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睡不着-中国爸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前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網路中出現過一篇挺有趣的文章,內容說的是如何成為完美討人喜歡的華裔爸媽(從移民第二代小孩的觀點來看),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完美討人喜歡的華裔小孩(從移民第一代的父母角度來看)。現在就將它的內容大致摘錄下來,也可以藉此一窺異國環境下,華裔家庭親子互動之間的堂奧。

    根據這篇文章指出,要成為完美的中國爸媽,必須具備以下七大要件:

    一、小孩考99分回家時,不灼灼逼問剩下的一分哪兒去了?

    二、別有意無意將諸如「哈佛」、「耶魯」、「史丹佛」或「麻省理工」的字眼掛在嘴上。

    三、別將小孩的個人隱私說到整個華人社區都知道。

    四、如果你的小孩唸的不是理工或醫科,別整天將「你以後怎麼養活自己?」掛在嘴上。

    五、剪頭髮時,別將你的兒子剪成西瓜皮,女兒額前剪出兩英畝見方的瀏海。

    六、別整天把「你唸書了嗎?」掛在嘴上。

    七、遇見小孩的適婚年齡朋友,不要見面就問人家「你有男/女朋友了嗎?」

    至於對移民第一代的華裔父母親來說,當然心目中也有同樣完美的小孩典範,要成為這樣的典範,則必須具備以下七大要件:

    一、大學入學申請考試SAT考一千六百分以上。

    二、拉小提琴或彈鋼琴的技巧幾近職業水準。

    三、最喜歡的嗜好有三個:用功讀書、用功讀書以及用功讀書。

    四、大學唸的是長春藤名校,而且還要有獎學金。

    五、愛好古典音樂而且不喜歡講電話。

    六、結婚對象是個成功的華裔美籍醫生,並且生出優秀成功的下一代(換句話說,就是讓「阿公阿媽」有完美優秀的孫兒可抱)。

    七、喜歡聽老爸的悲慘童年故事……特別是赤腳走十公里上學,或是一塊蘿蔔干拌三大碗白飯的悲慘故事。

    有人說,每個家庭成長的歷史,都是一本揉絞著悲喜、穿插著衝突抵觸的詩篇,這個說法,對華裔的移民家庭來說更是個傳神貼切的描述。

    在移民的過程中,兩代之間的價值觀迴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親子兩方的溝通也常常要比臺灣的家庭來得更加辛苦。在我的記憶中,常常遇見父母親因為語言不通,與外界的聯繫不得不仰賴自己的小孩,連找個鎖匠都要孩子翻譯。也見過華裔小孩為了拒上中文學校與父母大吵大鬧的情形,而華裔少年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情形也俯拾可見。

    所幸在我所見的華裔家庭中,經過時光歲月的浸融,大多還是以兩方互相遷就包容的喜劇結局做為收場。曾經叛逆,以華人身分為恥的第二代,微笑抱著牙牙學語的小孩,在春陽煦日下讓爺爺教他講第一句中文,其實,也是一幅很美的圖畫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