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那么多为什么要搞那么多?不是劳民伤财吗?”
他兴致颇浓地说:“昨天看的是小洋(指烟筒山和四方台矿),你们这里是大洋,你们条件好多了,若是地方的小矿都变成这样,那就好多了。”
深秋的塞外山城——张家口,满城花香。巍巍群山环抱的山城,愈加显得雄伟、壮观。
1960年10月4日19时40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同志来到宣化视察。当时我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张家口市委第一书记,我和市里主要领导亲自到车站迎接。在同车前往住地的路上,陈云同志不顾旅途劳累,关心地询问起张家口的情况。
到达住地宣化炮兵学院专家楼后,陈云同志详细地了解了这里的气候怎么样?无霜期多长?都种什么庄稼?亩产多少?山药顶不顶主粮?我都一一作了回答。
5日上午,陈云同志及随行的冶金部矿山司司长马叔乾在我和市委书记王云、龙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东、总经理贾亚夫和宣化炮兵学院院长高存信陪同下,视察了烟筒山和四方台铁矿。
在烟筒山,陈云与迎候在办公楼前的矿党委书记刘宝铮、矿长尚怀麟等同志一一握手后,即换上工作服,带上安全帽,兴致勃勃地沿道轨向井下走去。陈云的警卫员见首长要下井,便向矿领导说:“首长的身体太弱,医生嘱咐散步不得超过100米。”陈云在井下兴致甚浓,可走了一会儿就累得走不动了,随行警卫员递过一个预备好的马扎,劝他坐下歇歇,再往下走。医生、矿领导几次劝阻他到此为止,可他硬是坚持走到了井下采矿面。
陈云同志边走边问这里的矿质和矿层,当他看到工人自造的206型钻机时,便很感兴趣地问:“有图纸没有?定型没有?”在返回的路上,原担任过龙钢总厂经理的马叔乾介绍说:“这个矿是黑色冶金矿山‘双革、四化’红旗单位,去年矿长还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陈云同志听了很高兴,走到坑口,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合影留念。
回到矿办公楼前,陈云同志已经步行了一里多地了,可他没有休息,紧接着又参观了楼前大席棚里该矿“双革、四化”成果展览。当他看到荆条支柱并听说这种支柱省钱时,却忧虑地说:“荆条也不多啊!”后来看到矿渣支柱时,高兴地说:“这很好,这是解决坑木的主要出路,用这最合适了。”从展览棚出来,随同人员都劝他休息一会儿,可陈云同志又执意来到四方台铁矿视察,认真听取了该矿负责同志的汇报。当汇报谈到该矿机械化情况时,他指出:“矿山机械化,第一个问题是运输,第二个问题是采掘。坑外运输比坑内运输任务大得多。选矿应当在矿山选,选了再运不更好吗?这样可以减少运输,节省劳力,节省煤。煤的消耗不得了,四吨煤出一吨铁,不选矿不行啊!”汇报人谈到选矿的球磨机比较困难时。陈云同志笑着说:“这总比造飞机、大炮容易得多吧!”
这个矿有一个坑口实现了机械化,207个人日产矿石300吨,其他没有实现机械化的600人日产180—200吨。这一组鲜明对比的数字引起了陈云同志的注意,他让秘书把这情况记下来。接着又说:“这可以减少劳力,若不然,农业就没饭吃了。”
两矿视察结束。在返回驻地的汽车上,陈云同志的话题由矿山转到了农业,他问:“开明同志,在你们这里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把粮食搞上去?”我扼要地讲了农业增收的设想与措施,陈云同志说:“这很好,应当多种。少种多收现在还不行。”
当谈到丰产方应该由包产单位去搞,不搞专业队时,陈云同志表示同意,并问:“你们省领导是不是同意了这个思想?”我说:“现在大体同意了。”
谈话中,我也谈到了奖励生产的政策执行不够,粮食价格比别的物价都低,生产队种庄稼,只要够自己消费了,就不想多种的问题。陈云同志对粮价问题也很注意。他说:“这个问题可以通盘考虑一下。”接着又问:“现在粮价和别的物价差多少?提到多少合适?”我说这个问题还没很好地研究过,陈云同志接着说:“有人怕提了粮价影响经济作物,柯庆施同志讲不会影响。有人怕提了粮价影响城市人民生活。那城市售价也可以不提。”接着他算了个账:“全国征购不到800亿,购不到700亿,销回农村300亿……”陈云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
5日下午,我陪陈云同志兴致勃勃到坝上视察参观,路上,我赋小诗一首,给陈云同志介绍坝上风光:
拔海一千三,地势多辽坦;
戴上千里镜,四望不见山。
拔海一千三,到处是草滩;
山鸡草底住,牛马不返栏。
坝上风光好,遍地是青草;
羊儿一群群,马儿漫野跑。
坝上好风光,莜面羊肉汤;
一年好收成,三年不怕荒。
人们未上坝,心里有些怕;
一旦上了坝,再也不想下。
到达张北县时,因高山反应,陈云同志血压偏高,大家只好遗憾地返回宣化。在汽车上,我又抓紧时间,就本地区农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一向陈云同志作了汇报。
6日上午,陈云同志到庞家堡矿视察,专列从宣化开出以后,陈云同志又认真听取了我和王云、董东、贾亚夫等同志关于矿山情况的汇报。
陈云同志边听汇报,边问:“一般矿山离铁路多远?在矿上搞几个炼铁炉行不行?”又问:“小矿山的露天矿要吃完了,明年是不是要转入坑下开采?”……
大约11点左右,陈云同志到达庞家堡矿,没顾上休息就戴上安全帽,围上白毛巾乘汽车向矿井的1080平峒北口驶去。路上,矿党委书记赵祝三、矿长许进发、副矿长胡汝昆向陈云同志汇报了矿石的储量、品位、职工人数和生产能力等情况。
汽车到1080平峒北口,陈云同志下车后,驻足视察了这座我国北方年产百万吨的最大地下铁矿山。“一五”期间,它以年产百万吨的规模,以大量优质矿石供应太原、石景山钢铁厂。龙钢矿石采量占当时全国矿山开采量的十分之一,为新中国早期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的马万水小组就是在1080平峒创造了快速掘进新方法,受到重工业部的通令嘉奖。
凝视片刻,陈云同志乘坐矿工上下坑的交能电车。沿1080平峒驶向千米井下,到“三岔口”下车,陈云同志边走、边看、边谈。看得出,这大规模的地下矿山吸引了他,他兴致颇浓地说:“昨天看的是小洋(指烟筒山和四方台矿),你们这里是大洋,你们条件好多了,若是地方的小矿都变成这样,那就好多了。”
陈云同志从东巷道返回“三岔口”,然后乘交通车回到地面,在井下步行全程近千米。返回矿办公室,在专家招待所门前,陈云同志高兴地与陪同的市委和公司、矿领导合影留念。
此时已是下午1时10分,陈云同志没有休息,就与市委和公司领导乘火车,离开庞家堡返回宣化。在车上,陈云同志意味深长地对董东等同志说:“你们这是大洋吃小洋啊!现在的基本矛盾是大洋钢厂建立在小洋铁厂的基础上。高度机械化的钢铁厂和手工业的矿山有矛盾。要提高质量、提高产量,不在冶炼那一头,而是在矿山那一头。搞机械化的矿山、选矿、洗煤、炼焦。”
陈云同志视察龙钢,留下了八张珍贵的照片。他头戴安全帽,围着白毛巾,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蔼可亲的面容,不但留在了照片上,也留在广大工人、农民的心中。陈云同志来张视察,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他身体虚弱,矿上的干部想办法弄到一点糖块和水果招待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甚至视察到下午1点多,也没有在矿上吃一顿饭,他走到哪里,总是关切询问人民的生活情况,他心中装的只有人民群众。三十多年过去了,张家口的人民没有忘记陈云同志视察时的音容笑貌和亲切教诲,他那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风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激励着这里的人民,开拓奋进!
(胡开明口述 刘忠整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