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心中有群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

    他随即给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全国城镇所有影剧院,机关企业的所有礼堂,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由于时间已临近“六一”,他在信封上还亲笔批写了“特急件”三个字。

    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同志除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的问题外,还拿出很多精力研究了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来解决城市副食供应的问题。当时,由于缺少肉类和蛋品,城市居民营养不足,许多人患浮肿病。陈云同志了解到,每人每天最低需要蛋白质70克,0.5公斤粮食含45克,0.5公斤蔬菜含5克,尚缺少20克,正好相当于一两大豆的含量。而我国那时有1亿城市人口,每年拿出15亿公斤大豆,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于是,他提出先在大中城市的6000万人口中,每人每天供应一两大豆,每月再供应0.25公斤鱼、0.25公斤肉。他说:“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

    80年代初,有三件事情突出反映了陈云同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件是,1982年5月下旬的一天,陈云同志在《人民日报》第八版的一角,看到有一篇题为《首都少年儿童看戏难》的文章,反映北京儿童剧场颓危停用,首都百万儿童无处看戏。他对秘书说:这篇文章是写给中央领导同志看的,是搞教育的同志通过报纸在向我们呼吁。他们的意见是好的,应该支持一下。他随即给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全国城镇所有影剧院,机关企业的所有礼堂,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由于时间已临近“六一”,他在信封上还亲笔批写了“特急件”三个字。

    第二件是,这一年7月,北京航空学院一位教师给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写的信和全国政协关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问题调查组写的报告,都反映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工作负担重,工资收入低,很多人健康水平下降。陈云同志看后十分重视,当即致信中央常委,指出: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确实要下大决心,在今明两年内解决,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搞。我们基本建设每年要用500多亿元,为什么不可以用十几亿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呢?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应当看成基本建设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基本的基本建设。我们把钱用在中年知识分子身上,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第三件是,1984年9月,陈云同志得知报考师范院校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时,指示有关领导同志,一定要重视教师待遇问题。要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住房问题等,以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不久,他又批示:要使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力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他还以身作则,鼓励自己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女儿,离开大机关,到中学担任教师。

    (刘家栋 王玉清 余建亭 周太和 朱佳木 许庄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