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疯卖傻
明朝的朱棣就是以装疯卖傻的方式骗过了朝廷的使臣,最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遍布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二十几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强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需削夺这些藩王的势力。别的藩王倒还不太难办,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足智多谋,既英勇善战,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藩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藩北平,当时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开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会,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上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元蒙不敢侵犯,他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送回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哆嗦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卖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称帝登基,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2.装聋作哑
这个世界似乎很嘈杂,我们的耳膜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声音让你开心,有些声音让你尴尬,有些声音会让你恼火……
其实,许多时候,造成自身烦恼的原因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而只是听到了自己不愿听的话,假如不去听这些话,烦恼就减少了许多。
有一位叫露丝的美国女士,她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说什么我没听到哦。”这句话,让她在生活与事业中都受益匪浅。
露丝在自己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她在楼上做最后的准备,这时,她的母亲走上楼来,然后看着她,用从未有过的认真口气对露丝说:“我现在要给你一个今后一定用得着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须记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语值得充耳不闻。”
说完后,母亲在露丝的手心里放下一对软胶质耳塞。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声中的露丝十分困惑,不明白在这个时候塞一对耳塞到她手里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没过多久,她与丈夫第一次发生争执时,便明白了老人的苦心。“她的用意很简单,她是用一生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人生气或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击。”露丝说。
但对露丝而言,这句话产生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婚姻。作为妻子,在家里她用这个方法化解丈夫尖锐的指责,修护自己的爱情生活。作为职业人,在公司她用这个方法淡化同事过激的抱怨,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她告诫自己,愤怒、怨憎、忌妒与自虐都是无意义的,它只会掏空一个人的美丽,尤其是一个女人的美丽,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会说出一些伤人或未经考虑的话。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暂时关闭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我没听到哦……明明听到了,却要说没听到,并做到“没听到”的境界,当然不是那么容易。但正是因为不容易,才能区分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你也许不能一下子就跃升到露丝的境界,但不妨从现在起,从对待身边的人起,尝试一次“听不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然,这种听不到的方法不一定非要戴上一付耳塞不可。当感觉到有一些话不当的时候,你离开谈话的场合也是一种合宜的办法。
3.正话反说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由于场合或人际关系等原因,对于他人的评判或反对意见,有时坦言辩驳并不合适,这时不妨采用反语,也许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语是一种正话反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的攻心术,即用表面肯定而实际带有反对、批判意思的话来含蓄地说服对方。这实际上是一种在说话上装糊涂的艺术。
直言正谏容易触怒对方,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当劝谏的对象为封建帝王时,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有人便以“正话反说”作为说服的一种手段。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很精彩的例子。
有一次,齐景公特别喜欢的一匹马死了,这令他非常生气,因此决定要把看管马厩的人处以四肢分裂的酷刑。恰好晏子在齐景公身边,他摇手制止,对景公说:“恕臣冒昧,主公可知古时候的圣人尧舜,在将人四肢分解时,先从哪个部位开始吗?”
“从……从……”,尧舜是圣人,圣人当然不可能将人处以四肢分解的酷刑。晏子故作此问,是为了制止齐景公这种专横的行为。因此,景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厉声对左右命令:“把这个家伙抓进牢里。”
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人被抓进牢里,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犯了何罪,下狱之前,我来向他数说罪名好吗?”
“好!”齐景公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晏子非常严厉地对看管马厩的人说:“你仔细听着,你犯了三条重罪。第一条是管理不用心,连一匹马都没有看护好;第二条是使主公最心爱的马死掉了;第三条是由于主公爱马的死,主公不得不将你处死,这件事如果张扬出去,所有舆论的责难就会集中到主公身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就会误认为我们的主公爱马胜过爱人,结果是让主公的名声受到诋毁。你就是犯了这些罪,所以才被抓进牢里,你现在听明白了吗?”
晏子的话,齐景公听到了弦外之音,长叹一声:“夫子,放了这个人吧,别因为他使寡人背上不仁的罪名。”
晏子谏君有方,使这个无辜地看马人免除一场灾祸。
再看另外一则故事。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并不准收回命令。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眯着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堂下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啊?”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于是愤怒地立即下令杀掉做烤肉的厨子,并宣布无可改变。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若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在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佯装糊涂,正话反说,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实则话里有话。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会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厨子口口声声都是在数落自己罪状,却无一不是在表明自己毫无罪过,实属冤枉。因为他所列的罪状实际上都是违背事理的,这是明理人一听就能听出来的。
“糊涂”的悔过中寄寓着强有力的辩解和说明,正话反说,闻之令人觉得奇异有趣。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头有话。据说晋平公听了这番话后,主动赦免了那位厨子。
“正话反说”毕竟是一种讽刺性的表达方式,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语意的轻重和火候。既不能过分隐晦,令对方不能顺利领会话中的“话”,也不能火药味太浓,以免伤及对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
4.善于吃亏
到山西那个因一部电影而闻名的乔家大院旅游,在深宅大院里面你会发现一个镶嵌在古老青砖墙壁上的条幅:“学会吃亏”。见到的都很诧异,说心里话,人人都见过不少诚信勤俭之类的家训条幅,唯独这个条幅语言独特,为什么要教人吃亏呢?古往今来绝大部分商人都是唯利是图,他们遇到吃亏的事会干吗?况且清末时山西商人富甲一方,其积累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的国库,难道说,吃亏就是山西商人在生意场上的智慧结晶,这里面难道说有什么玄机奥妙吗?
听说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过去有个有名的绸缎店,突然一场大火把所有的东西烧掉了,其中包括来往的账目,店老板就贴出一张告示说,因本店的账目已烧毁,凡欠我的钱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只要有凭据照样兑现。这样处理,绸缎店明显的是吃了大亏,然而后来这个绸缎店却因这事而名声大振,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与他做生意,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人。这个绸缎店很快又恢复了生机,生意比失火前还要好得多。
老子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能产生两个极端的转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这个绸缎店失火后的举措如同做了一个活广告,在经济上暂时吃了亏,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结果反败为胜。这也就说明了山西人说的吃亏是包含着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人品很好,平时不言不语,脏活累活抢着干。“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他爷爷的成分是地主,几次城里来招工都没有份,后来别人都进城当了工人,他还在那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当农民。当地的农民都同情他,把他推荐到当地一所民办小学教书。他自当上民办教师后,就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目的是为了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回报乡亲们。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他就凭自己平时刻苦自学的功底考上一所师范学校,几年后又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是省城一所名校的大教授。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年和他一道提前回城当工人的同学,如今绝大多数遭遇下岗,生活艰难而清苦。
回首往事,当年这位“地主”的孙子没有因吃亏而沉沦,而是在厄运中自强不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可见人生世事难料命途多舛,吃亏的事难免会时常发生,只有学会吃亏,不怕吃亏,勇敢地去面对吃亏,你就会走出人生的低谷。
吃亏对我们是一种历练。人世间的很多事就是这样,既然无法拒绝,那就学会面对。我们可以把吃亏当作人生的一份难得的财富,在历练中让自己变得强大;我们可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吃亏的困境,保持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强大和富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吃亏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学会主动地吃亏,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当我们把吃亏当作积累人生发展资源的手段时,吃亏实际上就是我们走向成长和幸福所必需付出的成本。没有任何事情是不需要成本的,我们的成长和幸福也一样。特别是当代社会,一个人成长的机遇非常难得,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主动吃亏去换来机会,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吗?
当我们能够这样思考的时候,吃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需要努力去争取的事情了。
学会吃亏有利于我们成长,其实学会吃亏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和成长。
5.以愚抑智
愚智之别,不外乎糊涂与聪明之间的结果的比较,按照常识,可能是智胜愚。但我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事物的发展不一定总是按照常态进行的,这就使得愚者不一定全输,智者不一定全赢。有时,假糊涂之愚能战胜精明之智。
在明朝时候,江南有一个名士叫徐铉,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有一次被派作押解史,送贡品沿运河进京。按惯例,朝廷应派人出京城登船迎接。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能说会道,怕自己说不过他难堪,纷纷托辞不往。丞相于是就把皮球踢到明成祖面前,让他裁处。明成祖不假思索,拿起朱笔,从宫中做服侍工作的人中随便勾了一个,叫丞相就派这个人去做钦差。
钦差上了船,徐铉自是恭敬不已,口若悬河般谈起来。钦差说了几句例行公事的客气话,就缄口不言了。徐铉见钦差这样,以为他深有城府更加兴奋,谈锋如云。而钦差只是望着徐铉,微微作笑,点头认可,不予半句答辩。徐铉谈了半天,口干舌燥,自觉没趣,也就罢口不说了。
像徐铉这样的人的确难于对付,他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如果有人与他论三辩四,他可能还有超常的发挥。但明成祖不这样做,他派一个侍臣做钦差,以愚治智,使徐铉的口才白白浪费,只好自己抿口敛嘴。徐铉侃侃而谈而无人应和,顿觉尴尬无比,快快地败下阵来,再不鼓嘴摇舌了,而明成祖所使的这一以愚治智的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再看一例: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质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
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阿斗”性格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嬉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
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法正,宴会之后,法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你这类话,你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法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法正的腔调?”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你怎么知道?这正是法正教我的!”
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愚钝”和“低能”,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
6.自甘渺小
圣者无名,大者无形。真正的高手是不会轻易露出本事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古代的高手是如何做“不显眼的花草”的。
唐朝有个皇子叫李忱,这个生于帝王之家的洪福并没有给李忱带来多少安逸——因为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前面还排着十二位觊觎龙椅的哥哥。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代皇家的太子之争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唐朝开国年间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于皇家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不幸。
李忱这个立于危墙之下的皇子,自幼笨拙木讷,糊涂迷糊,在皇子当中非常不起眼。长大后,李忱更是沉默寡言,形似弱智。他的这种皇子像与九五之尊相差太远,所以在一次又一次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安然无恙。
命运在李忱36岁那一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会昌六年,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武宗因为食方士炼的所谓仙丹而暴毙。国不可一日无主,谁来继任皇帝呢?当时,朝廷里宦官的势力很强,这些宦官们为了能够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一个容易控制的人上台。他们斟酌来斟酌去,发现有点不起眼的李忱是最好的人选。于是,身为三朝皇叔的李忱被迎回皇宫,黄袍加身。
居心不良的宦官们的算盘打得很好,但他们显然低估了李忱的能耐。李忱登基后,将专权的宦官们一一清除,并励精治国,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以至于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你看,这个李忱不仅在“不起眼”中躲过了天大的灾祸,还在“不起眼”中拣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如此看来,人在有些时候还是不起眼一点得好,你要是天生丽质、太招人眼球的话,那就学着装装糊涂吧。
装糊涂,看似愚笨,实则聪明。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即所谓“藏巧守拙,用晦如明”。不过,人人都想表现聪明,装糊涂似乎是很难的。这需要有傻的胸怀风度。《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它们准备猎物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装糊涂之初或许需要一定的表演才能,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了。那么是不是在装糊涂中就真的变痴傻了呢?不是,要像我们前面说的李忱一样,外表糊涂,内心永远清醒。
7.无所用心
现实中,有些事摆在我们面前,表面上看起来很重要,急需要处理,但若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事不管最好,不如糊涂过去,视而不见。因为你不管,自有人会管,或是非曲直不管自清。这时候,装一下糊涂是最好的办法。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到外视察,当他经过一座繁华的都城街市时,恰巧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走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下属们面面相觑,无奈地摇了摇头。不久,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地从对面走来。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这时他的一个下属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微笑着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的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与丙吉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争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相。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单父也不会因为失去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所以说,经营管理者不应事无巨细,统统参与,而只要掌握大局: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员工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不得要领,那领导者不是累死便是烦死。该糊涂的糊涂,该较真的较真,这才是成功之道。
8.不计前嫌
对于常人来讲,自己对别人有过恩惠或是帮助过别人,如果别人不知报答与感谢,就已经会让自己不高兴了。更甚者,如果对方以怨报德,那自己一定会气得怒发冲冠,大骂对方,并且希望找机会讨个说法。其实这样的发火大可不必,对待这种小人,最好的办法莫如装装糊涂,看轻此事,让其自然悔悟更好。
唐玄宗时,魏知古因受到姚崇的重用,和姚崇同时晋升为宰相。
不久,姚崇请魏知古去代理吏部尚书的职位,负责到洛阳选拔士曹。魏知古因此对姚崇怀恨在心,一心要找机会报复。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做官,魏知古到洛阳选士,此二人就依仗父亲的权势,千方百计想法暗示魏知古要多多关照。而魏知古却抓住机会,回到京城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
一天,唐玄宗召见姚崇,问:“你的儿子们有才干吗?都做了什么官,又是在哪里任职呢?”
姚崇揣测到玄宗话中的含意,于是就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他们言行不谨慎,此次一定是拿了什么物什去拜谒魏知古。可是臣还未来得及过问此事。”
玄宗本来的意思是要试探姚崇,看他是否袒护自己的儿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十分放心,便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姚崇答道:“魏知古贫贱之时,为臣引荐了他,方达到现在的显赫地位。我的儿子愚蠢,推想魏知古一定会报恩,会容忍他们的非分行为,所以一定谒过魏知古。”
姚崇巧妙地将话点给皇上听,一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宽宏大量,暴露了魏知古的薄情寡义。不久,玄宗便罢免了魏知古的职务。
然而,姚崇认为魏知古是个人才,为国家社稷考虑,遂尽弃前嫌,又为魏知古求情。于是玄宗又任命魏知古为工部尚书。由此观之,姚崇的度量确实过人。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记;反之,别人倘若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凡是主张忘记的事情一定是已无现实意义或令人不快的事情。忘记仇恨是一种解脱,一种达观,对人对己都有好处。豁达开朗之人,若对小仇小恨糊涂一些,必能收服人心,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主动。
9.淡定虚荣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穷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可以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过分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沉迷于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等。
虚荣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它时糊涂一点,少计较一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悦。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就是想不开,对那些莫须有的东西总是不肯糊涂一点。这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买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到头来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吃好喝好体面了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让人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可笑,死都死了,还硬撑个什么劲啊!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脚。有位身兼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奔驰什么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在于他富有或是贫穷,而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有时,“里子”远比面子更重要。面对虚荣,糊涂一点,生活将更轻松实在。
10.以拙胜巧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笨蛋,尤其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更不愿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眼里,不愿顺从他们,与他们意见相悖的人才是笨蛋。如果与人发生竞争,那一定是针尖对麦芒,谁都不服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被激化。岂不知,诈巧不如拙诚。如果此时能够表现得糊涂一些,那不但不会抹杀你真正的才华,反而会让你获得对方的敬重,有助于巩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装糊涂有利于消除彼此隔阂,融洽双方关系。装糊涂的人显得老实憨厚,往往更易相处,也不会产生很多是非。
前苏联卫国战争以前,苏联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中间不但有老将们的心血,年青一代的军事家更是功不可没。
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形势非常紧迫。诸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一批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首先挑起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在新陈更替的过程中,老将们思想上曾经有过很大的波动。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一代新秀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与他同行。什捷缅科是一个善于洞察时局的人,他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谋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但是命令终归是命令,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果然,在火车上,铁木辛哥的不满爆发了。吃晚饭时,铁木辛哥几乎是不假思索,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铁木辛哥如此直白地近乎侮辱的训斥,已经让他周围的人坐立不安了。但什捷缅科却老老实实地听着,在铁木辛哥问出了最后一句不必回答的话之后,他认真地回答道:“那时候,我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气顺了一些,但是依然对这个小伙子充满了鄙夷,最后他打断谈话,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令铁木辛哥想不到的是,他所谓的“时间证明论”证明了他是错误的。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就这样,两个人成了忘年交。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相,故意卖个糊涂关,让铁元帅先顺心顺气,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前辈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而后在真正的军事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智慧,让铁木辛哥改变了对自己的印象。
懂得装假者绝非傻子,显得木讷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做个聪明者,不如先做个糊涂者。
智者说:“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憨厚诚实的人,总是容易被人们接受,哪怕是出于意见分歧的两端,对方也不会把你作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相反,很可能因为你的憨厚、拙诚,而快速接纳你。这在生活中有许多例证。
马克·吐温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了少女莉薇。莉薇天生丽质,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很有教养。但是,马克·吐温要想娶莉薇,必须征得她家里的准许。马克·吐温找到莉薇的父亲,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莉薇的父亲没有立刻答应他,因为他对马克·吐温的为人很不了解,要他拿出材料来证明自己是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莉薇的父亲旨在看看与马克·吐温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马克·吐温从莉薇的家里出来后,很认真地去办这件事。马克·吐温深信:巧伪不如拙诚。他想让莉薇的父亲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他没有去找那些欣赏他的人,而是找到六位平时对他不屑一顾的人,请他们每人分别写出一份证明材料。自然,这六个人的证明材料充满了嘲讽、批评之言,甚至对于这桩婚事也不认同,话里话外说的都是“此人不配令爱”的意思。
这六份证明材料可能不但不能帮助马克·吐温完成他求婚的夙愿,反而很可能获得莉薇的父亲的厌恶。虽然知道这个后果,马克·吐温还是把它们毫无保留地亲手交给了莉薇的父亲。莉薇的父亲仔细看完了六份证明材料就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打破了沉默。他凝视着马克·吐温问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难道在这个世界上你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吗?”马克·吐温心想,大概是没戏了,但没做任何辩解地回答说:“这样看来,的确是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结局当然让人出乎意料,这个拙诚的表示赢得了未来岳父大人的赞赏,莉薇的父亲说:“首先,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不隐讳别人对你的不好看法;其次,你也算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拿对自己不利的材料来求婚。从现在起,我将成为你最真诚的好朋友。我喜欢你的真诚,决定同意你和我的女儿结婚,因为真诚可以使一个人的缺点或错误变得值得原谅。现在,我比他们更了解你。”
莉薇的父亲没有看错人,结婚后的莉薇与马克·吐温生活十分幸福、美满,正如她在写给姐姐的信中所说:“我们的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阴影……”
很多人读了这个故事,都觉得不可思议,谁愿意往自己脸上抹黑呢?尤其是在未来的岳父大人面前,这样做未免太糊涂。可是“糊涂”的马克·吐温却轻松地过了这一关,因为他是真诚的,是憨厚的。真诚不是智慧,但它时常能够放射出比智慧更闪耀的光芒。有许多凭智慧冥思苦想得不到的东西,靠真诚却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它。
而马克·吐温此举同时又是智慧之举。因为岳父知道了他的弱点,就不会对他期望过高:从不高的期望中发现他的优点,就会为没有选错他而高兴和自豪。马克·吐温是在用真诚求爱。真诚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真诚是心胸开阔和充满自信的表现,是争取谅解、赢得人心和反败为胜的好办法。
诈巧不如拙诚,越是想显露聪明的人,反而容易被人贯上“巧言令色”的帽子,对方如不是糊涂之辈,一定会认为你很虚伪。相反,憨厚拙诚,对方定能体会到你的诚意,通常也会被你的真诚打动。因此,做一个糊涂的人,可能让你走得更远,让你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11.自损求安
俗话说:“树大招风。”一个人在社会上立了大功受到重赏,或身居高位之后,要懂得“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不论是谋求生存,还是创建事业都有了可供利用的资本。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发生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把握自己,掌握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因为你一旦成为巅峰人物,那么在客观上来说,你就自然成了某一部分人的对头。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盘算着对你除之而后快。这时候,你就要懂得适时地伏藏自己,谋思明哲保身之策,以免招来祸患。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求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作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保存自己的能量是一种藏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有时还需要刻意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缺点与不足。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遇事才不至于失掉后路,能够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一句话,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而善于掌舵的人就是善于依据环境适时藏巧的人。
12.含糊其辞
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很多时候你根本无力去应对一些麻烦事。因此,在平时最好不要乱惹是非,出了问题先找自己,处理问题也应以多装出糊涂为佳。
在一家私企公司,老板宣布了一份新的业绩考核制度,对工资构成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改革,这一改革方案引起了公司业务部不小的震动。业务部里的人为此议论纷纷,多数叫好,少数人反对。正在大家踊跃各抒己见之时,老板前来听取意见。大家顿时住嘴,各忙各的活。此时,老板当然知道这些人在讨论什么,他想借这个机会整一整反对他的人。
于是,他当着大家的面,问资历最浅的业务员小曲:“小曲,对于新的业绩考核,大家的观点怎样?”
“老板,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小曲回答。
“哦?那你的态度是……”老板设下了套子。
“老板,我赞成同事们的观点。”小曲不卑不亢地避开了陷阱。
小曲的回答很高明,我们现在分析一下他的高明之处。首先,在老板问“大家的观点怎样”这个问题时,小曲选择了基本如实的汇报,即“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但他没有画蛇添足地具体说明“多数赞成”和“少数反对”。他如果说得太具体了,势必招来反对方的怨恨。接下来,面对老板设下的套子:“你的态度是……”小曲更是不敢怠慢。我们姑且不论他的态度如何,总之不论他答“赞成”还是“反对”,都会招来一些同事的怨恨。而且,他回答赞成吧,难免有人怀疑他拍马逢迎;说反对吧,正好被老板抓个典型杀鸡吓猴。所以,他将模糊语言进一步发挥,用“我赞成同事们的观点”轻易地化解了危机。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惹恼老板?我们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聪明圆滑是每一个职场人士的必备素质,何况作为业务部门,更需要这种人才。而且,小曲的闪挪腾躲,丝毫不影响老板统一思想的步骤。老板有了这个话头,已经可以洋洋洒洒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如果假设老板在得到“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的答复后,紧接着问:“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那么如何我们作答,如何既回答了问题,又不至于得罪老板呢?不妨采用模糊语言来回答。
模糊语言是运用不明确或不精确的语言来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的绝妙之处在于既表达了意见,又不明确表示究竟是哪一种意见的语言。模糊语言多被应用在外交事务中,但事实上,外交辞令在任何场合都大有用处。比如在公关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模糊语言,就是一种很好的“铁布衫”防身术。
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读书,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后,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的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多种理解的空间,也便说话人轻松地逃出“围城”,这就是糊涂应对的妙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