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雷达性能样机试飞结束后, 修改了设计图样, 在十所生产了两套正式样机, 在607所里分机装配和调试。1972年7月开始整机联试, 我仍操旧业, 早就拟制了调试提纲, 明确了分工。因有了性能样机的经验, 加工的电路、元器件等质量也好, 大家工作轻车熟路。由于原直流电机伺服系统改为液压伺服系统, 除了天线结构改动较大外, 就是角度搜索跟踪系统调试没有经验, 费了不少工夫。所党委指定政治部主任王希良组成工作组, 进驻一室进行204雷达调试, 说明所领导对科研工作足够重视, 更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个多月就把整机调试基本完成了, 在年底前做完了角跟踪精度测试。由于大家业务熟练, 工作认真, 计划细致, 缩短了调试周期, 为以后试验争取了时间。
607所建成的环境试验舱已能提供使用, 容积有16m3 , 雷达可以在整机高温 ( +60℃)或低温 ( -50℃) 时进行试验, 还可以作整机高温同时有低气压 ( 17 mmHg?[2]) 的试验。它最大特点是试验舱盖是能透过电磁波的, 整机在里面承受环境条件时, 雷达可以通电作探测跟踪试验, 是很先进的设备, 从此, 204雷达的正式样机环境试验可以在所内做了。1975年5月, 我任整机室 (一室) 副主任, 这年夏天由我负责组织第一次作204雷达所内整机环境试验。在作+60℃试验时, 有个监测点指示不正常, 仅是初通状态就出了问题。若不排除,试验不能进行下去, 整机组和分机组人员商讨, 认为温度升高, 可能是金属热胀冷缩引起接触不良, 若停下来, 按程序温度自然恢复到常温, 再检查, 排除故障后又重新升温到 +60℃, 这样就得两天, 试验时间拖得长, 工作效率低。我提出能否不停试验, 在高温下进舱检查, 若是接触不良, 可以及时解决, 省点时间; 若不是小问题, 是电路出故障, 再停下也不迟, 大家认为可以试一试。但谁都没进去过, 都没经验, 由于我对机器熟悉, 于是我自告奋勇先来试。就这样, 我戴上手套, 带上工具, 从后舱门进去, 环境温度突变, 我一时不适应, 像进入了蒸笼, 站了一会儿, 回过神来, 开始工作, 我通过舱侧面圆玻璃窗与外面传递信息。很快发现是接触问题, 处理好后试验继续往下作, 节省了时间。在以后的-50℃试验时, 也出了问题, 还是用同样的办法, 我穿上全套飞行员的皮服, 先在-35℃的过渡舱停一会儿, 缓冲一下, 然后再进去。发现也是接触问题, 很快处理了。
204雷达正式样机完成高温、低温试验后, 接着作高温低气压试验。当气压较低时, 天线馈源罩产生电晕, 颜色艳丽的电离层阻挡了功率的辐射。天线室领导及天线人员通过大量试验, 摸清电晕产生的条件, 然后选择了合适的罩子形状, 消除了电晕现象。按照三机部、第四机械工业部 (简称四机部) 联合通知, 607所和780厂合作, 重新试制3部正式样机,进行设计定型试飞。1978 年8 月, 正式样机从780 厂生产出来, 在测天线性能时, 发现1975年确定的馈源罩形状会影响天线方向图及天线增益, 607所立即开展技术攻关, 天线室十多名技术人员花了近一年时间, 才弄清温度、功率、气压、罩子形状与电晕现象的关系,对罩子形状、罩子材料及罩子制造工艺做了重大改进, 最后在大功率、高温、低气压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持续测试, 天线性能完全达到要求。根据601所提供的数据表明, 204雷达可在23500 m高度上工作, 是国内可用在最高高度上的机载雷达。
1979年, 我国想引进英国“兰狐”雷达装歼8全天候飞机, 替代204雷达, 认为可减少风险。在洽谈中得知: 该雷达工作高度为17000m, 若要工作在20000m, 发射机功率要降低一半, 说明该雷达没有很好解决高空电晕问题。在这时期, 马可尼、弗伦梯公司在112厂参观了204雷达, 了解了204雷达使用高度, 于是他们通过部机关向我所索取204雷达天线馈源罩的结构图样。这是我所解决雷达高空电晕的核心技术, 但领导机关通知, 不敢不给,后来还是天线组有主意, 将旧的结构图样送上去, 把这事对付过去了。
1979年10月, 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的代表团来我所访问, 其中有副院长和雷达部主任。参观204雷达时, 他们询问了雷达性能、雷达使用高度, 以及询问雷达的设计、生产、试验是否国内搞的, 我们做了回答, 他们惊奇地说:“你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能设计出这样好的雷达, 十分了不起! 你们的雷达可与我国雷达媲美, 你们不要不相信自己。”他们返回北京, 向六院副院长徐立行又说了这些话。显然, 他们十分了解“兰狐”, 也了解中英洽谈的事情。他们是以专家学者身份来访的, 讲了他们真实的想法, 话虽不多, 可耐人寻味。
雷达试制出来后, 又做了雷达环境条件试验及雷达与机上设备的交联试验等大量的工作, 经驻厂军代表验收后, 交112厂。雷达在112厂装机后, 除地面测试外, 首先进行雷达适应性飞行试验, 这是下一步科研试飞的先决条件。
科研试飞, 是对雷达的主要性能作预先的检验, 若发现不足之处, 允许雷达电路参数再调整, 使雷达工作到最佳状态。然后对雷达主要性能作测试, 看雷达研制质量及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是否可以转入定型试飞。一旦转入定型试飞, 就要冻结雷达设计, 即雷达电路不能动, 电路参数不能调, 器件不能随便更换。科研试飞是雷达研制的重要阶段。为此, 607所成立试飞领导小组, 带领204雷达技术骨干, 在科研试飞和定型试飞时负责雷达的试飞技术保障工作。领导机关很重视歼8飞机上雷达试飞进展, 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六局派杨以政处长坐镇雷达现场, 三机部有王其恭部长、试飞局局长等坐镇112厂指导歼8生产和试飞工作, 另外还有三机部机载局吴延赞处长坐镇雷达现场, 杨、吴两位处长或在雷达实验室,或在停机坪和我们跟飞保障人员工作在一起, 我感到工作很踏实, 也很有信心。在这期间国防科工委谢光部长、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都来过112厂, 还到雷达实验室看了204雷达, 询问了试飞情况。曹副司令员决定204雷达定型试飞中测距测速精度检验在兴城场站和海军23基地进行, 由航定办及630所主持。在112厂精心组织转场及指挥下, 仅用22天就完成了空中测试任务。首长的重视和关心, 给了我们跟飞人员很大的鼓舞,也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科研试飞雷达003号装歼8全天候飞机0101号载机, 试飞员是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鹿鸣东, 是非常有经验的英雄试飞员。1981 年10 月10 日进行第一个起落, 目标机歼7 (不带副油箱)。我们和601所雷达组及112厂雷达室的同志们在试飞导航站听飞行员讲话。载机追赶飞行在24 km内可连续发现目标; 在8. 5 km内可截获跟踪, 8. 5 km外截获不可靠了。降落后, 检查了雷达, 没发现问题。我分析, 如果24 km能发现目标, 12 km就能截获跟踪。第二个起落情况依旧, 我急了, 向鹿大队长详细了解了情况, 进行分析。晚上, 王副部长问我截获距离不够可能是什么问题? 我说:“飞行员操纵雷达很正确, 看得也很细, 我初步考虑是截获问题, 而不是跟踪问题。”王副部长问我怎样检查? 我说:“现在做两项工作,先检查截获电路及截获界限, 然后检查雷达在小信号下的被动状态的动态截获过程, 从中发现问题。”要从飞机上取下两个分机到实验室检查, 可能要花两天时间。第二天, 取下分机, 我们边检查边研究, 直到晚饭后作小信号截获跟踪试验先用稍大信号后用小信号时, 才发现截获后天线没停在目标方向上, 这时大家很激动, 认为就是问题所在, 完全合乎空中情况。我们到凌晨大约1点才弄清楚这是由于控制天线运动的图形模板力矩的离散性造成的。我们研究了解决办法, 在电路上采取4项措施, 修改电路参数后, 又反复试验, 均工作正常, 再装在飞机上。第三个起落试验, 我们仍在导航站听飞行员通话, 听到飞行员报“13 km截获跟踪”, 过一会儿报“12 km截获跟踪”,“11 km截获跟踪”, 大家都如释重负。大队长下飞机后说“13km截获了两次, 都好。”他在试飞单上写着“截获距离13km, 稳定跟踪13. 5 km。”达到超指标要求。以后试验顺利多了, 科研试飞共飞行23 个起落, 1981年12月22日结束。科研试飞样机获六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 年3 月, 我被任命为204雷达副主任设计师。
1982年2月20日~9月7日, 在112厂进行了204雷达的设计定型试飞。定型试飞共飞32个起落, 从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可知: 204雷达工作性能稳定, 主要战术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原设计指标, 对歼8全天候飞机的工作环境是适应的, 与飞机上设备交联工作关系是协调的, 雷达的设计是成功的。601所《歼8全天候型飞机设计工作总结》中指出:“204雷达的主要性能已超过苏联米格-23 MC飞机出口型的 ‘金刚石’ 雷达。”根据上述工作总结可以看出: 探测距离超过要求达47%; 跟踪距离超过要求达30%; 低空探测距离超过要求达55%; 低空跟踪距离超过1倍。航空工业部领导在607所报告上批示“204雷达在设计研制阶段, 飞出这样好的性能, 这在国内是罕见的。”这是因为国防科工委、空军、电子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领导和各机关单位抓得紧, 是112厂、601所、630所、空军第一试飞大队精心组织指挥和112厂、780厂、607所的所有参加试飞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共同奋力拼搏的结晶。1984年4月8日, 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 (简称航定委) 办公室主持召开会议, 通过了204雷达设计定型。
204雷达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雷达, 其试验项目最多、次数最多, 做得最充分。做了3架样机: 性能样机, 607所的正式样机, 厂所合作试制的定型样机。就雷达整机而言, 性能试验有18次, 环境试验有7项, 雷达与飞机上设备交联试验19次, 雷达上机试飞6次。雷达从开始研制到1984年4月8日设计定型, 我参加了全过程。16年的科研道路,由于中间有“文化大革命”的折腾, 有道不完的遗憾。同时也给了我学习和磨炼的机会,提高了研制的知识和技能, 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人们常说: 有得必有失。这话一点不假。204型号的技术骨干都是双职工, 差不多都是两个孩子, 都还小, 我们常出差在外, 在家的女同志上班忙, 回家又忙, 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要付出很大心血! 我们顾得了工作顾不了家! 我在实现“空军的嘱咐”历程中, 幸运地得到妻子的鼎力相助, 她用她的汗水和爱心挑起这个家和培育儿女的责任。她是1961年大学毕业, 为了我放弃了自己的专业, 离开城市来到艰苦地区, 不管我出差多久回来她总是笑脸相迎, 从不埋怨, 从不诉苦。她常想在哈尔滨时, 带着3岁女儿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现在总算有了家, 她感到知足。为了支持我的工作, 她总是默默地付出, 而我总觉得没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每次回来, 便卖力地做家务, 多让她歇一歇, 弥补一下我的内疚之心。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她的支持, 我怎么能走到今天。
PD雷达——一曲震撼人心的凯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