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万千-高原、平原与盆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青藏高原历来有“世界屋脊”之称,她以其巍峨挺拔、地域辽阔、秀美壮丽的雄姿傲然屹立于地球之巅。正是由于它的海拔最高、面积巨大、地质年代最年轻,自然地理环境最为独特,故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地位非常重要。各国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将之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位于4700米以上,纵横分布的一列列巨大的山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基本构架。青藏高原最西端始于喀喇昆仑山,东端抵达横断山,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之势,位于高原南缘,俯瞰着印度次大陆的恒河和阿莎姆平原;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4000~5000米高差与亚洲中部干旱荒漠区相接,高原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千米。

    什么力量催生了“世界屋脊”

    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是可追溯的有确切证据的青藏高原地质史。后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各个部分曾经经历过不同次数的地壳升降,或是下降被海水淹没,或是上升成为陆地。到了2.8亿年前,即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那时的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今的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2.4亿年以前,受板块运动作用的影响,印度板块分离而出,并快速向北部移动、挤压,导致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了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繁茂。高原的地貌格局也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并非呈匀速运动抬升,也不是一次性的突然猛增,而是经过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高原地貌每抬升一次,都会得以演进。高原在距今1万年前,抬升速度变得更加地快,上升速度平均每年为7厘米,从而使青藏高原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现如今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青藏高原的周围环境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很多山脉,大多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它们呈陡然上升之势,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10位,特别是珠穆朗玛峰,更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同时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等分布于高原上。而亚洲的许多主要河流源头也在这里。

    高原上集中了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主要冰川,青藏高原约有4.7万平方千米的冰川覆盖面积,在全国冰川总面积中占80%以上。以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唐高原现代冰川和祁连山现代冰川等为主要冰川。此外,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也都从此发源,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由于地势较高,青藏高原的空气也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也比较强,气温比较低。并且受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上随地区不同,气候本身也随之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的降雨比较少。

    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因素中,青藏高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经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可知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挡风屏障,它对北方大陆的寒冷气流进行了有效阻挡,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还对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进行了阻挡,南亚之所以会有雨季,这起一个重要因素。

    新知博览——高原的类型

    我们把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具有广阔的面积、开阔的地形,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叫做高原。其与平原的主要区别在于高原有较高的海拔。其余山地的区别在于高原有完整的大面积隆起。

    以高原面的形态划分,可将高原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有较为平坦的顶面,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有较大起伏,顶面仍相当宽广,如中国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

    不同的高原类型是对不同的高原起源及其随后受到侵蚀的历史的反映。构造高原最为常见,非洲大部分地区均为这样的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地形也是如此。断层块和地垒是从规模上来说小得多的高原,它们沿着边缘的断层系统隆起,或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处于高处的部分,与比较大的断层块相比,地垒通常更易辨别。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有一个变较陡,还有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山间高原指的是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在美国主要在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分布,常用来作为表示的术语是盆地和山脉。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具有世界性,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

    其余类型高原多构成于坚固的岩石,许多高原主要由喷出大面积的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就。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

    地处中国中部偏北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

    高原上除少数石质山地以外,还有深且厚的黄土层覆盖于上,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处甚至有150~180米。黄土呈细颗粒细,松软土质,富含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

    从整个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在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分布,世界上最大的由黄土形成的高原就是位于我国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高原上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低于100米,黄土层最厚之处分布在陇东、陕北以及晋西,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200米之间,兰州最厚,达300米以上。高原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黄土高原的主体是三大地貌类型——山、原、川。耸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山地,就好像海洋中的孤岛一样,比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和黄龙山等。

    原(或塬),意为黄土高原的平坦的地面,以位于甘肃东部的董志塬,位于陕西北部的洛川塬较为出名。塬面比较宽阔,适合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也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的塬地,成为山梁,叫做“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就叫做“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大都高出附近沟底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川,意为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露出地面,汇流形成小河,河水携裹而来的泥沙就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这就是“川”。川的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不同于条状分布的杖地。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支离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高原上的黄土从哪里来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黄土的来源都有不同的争论。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风成说”。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来的。位于这些地区的岩石,由于在白天受热后膨胀,夜间冷却后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等;同时,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这些地区就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粗大的石块在原地残留下来渐渐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则降落于附近的地区,会聚而成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就会纷纷向东南方向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遇到秦岭山地的阻拦时,便会停积下来,再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形成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比如,黄土中的粗粉沙的含量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递减状态,黏土的含量却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的递增状态,这种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而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

    为了对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进行做一番深入的了解,专家们特地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对黄土高原的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进行采集,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些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的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的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这表明,4万多年来,黄土高原的环境和植被曾出现过巨大的变化过程,很可能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使得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加快了,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有大量的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堆积。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会形成飞沙走石、沙尘弥漫的现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的地带。

    我们知道,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和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亚洲大陆的地壳便被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其下,并被顶托起来,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由此一来便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早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之下,逐渐隆起。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将来自印度洋的北移的暖湿气团阻挡住了。长此以往,使得中国西北部地区变得愈发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加,宽度约占西风带的1/3,将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便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沙为患”

    黄河在世界上所有的河流中,输沙量是最大的。“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黄河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泥沙,数量达16亿吨。假如把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

    黄河中的携带的泥沙,有80%都来自处于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覆盖稀少疏松,土壤具有较差的抗蚀性;再加上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导致这里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15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也曾有“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繁茂,群羊遍地的胜景。正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掠走了植被,带来了风沙,使黄土高原被水土流失刻画得满目疮痍。

    水土流失得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黄土高原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水土流失面积广,水土流失现象在全区普遍存在;流失程度严重,有27万多条大小沟道;流失量大(黄河水的含沙量为多年平均每立方米35千克,居世界之首;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具有较大的治理难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有很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多年来,这里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沉积在下游河床的约有4亿吨,致使河床每年有8~10厘米的抬高。现在,黄河河床已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已经高出市区13米,形成了着名的“地上悬河”,对下游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也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还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土壤质量下降,粮食产量降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这又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会破坏原有植被,恶化生态环境,从而加剧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形成沙漠。历史上,因地表植被破坏而形成的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3次被迫搬迁。

    国家近年来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高度重视,治理工作也陆续进行。相信通过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必将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延伸阅读——对黄土高原的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治理和开发黄土高原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在生产方针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黄土高原的面貌有着较慢的变化。国家有关部门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在西北黄土高原建设上所要采取的方针。对于丘陵沟壑地区,这一占黄土高原相当大的面积、水土流失又最严重地区,应该以林牧为主,全面发展农林牧业,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把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农业区:包括渭北、陇东、晋中、延安市以南等地。这里在气候类型上属于半湿润温和与寒温气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以上,具有比较多的塬面,较大的生产潜力。这些地区应该以发展农业为主,并积极营造护田林、护坡林,在源面和丘陵缓坡地区适当种植牧草,发展养畜业。

    林牧区:包括陇南、宁南、晋西北、延安市以北等地区的丘陵沟壑地带。这里属于森林草原及其向草原过渡的地带,在气候类型上半干燥寒温气候,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具有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现象。这个地区应该以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为主,在“川”台地及缓坡上适当修建基本农田,争取做到粮食自给。

    牧区:包括陇中、宁南、晋西北、榆林北部、内蒙古北部等地方。这里属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在气候类型上属于半干燥寒冷气候,年降水量多数情况下在400毫米以下,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夏多旱多风,土质沙性比较大,具有严重的风蚀和水蚀现象。这个地区应该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大力营造防风林、放牧林。

    林区:包括子午岭、黄龙山、崂山、乔山、六盘山、陇山附近各县的部分地区和吕梁山区的一部分地方。这里具有较多的降水量,较高的地势,多以土石山地居多,土层比较薄,现在还有一些次生林残留。这个地区应以该主要发展林业,严格保护现有林区,积极发展水源林以保障这个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总之,在高原上,青稞是主要的农作物,牦牛是特有的牲畜,连同藏山羊、藏绵羊是青藏高寒牧区的三大主要牲畜。因此,黄土高原应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改善土壤沙漠化现象。

    冲积平原的来历

    冲积平原是一些碎屑物在通过河流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减慢而逐渐堆积所形成的。冲击平原大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面积广大。

    以我国的华北平原为例,它主要就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等大河合力沉积而成的。黄河和海河的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每年有近16亿吨经黄河下泄的泥沙;且从第三纪以来,华北平原地区便持续沉降,因而形成了沉积层厚数百米乃至上千米,总面积达30余万千米的大平原。

    冲积平原是人类重要的栖息地,也是每个国家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的重地。

    冲击平原的形成及分类

    河流受到构造运动(上升转为下降)、地形(从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为因素(筑堤、修水库)等的影响,水流流速减缓,导致泥沙大量堆积而形成的平原叫做冲击平原。它有三个形成条件:一是在地质构造上,一定要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通常在相对下沉区有巨厚的冲积平原形成,而在相对稳定区有厚度不大的冲积平原形成;二是在地形上,需要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三是要有足够的泥沙来源。

    根据形成的部位,冲击平原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

    山前平原位于山前地带,在类型上属于洪积-冲积型平原。河流流出山口之后,进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剧减小,并发生大量堆积,从而形成如黄河出孟津后和邻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带共同形成的平原。

    冲积平原的主体是中部平原,沉积物以冲积物为主,常常会夹带有湖积物、风积物甚至海相堆积物等。一般来说,中部平原德坡度较为平缓,河流分汊,水流流速比较小,沉积的物质也比较细。洪水时期,大量的悬浮物会随着洪水溢出来,在河槽两侧堆积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滥平原。如果天然堤被洪水冲溃,河流便会沿着决口处改道。因此,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经常改道,留下了许多古河道,并保留了一些沙堤、沙坝、迂回扇、牛轭湖、决口扇和洼地等地貌和沉积物。

    滨海平原是冲积-海积型平原,其中的沉积物很细,湖沼面积大。由于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了海积层和冲积层的相互交错现象,还常见海岸沙堤或贝壳堤、湖等地貌。

    根据形状,冲积平原又分为冲积扇平原、泛滥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在山地河流的出山口处,由大量的泥沙堆积所成扇形的平原叫做冲积扇平原;沿河搬运的泥沙在洪水期经常泛滥、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漫滩上,沿河呈带状分布的平原叫做泛滥平原,为大型的河漫滩;河口区的泥沙所形成的三角洲,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平原叫做三角洲平原。

    冲积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冲积平原是一片较为广大而且平坦的陆地,以地势低平,起伏平缓为主要特征,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有的仅为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冲积平原大多在不同的高度、纬度和不同的河流部位(上、中、下游)上分布。以我们国家为例,位于第一地形台阶的青藏高原面上的,有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马泉河串珠状宽谷冲积平原,海拔在4550米以上;位于第二地形台阶的高原面上的,有黄河中游的河套冲积平原、关中渭河冲积平原,高1300至300米;但更多的则是分布在东部最低一级地形台阶上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多在200米以下。

    由于冲积平原所处的纬度各异,其物质组成的地貌形态等也有不同。比如位于北纬42°以北的俄罗斯平原(即东欧平原),北部受冰川、冰缘等作用影响,平原面布有冰碛、冰砾阜等地形,组成的物质也比较粗糙;南部不受冰川、冰缘作用的影响,仅发育,因此物质组成就比较细腻。而中国的松嫩平原地处寒温带,山区具有覆盖面积较广的森林,水流比较弱,平原下部又有河,限制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流水的下渗能力,因此在平原面上多湿地、沼泽和湖泊等,平原的物质组成也比较细。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亚马孙河平原,全年高温多雨,无论是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等,在世界上均居首位,平原面上有大片的湿地、沼泽等。

    小知识——冲积扇与洪积扇

    我们把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的扇形堆积体叫做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的约束,其携带物质就会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面积一般约为几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如黄河冲积扇、滹沱河冲积扇等。冲积扇有较为陡峭的的扇顶坡度,多构成于砾石和筛滤堆积物,中间较厚、两边较薄;扇中坡度比较平缓,主要构成于砂砾石夹粘土,横切面好像弦切面,中部堆积厚,两变薄;扇缘坡度最低约1°~2°,一般构成于粉沙和粘土,扇缘常会出露泉水或形成沼泽、洼地。不同的干、湿气候区与构造活动区,有不同特点的冲积扇分布。

    我们把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的山地水流出山口时通过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扇形地貌叫做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都较为粗大,而且具有较差的磨圆度,不明显的层理,较强的透水性,扇面上水系不发育。山前构造发生断裂并下降,使得洪积物在厚度上可达到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的洪积扇互相联结,就会形成洪积平原,又叫做山麓洪积平原。当山地具有较大的上升规模和幅度时,老扇就会随之抬升,新扇体就会在其下方发育,形成如同串珠状一样的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会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就会造成不对称形态。

    三角洲是怎么回事

    由于流水在河口区速度减缓而将泥沙携带并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在奔流过程中携带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就会凝絮淤积,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进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的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成三角形的“底边”。因它的外形类似希腊字母“△”而得名。世界上较大的三角洲主要在入海河口处分布。

    三角洲有哪些类型

    三角洲的大小、岸线的形状以及几何形态等,主要决定于入海河流携裹沙粒的能力和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及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会有扇形(或吉尔伯特型)、鸟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和河口湾形三角洲类型系列依次形成。

    扇形三角洲主要在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常有改道、口外海滨水深较浅的河口地区形成,由泥沙均匀地向海堆积而成。如中国的黄河、滦河三角洲。

    鸟足形三角洲在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地区形成,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似鸟足,由此得名。最为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舌形三角洲在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汊道众多的河口地区形成,其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连接而成。如苏联的勒拿河三角洲。

    尖嘴形三角洲主要在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形成,由主流河口堆积成突出于海中。如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

    弓形三角洲在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地区形成,由河口附近的沙体堆积而成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的尼日尔河三角洲。

    河口湾形三角洲形成于潮汐及波浪作用比较强烈的喇叭状河口地区,是经过河流泥沙将河口湾充填而成。如南亚恒河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是咋形成的

    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泥沙堆积后,形成了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因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世界上每年被河流搬入海中的泥沙约有160亿立方米。这些泥沙混在河水中顺流而下时,由于河床渐渐扩大,落差减小,水流在河流汇入大海时变得分散,流速骤然减少;再加上潮水的不时涌入对河水起到了阻滞作用,尤其是有很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盐)溶于海水中,使得大量离子产生出来,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逐渐沉淀。于是,泥沙就会在此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这个时候,河流就只能从沙堆两边绕流而行。由于沙堆的迎水面受到河流的直接冲击以及流水的不断侵蚀,往往会形成尖端状,而北方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

    也有一些河流在入海口处并没有三角洲形成,例如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是如此。这是由于,钱塘江水里的泥沙含量稀少,且河口呈现出非常宽大的喇叭口型,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不能使泥沙沉积。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以逐渐加高,只能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不能形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

    河流在具有较强的波浪作用的河口地区,以单股入海,或仅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种情况下,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的就仅有主流出口处,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这称为尖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一类型。

    此外,和形成三角洲的过程正好相反,河流有较小的来沙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没有形成三角洲,二是常常呈现出喇叭形。这种河口被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典型的三角港如杭州湾。

    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三角洲由两部分组成:水上三角洲及水下三角洲。水上三角洲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层以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层,和吉尔伯特三角洲沉积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大致相当。

    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两个部分: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坡。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最外带,有平缓的坡度以及平整的地形,是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主要由粘土和细粉沙组成,具有较好的横向连续性,水平层理,单层厚度向上游逐渐变厚,穴居动物的扰动构造较为明显。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并沿着大海的方向逐渐变细,沉积构造有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层理和透镜体等,具有较大的岩性变化;主要地貌形态为汊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汊道间凹湾。

    水上三角洲又叫做三角洲平原。以最大的高潮位为界,又有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之分。上三角洲平原完全拜托了潮汐的直接作用,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地貌形态;后三角洲平原则处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环境,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决定了其宽度,主要有河口边滩、河口沙嘴、河槽、潮滩和波浪塑造的滩脊等地貌形态。

    三角洲平原有着更为负载的沉积环境,无论是在平原的形态结构、沉积物岩性还是构造上都变化显着;河槽分汊,各汊道的水流能量变小,使得三角洲岸线在一个较大的扇形区内向海洋推进;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受主汊道的迁移的影响,向外扩展并发育出次一级三角洲,称为亚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在近7000多年来,已经塑造了7个亚三角洲。

    延伸阅读——三角洲的沙体特征

    在三角洲中,包含着有各种原因形成的沙体,主要有汊道河口沙坝和河口沙嘴、河槽充填沙体、潮成沙脊和波成滩脊、岸外沙坝等。三角洲的基本骨架和形态格局就是由它们构成并进行控制的。

    通过分析34个三角洲的动力条件和沙体特征,美国科学家将三角洲的沙体归纳为6种沙体分布型式。如密西西比河有比较强的径流,比较多的输沙量,口外海域潮差仅为0.43米,该三角洲形态的显着特色是有指状的汊道河口沙坝以及汊道间凹湾;澳大利亚奥德河地处干燥气候带,年输沙量2200万吨,以1、2月份最为集中,河口的潮差5.8米,流速达3.5米/秒,因而三角洲有典型的潮成沙脊发育;巴西圣弗朗西斯科河口三角洲的特色是有多列平行的滩脊和外缘的风成沙丘带;而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口三角洲岸线平直,有堡岛、沙丘等发育。

    丘陵及其地形地貌

    丘陵,通常指地球表面形态起伏,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丘陵通常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它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呈浑圆状,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丘陵的地质特点

    通常来说,各地对丘陵的定义都不是十分一致。一般而言,在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会被称为丘陵了;而在山地附近,可能高度差需要达到100~200米以上,才能被称为丘陵。

    丘陵的形态和构造相当的“偶然”,它没有特别明显的地形构造,这也反应了丘陵在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起着重要的的因素。

    在丘陵中的河流,几乎很少有像山脉那样流向平行的。这是因为,丘陵的形成因素通常与山脉的形成因素不同。山脉通常是通过地壳运动造成的褶皱和断层,而河流通常是沿这些断层流行的,因此一般是平行流动。

    丘陵的分类

    丘陵的分类法比较多。

    按照相对高度来分,200米以上的丘陵被称为高丘陵,200米以下的丘陵被称为低丘陵。

    按照坡度陡峻的程度,角度大于25°以上的丘陵,称为陡丘陵;角度小于25°的丘陵,则称为缓丘陵。

    按照不同岩性的组成,丘陵又可以分为花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种沉积岩丘陵等,如红土丘陵、黄土梁峁丘陵等。

    按照丘陵的成因,又可以分为构造丘陵、剥蚀-夷平丘陵、火山丘陵、风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冻土丘陵等;

    按照分布的地理位置,丘陵还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的则称为海洋丘陵等。

    在丘陵的地区,尤其是一些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通常由于山前地下水与地表水由山地供给而水量丰富,因此自古就是人类重要的栖息之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

    世界丘陵的分布

    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通常都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附近,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带。

    在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和五大湖之间,有一片较大的丘陵地带。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交接地带,也分布着大片的丘陵。在欧洲,法国的东部从朱拉山以西起,到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一带,都属于丘陵地带。

    我国也是一个多丘陵的国家,全国丘陵面积有1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10%。自北至南分布,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在黄土高原上,还有黄土丘陵。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还有等江南丘陵。

    丘陵地区降水量比较丰富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林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经济也相当有利。

    我国的主要丘陵

    我国比较着名的丘陵主要有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以及两广丘陵等。

    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东南丘陵主要包括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大多在200~6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高度超过了1500米。东南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还有河谷盆地,适合农业发展。

    江南丘陵:江南丘陵主要由一系列的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排列的中山、低山和位于其间的一系列丘陵盆地组成。其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最高峰可以超过1500米。江南丘陵的主要山地有雪峰山、幕阜山、九华山、黄山、武功山、怀玉山等。附近的盆地主要由红色砂页岩或石灰岩组成,海拔在100~400米。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景观,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在1200~1900毫米之间。天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两广丘陵:两广丘陵是指广西、广东两省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在东部,多属于花岗岩丘陵,这类丘陵通常外形浑圆、沟谷纵横,地表也切割得非常破碎;西部则主要是石灰岩丘陵,通常地形崎岖,风景也优美,主要的山脉有云开大山、莲花山等。两广丘陵的海拔多在200~400米,少数山峰可达到1000米以上。这里的植被多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为赤红壤,盛产荔枝、龙眼、橄榄、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是,近些年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浙闽丘陵:浙闽丘陵位于武夷山、仙霞岭、会稽山一线以东的东南沿海,这里通常山岭连绵不断,岛屿众多,平原与山间的盆地狭小而分散。有两列与海岸平行的山岭组成地形的骨架,其中的一列是以武夷山为主干,向东北与仙霞岭、会稽山相连,这片丘陵主要由古老的变质岩和古生界地层组成;第二列由西南向东北有博平岭、戴云山、洞宫山、括苍山和天台山等分布,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主要由流纹岩和花岗岩组成。浙闽丘陵大多都依山傍海,气候受海洋影响很深,年降水量1400~1900毫米,作物一年二熟至三熟。

    江淮丘陵:江淮丘陵是秦岭、大巴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丘陵的东部、南部较高,海拔可达100~300米。江淮丘陵长期都处于侵蚀剥蚀的环境之中,因此地面基本上已被夷平,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和河谷平原。江淮丘陵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山东丘陵:山东丘陵位于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山东丘陵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数山峰虽海拔不算高,但却气势雄伟,巍峨挺拔。半岛中部的胶莱平原将山东丘陵又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丘陵两部分,在鲁中丘陵区还分布着一片方山丘陵,当地称其为“崮子”,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温带果木的重要产地。

    辽东丘陵:辽东丘陵是长白山地的延续部分,构造上属华北地台辽东隆起带。古老的基底变质岩系在铁岭、营口、丹东等地广泛出露,含有丰富的铁矿和菱镁矿。因受海洋季风影响,辽东丘陵年降水量可达650~1000毫米,偶尔也有台风过境,形成局部洪涝灾害。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为赤松和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随着地势增高,还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矮林等。

    川中丘陵:是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又被称为盆中丘陵,西部开始于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东至华蓥山,北起大巴山麓,南抵长江以南,面积约8.4万平方千米,以丘陵广布、溪沟纵横为显着的地理特征。这一地区也是四川东部地台最稳定的地方,大部分地区岩层整平或倾角很小,经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后,地表丘陵起伏,沟谷迂回,海拔通常都在250~600米,其中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同时,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经侵蚀剥蚀后,经常会形成坡陡顶平的方山丘陵或桌状低山,丘坡多呈阶梯状,多达3~4级。川中丘陵西缘的龙泉山为东北向狭长低山,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岭,也是川中丘陵与川西平原的自然界线。

    相关链接——世界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

    哈萨克丘陵也被称为“哈萨克的褶皱地”,是哈萨克斯坦中、东部的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边则多山地。哈萨克丘陵东西共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可达300~500米。丘陵的西部较平坦,东部较高,而地表却受到了强烈的切割。

    哈萨克丘陵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20%,包括有克孜勒塔斯、卡尔卡拉雷、乌卢套、肯特和科克切塔夫等山脉,也是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这里的地表较为平坦,多沙丘和盐沼。而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每年的7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为24℃,冬季因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盆地的形成与特征

    盆地,顾名思义,就好比是将一个大盆子放在地上,因此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间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叫做盆地。地处东非大陆中部的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

    盆地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构造盆地,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其二是侵蚀盆地,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而成,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盆地的成因主要是源于地壳运动。地下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受到挤压或拉伸,就会变得弯曲或发生断裂。这就使得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果下降的部分被隆起的部分所包围,就形成了盆地的雏形。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都曾经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后来,在地壳不断抬升、泥沙淤积的情况下,处于盆地内部的海、湖逐渐退却干涸,仅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但是,那些曾经在海、湖、河流中生存、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就被埋入淤泥当中,成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质基础。盆地中的岩石沉积大多相对比较完整而连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植物死后也比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学家们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由地表外力,如风力、雨水等的破坏作用而形成。河流从地表岩石较脆弱之处向下方侵蚀,切割而成了大小各异的河谷盆地。在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干旱地区,风力强劲,将地表的沙石吹走后便形成了碟状的风蚀盆地。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一些盆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方,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也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从而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形成盆地。地质学家把这类盆地称为岩溶盆地。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广西等地,就有许多这种类型的盆地。

    由于受到比较强的挤压或者拉伸作用,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还会发生断裂,从而使一些“断陷盆地”得以形成。这类盆地多见于我国华北渤海湾、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等地壳活动剧烈的地区。

    盆地的特点

    特殊地质条件形成的盆地,也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特征。

    首先,盆地在纵向上含有的油层系比较多,油藏埋深跨度比较大。从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辽河盆地,一共有19套含油层系被地质学家发现,油藏埋深从550~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复式油气区。

    其次,盆地经历了多期的地质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现有资料,仅盆地陆上就发育了8条一级断层,20条二级断层,400余条三级断层,1200条以上的四级断层,形成一级构造单元三凸四凹共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35个,三级构造单元83个,四级断块800多个,可谓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第三是有比较多的储层类型,较大的物性变化,有比较严重的非均质。储层岩主要以正常沉积的多种类型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间类型繁多,储层孔隙度为3%~35%,而且储层由于受沉积等因素影响,非均质严重。

    第四是受到多期构造、多种沉积和储层岩性的影响,辽河盆地油藏类型繁多,有较大的油气富集程度差异以及深度变化。按圈闭成因来划分,有构造、岩性和地层3种油气藏,进一步可细分为18种油藏类型。以油气水分布特征来划分,有9种类型。原始含油饱和度47%~75%,已探明油藏的含油丰度从每平方千米不足10万吨到上千万吨。

    第五是具有多种油品类型,变化比较大的原油物性。以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等为油品主要类型。

    最后是稠油的埋藏普遍比较深,其中埋深1300~1880米的超深层储量为6.95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42.2%,埋深在900~1300米的深层储量为2.91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36.7%。

    我国主要盆地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五大着名盆地。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我们又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叫做“中国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省南部,西边起始于帕米尔高原,东边到甘肃、新疆边境,东西长约1600千米左右,南北最宽处约为600千米左右,面积约为53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1000米,在新疆总面积中,约占50%。比四川盆地大2.6倍,比北疆准噶尔盆地大1.4倍,比吐鲁番盆地大10多倍,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天山的北面,地处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西北、东北和南面均为高山所包围,呈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稍有倾斜,东端海拔高度可达千米,而西部的湖沼洼地已下降到200~400米,艾比湖水面高程仅189米,是盆地的最低部位。准噶尔盆地的地形结构类似于塔里木盆地,但四周山岭有许多缺口,所以盆地形状不如塔里木完整。盆地东西两端都比较开阔,成为中国通往中亚的孔道。盆地的海拔平均约500米,向东地势渐高,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接。

    青藏高原上陷落最深的一个巨大盆地当属柴达木盆地,其东西有800千米长,南北最宽之处达350千米,面积大约有22万平方千米,其形状略呈一个不等边三角形,为很多小型山间盆地所组成。盆地西高东低,海拔2500~3000米,在高度上是塔里木盆地的2~3倍,属于高原型盆地。有戈壁、丘陵、平原、湖泊从盆地边缘至中心依次排列。

    四川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属于丘陵状盆地,它不但有完整的形式,而且堪称一个标准的构造盆地。由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娄山将其四周环绕,海拔1000~3000米,以紫红色砂页岩为主,所以还有“紫色盆地”、“红色盆地”的称号。四川盆地在距今大约1.35亿年前还是一个内陆大湖。后因地壳运动,周围升高成为山地,处于东边的巫山因地形较低,湖水从巫山溢出,湖底渐渐干涸成为盆地。盆地山脉受地壳水平运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西南-东北排列,地势以川东一带最高,华蓥山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是盆地中的最高点。盆地中部是起伏较为平缓的丘陵,几乎占整个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形成一个丘陵性盆地。

    由于经历过由陆地到海盆、由海盆到湖盆、然后又由湖盆转变成为陆盆的历史,所以有丰富的煤、铁、盐、天然气和石油等矿藏沉积在四川盆地中;再加上盆地内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精耕细作变得肥沃,使其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不但是中国重要的稻、麦、玉米等粮食丰产区,而且还盛产甘蔗、棉花、蚕丝、茶叶、油菜、药材和水果。

    相关链接——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

    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为山间盆地,位于天山东部山地的东端。“吐鲁番”,在维吾尔语中是“低地”的意思。它属于典型的地堑盆地,以全国来看,地势最低且夏季气温最高,大部分地面海拔都低于500米,有些地方甚至低于海平面。四周山地将盆地环绕起来。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一段,均为3500~4000米之间的高度。其中博格达峰海拔5400米。

    南部的觉罗塔格山,一般低于在1500米。而与盆地南部山麓的最低部分紧紧相邻的艾丁湖,其湖面却低于海面1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若以周围山脊线为界,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千米,盆底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大陆的最低处,盆地边缘群山环抱,最高的博格达峰终年积雪。

    我国对盆地油田的开发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采资源量可达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且集中分布的地区。其可采资源量可达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先后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

    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位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140千米长,东西最宽处可达70千米,总面积达5470平方千米。

    党中央于1960年3月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便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原油产量于1976年突破了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

    目前,由于采用了新的工艺和技术,使得大庆油田仍然保持5000万吨以上的原油产量。

    胜利油田

    位于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在山东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分布,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分布,已有26个油田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建成了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多年来有19个油气田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克拉玛依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位于四川盆地,共发现12个油田。在盆地内,共有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得以建成。目前,四川油田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的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在河北省中部,位于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华北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978年达到了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该油田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该油田目前的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在天津市的大港区,勘探地域广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在内,有达34629平方千米的总勘探面积,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千米。现今,国家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目前,在大港油田还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在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在,中原油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的扶余地区,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了油气勘探开发,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成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了南阳、驻马店、平顶山3个地级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目前,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千米。

    长庆油田

    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分布,有约37万平方千米的勘探总面积。于1970年开始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先后找到了22个油气田,其中有19个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位于我国中南部地区的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油气田24个,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千米、含气面积71.04平方千米,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其油区主要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有分布,目前已有22个投入开发的油气田,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处。

    青海油田

    在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约25万平方千米的盆地面积,12万平方千米的沉积面积,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千米。目前,该处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地处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1400千米长,南北最宽之处520千米,56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主要负责勘探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盆地东西长600千米,南北宽13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

    我国于1991年2月对吐哈油田开展了全面的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达178.1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在甘肃省玉门市境内,达114.37平方千米的总面积。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的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的产量,在全国原油总产量中占到50.9%。创造了20世纪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年的优异成绩,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有大量的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主要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

    相关链接——世界十大油田

    全世界目前已发现并开发了共4.1万个油田,约2.6万个气田,总石油储量1368.7亿吨,主要分布在160个大型盆地中。全世界有42个可采储量超过6.85亿吨的超巨型油田,328个巨型油田(大于0.685亿吨)。

    在这些油田中,有十大着名的油田,分别如下:

    (1)加瓦尔油田:在沙特阿拉伯东部,位于首都利雅得的东面约500千米处,有达107.4亿吨的探明储量,年产量高达2.8亿吨的年产量,占整个波斯湾地区的30%,为世界第一大油田。油井为自喷井,原油中含腊量少,大部分为轻质油,凝固点低于-20℃,运输便利。有输油管通腊斯塔努拉油港(世界最大油港)外运。

    (2)大布尔干油田:在科威特东南部,有99.1亿吨的探明储量,7000万吨左右的年产量。原油特点与加瓦尔油田相似,多通过米纳艾哈迈迪油港外运。

    (3)博利瓦尔油田:在委内瑞拉东部,地处奥里诺科平原之上。以重质油居多,探明储量52亿吨,年产量达l00万桶。

    (4)萨法尼亚油田:在沙特阿拉伯的东北部海域,有达33.2亿吨的探明储量。一部分原油经输油管运往黎巴嫩的黎波里、西顿以及叙利亚的巴尼亚斯港后装船,一部分输往腊斯塔努拉外运。

    (5)鲁迈拉油田:在伊拉克南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发了,和本国的油港紧邻,发展迅速。探明储量26亿吨,年产量占全国的60%。通过霍尔厄尔阿巴亚、米纳厄尔巴克尔与法奥这三个本国在波斯湾头的3个油港得以出口。

    (6)基尔库克油田:在伊拉克北部,开发得时间比较早,有24.4亿吨的探明储量,原油多经管道从地中海东岸的几个港口(土耳其的杜尔托尔港,黎巴嫩的西顿港等)出口。

    (7)罗马什金油田:在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油区(即“第二巴库”),储量达24亿吨,年产1亿吨左右,居俄罗斯的第二位。该油田主要生产中质与重质原油,含硫量较高。

    (8)萨莫洛特尔油田: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区(即秋明油田或“第三巴库”),地处西西伯利亚中部。探明储量20.6亿吨,年产1.4亿吨左右,在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为俄罗斯最大的油田。

    上述两座油田除供国内消费外,一部分还经“友谊”输油管(以阿尔梅季耶夫斯克为起点,分别经乌日格罗德和布列斯特出口,年输送能力约l亿吨)向东欧国家出口占一半以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约占40%左右。

    (9)扎库姆油田:地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中西部,有15.9亿吨的探明储量,以自喷井居多。原油质量好,含腊少,外运可通过连接鲁韦斯油港和首都阿布扎比的管道。

    (10)哈西梅萨乌德油田: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在撒哈拉沙漠的北端。油田中干井少,具有较高的单产;原油中有较低的含硫量,质量比较好。外运可通过连接阿尔泽、贝贾亚等港口的输油管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