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很多员工总是抱怨“薪水太低”、“替别人卖命、打工”等,难免对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于是,他们不再把精力用于思考如何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大把的精力白白浪费了。
这些员工在看到别人屡次加薪时,会说 “那是幸运”;发现别的同事被老板所重用,他们就会制造一些不利的谣言……这些负面的、消极的态度只会让他们感觉越来越糟,工作越来越被动,收入越来越少,进而对自己的境况更加抱怨,渐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薪水为什么这么微薄,真的是“工作与薪水不成比例”吗?其实很多时候,是你的能力和经验还没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并非老板不重视你、故意不给你加薪。这时,你应该持“抱怨工资低,不如自我增值”的工作态度,也许不久就会获得事业的转机。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他20年的任期内把通用电气集团带入了辉煌。可早在1961年,韦尔奇只是一名普通的的工程师,年薪才10500美元。那时他发现自己的薪水居然和许多工作能力不如他的人完全一样,他因此十分沮丧。
于是,他终日沉浸在抱怨中,无心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后的路还很长,整日抱怨薪水低,无心工作,只会浪费GE这个大舞台。因此,他决定让自己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恰巧这时,一个经理因成绩突出被提升到总部担任战略策划负责人,这样经理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韦尔奇决心要抓住这个机遇。
当韦尔奇找到领导说出他的想法时,却受到了质疑。“你是在开玩笑吗?”领导问道,“杰克,你根本不熟悉市场,而这一点对于这种新产品却是至关重要的。”
韦尔奇认真地向领导介绍了自己的资历、看市场的眼光、对人和工作的态度,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试图说服领导。
最后,领导似乎明白了韦尔奇是多么需要用这份工作来证明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他对韦尔奇大声说道:“你是我认识的下属中,第一个向我要职位的人,我会记住你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韦尔奇不断给领导打电话,列出他适合这个职位的其他原因。一个星期后,领导打来电话,告诉韦尔奇,他已被提升为塑料部门主管聚合物产品生产的经理。
后来,韦尔奇又被提升为塑料业务部的总经理。当时他年仅33岁,是这家大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经理。最后,他凭借自己对公司作出的卓越贡献,稳稳地站到了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这个大舞台的中央。
韦尔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改变让自己不满的现状,就必须认真对待工作,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明确自己应该为公司做什么。一味地抱怨只会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吞噬,使人根本无法独立工作,最终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
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来说,一旦你选择了一个行业,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后,如果要使自己的薪水得到提升,就必须抛弃抱怨,将精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给老板一个提升薪资的理由。
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决心越大,对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相应的更为理想。
因此,当我们想改变不够理想的现状,获得加薪的机遇时,首先要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工作,这才是你脱颖而出,区别于其他人,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成为高薪者的一个“武器”。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收获美丽“薪情”。
抱怨职位低——“为什么升职的总不是我”
到了一家公司工作,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升职,怎么才能让老板给自己升职?为什么升职总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升职者不相上下,为何他加薪,我却每个月还是那些薪水?
看看下面的小故事,说不定会有所启发。
小李与小付差不多同时来到公司,在公司里也一直都是踏实肯干。他们俩同在一个部门,能力不相上下。但是有一天,小付得知小李加薪了,他心里愤愤不平,埋怨老板看人下菜碟。于是,小付去找老板谈,老板没多说,扔给他一份厚厚的日语文件,让他回去翻译试试看。小付不太明白老板的意思,心想:这是在考验我吗?
小付回去翻开文件时,他发现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他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看见一堆人簇拥着几个日本人走过来,原来是日本客户来参观公司总部。他们越走越近,小付发现正在和日本人交谈的竟是小李!小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李什么时候会说日语了?当小付用惊诧的眼神看着小李时,老板看了小付一眼,他赶紧把眼光移向别处。
后来大家私底下议论,说小李这次是抓到表现的机会了,怪不得加薪升职了。事后小付才了解到,原来小李一直在一家日语培训机构业余学习日语,每次下班之后,小李就到北大去上课,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坚持日语学习,而且已经学了半年了。
有同事说,这也太厉害了吧!半年时间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我之前还是日语专业的呢,大学学了四年,也就差不多这个水平。但是事实摆在面前:小李确实会一口流利的日语。
后来大家关于小李升职的事情,谁也没有再去有什么意见,一切都靠实力说话,这就是职场竞争。而这次经历也终于让小付明白:为什么升职的是小李,而不是我!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像小付这样的员工,“为什么升职的总不是我”这样的疑问总是萦绕在他们心头。其实,每个人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岗位上持续进步,是不是为组织带来恒久的效益了呢?
我们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样,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变数。今天,你可能是一个价值很高的人,但如果你故步自封,满足现状,明天,你的价值就会贬值,被一个又一个智者和勇者超越。
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如果不主动进步就意味着不断贬值,那么等待你的不仅不是升职,反而是被淘汰的命运。如果躺在自己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是沉浸在过去成功的喜悦之中,不思进取,“晋升”注定彻底与你无缘。
与此相反,也许你今天正在做着看似卑微的工作,人们对你不屑一顾,而明天,你可能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修养的升华,让世人刮目相看。王海就是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为自己的“升职”赢得了筹码。
王海从某大型IT公司的一名普通的业务员,成长为市场部经理,随后又成为市场总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从一个市场部经理是如何成长为市场总监的吧。
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市场部经理的位置十分重要。王海升职为市场部经理之后,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市场部经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协助市场总监完成营销战略任务。
王海觉得自己应该在目前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首先,他从掌握各项营销政策入手进行学习,因为他过去从事的是广告策划工作,对营销政策知之甚少。之后,他又开始不断强化自己的执行力,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于公司营销推广的整个过程监控实施的力度都很差。另外,王海认识到自己的市场应变能力很差,缺乏市场销售过程的锤炼和亲身的市场销售体验,这是他在工作中最大的软肋。
有了这些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之后,王海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他首先对自身这些软弱的因素进行弥补,先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称职的市场部经理。后来他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来亲身体验营销实践。与此同时,王海又学习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知识、全面的法律知识和财会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在工作的时候很有用处。当然了,修炼对团队的掌控能力也是王海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控制不了下属团队,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通过几年的认真学习和实践锻炼,王海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公司的市场总监,他为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成就。
在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只有时刻努力,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升职”赢得筹码。王海成长的例子告诉我们,工作中每一步台阶都需要相应的能力相匹配,让自己的能力升值,给老板一个提升你的理由。
只去抱怨自己的功劳与职位不相匹配,这是不明智的。我们不应该将精力放在“自己没有升职”上,而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什么自己没有升职”上,找到自己的缺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当我们不再为现状而一味抱怨,而是为将来的“提升”做好准备工作时,我们的升职之路将会展现无限光明。
抱怨压力大——“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为我们创造许多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更多的压力。但有些人在压力面前总会抱怨说:“工作压力很大,每天忙碌得没有时间休闲,精神上也不敢放松。”管理学上的“鲶鱼效应”对职场人士正确看待压力有一定的启示。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想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职场中也是如此,对自己保持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正是因为这些压力,才激发了我们的工作动力和活力,我们才得以锻炼拳脚,磨炼心志,提升能力。
因此,无论是人生或者事业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还是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种种挑战,都让我们感到了压力的存在。正是这种压力和危机感,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机遇,更加努力进取。所以,要感谢压力,正是压力让你这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美国麻省的艾摩斯特学院曾经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把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然后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能够承受铁圈多大的压力。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把铁圈捆得更牢,以免南瓜把铁圈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瓜皮才破裂。他们打开南瓜后发现它已经不能吃了,因为在试图突破铁圈包围的过程中,它的果肉变成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接管了整个培植园的土壤与资源。
同样,人也需要适度的紧张和压力。如果没有既甜蜜又有痛苦的冒险滋味的“滋养”,人的机体就无法存在。对这些情感的体验有时就像药物和毒品一样让人上瘾,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免疫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试验表明,如果将人关进隔离室内,即使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没有任何情感体验,他很快会发疯。
体育比赛的压力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了,正是因为压力大,才有了频频被打破的世界纪录。企业的工作业绩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然而正是激励的竞争机制才有了企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不要抱怨自己工作中的压力,适当的压力正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真正的强者,在经历了压力的锤炼后却变得更加坚强。如果你不甘于平庸,如果你不想成为失败者,那你就要有勇气面对压力,并学会感谢压力,而不是一味抱怨自己所承受的压力。
杨元庆30岁的时候已经是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了。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从整个联想挑选了18名业务骨干,组成销售队伍,以“低成本战略”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
柳传志因为看重杨元庆的潜能才对之不断施压,希望他能够在压力下快速成长。据说,他一年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换了许多岗位,才成了“全才”。而杨元庆也明白了柳传志的苦心,化压力为动力,把危机感当成个人成长的信号。
适当提高要求,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促使人才更快地成长。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上级领导是因为看重你的潜能,所以才会不断向你施压,以便让你更快地成长起来,能够尽快担当重任。因此,压力带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痛苦和沉重,它也能激发人的斗志和内在的激情,使你兴奋,使你的潜能被开发!
抱怨平台小——“平凡的岗位干不出什么名堂”
有些人认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站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如果岗位一般、处境不好,注定很难有什么大成就。因此,职场中有些员工,总是抱怨发展的平台太小,于是不停地“跳槽”去寻找能实现自己雄伟抱负的舞台,结果却是一场“空折腾”。
当然,我们渴望一个有利于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也是值得鼓励的。但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偿,那么狭小的舞台,就不足以展现自己的抱负吗?
其实,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取得卓著的成绩,卑微的事物中也可以孕育出不凡的作为。工作中的高低之分,并不在于工作本身,也不在于起点,而是在于每个人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
优秀的员工在自己的舞台上努力工作,即使是小平台也能实现大抱负。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生成就奖”。其中有一届的“终生成就奖”,颁给了一个“小人物”——清水龟之助。
清水龟之助原来是一名橡胶厂工人,后来转行做了邮差。在最初的日子里,他没有尝到多少工作的乐趣和甜头,一年以后,感觉这份工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天,他看到信袋里只剩下一封信还没有送出去时,他想道:我把这最后的一封信送完,就马上去递交辞呈。
但这封信由于被雨水打湿而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没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清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毕竟这将是他送出的最后一封信。于是,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东打听西询问,好不容易才在黄昏的时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来这是一封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年轻人已经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当他终于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和父母亲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体会到了邮差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因为即使是简单的几行字,也可能给收信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喜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啊!我怎么能够辞职呢?”
在这以后,清水更多地体会了工作的意义,他不再觉得乏味与厌倦,他一干就是25年,从30岁当邮差到55岁,清水创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纪录。他在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的同时,也于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由此看来,一个人无论能力高低,岗位大小,只要他时刻努力投入自己的工作,就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赢得别人的尊敬。对于那些正感觉自己的天地太小,抱负无法施展的员工来说,不妨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视为展现自我的舞台。只有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才可以成就大事业!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能时刻鞭策、激励自己,把精力融入工作中,小事情也能干出大名堂。据说在东北,有一个叫“小土豆”连锁店,其服务水平和菜品都颇受人们的喜爱。而店主刘新就是在“小土豆”上做文章,竟然也干出了大名堂。
十几年前,年轻的刘新开了个小饭馆。但并不顺利,半年多的时间,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下不少债务。刘新并没有气馁,他亲自到市场上去采购新鲜蔬菜,并考察市场行情。在长期采购的过程中,刘新发现小土豆作为东北地区的土特产,虽然块头比一般土豆小得多,可营养价值却比较高。
于是,为了开发“小土豆”这种“新”资源,刘新在烹制小土豆上刻苦钻研。随着“小土豆”工艺的日渐成熟,他每餐都要免费给消费者赠送一盘自家精心制作的开胃小菜——酱小土豆。
后来,很多人都喜欢吃刘新饭馆的小土豆,他的店名干脆就改成了“小土豆”酱菜馆。刘新又开始集中精力四处走访、大量收集民间的小土豆烹调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在其中添加了多种药材、酱油,拌以五花肉、香菜等进行炖制。就这样,一道颇具东北地区特色的“小土豆”特色菜就真的应运而生了。
一招鲜,吃遍天。“小土豆”问世后,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消费者常常要排队等候,才能吃到这简单实惠的风味酱菜和炖菜,很多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接下来刘新一鼓作气,专门投资几百万元,开辟了小土豆无公害生产基地,用来精制酱料、烹制特色小土豆,从而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从此,大量的“小土豆”连锁店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线中。
“小土豆”连锁店的成功向我们证明:成功的舞台无所谓大小,需要改变的是眼高手低的习惯,明天的幸福只有立足于今天的努力工作上,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人的工作态度。无论你在哪个职位上,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都要担负起工作的责任来。
我们没有必要一味抱怨自己的舞台狭小,其实任何工作的舞台都不狭小。在工作中我们很可能只是“小角色”, 如果总是抱怨的,即使是在大舞台也不能展现自己的“大抱负”。但我们只要在努力奋斗中不断成熟和进步,也会成为职场上的“大明星” 。让我们抛弃那些无休止的抱怨,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吧!
抱怨老板严——“所有的老板都是‘周扒皮’”
我们也许能在身边发现这样的情形:前一分钟还和老板唯唯诺诺打电话,后一分钟就会和同事咕噜起来,抱怨老板压给他巨大的工作量;有时老板的想法和他不一致时,他也会在同事面前嚷嚷老板不是;如果老板早回家或者休假,他还会用非常嫉妒的口气批评老板总是不在公司……
似乎抱怨老板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我们想过没有,老板是企业的管家,抱怨老板往往对员工本身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孙华目前在中关村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高级程序员。她之所以离开以前的公司,主要是因为她在同事跟前抱怨老板的话,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后,以至于不得不辞职走人。
一次,老板交给孙华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并跟她事先声明“这件事难度大,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接受挑战”。尽管孙华明白自己的实力,她觉得在公司众人中,老板主动找她征求意见,说明老板器重自己,所以孙华一咬牙就接受了。结果,由于老板给的期限较短,孙华的确没能按时完成任务。结果因为此事孙华遭到了老板批评,并受到了经济处罚。
可她感觉非常委屈也很气愤。孙华认为:既然任务这么艰巨,做不完本是预料中的事。自己当时那么努力,没做完也不该算是工作失误。
“老板真过分,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我干那么难的活儿,我都说做不了,可他非让我做,没做完还罚我。”事后,孙华跟身边同事都这么抱怨。
由于她的怨气特别大,对老板也没什么好脸色。老板终于生气了,并说,“这里我是老板,下属只有服从,不许抱怨。我不养白吃饭的人,适应不了就走人。如果你完不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该换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抱怨老板其实并不是员工明智的选择。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从老板的角度考虑,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抱怨了。因为很多老板考虑问题以全局为出发点,从公司的利益出发,而公司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着他自己创业的成败,而普通员工习惯了从自身薪酬待遇,工作强度来考虑。
一般说来,员工重视的是事情的过程,而老板更看重结果,不太考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付出的“苦劳”,只要“功劳”,一旦员工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时,老板与员工之间就会明显表示不同的看法。这时,员工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张然在一家软件公司公司工作,由于公司想想进军互联网,要做个垂直网站,刚好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公司就让张然负责这项工作,由于老板很重视这个项目,经常过问张然的工作。老板长的高瘦,薄嘴唇,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那种很精明,苛刻的那种。不过办事情很仔细,张然在抱怨他要求苛刻的同时,对他的细致也很佩服。
项目刚开始进展还得顺利,到后期的美工总是不能让老板满意,返工了好几次,想想就憋气,美工做的界面连差一个像素都看得出来,线条粗了细了,都看个一清二楚。每次他开会的时候,最紧张的时候就是汇报工作,他要一个个问过来,最多的一天张然被老板问了5次,于是很多程序员都想走,感觉不是工作压力大,而是他施加给的额外压力,让人难受,压抑。
后来,张然也受不了,于是就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写成日报,每天发到他的E-mail,再开会时,老板就不会反复询问他的工作进度了。到了最后整个技术部都要写日报,这个要归功于张然的“创新”。月底发工资时,老板主动给张然加了五百元。
每当其他员工在抱怨老板苛刻时,张然说在这家公司感受最深的就是细致和高效,老板的苛刻,锻炼了他的能力,促进了他的成长。
在如此苛刻的老板手下工作,张然反而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所以,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与其满腹的牢骚,不如调整心态坚持下去。老板对我们要求严格了,表面看似是不好说话,故意在与我们“过不去”。事实上,老板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工作做得更完美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苛刻的老板更利于员工的成长。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就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与能力,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比老板要求还要高的工作标准去工作。最终一定会让“苛刻”的老板满意。
抱怨机遇少——“为什么我总不被重视”
“我总不被重视”,这是一些职场人士常找的抱怨借口。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怀才不遇,不够幸运,缺少成功的机遇,没有伯乐能够慧眼识英雄,好机遇总是让别人捷足先登,才造成自己碌碌无为的现状。
这种现象也许存在,但是职场人士如果不懂得从自身发现问题,不能分析自己在面临机会时的把握和识别能力,就只会导致自己在愤世嫉俗甚至颓废的路上越走越远。
老总要到北京参加某此会议,员工小吴同行。由于老总的名片用完了,但第二天开会需要再准备一些名片,于是老总特地告诉小吴,让他把U盘里的会议邀请函给打印出来,另外做一盒名片。
因为当天晚上有个宴席,回到酒店时就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为了看一下名片的质量,老总让小吴把邀请函和名片给他,谁知小吴居然说他没去做。
老总一听就蒙了,急忙拿上U盘冲出酒店,到外面的街上去找打字复印店去打印邀请函和做名片。由于时间太晚,街上打字复印店基本都关门了。没办法,他只得挨街去找,谢天谢地,找了几条街后有一家打字复印店由于给客户赶一份资料还没有关门。
在邀请函打印了后,老总给店老板说打印名片的事,店老板讲时间太晚了,名片即使做也得明天来拿。由于开会时间不允许,老总百般向店老板请求,让今晚无论如何把名片给做出来,为了节省时间,老总表示可以把名片内容设计得简单一些。经过再三请求,老板终于答应给做名片。
拿到做好的名片已经是三个小时后了,在回酒店的路上老总尽量克制着怒火,但也下定决心,今后类似的或者其他的事情再不让小吴去做了。
这件事情虽然并不大,但是作为职场人士,犯这样的失误却是不应该的。就以上述的这个案例,小吴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表现:
1.在接到这项安排时,小吴可以问老总这些东西是否急用。
2.老总已经告诉小吴现有的名片已经要用完了,如果对于一个有心的人来讲,这些信息就可以足以判断出我所要的东西是急用的。
3.当老总发现东西没做时,应该赶紧想办法去补救,要么自己赶紧出去做这些东西或者一块去做,而不是老总出去了,而小吴还在宾馆待着。
正是因为这些细节问题,可能会使人不知不觉中丧失一些机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一条很残酷的职场规则,那就是上级更愿意把机会提供给那些能让上级办事放心的下级,如果你经常做一些无法让上级放心的事,那么上级在提供机会时,有时他是不敢把这些机会提供给你的,因为他同样害怕把机会提供给你时,你把事情再一次办砸,而这本身已经超越了做事本身的能力。
机遇永远青睐卓越的员工。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么,只有嘴足够大的人能够接住。只有从来都不辱使命的员工,才能让上级很放心地把机遇给他,没有领导会拿企业的输赢给不成器的员工去赌。因此,机遇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抓住的。
很多人都觉得子敏的运气特别好。
她的专业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占什么优势,长相一般,能力也并不出类拔萃,但她进入公司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每一个部门都做得有声有色,每一次调动都令人刮目相看。关于她的崛起,有各色各样的说法,大致上都有这么一点就是,大家觉得是好运气眷顾了她,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机遇,否则她凭什么从人事部文员到分公司经理,一路绿灯呢!
只有子敏自己清楚,机遇是怎么得来的。
进这家大公司的时候,专业优势不明显的她先被分到人事部,做一个并不起眼的文员。那个部门,能言善道、八面玲珑的女孩子和深谙权术、势利平庸的男人层出不穷。她不惹是非,只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有一次营销部经理偶尔经过她的办公室,看到她处理一件小事情时表现出的得体和分寸感,就打报告要求她去顶他们部门的一个空缺。
到了营销部子敏仍然与以前一样,默默地努力。半年后,她的几份扎实的调查分析报告,为公司创造了不小的业绩,得到领导的认可。一年后,她荣升为营销部经理。看到她在会议上气定神闲、无懈可击的发言,原来行政部的同事大跌眼镜。
子敏荣升公司经理后,在同事与朋友看来,子敏的幸运足以让她从此衣食无忧开始优越的生活了。但不久后,她又接受了新的挑战,前去情况并不乐观的北方分公司。
在分公司里,子敏选择了库存积压最厉害的第一销售处,开始了她的第一步工作。寒冷的冬天,她一个人借了一辆自行车,找代理公司产品的代理商,了解产品滞销的原因。几个月后,情况就开始明显改善了。
不知情的人,当然以为她这两年走红运,哪里知道她成功背后的艰辛。
成功者总是非常“吝啬”,他们从不肯放弃任何一个从身边经过的机遇,他们的成功并不是源于一个机遇的“暴发”,而是从一系列的机遇中逐渐成长的。而机遇是靠努力工作换来的。缺少机遇是浮躁之人的借口,踏踏实实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才能达到成功。
也许你拥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发现机遇却从来不垂青自己。当抱怨自己没有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应该反省一下,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认真分析过你手头的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成就和好处吗?你认真思考过怎样把这份普通的工作做到最好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