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磨砺中生辉-口吃男孩,有了轻松的微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男孩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一见面,我就发觉他口吃,因为他还没出声,嘴唇眉眼就先出现不少多余的动作。在他艰难的叙述中,我知道他的确是为口吃前来咨询的。

    “先请坐,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不用急。”我知道,口吃,不仅会给人带来语言上的障碍,还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因此,我尽力营造着轻松的氛围。“我们之间的谈话不同于通常师生间的谈话,我们应该是知心朋友,知心朋友才互相诉说自己的难处,是不是?一点也不用紧张,坐下来慢慢聊,好不好?”

    他有了笑容,显得轻松多了,语言表达也开始有点流利了。

    “你看,你现在讲话比刚才好多啦!”我及时肯定。

    “刚才太紧张了……第一次……第一次到您这来……又不知道……心理咨询……怎么回事……现在,轻松多了。”他和我已经能较为正常地对话了。

    “正是这样啊,”我接过话题,“面对权威或有求于人时,由于身心紧张,人往往容易口吃或口吃较重。而在平时谈笑或跟小孩儿说话时,由于身心较放松,就不容易口吃或口吃较轻。所以,在临场谈话前,应松弛一下四肢及面部的肌肉,意念下沉,做做深呼吸。一句话,努力使身心放松,这是能流利讲话的心理基础。你刚才已经有了切身体验,是不是觉得身心放松好得多?这就是克服口吃的第一个方法--临场放松法。你有意识地进行一下放松训练好不好?”

    “好,好!”他微笑着回答。

    由于他还要去上自习,我们第一次谈话就到此结束了。临别,我给了他一个任务:“你留意观察一下,看你周围是不是也有不少口吃的人。过几天,我们再聊。”

    几天后,那个男孩找到我,一见面就说:“老师,真是怪事,平时不留意,这几天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口吃的人还真不少呢!”言语间没有丝毫的幸灾乐祸,只是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

    “好!你看,刚才的讲话你一点也没口吃。”我有意识地渲染一种好气氛。

    经我一提,他也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惊喜之余又生出疑惑,喃喃地说:“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我说,“刚才你是急切想告诉我自己的‘重大发现’,没有意识到‘自我’,就是说,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越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越是感到到‘我在讲活’,越是在意他人的态度,就越容易口吃。相反,越是‘忘我’就越不容易口吃。是不是这样?”

    他笑着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所以,你应该主动地创造一种‘忘我’的讲话情境,把‘我在讲话“我讲得如何’的意识尽量淡化以至消除。有时候,干脆学习扮演某一角色说话,先单独练习,再到陌生场合,以进入角色的状态与人对话。再逐渐“迁移”到生活中来,你也就习惯了淡化‘自我’或忘记‘自我’的谈话方式了,这可以叫做淡忘自我法。”

    “淡忘自我法,有道理。”他默念着。接着又对自己“口吃的人还真不少”

    的发现表示怀疑。

    我分析说:“一点也不用怀疑,你的观察很正确。许多人都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发生口吃,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你观察的结果正反映了这一点。这正好给你一个启示:许多人都口吃,说明口吃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顾虑重重。顾虑一消除,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语言表达就会好得多。再退一步说,就是口吃较重的人,也该消除对后果的顾虑,这样想:比不能谈话的人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对后果的顾虑减轻了,心理障碍也就减少了,讲话自然也就流畅起来了。对了,这正是克服口吃的一个方法--消除顾虑法。”

    至此,我已向他介绍了几种必要的心理疗法。我建议他先练习一段时间。因为,口吃基本是心理的问题,一般心理问题解决了,口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只要增强自信,通过心理调节,口吃一般都能治好。

    过了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张老师,您帮了我的大忙,好多了,好多了,不太口吃了。只是,有时候着急了,特别是开头,还口吃,这该怎么办?”

    “听你刚才较从容的谈话,基本没有了口吃,该为你祝贺。”我高兴地说,“至于你现在的问题,我再介绍三个语言训练的方法:一个是舒缓平稳法,一个是节奏发音法,一个是首字突破法。为什么口吃的人在唱歌、低吟、朗诵时几乎不发生口吃呢?就因为唱歌、低吟、朗诵时有节奏,而且节奏缓慢。

    所以,应练习用细、慢、轻、柔的语调谈话,努力避免急、快、猛、重的谈话。同时,还可以悄悄地打拍子。这种慢节奏的练习,特别要用在第一句特别是第一个字上,或用在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一个字上。因此,开始说话时,更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慢,轻,再慢,再轻’。这样,气流轻缓,发音器官也就不容易出现阻碍。第一字及第一句的语调平缓了,就突破了第一关,会有利于整个讲话的效果。以上三个方法结合训练,也就解决了你刚才的难题。怎么样,试试看?”

    男孩很有兴致,我们用一节儿歌当场进行了实际的训练。训练方式如下:

    村里有条/大铁牛,不会吃草/爱喝油。

    尾巴/拖着/大梳子,梳得/田里/光溜溜。

    村里/有条/大铁牛,太阳/落山/还在吼。

    问它/耕地/累不累,光是/呼隆/不开口。

    用上面的儿歌练习时,所谓舒缓平稳法,就是把每个字都用舒缓的语气以拖音的方式来发音;所谓节奏发音法,就是凡是确“/”的地方都停顿一下;所谓首字突破法,就是把带点的字都如同“耳语”似的,轻轻地说出来。

    随着我们的练习,男孩轻松地笑了起来,发音越来越流利。我建议他自己回去可以随便找一段诗歌来这样练习发音。

    随后,我告诉他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试试下面一些辅助性的发音方法:

    (1)深深吸气。如果发现自己要口吃时,就停下来有意识地深深地吸一口气,再说话。

    (2)动作配合。用一些与言词有关的动作来配合说话。比如别人问你考分是多少,这时你就可以一面缓慢地伸出两个指头比成“八”,一面说:“80分”。

    (3)含糊其辞。我们平常说话不是每个字都发得清清楚楚,很多字是含含糊糊地一带而过。初学外语的人,不易听懂外国人说话,这就是因为不少字发音含糊的缘故。中国人说话也是这样,如我们说“中国人”三个字时,仔细听听,只有“中”字还清楚,其他二字都很含糊。尤其是“国”字发音更是一带而过。有些口吃患者一遇上难发的字,总想发音清楚,就容易在这个字上卡住。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4)换字迂回。遇上难发音现象时,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就是在前面加上一两个无意义的字,或换个同义词代替一下。暂时策略地迂回一下,不要不讲策略地硬拼,这样是有好处的。

    (5)面带微笑。保持一种微笑从容的风度,也能起积极作用。这样能调整一下心情,也有助于一些方法的运用。

    (6)动作矫正。通过矫正伴随动作来矫正口吃。比如,伴随颈部偏斜动作的口吃患者,最初因为说话困难,想用足气力说出话来,因而促使颈部的偏斜,多次重复以后,养成习惯,后来说话稍微用力,颈部就要发生偏斜。针对这一现象患者在进行语声训练时,就应特别注意自己的颈部,不让它偏斜。经过多次的矫正训练,这种伴随动作就会和口吃的吃音,同时获得矫正。

    我强调说:“不要在这些辅助性方法上多费心思,关键的还是前面的三个心理调节方法和三个语言训练的方法,只要用到位了,就基本最终矫正了口吃。”

    这次,男孩信心十足地走出了心理咨询室。

    过了几天,男孩告诉我,现在,他已经基本能用舒缓流利的语言交流了。

    “您的方法真管用!”告别时男孩留给我一个轻松的微笑。

    这些同学到底怎么了(1)读书就神经紧张--第一个同学的怪病:

    我是一名高中女孩。由于长时间缺少与人交流,觉得别人瞧不起我。

    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左右我的心情。我太在意个人的得失,对考试,也看得太重,无论哪种考试都很在意。后来一个女生渐渐与我熟悉了。在我眼里,她是个爱炫耀自己的人。也许我的心太容易被磁化,慢慢地我也变得骄傲,成绩下降得惊人。我很痛苦,我恨,恨上天不公,更恨自己,恨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受了别人的影响。

    现在的我,虽然是高中生,却有着一颗幼稚的心。我总是恨那个女孩,如果没有她,我的读书生活该是多么快乐和轻松,一切一切是因她而起(这不过是我的怨言罢了)。我老是回想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比如是怎样学坏的。我的那种缺点错误一直伴随着我,让我感觉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师,为同学,为父母……我拿到一本书,就开始一种思考,然后就引起头疼,嘴收缩,喉咙有一口气出不来,很难受。我曾经去医院看医生,吃药也不管用。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实在痛苦啊!因为这病,害得我连看最娱乐的书,也会觉得自己是在刻苦学习,从而就引起骄傲,就神经紧张。每当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时,我也不敢答,因为我回答的同时就会赞美自己,又导致神经紧张。我好痛苦啊,救救我吧。

    (2)看书视线不能移动--第二个同学的怪病:

    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每当我看书时,我的视线总是不知道向前移动,专门盯着一些字,心里恐怕记不住,总要看十来遍,影响了我的阅读速度。这种毛病从初中就开始了。初三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父母对我的希望很大,我不想辜负他们的希望,就拼命努力学习。到了离中考还有一两个月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要强化记忆。这样,我看书时总是每句话都要看好几遍。连题目和题号都要记住。这样,我的视线就不知道移动了。到了现在,我做一些理科习题,恐怕自己会忘记题的数据,怕自己理解错误,就要看它三四遍。还有,比如看政治书的时候,一看到那些醒目的黑体字,视线就更加不知道移动了,心里只想着它是重点内容,就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个毛病一直困扰着我。还有我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胡思乱想。

    现在我的学习一直在下降,虽然我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还是不能换来满意的成绩。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帮我!

    (3)考前迷恋大脑“研究”--第三个同学的怪病:

    我是一名高三男孩,本应努力学习迎接高考,可我却痛苦地意识到:我不行了,我现在的一切都乱了套,即使是考上了大学也无法专心学习。

    我懒散随便,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睡觉,下课爱闹,不做作业,耍小聪明。不过我的脑子挺好,所以成绩一直能保持中上游。可是一件事情冲击了我。高二的时候,我读了《学习的革命》。想不到的是,因为上面有关于大脑的一些的知识,我开始迷恋上了对大脑的研究。当然,我不是用实验解剖等方法研究,只能在思考中研究,总是没完没了地想一些问题。例如,大脑有什么结构,怎样发挥作用,神经元、神经系统是怎么回事。

    进而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我总是想,人写文章时候的脑子里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把思考的东西写到文章中来,为什么写完这一行就会自动写下一行,怎样写完这一页就会自动翻到下一页纸,写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伸腰,还会听到别人的招呼,然后又会回到写文章上来……还有,人为什么会高兴?为什么高兴了就会唱歌,世上有那么多歌,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这首歌?就这样,我现在把心理知识看得那么神秘,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干不了,比如听课时,会想到好多好多心理和动作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注意?为什么听到了声音,自己怎么就能自动地写字,写错了就会立即改正,这些大脑是怎样处理的……就这样没完没了地思考。这些奇怪地现象说也说不完,让我很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上课不能正常地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害怕。请问我这是怎么了?我是否去学习心理学课程?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告诉您。我小时候摔了一跤,妈妈说我的脑壳裂了两道缝,不知是妈妈记错了,还是根本没有这么严重。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的大脑与正常人的相同,所谓裂缝不过是皮肤受伤,对人的智力没有影响。虽然人们都说我的脑子挺灵的,可我很害怕,怕变成傻子,您说我傻吗?

    这些同学到底怎么了?他们的症状都是强迫性神经症症状。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特征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虽然患者本身力图克制,却又无力摆脱,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强迫症多见于十几岁的少年。主要症状表现为:①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件事、某句话等。它包括强迫性怀疑,如,是否关好水龙头,是否在考试时漏答了题目,是否系好了裤带等;还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如:天为什么是蓝的,1加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只长两只眼;强迫性对立观念,如,老师喊“立正“,他想到“稍息”。②强迫表象。这是一种盘踞在脑海里的逼真的详细的又常常是恐惧的景象,如意外事故的情景。③强迫意向。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作用,有好像马上就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如总想能触摸某个物件或身体的某部分,也有的总1、2、3地数数。④强迫行为。不由自主地反反复复地做相同的动作,以至一直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如反反复复看门是否锁好。总之,强迫症不外是存在于脑子里的和表现在行为中的症状,所以,它主要问题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这两者义是密切联系的。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要区别正常人的某些重复动作或反复思考与强迫症症状的区别:①正常人在主观上没有被强迫的感受,也没有抵抗的意念,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痛苦的体验;而强迫症患者在主观上感觉到自我强迫,又感到必须抵抗,因此很痛苦。②正常人是偶发性的,强迫症患者是一贯的。

    人为什么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呢?

    (1)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管教过分严格、苛刻要求,束缚自由意志的发育,造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此外,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自身有强迫型人格障碍。都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

    (2)性格特征的影响。患者大多过于追求完美,过于严谨刻板,具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的人容易转化为强迫症。

    (3)精神创伤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州起作用。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说,强迫症症状的背后往往是某种生活冲突或压力。

    就是说,当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遇到困扰或压力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形成难以化解的心结,往往会转化成某种强迫性观念或行为,表现为与问题似乎不相干的一些症状上来。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置换作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有些男孩女孩也往往把来自学业的人际的以及性困扰的内心冲突和压力,置换为某种强迫症症状。

    应该给这些同学怎样的心理支持呢?

    给第一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我理解你的痛苦。你读书就神经紧张的状态,属于强迫性神经症症状。

    你“太在意个人的得失”,太在意面子,反映了你性格上的完美主义,过分严谨,你对学习的态度显然重视得过度了,已经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学习成绩的下降又构成了一种精神创伤。正因为这些,学习问题对你构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你封闭的性格,人际关系问题也给你造成了压力。再有,你是个青春女孩,虽然你没有说,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扰,也会给你带来诸多压力。许多中学生心理压力都与此有关。正是这种种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置换成了强迫症状。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强迫症状越来越重。你为神经紧张肯定做了不少控制的努力,这正好从反面起了暗示作用,即由“我不要紧张”,起到了“我又该紧张了”的暗示作用。于是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你的一些胡思乱想强迫症状的泛化。

    你的所谓骄傲,是你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由于学习成绩下降得惊人,你内心难以承受这样的挫败感,于是,就用骄傲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就是说,骄傲的背后其实是没有自信。“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左右我的心情”,正反映了这种心态。所以,你的骄傲,其实是一种故作姿态。故作姿态是很不好受的,自然就出现了种种紧张状态,甚至是病态。病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暂时地逃避压力。于是,这种行为慢慢地形成了强迫症状,给你带来了难以化解的痛苦。痛苦之下,你怨天尤人了,你想到了恨那个女孩。其实,你自己的心也告诉你,你恨那个女孩实在是冤枉了人家,正如你自己所说,不过是“怨言”罢了。这是你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也是试图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让你从压力下解脱出来。所以,关键还是自我心理调整,让自己的心平和下来。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平和安宁下来呢?

    首先,是对学习对考试要有一颗平常心。什么是读书学习?就是拿一颗平平常常的心做好平平常常的事,就是静下心来,轻松愉悦地做好学习的每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读一篇课文,背一首古诗,记一个单词,算一道习题,如此等等。于是学习没有了心理负担,学会轻装前进了。同时也就感觉到其实别人没人和自己过不去。至于考试,当学生的考试考砸了,在所难免,正所谓“没有常胜将军”。既然在所难免,还紧张什么?也需要一种平常心。

    再有,就是对自己的某些内心体验也来点平常心。读书的时候感到紧张,不必在意,随它去好了。你不怕它,它反而会悄悄消失。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怪,有时候你越是想消灭它,克服它,它越是来劲,也就是前面说的,通过心理暗示从反面起到强化的作用,这叫心理活动的逆定律。如果你不在乎它,不去和它斗争,它反而会自觉没趣而溜走,你的心也就豁然开朗了。

    给第二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你的视线不能向前移动的毛病属于强迫症症状。其实不是你的视线不能移动,而是总盯住一些文字,反复地没完没了地看。可是你还想快速阅读提高效率。于是就感到了视线不能移动了。

    你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症状呢?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所至。老师对你要求过高,家长对你希望过大,这是一个造成心理压力的外因。主要还是你自己性格的原因。虽然你没有谈多少性格问题,但仅从简短的来信中可以判断你是个自我要求过严,自我期望过高的男孩,或者说你是个完美主义者。

    就是说,外在压力只有通过人的性格变成内心的压力才对人产生作用。至于老师强化记忆的指导,虽然在科学性上存在问题,但那只是引发你的症状的一个诱因。

    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在认知上进行调节。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般来说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一旦过分,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什么叫“满意的成绩”?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对标准过高的人来说,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所以他们总是生活在痛苦之中。对于学习应有的态度是,努力了就是成功,而不是第一才算成功。因为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是,大家都在努力,但不能大家都排第一。问题是谁的心态放松一些,谁的效率就会高一些,谁的心态过于紧张谁就会降低效率。就你而言,最需要的是学会对自己多来点平常心。对学业多来点平常心,丢掉完美主义,把标准放低一些。志高同学,年轻人是该“志当存高远”,但是更应该学会平常心。这样你就放松了心情,困扰你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或化解。

    此外你还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节技术。对你的毛病不妨听其自然。你越是关注视线的移动情况,越是刻意命令视线随你控制,就越会感到视线不听使唤。这好比一个皮球,你越是使劲拍它,它就弹得越高。你不理它了,它反而会自动静下来。所以,你不必刻意控制视线,不必命令视线的转移,它想在哪里多呆一会儿,就让它多呆一会儿。这样视线反而会逐渐自如起来。如果你感到还是不能控制视线,你可以眨一下眼,或者干脆闭一下眼,当视线再次注视书本的时候就跳跃前进了。

    给第三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你的所谓对大脑的没完没了地“研究”,好像是在“研究”,其实你自己并不想这样,却似乎有一种力量强迫你不得不这样,是一种强迫症症状,属于强迫观念中的强迫性穷思竭虑。为什么出现这种状态呢?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面对高考,仅凭一个中游的成绩对高考没有把握了,甚至预感到要失败。一个大家都说聪明的男孩,如何承受这样将要到来的失败?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心结置换成了现在的强迫症状,或者说,这样的强迫症状似乎给自己高考的可能的失败找到了一个借口。致至于联想到小时候的脑子的外伤,也是这样的潜在的逃避的心态。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你当然已经知道,你需要的不是去学心理学课程,你需要做得是,与其“研究”大脑,不如“使用”大脑。你既然“脑子挺好”,何不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从今天开始,不再懒散,安心复习,做好每天能够做好的学习上一件件的小事。这样,两三个月的光景,你还会有很多收获。这是提高高考成功率的最好的对策。只有当我们对生活的压力真正有了现实的理性的认知,心结才能化解。一旦心结解开了,置换作用就没用了。于是,强迫性症状就会不消自灭了。如果还有不由自主地“研究”的时候,最好是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如此慢慢地你也就不再迷恋对大脑的“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