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坪风情-乡菜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塘坪的人口就急剧地膨胀起来,这些外来人口中一部分从城里来,他们是来塘坪做生意的,大部分人则是从怡河上游的山区来。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人们,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精彩,是那样的迷人,他们便离开那一片赖以生存的山林,寻求幸福生活来了。十年八年之后,塘坪就不是几千人口,而是几万人口了。塘坪也就比过去更加的热闹了,塘坪的商家店铺也就更加的多了。

    在众多的商家店铺和餐馆中,乡菜馆算得是最为红火的。乡菜馆是邓如田开的。邓如田是刘大妹的儿子。那阵刘大妹靠着剪窗花过日子的时候,邓如田瘦得像一棵豆角秧子,穿的衣服也是补巴重着补巴,别人对邓如田说:“如田你要你妈给你做件新衣服穿啊,补巴重着补巴,难看。”

    邓如田说:“我妈不敢给我做新衣服穿。”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会把新衣服换饭吃了。没看见我这么瘦吗,长这么大,还没吃过一顿饱饭呢。”

    问话的人再不问他的话了,问话的人喉头哽咽,眼里已经淌出泪水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的时候没得过一顿饱饭吃的人,转眼间就变成塘坪的首富了。邓如田发财靠的乡菜馆。其实,乡菜馆原来不叫乡菜馆,原来叫面馆,是邓如田的母亲刘大妹开的。

    邓如田长大之后,把母亲开的面馆接了过来:“妈你年纪大了,休息吧。没看见上坪冯姨也没做豆腐了吗。”

    刘大妹当然高兴,儿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自己挣钱过日子了。邓如田接过母亲的小面馆,他并没有马上开业卖面,他买了许多桌子凳子,还把家里认真地布置一番,把小面馆改成了乡菜馆。

    邓如田的乡菜馆开张那天,很多人前来道贺,在家门口放了许多的鞭炮。那天冯素云的儿子李志仁也来了。李志仁跟他老婆刘红卉把母亲的豆腐坊接管过来,在门道上挂了一块大大的招牌:李志仁豆腐坊。李志仁敢把招牌亮出来,因为母亲做的豆腐好吃,塘坪人公认为塘坪第一家。

    放过鞭炮之后,人们便被邓如田请入他的乡菜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开始对邓如田的乡菜馆品头论足起来。

    “乡菜馆,顾名思义,就是乡里菜,就是家常菜。我们吃的这些菜,说是乡里菜,家常菜,却是有点变味了,变出的味道又不能让人觉得新鲜,好吃。”

    “菜肴没有特色,只怕难得打开局面,别人吃了一次,就难有二次了。塘坪就这么大的地方,两万人口,没有回头客,钱就难赚。”

    “乡菜,这个定位没错。其实,开发出来,塘坪这地方还是有特色菜的,比如酸辣山味,比如春笋炒鲜猪肉,比如豆腐煮胖头鱼,比如野山菇鲜汤。这些原材料都是我们这地方自己出产,成本不高,价钱适中,我们喜欢吃,外面来的人就更喜欢吃了。”

    不等人们说完,邓如田大声道:“往后,乡菜馆就这四道招牌菜。这四道招牌菜又把豆腐煮胖头鱼摆在首位。胖头鱼是我们怡河的特产,别的地方没有。塘坪做豆腐的有十几家,就数李志仁豆腐坊的豆腐好吃,这是塘坪人公认的。志仁,我们是好兄弟啊,你得扶我一把,往后你做的豆腐先得满足我。”

    李志仁当然知道自己跟邓如田的关系有些不同一般,答应下来,母亲也会高兴的。

    从那以后,邓如田的乡菜馆一天一天地红火起来。人们说,乡菜馆的四道招牌菜都不错,当然,要分出这四道菜的高下,又数豆腐煮胖头鱼了。那可是美味啊,外面来塘坪的人,必定要到乡菜馆去吃豆腐煮胖头鱼的。

    几年之后,邓如田就把那栋祖宗留下来的木屋拆掉,修了一栋三层砖房。三楼自家居住;一楼是厨房和大餐厅;二楼是包厢。大门上挂着一块十分显眼的镀金牌子:邓如田乡菜馆。人们说,邓如田的乡菜馆日进万金,一点也不夸张的。只可叹邓如田的母亲,那个曾经被塘坪人视为美女寡妇的刘大妹,年轻时吃了多大的苦,受了多大的累,如今该坐在家里享受好日子了,却是没有那个命,刚刚年满六十,就生病去世了。

    乡菜馆红火了,邓如田发了,他的那个伙伴李志仁的豆腐坊却是跟以前一样,一天做二百斤黄豆的豆腐,挣二三百块钱的利润。

    李志仁做的豆腐分两种,一种是专门给邓如田做的豆腐,这种豆腐从黄豆到工艺,都要特殊许多,花的成本和工夫也就要多许多;摆在街面上卖的豆腐就不一样了,这种豆腐别的豆腐店也是能做出来的。李志仁的老婆刘红卉的心里就有了想法,乡菜馆一天上万的收入,靠的是我们做的豆腐啊。多少年了,连喝的水都涨了价,邓如田的豆腐煮胖头鱼也不是原来那个价的吗,只有我们家做的豆腐还是五角钱一块,是不是要邓老板把豆腐的价钱也提高一点啊。

    李志仁原本是不想对邓如田说的,却是经不起女人的唠叨,就把这个话跟邓如田说了。是也是,自家做的豆腐五角钱一块卖给乡菜馆,五块豆腐在他那里加上一条小小的胖头鱼,就变成五十块钱一份了,豆腐的身价涨了十多倍了。

    没有料到,李志仁的话没说完,邓如田却变了脸,说:“你以为我的乡菜馆靠你的豆腐撑门面吗,从明天起,我们家不要你做的豆腐了,你看我的乡菜馆还有没有人来吃饭。”过后,嘴角流露出一丝冷笑,“赚的钱少了,就眼红别人了?”

    李志仁有些哑口无言,没有想到多年的兄弟,说变脸就变脸了。回家把这话对母亲说了。冯素云说:“过去穷啊,苦啊,突然有钱了,就有些张狂了,不要往心里去,慢慢他就会往回头想的。再说他妈不在了,没人教育他。你们兄弟还是兄弟啊。”

    第二天,李志仁果然没有派人来豆腐坊取豆腐了。李志仁对刘红卉说:“乡菜馆每天八十斤黄豆的豆腐得想别的办法卖出去,不然我们的收入就更少了。”

    刘红卉说:“这些日子我还在想,我们把豆腐做出来就卖出去了,实际上卖的是半成品,现在塘坪许多的人都想着法子挣钱,我们能不能开发几个新产品出来,比如做点风味豆腐干之类的小吃。”

    李志仁说:“好,每天挣那二三百块钱,真的就成为塘坪的穷人了。”

    那几天,李志仁听人说,邓如田的乡菜馆没有了李志仁家做的豆腐,生意好像比过去更好了。去乡菜馆吃饭喝酒的大都是外地一些有钱人,他们大老远地赶来,来了一次还来二次三次,他们来了还不坐大厅,二楼的包厢全被他们长期包下了。塘坪人要去乡菜馆吃饭,得先预订,不然去了没地方坐。

    李志仁的母亲还是那个话,我们不跟他家比,我们跟自己比,想想过去,我们家现在的日子那是上了天堂了。如果你们能弄几个新产品出来,当然好,那样就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家做的豆腐了。

    那年冬天,李志仁的儿子李杰生和邓如田的女儿邓金香从县一中回来。下午邓金香来李志仁家玩,李志仁发现儿子和邓金香的关系有些不同一般,两人去房里就不出来了,还关上了门。邓金香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去。李志仁对儿子说:“杰生你好不懂事啊,回来了也不跟奶奶说说话,也不帮助父母做做活儿。”

    李杰生说:“我有事。”

    “什么事,一男一女,都十八九岁了,关在房里就不出来。”

    “爸你说这话不中听。我跟金香商量明年她考大学的事情,这是一辈子的大事啊。”

    “她明年考大学与你有什么相干?你要到后年才高中毕业。”

    “我们选好了大学,她明年考,我后年考。”

    李志仁有些吃惊:“你们什么关系啊,考大学也要考到一块去。”

    “这还要问吗。”

    “你们在谈恋爱?”

    儿子不做声,他好像在想什么。李志仁说:“你比金香要小一岁呢。”

    “小一岁有什么关系,你们不是说,女大三,抱金砖吗。”

    李志仁说:“儿子,你跟金香谈爱不合适,我们家没她家的钱多,她家是塘坪的首富啊。”

    李杰生有些不解地问:“我们家不是跟金香家关系很好的吗,我们家做的豆腐还专门供应她家的乡菜馆呢。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

    “现在她家不要我们家做的豆腐了,她家也不要求我们家了。”

    李杰生说:“这是你们大人之间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我们也不会回来继承你们的豆腐坊或是乡菜馆的。”

    李志仁还要说什么,李杰生却不愿意听了,掏出手机给金香打电话。只是,手机通了,却没有人接。李杰生便把手机装进口袋,急匆匆地走了。李志仁想拦也没有拦住他。

    只是,一会儿李杰生就回来了,回来之后,什么也没有说,就到他自己的房里去了,谁敲门都不肯开。

    从那以后,李杰生再没有跟邓金香往来了。邓如田那天说了李杰生许多不中听的话,还打了女儿一巴掌,说日后要送她出国去,邓如田问李杰生能去不能去,不能去就不要心存幻想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