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德伯家的苔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伯家的苔丝》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作者:哈代。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年代:1891年。

    一作者介绍。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18奶-1928年)以小说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屹立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国文坛上。作为小说家,他以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创作乃至欧洲小说创作的发展中占据着一席重要地位。《德伯家的苔丝》(又译《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正是这部作品使哈代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托马斯·哈代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祖上原是诺曼爵士,后来家道中落。哈代的父亲是小建筑师,母亲则很重视儿子的教育,鼓励他的文学爱好。由于家境的贫寒,哈代16岁便当了建筑学徒,但是他的才华并没有为境遇所埋没,在学建筑的同时,他致力于文学创作,终于脱颖而出。哈代是从诗歌领域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由于诗歌不受刊物编辑们的欢迎,他一气之下集中精力于小说创作。哈代生活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他看到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的不断破产,对农民充满同情。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个时期农村的生活,并以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文学史上把这些小说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其中的一部杰作。

    二作品档案。

    1889年,哈代开始写作《德伯家的苔丝》,最初是为了在杂志上连载。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传统的道德、伪善的宗教、不幸的婚姻、腐朽的社会。小说叙述了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苔丝的爱情悲剧和不幸遭遇,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苔丝和两个富家子弟的感情纠葛展开,人道主义色彩十分浓郁。

    作家循着苔丝短短的生命历程设置情节,结构严谨而又富于情节戏剧性;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人物细致的心理活动随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小说中富于感染力的自然景色给小说凭添了不少诗的意蕴。在这部小说中,哈代的现实主义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小说中许多人物、事件、地点,都可以在哈代所熟悉的现实中、在哈代的自身经历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德伯家的苔丝》正是哈代在长期积累的生活素材中所提炼出来的艺术珍品。

    但是,这部名著在当时发表时出乎意料地遇到了困难,杂志编辑们认为小说中诱奸和私生子等情节似乎在道德和宗教方面都有问题。哈代曾一度被迫修改作品。但临时的让步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妥协,1891年,小说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哈代不仅恢复了全书的删改部分,而且以挑战的姿态在书名上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性”。这一举动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旧传统道德维护者的抨击和责难。但这些批评丝毫不能阻挡读者们的热。

    情,《德伯家的苔丝》出版后受欢迎的程度超过了哈代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小说连出了4版,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泰晤士报》的评论认为“哈代先生的《苔丝》是他的最好的小说”,肯定了小说的悲剧力量。而《国民评论》则称女主人公苔丝为“伟大的创造”。

    三内容概要。

    美丽的布蕾谷是一处群山环抱的幽静的地方,苔丝·德北家所在的马勒村就坐落在这片沃土上。尽管家境贫寒,17岁的苔丝依然出落得亭亭玉立,光彩照人。苔丝的父亲老德北是一个乡下小贩,除了父亲做一点小买卖,全家9口人仅靠一匹老马耕种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

    5月的一个傍晚,老德北从牧师那儿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说他们德北家是著名的德伯贵族的后代。他不由地沾沾自喜起来,自己喝得酩酊大醉,无法按指定计划赶到镇上送蜂蜜。苔丝是家中的大女儿,她只好替父亲承担起这个任务。不幸的是,他们的车在路上与邮车相撞,老马被撞死了。全家生活的指望没了,苔丝感到十分痛苦和羞愧。

    为了全家生活有个着落,苔丝只好接受父母的劝告,去拜访一个姓德伯的有钱老太太,认个本家,希望能在那里打短工来补贴家用。德伯家只有一个瞎眼老太太和她的儿子亚雷,其实,他们家本来不姓德伯,因为有几个钱,为了讨个好名声,才改为名门贵族的姓氏。亚雷是个浪荡公子,他一见如花似玉的苔丝姑娘就产生了邪念。一个周末的晚上,亚雷有意和苔丝同骑一匹马,钻进了一片密林中。树林里昏暗多雾,根本辨不出方向和道路,疲乏的苔丝不由自主地睡了过去。昏暗和寂静笼罩了四处,头顶上包围着从古时一直长到现在的橡树和水松,孤助无依的少女被亚雷玷污了。从此以后,她的身份跟以往的身份中间出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苔丝又气又恨,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呆在亚雷家,就执意回到了自己家。苔丝把这件可怕的事情告诉了母亲,但母亲惟一不安的只是亚雷并不打算娶她,苔丝欲哭无泪。更糟糕的是,苔丝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不久,一个小生命来到了她的身边。

    苔丝的内心十分复杂,她决定为她病弱的小宝贝行洗礼。于是,她把弟弟妹妹们从睡梦中叫醒,学着教堂里牧师的样子,认认真真地进行了一场圣礼。行完洗礼后,苔丝一直心平气和,直到孩子死去。

    又是一个春天到了,苔丝第二次离开了家乡,来到南方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这里风景如画,苔丝的心情十分愉悦。很快,她注意到一个叫安玑·克莱的彬彬有礼的青年,他的气质和衣着显然跟别人不同。苔丝从伙伴们的闲谈中得知,安玑的父亲是牧师,他本可以读完大学作个牧师,但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专事农业,将来想作个农场主。

    安玑第怀孕的苔丝。

    一眼看到苔丝就钟情于她,他觉得苔丝是位美丽而又天真无邪的少女,她那花朵一样的嘴唇,温柔迷人的眼睛使他陶醉。尽管牛奶厂的很多女工都喜欢安玑,他却认定只有苔丝是最完美的。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决心娶苔丝为妻。

    苔丝也情不自禁地对安玑萌生了感情,但想起树林中的那个夜晚,她的内心里就十分痛苦。苔丝几次想把往事告诉安玑,都没有勇气说出口让一个女人讲出自己的悲痛的历史,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十字架。可是苔丝始终觉得自己配不上情人,于是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把信从门底下塞进他的屋子里,将一切和盘托出。不巧的是,她刚好把信塞到门口的地毯下面了,安玑并没看见。苔丝见安玑对此事没有什么反映,就答应了他的求婚。

    新婚的夜晚,他们的双手紧紧相握。苔丝颈上的钻石项链在炉火的照耀下闪烁,不停地变幻着颜色。安玑主动告诉苔丝,他曾经有过48小时的放荡生活。苔丝原谅了他,并羞怯地讲出与亚雷的事,希望能得到丈夫的宽恕。可是,在那一瞬间,安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几乎是冷酷地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听到这些话,苔丝如五雷轰顶,她知道自己终于还是因为那无法补救的往事而失去了安玑。

    她带着最后一线希望乞求:”那时我太小,我什么都不懂……”可安玑无情地宣布:”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一样。我只好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的乡下女人。”他把苔丝看成骗子,看成外表纯洁、内心淫荡的女人。于是,他离开了苔丝,只身远去巴西。

    被抛弃的苔丝陷入了孤独忧郁之中,她默默地忍受、等待,希望有一天能与安玑重修旧好。家里的生活更困难了,母亲总是责怪苔丝不该告诉安玑真相。有一天,苔丝鼓足勇气来到婆婆家,希望他们能给予一些帮助。她站在门口拉铃,可好长时间没人开门,她只好往回走。这时她恰好远远地看到安玑的两个哥哥,隐隐听到他们正在谈论弟弟不成功的婚姻。苔丝的勇气一下子就消失了。

    一天,苔丝正在农场做零活儿,却意外地碰到了那个她永远也不想见到的人亚雷·德伯。亚雷在此之前曾为自己的罪恶行径感到悔恨,于是当上工一名传教士。但他还是贪恋苔丝的美色,这次见到苔丝,他又声称要帮助苔丝,还无耻地说,是苔丝的美丽诱惑他不得不放弃宗教。苔丝非常气愤地拒绝了他:”你毁了我的一生,我恨透了你。”面对亚雷的纠缠,苔丝忍无可忍,她给安玑写了一封长长的恳切的信,请求他赶快回来保护自己的妻子。

    远在巴西的安玑经历一番人生的辛酸体味后,也开始追悔过去。一个同乡开导他:”批评一个人人格的好坏,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作过的事,还要看他的目的和行动。”安玑深深地悔悟了,这时他接到苔丝辗转寄来的信,就从巴西回来,决心与苔丝重归于好。

    当他几经周折找到苔丝,却已为时太晚。原来,苔丝久久未见安玑的回信,心灰意冷;而父亲的去世更使她的家陷入困境,亚雷慷慨地帮助她,走投无路的苔丝终于答应跟亚雷同居了。安玑见到这种情况,黯然离开了。

    安玑的归来使苔丝又陷入了无比痛苦的绝望中,因为她已经无法与丈夫破镜重圆了。此刻她对亚雷痛恨到了极点,是他剥夺了她的幸福,是他毁坏了她的爱情。她终于向熟睡的亚雷举起了刀子,然后奔出去寻找安玑。当他们终于又一次相遇,苔丝告诉了安玑自己所做的事情,安玑原谅了她的一切,带着她一起走了。

    他们在荒郊野外度过了几天逃亡的生活,苔丝却觉得幸福无比,因为她能跟心爱的丈夫在一起。最后,他们来到原来古代人祭祀太阳神的祭坛旁,苔丝躺在上面香甜地睡着了。追捕他们的警察终于还是发现了他们,安玑请求警察等到苔丝醒来。苔丝睁开眼睛,看见这些陌生人,并不惊慌,因为这是她预料中的事情。她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平静地对那些人说:”我停当了,走吧。”

    天亮了,这是一个安静的黎明。苔丝被警察押送着,安详地走上了刑场。安玑遵照苔丝的嘱托,带着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四主要人物形象。

    苔丝。

    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的奸污和资产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的第一次冲突;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莱,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是苔丝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的第三次冲突;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这是苔丝与社会的第四次冲突。

    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哈代咒骂杀死苔丝的世界,但是找不到造成这种悲剧的真正根源,他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给他带来的不幸。在这里,哈代显然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他笔下的苔丝和俄狄浦斯一样,”不想服从命运,可又不得不服从,他斗不过命运”,表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五精彩篇章推荐。

    苔丝·德北菲尔德从她那个冒牌本家回来了这件事,已经四处传说开了,如果说在一英里方圆的地面上使用传说这个词不算太大的话。午后时分,马洛特村里有几个年轻的姑娘,从前是苔丝的小学同学和朋友,一起来看望她,她们来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她们浆洗过熨平了的最好的衣服,因为她们认为,苔丝是一个胜利归来的卓越征服者,她们要做她的客人;她们在屋里坐成一圈,带着好奇的心情看着她。因为和她恋爱的正是那位据说隔了31代的堂兄德贝维尔先生,一个并不完全是本地的绅士,而他作为猎艳能手和负心汉子的名声已经四下传播开来,开始超越特兰里奇的本地边界,由于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形,这也使她们所认定的苔丝的地位,同在毫无危险中的地位相比,就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她们对她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苔丝一转过身去,一些年轻一些的姑娘就小声议论起来“她多么漂亮呀,那件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她显得更漂亮了!我相信它花了一大笔钱,并且还是他送的礼物。”

    苔丝站在屋子的角落处,正在从碗橱里往外拿茶具,没有听见这些评论。

    要是她听见了这些评论,她也许很快就会把她的朋友们对这件事的误会改正过来。但是她的母亲却听见了,琼简单的虚荣心在高攀一门婚事的希望落空以后,因此就到女儿被人追求这件事上去寻求感情上的满足。总的说来,她感觉到了满足,即使这种短暂和有限的胜利会影响到她女儿的名声;但是她最终也许还是要嫁给他的,她看见她们羡慕她的女儿,心里头高兴,就热情地请她们留下来吃茶。

    她们的闲聊、她们的欢笑、她们的善意影射,尤其是她们闪烁其词的妒意,也使苔丝在精神上复活了;而且随着晚上时间的流逝,苔丝也渐渐地被她们的兴奋情趣感染了,差不多变得快活起来。她脸上像大理石一样僵硬的表情消失了,走路时的脚步也有些像往日那样蹦蹦跳跳了,她容光焕发,全身显现出青春的美丽风采。

    有时候,尽管她满腹心事,但是她回答她们的问题时也会带上一种高人一等的神气,好像承认她在情场上的经验,的确是有些让人羡慕的。不过同罗伯特·骚斯说的“同她自己的毁灭恋爱”这句话比起来,她还相差得很远,因此她的幻想也只是像一道闪电,一闪就消失了;冷静的理智恢复了,嘲笑她一阵阵出现的弱点;在她暂时出现的骄傲里,有一种可怕的东西谴责了她,于是她又变得没精打采起来。

    第二天早晨的黎明是令人沮丧的,它已经不是礼拜天了,而是礼拜一了;漂亮的衣眼已经收藏起来,欢笑的客人已经离去,苔丝醒了,孤单地躺在她过去睡觉的床上,比她更年轻的几个天真的小孩子,躺在她的周围,轻轻地呼吸着。她回家带来的激动和引起的兴趣已经不见了,她只是看见她的面前有一条漫长的冷酷的大道,她在大道上独自跋涉,没有人帮助,也没有人同情。紧接着她的情绪就可怕地低落下来,恨不得让自己躲避到坟墓里去。

    过了几个星期苔丝才恢复过来,有勇气抛头露面,敢在一个礼拜天早晨到教堂里去。她喜欢听唱圣歌而且是过去的那种圣歌还喜欢听那些古老的圣诗,喜欢跟着一起唱晨祷的颂歌。她生来就喜爱音乐,那是她那位喜欢唱民歌的母亲遗传给她的,她这种爱好使最简单的音乐也具有了一种力量,有时候差不多能把她的心从胸膛里给掏出来。

    为了自己的缘故,她既要尽可能地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要避免年轻的男子向她献殷勤,所以她一直到了教堂的钟声开始敲响的时候才动身,并且在走廊下面找了一个后排座位坐下,那儿靠近杂物间,只有老头儿老太婆才在那儿坐,那儿还放有一堆挖掘坟墓的工具,里面还竖有一个棺材架子。

    教区居民三三两两地走进教堂,一排排坐在她的前面,他们低着头在那儿坐了一刻钟的时间,似乎是在祈祷,但是他们并没有祈祷;后来他们又坐直了,四处张望起来。唱圣歌的时候,选的恰巧是她喜爱的一首古老的”朗敦”二部合唱①不过她不知道那首圣歌叫什么名字,虽然她心里很想知道。她心里想,虽然她无法用语言把心里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觉得一个作曲家的力量有多么地神奇,像她这样一个姑娘,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的名字,一点儿也不知道他的性格,而他被埋在坟墓中,却能够带领她在一组充满感情的圣歌里,体会到最初只有他自己才体会到的感情。

    在礼拜进行的过程中,先前扭头张望的那些人又把头扭了过来;后来他们看见她在那儿,就互相窃窃私语起来。她知道他们低声谈论的是什么,就开始伤心起来,觉得她再也不能到教堂里来了。

    同过去相比,她和几个弟妹们一起共用的寝室,就成了她常常避难的地方了。就在这间寝室里,就在茅屋再下几平方英尺的地方,她看见窗外没有尽头的凄风、苦雨、飞雪,看见无数的灿烂夕阳,看见一个又一个圆月。她就这样把自己禁锢在寝室里,到了后来,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以为她已经离开这里了。

    在这期间,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色黄昏以后;她走出屋外,来到树林里,那时候她似乎才不感到孤独。她知道怎样抓住傍晚时分极短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光明和黑暗恰到好处地得到平衡,白昼的拘束和黑夜的紧张相互得到中和,留下来的只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只是在那个时候,活着的苦恼才被减少到最小的可能程度。她并不害怕黑夜;她唯一的念头就是避开人类或者不如说是被称作世界的冷酷的生命群体,它作为整体是如此令人可怕,而作为个体却又不那样令人害怕,甚至是可怜的。

    她在这些孤寂的山上和小谷里悄悄走着,每走到一地,她就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她那躲躲闪闪的柔弱身体,也变成了那片景物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有时候,她的离奇幻想会强化周围的自然程序,直到它们似乎变成她的历史中的一部分。它们岂止是变成了她的历史的一部分,简直就是她自己的历史;因为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午夜的冷风和寒气,在冬天树枝上还紧紧包裹着的苞芽和树皮中间呜咽着,变成了苦苦责备苔丝的言语。下雨的天气,就是她心灵中模糊的道德神灵对她的软弱所表达的不可挽救的悲伤,对于这个道德神灵,她既不能明确地把它归入她在童年时代信仰的上帝那一类里去,也弄不清楚它是其它的什么东西。

    苔丝在一堆混乱不堪的传统习俗上建立起自己的性格,头脑里充满了对她毫不同情的形体和声音,把自己紧紧包围起来,但是,这只不过是她幻想中的可怜的错误的创造而已是她无故感到害怕的道德魔怪的迷雾。和实际世界格格不入的正是这些道德魔怪,不是苔丝自己。她在鸟儿熟睡的树篱中漫游的时候,看见野兔在月光下的草地上蹦来跳去,或者,她在野鸡栖息的树枝下站着的时候,她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罪恶的化身,被人侵犯了清白的领域。所有的时候,她一直要在没有不同的地方区分出不同来。她自己感到矛盾的地方,其实十分和谐。她被动地破坏了的只是一条已经被人接受了的社会律条,而不是为环境所认同的社会律条,可是她却把自己想象成这个环境中的一个不伦不类的人。

    节选自第十三章。

    六文学成就。

    哈代尽管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释成命运的拨弄,但作品本身则表明苔丝的不幸是她所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及其阶级地位使然。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尤其是那种顽固的妇女贞操观念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恨源。哈代本人的社会批判态度也是鲜明的,他公然把这个“失去贞节”的女孩子作为小说的主角,还在副标题里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引用莎士比业的名言:“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作为本书题词,从而公开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道德发出了挑战。

    基于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他常将自己人物的悲剧归咎于“命运的捉弄”,在安排细节时,常运用偶合与预兆,过多的偶合与预兆,有时令人感刮结构牵强,不够自然。但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则对此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全篇故事紧凑,结构严谨,情节与形象配合有致,几乎没有繁冗累赘之处。写景、抒情时有佳处,人物心理和故事细节刻画细腻传神、书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男女爱情相映生辉,许多段落成为英国散文的写景佳章。

    哈代的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少读者来信要求哈代不要给苔丝以悲剧结局,同时,也引起了旧道德维护者的责难,斥之为“不道德”。较哈代成名稍早的同时代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和乔治·梅瑞狄斯等都由衷地称赞这部小说那种质朴之美、那种天然魅力。该作品发表至今已逾一个世纪,为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喜爱,并受到戏剧界、影视界人士垂青,多次搬上舞台与银屏,被公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古典文学阆苑。

    七名家点评。

    我们的同情心受到了残酷的打击……我们看到了统治着我们星球的那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方式的一个具体的例证,我们的同情心才重新油然而生……我们感受到人的生存的渺小前途被一种自然景色所包围,这景色独立存在着,然而,它又给予哈代的人生戏剧一种深沉而庄严地美。

    伍尔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