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相传有一日,宋代大儒苏东坡与老友佛印和尚参禅论道时,佛印即兴念出一首诗偈,也就是后人皆知的《酒色财气歌》: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内中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是神仙命亦长。
苏东坡不以为然,立即和诗一首: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不义之财不可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姑且不论狷狂一生的苏东坡本人是否能够做到“和气忍让气自消”,但他这首诗倡导的人生境界无疑令人神往。酒色财气,人皆必需,如能徜徉其中又不被其伤,自然是人生快事。
不过世人也明白,“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千百年来,害在这四个字上的人,英雄有,枭雄有,忠臣有,奸臣有,普通老百姓也有,而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把握好一个“度”字。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险恶。纪晓岚亦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国藩也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这些朴实无华的诗句,都是在告诫人们,知足才能常乐,不知足,不仅会导致心理失衡,还极有可能招致灾祸。
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求不得”便是其一。其实这种说法未免失之精准,世人之苦未必是求不得,而是求得了之后还想求更多,求更多更多,求无止境。有首古代打油诗说得好:“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所以佛家又说:有求皆苦,无欲乃乐。
有求皆苦,也不一定是因为贪欲无止境。用傅佩荣先生的话来说,那叫“拥有就是被拥有”。一个人有的越多,就越不是他自己,因为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拥有的东西越多,注意力就越分散,思考势必减少,生命内涵就更少,以至最终被拥有物所拥有,成为拥有物的奴隶。
很明显,这绝不意味着只有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就是自由人,而是提醒我们无须拥有那些无须拥有的东西,我们所拥有的应当是我们所能掌控或者说对我们有意义的。唐代奸相元载,其被唐代宗抄家时,人们不仅从其家中抄出了堆积如山的珍宝钱财,还抄出了多达800石的胡椒!有人算过一笔账,800石胡椒,相当于今天的64吨。人们不禁要问:设若元载不死,他将用多少辈子的时光吃完这800石胡椒呢?也许只有在刽子手举起屠刀那一刹那,元大人才能明白,无论他对胡椒有多么热爱,他也不可能将任何一颗胡椒留到来生。
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亚历山大也为人们留下过类似的教训。亚历山大临死前,特意留下三个遗愿:第一,他的棺材必须由其医师独自运回国。第二,当他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其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他的棺材两侧要各挖一个洞,让他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人们都很好奇,但没人敢问为什么。只有一位新晋职的年轻将军壮着胆子,吻了吻亚历山大的手,说:“陛下,我们一定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亚历山大喘息着回答:“我想让世人明白我刚刚学到的三个教训。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为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治疗人们的所有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人们能够珍爱生命。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也是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说完,亚历山大便停止了呼吸。
我的朋友张绍民先生写过一首精炼的小诗:“人生就是一个碗,扣过来它就是坟!”人生,一碗饭而已,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丘土罢了,何必为难自己?作践自己?赵本山也曾在小品《心病》中总结过: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就需三尺宽!最近一段时间,“房叔”、“房婶”、“房姐”、“房妹”、“房大爷”不断在网上走红,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睡觉的地方想来都不止三尺,但他们的睡眠质量又有多高呢?班房估计是坐定了!
说这么多,不是不让人追求上进。对于那些连房奴都当不上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更有理由因房子而郁闷,为生计而犯愁。他们需要积极的追过,但他们同样需要知足。因为知足不是一般意义的不求进取,当追求可控时,它就是一种进步的动力,向上的助推器。而一旦这种动力失控,人们就会像原野上的越野车一样,除非他自己及时清醒过来,最终结果要么是踩着油门冲向名利尽头的悬崖,要么是侧翻在路旁的物欲之渊。再者说,不择手段地追求,未必就能追到,顺其自然地追求,也未必就追不到。世路无如贪欲险,人生路上,必须走稳。
2.莫作人间第二杯
贪污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污点,历朝历代,官员无数而清官极少,一旦出一个清官,立刻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找出一个清官是何等的困难。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名的清官只出了一个海瑞,即便如此,海瑞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他不过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一个人按照规定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他是不是就应该成为千古传唱的人物?我想,只有人们在一堆腐烂的肉中发现一块好肉时,才会有如此的惊叹。
——王天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作人间第二杯”一句,源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冯氏在书中记载:明成化年间,汝宁有个姓杨的太守很清廉,但他的下属刘知县却很贪婪。有年冬天,杨太守微服私访,走到一百姓家中,这家的老太太招呼她的女儿给客人倒酒,说:“天气寒冷,喝杯酒暖暖吧。”酒瓶里的酒不多了,女儿先倒出了一杯清酒,说:“这一杯是杨太爷!”接着再倒出一杯,有些浑浊,说:“这个是刘太爷!”此事传开后,有人赋诗道:“凭谁寄语临民者,莫作人间第二杯。”
既然说到了诗,不妨来个古代戒贪诗大集锦: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戒贪史上最著名的戒贪诗人陈王蕃也出生在唐代。史载陈王番出身“卒徒”,说白了原先就是个小卒,后来陈小卒靠着溜须拍马、曲意逢迎逐步混到了太守的高位。由于大肆贪腐,陈太守最终被判处以极刑,临刑前,本不以文墨见长的他竟向狱卒索要纸笔,写了一首绝命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此诗言简意赅,而且称得上“功夫在诗外”,然而没有丝毫的觉醒,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祸”正是因为“积玉堆金”所致。
第二位出场的是北宋奸相蔡京,关于他的贪,单是《水浒传》中就令人发指:每年都过生日,旁人不说,其女婿梁中书都送了十万贯钱的“生辰纲”。但由于宋徽宗与他是艺术领域的知己,他又擅长奉承拍马,因此在徽宗没倒台之前,蔡京是想贪多少就贪多少,除了梁山好汉能打劫他,旁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历史是最严明的审判官,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时,慌慌张张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带着蔡京等一帮宠臣南逃。他们前脚刚走,开封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便联名上书钦宗,要求严惩以蔡京为首的“六贼”。钦宗迫于情势,下令把蔡京流放到海南岛。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在潭州,蔡京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绝笔——《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且不论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蔡京找到了自己人生悲剧的原因,那就是“贪恋荣华”,尽管这种反省失之肤浅——他岂止是贪恋荣华,他是如假包换的祸国殃民!
说到贪官,必然绕不过清代大贪官和珅。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圆滑,和珅深得乾隆宠信,大清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处不是他和中堂发财的地方。有个小笑话:有一天,乾隆问刘墉:“国家的银子哪里去了?”刘墉答:“掉河里了。”乾隆又问:“怎么不捞呢。”刘墉答:“河深(和珅)啊!”这一点儿都没冤枉和珅。嘉庆帝上台后,光是白银,就从和珅家抄出了八亿两之多。据最新研究,和珅光是可以计价的财产就有2750亿两白银——和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差不多——只不过和珅的钱几乎全是贪赃枉法得来。即使放眼上下五千年再加上所有外国贪污犯,恐怕也没人能超得过他。
而这位大贪官在等待处死的时光里,也写下了一首绝命诗:“月色明如许,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烊无几,辜负九重仁。”与前面提到过的陈王蕃一样,和大人也是至死不悟,并不认为是贪心害了自己,而是觉得自己满身是才,以致“怀才误此身”。
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清官的问题,坊间一直争论不休。纵观史册,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历史上的清官尽管很少,但终究是存在的。会写诗的清官也不乏其人,如时代监察御史吴纳,他曾受朝廷之命巡视贵州,考察“三司”吏治。在贵州考查之际,一切如常,但等返京的吴纳行至四川境内时,后面送来了一份姗姗来迟的大礼——黄金百两。吴纳不肯收受,而是命随从取来文房四宝,即兴在礼盒上赋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讨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从沉在碧波间。”
当今时代,古体诗早就不流行了,不过擅长古体诗的贪官比例却是不小。有着广西第一贪之称的原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在临刑前曾写过一首诗:“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成为犯罪身。功名利禄如粪土,富贵荣华似浮云。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这首诗,除了首联略显垃圾外,应该称得上对仗工整,甚至可以说是旁征博引,朗朗上口,然而给这个敲骨吸髓的巨贪以机会(赉赦手),让他“重卧薪”,岂不是让全国人民都没了活路?!
号称“红包书记”的福建省政和县委原书记丁仰宁,不仅以“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为座右铭,身陷囹圄后也写了一首诗:“三年光阴似飞梭,断送前程一瞬间,不该当初图名利,党的重托抛一边。”也许是因为贪腐败额度“较小”,因此这位的诗写得狗屁不通。不仅狗屁不通,身在牢房还在为自己的“前程”深表遗憾。“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你的“前程”不就是发财吗?如此前程,岂有不断送之理?!
至于那些不会写诗的现代贪官们,也各有各的才艺表演。如2000年3月被依法执行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曾说:“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给你们写字,天天写。”这位想“沦”为书法家。如果这一逻辑成立,当初蔡京还用得着写《西江月》?人家的字不比你写得好?另一位玉林贪官徐炳松则说:“我受贿这么多钱,官是不能当了,希望能给我几十亩试验田,我用高科技来种田,为国家做点贡献。”用网友们的话说:他把善良的农民看成什么呢?这是对农民的作践!最有意思的是贪官李雄,他说:“如果法律允许戴罪立功,比如上前线扫地雷什么的,我将毫不犹豫地前行。”慢说中国现在不需要扫地雷,就是需要,也有的是大好男儿,作为贪官,该接受什么惩罚就接受什么惩罚吧!
以上诸位,不管是懂诗的,不懂诗的,大概都没读过一首诗——陈毅元帅的《手莫伸》,至少在伸手时没有想到它。现在我们将它附录如下,以警后来人,也时刻提醒我们自己: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
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
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
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
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
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
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
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渐怍。
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3.钱病还需钱药医
古代有个叫李之彦的文人,他曾用拆字的方法解析过钱。他说:你看“钱”这个字,从“金”从“戈”,意思就是说,想得到钱,离不开武器,真乃杀人之物,但人们却不能了悟,也不愿了悟。人们总是喜欢扛着“戈”去争“贝”,真是“贱”啊!
——蔡礼旭(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始人,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赵丽蓉在《包装》里说: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钱,就不能TV。其实,没有钱不能TV根本不足以显示钱的威力之万一。没有钱,就不能买房、就不能买车、就不能下饭馆、不能逛商场,甚至不能上收费公厕。虽说也有人骂——钱是王八蛋,但不管骂的还是不骂的,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围绕着钱展开生活。
那么,一个人有了钱,是不是会更快乐、幸福呢?理论上是的。有了钱,可以买到所有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拥有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不会有想拥有而求之不得的苦恼。然而这只是个理论。理论之外不乏一些不成理论的事实,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些人有很多钱,但同样不开心。还有些人,自己或许很开心,但正因为他自己过于开心,从而导致了一家人不开心,甚至导致了全国人民不开心。
关于这种种不开心,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字——钱病。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钱病自然需要《钱本草》来医。
《钱本草》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奇文,作者为唐代张说,累官至朔方节度使,可谓位高权重。那么张节度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文呢?这篇奇文又讲了些什么、奇在哪里呢?盖因张节度使在任期间好物贪财,敛钱好利,结果最后东窗事发,被贬到岳阳做了个地方小官。大难不死的张说开始有所醒悟,从而认识到人固然离不开金钱,但人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否则就会被金钱所害,于是就写下了奇文《钱本草》。
《钱本草》全文如下: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此文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金钱这味药材,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在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方面,更是效果明显。它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唯一害怕的只有清廉。贪婪之人服用时以不过分为好,否则就会因冷热不均引发霍乱。金钱这味药材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不合时宜地采摘会使人精神损伤。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只有边积攒、边发散,才是金钱的大道。不把钱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都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此七种方法精炼此药后,才可长久服用,从而延年益寿。如服用不得法,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以上种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张说为什么要说“钱”味甜呢?很简单,钱这东西人人喜爱,有了钱心里都会甜滋滋的。至于“大热、有毒”的特征,更是准确生动,入木三分。钱虽然不可或缺,让人甘之如饴,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超出了度,偏离了道,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往钱眼儿里钻,从而导致“大热”,成为金钱的奴隶,整天为钱着急上火(发热)。此外,是药三分毒,而钱的毒性尤甚,服用过量便会产生毒副作用,或者身心俱疲,家庭不和,或者锒铛入狱,命断黄泉。
接下来,张说为我们分解了钱的药理:钱一般分为小钱和大钱两种,小钱能“疗饥”,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钱则能“邦国”,让国家富强起来。但金钱这种药材不像大力丸那样,有病治病,无病强身,金钱往往玷污毁掉那些不缺钱却想更多地占有金钱的达官贵人们的名声气节和前程,除非他们是清廉之士。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那些贪心的人,服用金钱这味药材时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轻则如炒股者被套血本无归,重则如身居高位却贪欲难抑重演历史贪官们的杀身悲剧。另外,钱是流动的东西,钱多的人最好将多余的钱财用于社会,否则自身不会太好受,社会也不会太平。也就是说,不管由于什么原因,社会贫富差距都不宜过大。
其后,张说又着重介绍了钱的采收,强调钱要取之有道,不能乱捞,不然神灵便要降罪,天怒人怨。不仅采收要得宜,还要学会花钱。如果只知道攒钱,就会有人惦记,如果花钱如流水,贼人倒是不惦记了,但自己的衣食住行也会成为问题。所以对待花钱,是既要学会节俭,又要学会把钱花到刀刃上,节流开源,量入为出,这样才能求得生活与金钱的平衡。
在文章的最后,张说又告诫世人,获取钱财要讲“道、德、义、礼、仁、信、智”,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讲究“七术”的基础上,获取钱财,那么就会在金钱的助益下延年益寿,不然就会“弱志伤神”。
综合看来,张说的《钱本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丝毫失效,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金钱至上论者来说,不啻灵丹妙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