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爱心是生活的阳光,是生命的火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心是一片冬天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露,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感情的滋润。

    爱心是生命的火焰。很难想象,一旦这个世界没有了爱心,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冷漠、虚伪、欺骗和仇恨,到处充塞于每个人的胸膛,这样的世界注定是死寂的、没有活力的世界。谁都希望拥有同情、善良、关爱的心,因为爱心令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和色彩。

    爱是一种真心的宽容和奉献。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爱心为我们撑起了蔚蓝的天空。

    唤醒你的仁爱之心,让你的美好心灵升华,并善于用行动表达对别人的怜悯与关爱,这样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它也会让你更加的出众。

    1.让自己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爱。

    查尔斯·赫梅尔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善良、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颠覆,为了使我们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能帮助我们关心别人的利益和感情。养成了这种美德,我们将更加体恤他人,懂得和气待人是自己该做的事。将更多地考虑别人的需要,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善良,那么他的聪明、勇敢、坚强等品质对社会来说将构成一种危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该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教育的学校。”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认为善良会让我们成为弱小的人,会被人欺负,于是,善良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竭力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但是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不善的行为让我们难过呢?原因是每个人都学会了以善待善,以恶待恶,你不善良,得到的必然也是不善的待遇。只有你付出了善良,才能得到更多的友情、尊重、理解……才能更自信地生活。那么怎样才能把善良植入自己的心中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善良的意义和价值。

    明白善良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善良意味着你关怀其他的人。善良的人常常考虑别人的感情,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感情,他们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为人和气,即使其他的人不和气。善良的人从不贪图回报。他们只是善待别人,因为他们希望帮助别人生活得更好。

    有时候,父母往往是很自然地作出善良的行为,可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所以要有意地注意父母的这些行为。其实这类善行父母每天都在做:照看朋友的小孩、给情绪不佳的朋友打个电话、捡垃圾、安抚小孩、指路、向某人问好、为家人做饭等。

    如此这般,我们也会学着作出善良的举动。

    其次,决不姑息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

    一个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让他每发一次脾气都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开始逐渐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他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我们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再多的弥补往往也无济于事,宁可事前小心,也不要事后悔恨。所以在生气的时候,不管怎样总要留下退一步的余地,以免作出无法挽回的事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顾一时的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可以避免,只要我们学会礼让——尤其是那些觉得礼让等于懦弱的人。

    在明确自己的不善良行为给别人造成伤害以后,我们要学会采取弥补措施来对自己的残忍行为负责任。注意自己造成的伤害,作出弥补能增强我们体贴和帮助别人。很重要的是,我们还应明白,一旦对人不善良的话,作出的行动是无法收回的,但是,还是可能通过弥补来减轻他人的不适或伤害。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行动或措施。

    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并找到改正的方法时,就等于找到了善良的指南。

    解析

    善良意味着对别人的利益和感情表示关心。那些已经获得这种基本的美德的青少年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受到深藏在内心的道德指南针的指导,指南针告诉他们虐待别人是要受到惩罚的,或者会丧失社会的认可。内心热情的孩子和善,是因为他们关心别人的利益和感情。而且,那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更加需要的那种人。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退后一步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自己在一个充斥着悲观的、欺骗的世界里会成为内心热情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是行不通的。相反的是,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通过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促进富有同情心的、乐意助人的以及善待他人的行为。

    测试

    下面的句子表示有强烈善良之心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估计你这方面的情况,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加上所有的分数得出总分。

    10=一贯;8=经常;6=有时;4=偶尔;2=从不

    (1)有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真诚地表示关心。

    (2)坚持与受捉弄或冷遇的人待在一起。

    (3)注意别人的需要,并根据那些需要办事。

    (4)乐意做能使别人高兴的事。

    (5)定期学习你个人榜样中善良的、关爱人的行为。

    总分

    如果在这项测试中总分为40~50分,表明你具有强烈的善良之心。如果在30~40分,表明你具有善良之心,但若能进一步提高将对你更加有益。如果是20-30分,说明你有潜在的问题。只有10~20分,就说明有潜在的危险,这时,你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自己的善良之心。

    给你的建议

    有的未成年人看到一个小动物,比如一只蚂蚁,他们就会像狮子一样冲上去,把一脚踏上去,蚂蚁碾成齑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残忍行为,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薄弱显然是关系密切的。因此,轻少年必须增加培养善良情感的内容,压抑本能的攻击性行为发生。

    充满敌意的攻击性往往发生在不相识的对象身上。因此,压抑攻击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认识能力和扩大认识范围。因此经常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水上世界去观看动物,或饲养小动物,从而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学会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这是制止欺侮残疾人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家里可以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体会盲人的痛苦,这样就可能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而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培养同情心,克服残忍行为,是培养良好品质和善良情感的起点。

    怎样培养善良的品质,并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呢?

    (1)向父母学习善行。你了解的许多道德规范,就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会的。因此,非常重要的是以父母为榜样。父母做了善事之后,不要视而不见,要有意模仿,虽然父母可能并没有用言语教过我们行善,但他们的行为是对我们最好的暗示和榜样。

    (2)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善良的一个最重要的步骤是确保明白善良的含义,但是这却是常常被忽视的。所以要花些时间给这种美德下定义。你可以这样认为:“善良就是意味着你关怀其他的人。”

    考虑制作一张标语,上面列举家人经常做的好事,把它挂起来,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做些小事也能使世界更美好。

    (3)明白什么是善行。无论什么时候,在人多的地方都可以做这个活动:商店、飞机场、购物中心或学校操场。你要明白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寻找对别人善良的人,就会睁大眼睛去看善良的人会做些什么来表示对别人的关怀或爱护,然后去观察受到关怀的人的反应。许多教师布置作业,要我们在当天随便什么时候去“观察善良”,然后要求把观察到的事情向同学们汇报。教师们这样做是为增强学生们友好的行为,因为我们有机会真正看到善良的人的言行,以及这种美德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2.学会用行动表达怜爱

    一个人具有某种思想和意识,如果仅仅放在心中,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用行动表达出来,才会更有价值。我们要善于把心中对他人的关爱之情由衷地表达出来,并用切实的行动去实现它。由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行动力和影响力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青少年稚嫩的爱心需要精心地呵护,在人生成长的航程中,我们应该以善行为榜样,培养敬孝等美德,这样才能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中延续“孝道”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能够在行动中传达我们的爱心。

    从前,有个小女孩叫琼斯。她有一个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祖母。

    琼斯的爸爸有一栋建在山丘上的大房子。每天,阳光从南面的窗子照进来,使一切东西看起来都那么明亮、美丽。

    可是老祖母住在屋子的北侧,阳光从来不曾照入她的房间。有一天,琼斯对她的父亲说:“为什么奶奶的房间里没有阳光,我知道奶奶也是喜欢阳光的。”

    “阳光无法照入北面的窗子。”她的父亲说。

    “那么,爸爸,让我们把屋子转一转吧。”

    “屋子太大了,转不动。”她的父亲说。

    “难道奶奶的房间永远不会有阳光吗?”琼斯问。

    “当然不会有,我的孩子。除非你带一些阳光给她。”

    听爸爸这样说之后,琼斯不断想着如何能将阳光带给祖母。

    当她在原野上游玩时,她看到草和花在点头,鸟儿边唱着甜蜜的歌,边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

    似乎每一样东西都在说:“我们喜爱阳光,我们喜爱明亮、温暖的阳光。”

    “奶奶也喜欢阳光,”琼斯心里想,“我必须带一些阳光给她。”

    一天早上,当琼斯在花园时,她感觉到温暖的阳光在她金色的头发里。当她坐下来时,她看到阳光在她的膝盖上。

    “我要用我的衣裳包些阳光。”她想,“然后,将这些阳光带到祖母的房间。”因此,她跳起来,跑入屋子里。

    “看,奶奶,看,我给你带来了一些阳光!”她大叫着。然后,她打开她的衣裳,但是里面却没有一点儿阳光。

    “阳光从你的眼里照耀出来了,我的孩子。”祖母说,“阳光也在你的金发里闪闪发光。当你和我在一起时,我就不需要阳光了。”

    琼斯并不明白阳光如何从她的眼里照耀出来。但是她很高兴能够让亲爱的老祖母快乐。

    从此每天早上,当琼斯在花园里游玩之后,她便跑入祖母的房间里,把她眼里和头发里的阳光带给祖母。

    幼稚的琼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母的天真的爱。如果琼斯的爸爸能够真心孝敬自己的母亲,那么善良的小琼斯定会有意识地孝敬自己的老人。

    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往往是家庭和上辈的延续,要想等我们的晚年能尽享“阳光”的温暖,当别人问我们“为什么奶奶爷爷的房间里没有阳光”时,我们就应毫不迟疑地回答:“让爷爷奶奶住进正房就会有阳光了!”

    在生活中,我们光有对别人的关爱之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学会真诚地用行动表达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心动”。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小池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子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

    就在他快要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来一个人,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3年后,这位17岁的小男孩在1958年世界杯上率领巴西队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小贝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教练的爱心和感激,也得到了教练的喜爱和培养,最终贝利成为世界球王。

    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出对别人的同情、体贴和关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路易斯·斯洛汀是美国原子物理学家,负责研制原子弹的一个部件。1946年的一天,他在实验室做核试验,实验内容是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以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双手把钚片分开。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样做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充满歉意地对同事们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关心,渴望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

    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周围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当然,还有一些人扭曲了“关心”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人是危险的。

    路边一对衣衫褴褛的父子站在骄阳下,父亲架着拐杖吹笛子,儿子吊着绷带吹竽,脚下放着一块方桌大的有点发黑的白布,白布上写着:因家乡发生水灾,家中上有老母多年卧病在床,下有子女因无钱上学辍学在家,今路过贵地,请各位好心人多多帮助。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有的人扔了一元硬币,有人悄悄说肯定是一对骗子,世风日下这样的人见多了。

    在另一个地方,一个失去双腿的老人坐在简单的木轮椅上说快板,诉说自己艰辛的人生,旁边围了一帮人。同样,有人用行动表示爱心,有人漠然视之。一个少年扶着一个拄拐杖的人挤了进来,正是刚刚卖唱的父子俩,那位父亲从自己的贴身口袋中摸出一张十元纸币,毕恭毕敬地放在老人脚下的铁罐里,然后悄无声息地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华丽的外表固然能包裹我们的心灵,但小小的善行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开花。

    爱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身边每天都接触很多大人和小朋友,只要有爱心,爱就能表达。给人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问候,搭上一把手,扶别人一把都是爱心的表达,不会弯腰的人永远插不上秧苗。

    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白: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

    测试

    下面的句子表示善于用行动表达怜爱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估计你这方面的情况,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加上所有的分数得出总分。

    10=一贯;8=经常;6=有时;4=偶尔;2=从不

    (1)身边的朋友需要帮助,很乐意伸出援助之手。

    (2)对于自己没有替他人着想的行为感到羞愧或内疚。

    (3)得到小动物,去爱护它们,而不去虐待它们。

    (4)认识自己不妥当行为的后果。

    (5)如果造成身体上或感情上的伤害,能设法弥补。

    总分

    如果你在这项测试中得到40~50分,表明你非常乐意用行动去关爱别人;如果得到30~40分,表明你关爱别人的意愿中等偏上;如果得到20~30分,表明你的意愿一般;如果只得到10~20分,表明你关爱别人的意识较薄弱,这时,你就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这种意识。

    给你的建议

    爱的性质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生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忘我的、不求回报的奉献行为。这种态度与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培养与训练出来的。

    青少年都是未成年人,本身也属于应该得到关心、关怀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那些更弱势、更困难的人闭上眼睛、袖手旁观。许多同学把自己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捐献给希望工程;城市里的同学与山区的贫穷孩子结成互帮对象,并把自己一些多余的书籍、文具乃至衣物赠给对方,这都是爱心的表现,关心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主动关心弱者,那么减少一个弱者,学校就减少一分困扰,家长就减少一份忧愁,社会就多一份稳定,中华民族就多一份希望。可见,我们充满爱心的小小举动,能带给社会多么大的贡献!

    青少年的关爱之心并非一朝一夕得来的,必须靠平日悉心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你可以给父母提供以下建议:

    (1)电视、报纸等传媒常有一些节目或专栏报导有关残疾人或伤病人的生活状况,并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目和文章,应注意这类节目,了解残疾人的痛苦,也就会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2)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可以在日常对动物的照顾中培养同情心。

    (3)人必须有被爱的经验,才懂得把爱和别人分享,并去爱别人。你充分享受了父母的关怀及爱心,身心得到平衡发展及成长,就应懂得关怀及体谅别人。

    (4)多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团体,多热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了解另一种生活圈子内的朋友,学会了解及关怀别人。例如参加义务服务,参观孤儿院、康复医院等,都可令我们对有困难的人做进一步了解。

    3.艰苦的环境能升华你的心灵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环境能让你体会生活的艰辛,从中懂得一切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感恩于父母,热爱、感恩于生活和一切善行。同时艰苦的环境有助于你坚强个性的形成,使你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而这正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许多父母提倡“再富不能富孩子”,让我们从小接受“艰苦”教育,为未来的道路铺下成功的基石。

    有一个男孩,他很特别。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他让母亲带着自己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男孩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子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日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儿子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喂牛奶。”儿子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他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男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男孩哭了,不是因为他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他。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男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他拒绝吃饭。

    对他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他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子俩要回京了。男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在艰苦的环境中的切身体会深深地埋在心中。男孩已深深地对那些不如自己的生命个体产生了同情和关爱。

    “妈妈,我要买一盒小彩笔。”“家里不是还有吗?”“已经旧了,也不全了。”“笔有什么旧不旧的呢?只要能用。为什么会不全了呢?是不是没有用心收好?没有收好自己的东西是你的责任。丢了笔,只好凑合着用剩下的了,下回就知道收拾东西了。”

    “妈妈你真抠门儿,要是爷爷早就给我买了。”

    “我不认为省钱就是抠门儿。省钱是对的,省下钱可以买其他有用的东西,而且不浪费东西,也可以节约资源,好处很多,为什么不省着点呢?”

    这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妈妈与孩子在收款台前的对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父母都渐渐“大方”起来,尤其是对孩子,更是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曾几何时,花钱“大方”成了“爱”孩子的标志。这里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父母的思想也存在着误区。

    在贫穷的时代,我们有“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孩子也都懂得父母所讲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富裕了,怎样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怎样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这已成了与时俱进的问题。可以说,节俭是一种美德,无论是贫穷的年代还是富裕的年代,我们都应当崇尚节俭。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居家过日子,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了人类节省资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应该理直气壮地崇尚节俭。

    过去孩子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教育,现在孩子还应当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无论你的家庭是否富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有些父母自己很节俭,对孩子却很大方,这是一种爱,却是一种极不明智的爱。现在的城市少年已没有多少穿旧衣服的了。

    对孩子来讲,教育他们省钱,主要在不浪费东西上。而有社会责任心的父母不妨更进一步,教育孩子为人类节省资源。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过了,不少父母就认为自己原来吃苦受罪是因为生活贫穷,现在既然有条件了就应该给下一代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了。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给我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有时候不能掌控自己,因此,我们适当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耐力。

    儿子由母亲带着去体验艰苦的环境,其教育方式无疑是高明的。通过这种方式,男孩亲身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要热爱生活,热爱那些贫穷地区的人们,孩子的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升华,同时,也给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测试

    下面的句子表示能承受艰苦环境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估计你这方面的情况,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加上所有的分数得出总分。

    10=一贯;8=经常;6=有时;4=偶尔;2=从不

    (1)身处艰苦环境,从不叫苦,反而下更大的决心去做事。

    (2)能够体谅家中困难,奋发图强。

    (3)愿意经常去贫穷地区参观、体验。

    (4)以在艰苦环境中拼搏的英雄为榜样,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5)具备一定条件后,愿意到边远贫苦地区学习或工作。

    总分

    如果你在这项测试中得到40~50分,表明你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承受艰苦的环境;如果得到30~40分,表明你主观承受艰苦环境的能力还可以;如果得到20~30分,表明你的承受力一般;如果仅得到10~20分,表明你承受艰苦环境的能力较差,这时,你就要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自己的承受力。

    给你的建议

    要提高你吃苦耐劳和抗拒恶劣环境的能力,你可以与父母一起营造氛围,创造机会:

    (1)适当吃点苦。成长过程中,不要要求太优越的生活环境,适当吃点苦,接受生活的磨炼,锻炼你的意志,这样你才知道一切皆来之不易,理当珍惜。

    (2)找机会去体验一下贫穷的生活。要有苦难意识,到一些边远贫穷的地区看看,了解体会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你也会由此更加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

    (3)多看一些激励性的故事。看一些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向命运低头,坚持与艰苦的环境相抗争并最终有所成就的故事或事例,以此为示范,向生活挑战,争取早日成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