伴虎。成就越大,危险越高。这种现象不仅过去有,现在也存在。自救是个永恒的主题,谨慎永远都没害处。

    ——何兹全(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2012年“辽宁号”航母入役前,网上曾经掀起过一个小小的“命名风潮”。其中有人提议,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的名字命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那么多,具体应选哪一个呢?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白起,因为白起一生中百战百胜,是真正为战争而生的“战神”!

    白起指挥的最著名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战役——长平之战。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率秦军进攻赵国,杀死夸夸其谈的赵军统帅赵括,并于一夜之间坑杀了赵国降兵40万人!至此,他在秦国的战功无人可比,东方六国的将士们闻白起之名,无不胆战心惊。照理说,秦王应该命令白起乘势急进,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然而秦王却听信了丞相范雎之言,同意了韩国、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因此,白起不仅对范雎怀恨在心,对秦王也深表不满。也因此,当年九月,当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发兵进攻赵国时,白起却找理由推脱,拒不执行出兵的命令。秦王亲自去请,他也不答应,秦王又派范雎去请,他非但不答应,反而还装病不予理睬。

    秦王一来念其功高,二来也想从侧面敲打一下白起,便派别将王龄领兵攻赵,结果王龄遇上了由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统帅的六国联军,因此大败而归。这时有人便趁机在秦王面前说白起听说我军大败正在唱反调云云,惹得本来就有气的秦王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白起,强令他带兵出征。而白起却不懂得见好就收,而是继续装病,再次抗令。尽管如此,秦王也只是免去了他的职务,并没有杀他。不过对心高气傲的白起来说,这已经是难以承受得了。又气又急之下,他倒真的病了。待他病好之后,已是三个月后了,而在这三个月内,秦军又被联军打败了好几次,秦王于是更加迁怒于白起,先是令他离开京城,后来又怕他心怀不满投奔敌国,最后索性派人带着一把剑,逼着白起自杀而死!白起在自刎前仰天狂呼:“天啊,我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和罪过,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稍顷又自言自语道:“我是应该被杀的,因为我太残忍了,长平一战就杀了40万人的性命,死得太迟了!”说完便挥剑于颈,就此陨落。

    白起虽死,但秦国的兼并步伐不会为他稍停。白起死后,他的部下、老将王翦被推到了舞台最前沿。适逢六国联军涣散,加之王翦力求一个稳字,因此他只用一年时间便灭亡了赵国。又一年多后,王翦攻灭了燕国。接着他又和儿子王贲一道,打败了楚国、灭亡了魏国。但在灭楚之战时,秦始皇与王翦发生了矛盾。当时秦始皇问青年勇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才可以消灭楚国,李信回答说20万足够,问及王翦时,却回答说至少60万人。于是秦始皇一面夸奖李信;一面批评王翦越老越胆小怕事。王翦既不分辨也不诋毁,不久便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去官职,回故乡频阳养老。

    但王翦在家乡没待多久,秦始皇却亲自登门,向他诚恳道歉,因为李信刚开始进攻楚国时还打了几个大胜仗,但深入腹地后反倒一再被破秦军大败。王翦当即答应即刻出山,但还是那句老话——非要60万士兵。秦始皇不仅爽快地答应了他,出征那天还亲自为大军壮行。临行前,王翦却向秦始皇提了一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请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哪里用得着为富贵担忧呢?”

    王翦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我想趁大王还宠信我,请大王多赐老臣一些良田美宅,让子孙们将来的日子好过些。”

    秦始皇付之一笑,心说这还不是小意思嘛,当即满口答应。不料之后王翦一路行军,心里始终惦记着赐地的事儿,他不断地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要求,大有一日不赏一日不罢休的劲头。这下,连王翦手下的将领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他们劝王翦说:“我们跟随将军多年,从来不认为将军是贪财之人。况且将军如今率大军出征,将心思全用在战事上还嫌不够,您怎么能三番五次恋恋不忘田宅呢?这是不是有点儿过分了?”

    王翦答道:“你们哪知道我的用心啊!秦王这个人生性多疑,不信任别人,现在他把秦国的主力军队全部归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让他误以为我是个贪图利益的庸人,一旦他怀疑我有二心,我岂不是很危险吗?”将领们这才如梦初醒,暗暗佩服。

    到达前线后,王翦并不急于与楚军死磕,而是以逸待劳,整整一年坚壁不出,直到楚军失去警惕心才抓住时机发力猛攻,最终大破楚军,平灭楚国。秦始皇十分高兴,当即满足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武成侯,赏赐良田美宅、财宝无数。后来,秦始皇又先后命王翦和其子王贲攻打赵国、燕国、魏国、齐国,父子俩势不可当,战必胜、攻必取,但每次得胜都是只求财物,不求权力,直到秦国一统天下,秦王都不曾对王家父子表示过丝毫怀疑,王家父子得以在兔死狗烹的封建年代安逸终老,“王翦请田”遂成明哲保身的代名词。

    反观白起,他未必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并不是因那常规意义上的不谨慎导致了什么重大的失误,而只是赌一时之闲气,而且在秦王一再给机会的情况下不知道见好就收,最终导致了个人命运的悲剧。更可悲的是,直到临死之前,他竟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死的!须知人生本身就是战场,谨慎则是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是谁,过于骄横跋扈、自以为是,不懂得妥协退让,韬光养晦,最终都不免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战胜、打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