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才华,七分实干-只要想得到,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尽心尽力,尽善尽美

    事实上,面对激烈的竞争,你应该不断地超越平庸、追求完美,你需要制定一个高于他人的标准。罗文在送信给加西亚的时候,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比他人更高的标准:不推脱、不敷衍、尽全力。这样的人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人,他们不仅仅会做别人要求他们做的,而且会做得非常完美。

    无论是个人的生活层面还是在事业生涯上的表现,我们随时都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才能够有望杰出。相反,如果你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顶多只能够做到差强人意或仅仅完成工作中规定的任务,并不能完成一个能够激励人心的目标。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罗素·H·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

    成功的人绝对不会以平庸的表现自满,而且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必然都会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齐格·齐格勒说:“成功是能力极致的发挥。”

    约翰·伍登也有类似的名言。“成功,”他说,“就是知道自己已经倾注全力,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极致的境界。”

    法国着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因为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而一些现代的写作者,还在那里惊讶巴尔扎克的声誉是从哪里来的。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生必会感到无穷的满足。而这一点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界,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司机先生服装整齐,车内的布置亦十分典雅。

    车子一发动,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

    车上还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窗外和煦的阳光。不一会儿,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

    在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地开车,不打扰您了。”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不禁问这位司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这位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司机说他曾经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一些人生的态度,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觉得是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就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您服务。”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定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赢得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自尊。他真的从平庸中走了出来,并且走向了优秀。

    这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全心全意、追求完美,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生活的原则。

    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能让工作变得完美的人,需要极高的品质。高品质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抱着坚定的信心,通过诚心诚意的努力,投入心血智慧以及技能后所得到的结果。它代表的是众多选择当中的明智抉择,因此,你做出抉择之后,就会倾注全力达到这样的标准。

    这时,才能、环境、幸运、遗传以及个性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打算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所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

    拒绝平庸、追求完美要求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比昨天更好,把团队的业绩做得比以前更好,把公司的经营做得一年比一年更好。追求完美就不允许等待。

    追求完美就要有刻苦敬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以及过人的精力。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超越自己,拒绝平庸。所以我们要有突破传统、尝试新事物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还要有胆识承受压力。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追求到完美。

    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作为一个优秀员工,凡是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即使面临的困难再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凡是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们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继续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凡是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我们不仅应该想到,而且一定要敢为人先,迅速行动。

    2.工作无小事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希尔顿是一个非常注重“小事”的人。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多大的困难,希尔顿饭店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遍布世界各地。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才会卓越。有位智者说:“不关注小事或者不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出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做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许多人在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它,与那些能够改变其人生的小事情擦肩而过。

    汉瑞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跨国公司。他外表气宇轩昂,工作业务方面的技能也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他工作起来特别努力,所以很受老板的器重,认为他是一个可塑的人才,决定把他送到美国培训一年,回来后委以重任。

    在出发的前一天,老板很偶然地发现汉瑞将掉在办公室地上的废纸踢向一边,而不是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内。这可是举手之劳啊!于是,老板便在这一天特别留意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用完餐后,不但不擦桌子,还把餐具随便乱放,不摆放在指定地点,甚至还随地吐痰……

    老板对他感到十分失望,这样一个连最基本的工作细节都不注重的员工,怎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呢?又怎么能对企业高度负责呢?于是,老板临时改派另一名员工去培训,而他则留在了平凡的岗位上,后来,汉瑞被公司辞退了。

    不要讨厌做小事情,也不要小看小事情。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小,大事不一定真大,关键在做事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做大事是很难成功的。细微之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铸就做大事的气魄。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美德。而我们常说的细节,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关注细节,就是留意身边的小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越是细小的东西,越能体现你对工作的认真、敬业程度,越能检验你对公司的忠诚和为人的品质。

    华盛顿·卜克年轻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请求入学。同他会见的是一位校中的女职员,因为看见他的衣衫褴褛,不肯收他。他独自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之久。那位女职员看见感觉很稀奇,便告诉他说校中有一间屋子,需要人洗刷,问他能否做这件事。卜克高兴极了。他殷勤地洗刷地板,擦拭桌椅,把那间屋子清理得没有一点儿尘垢。过了一些时候,那位女职员来到这间屋子里,拿出雪白的手帕擦拭桌椅,白手帕上竟没有一点儿污秽,便允许卜克入校读书。卜克视这件事为他一生中的快事。那个女职员就是要借着这件微小的工作试验一下华盛顿·卜克的人品,看看他是否谦卑,是否殷勤,是否忠心于小事。如果他想“能否被收留还没有把握,谁甘心先做这种义务的苦工呢?”因此不肯打扫这间屋子,或是虽然打扫,却是草草了事,并不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个职员还会收留他吗?这个在小事上忠心的青年人后来果真成就了大事,兴办了黑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许多白手起家而事业有成的人,在当小学徒或小职员的时代,就能以高度的热忱和耐心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时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说: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那种视善小而不为,认为做小事属“小儿科”的眼高手低的人,那种长明灯前懒伸手、老弱病残不愿帮的“不拘小节”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得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据鳌头。

    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一个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必须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才会卓越。

    3.主动工作,自发作为

    着名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在其影响全球职场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中曾写到——“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但是你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自发地去工作’。”

    阿尔伯特认为,大致而言,在现代职场,存在以下几类员工:

    第一类的人,不用别人告诉他,他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是组织最需要的员工,也是领导最器重的员工;

    第二类人,就是别人告诉了他一次他就能去做,在组织内部会得到领导很高的称赞和荣誉,但不一定总能得到相应的报偿;

    第三类人,就是别人告诉了他两次,他才会去做,这样的人不会得到荣誉,报酬也非常微薄;

    第四类人,只有在被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才能把事情做好,他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了——这种员工是在磨洋工;

    第五类人,就是这样一种员工: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员工到哪里都不会长久,永远面临着被淘汰、“下岗”的危机。

    德尼斯在杜兰特的公司工作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职员,但现在他却成了杜兰特先生的得力助手,成为一家分公司的总裁。他能如此快速地得到升迁,是因为他总是自动自发地多做一些工作。

    德尼斯说:“我刚来到杜兰特的公司工作时发现,每天大家都已下班后,杜兰特先生依旧会留在公司工作到很晚。于是,我决定自己也留在公司里。是的,谁也没要求我这么做,但我觉得我应该留下来,在杜兰特先生需要时给他提供帮助。

    “杜兰特先生在工作时经常找文件和打印材料,最开始他都是亲自做这些工作。后来,他发现了我时刻都在等待他的吩咐,于是,便让我代替他去做这些工作……”

    杜兰特之所以愿意召唤德尼斯为自己工作,是因为德尼斯自愿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可以随时见到他。尽管德尼斯并没有多获得一分钱的报酬,但他的主动自发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让身为领导的杜兰特先生认识了他的能力,为自己的晋升创造了条件。

    德尼斯无疑是阿尔伯特所说的第一类员工的典型代表。一个主动自发地工作的员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其地位的晋升是注定的了。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组织的高层领导者都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他得扮演一个乐队指挥,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一首奏鸣曲;同时他又要是一个教育者、训练家,把每位员工都带上路;随着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部分工作的模糊化,他还得是一个设计师,为每位员工都规划好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如果能够自发地做好自己领域里的各项工作,无需依靠领导指挥和指导就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且还能主动找事情做,积极地替领导分忧解难,怎能不受到领导的赏识和提拔呢?

    如果有一天,你主动地就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这样向领导建议:“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这样做,因为……”;如果有一天,领导提醒你,要注意某某问题,你回答说:“我已经查过了,情况是……”那么足以证明你是一个有主动自发精神的员工了,你在工作深度上已经赶上了领导,你同他一样也是一个思考者了。从此以后,你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成熟的员工,你已经是所在领域的专家了。以后针对该领域的所有问题,领导将与你讨论、协商,你将成为领导的合作者。这是一位普通员工的最高境界——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真正地与领导一样坐在会议室圆桌边上,成为一名“准”领导者了。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职场上,阿尔伯特所说的第一类的员工很稀缺。

    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这么一些员工,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依然与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并且在工作上不如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员工出色,作为和业绩也赶不上后者。关键原因是他们不但不能够主动地去工作,还有一种吹毛求疵、怨天尤人的恶习。他们不愿意主动自发地工作,总是在一种被迫和被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要知道,被动地工作与主动工作的效果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不具备主动自发精神的员工,其职业前景是黯淡的。美国着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说过:“有两种员工是根本不会成大器的: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不然打死也不主动做事的员工;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员工。”

    在别人的喝令和监督下被动干活的员工,不可能有大作为,不可能升迁到高位上,相反,单位裁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加薪而罢工。”阿尔伯特在《致加西亚的信》一文中如此说。

    如果只在别人注意你的时候你才有好的表现,你将永远也达不到成功的巅峰。卓越员工都会自觉地为自己设定最严格的工作标准,而不是等待上司去要求自己,督促自己。

    如果领导对你的期许还没有你自己对自己的期许高的话,你将永远也不可能被辞退,而且你将永远面临着晋升的机遇。

    自动自发地工作吧!这样一种积极作为的工作态度将会把你塑造成为组织中的高层人员。因为成大事者和平庸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大事者总是主动地工作,自发地创造一番大作为。

    4.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有一位企业家,曾因为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按期发货而苦恼不堪。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了400名工人,但是生产进度永远赶不上订单的增加。

    他的工厂是一间非常现代化的大工厂,厂房明净,规划整齐。他们有七条装配线,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在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出现问题会被专职人员记录在一张单子上。每台机器都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区。在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在返工之后,机器就可以出厂,发给用户了。

    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存在任何问题:

    机器不可能不出错;所有的工人都是很敬业的,他们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他们已经工作到极限了;技术上的改进在未来2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后来有人给他提了个建议,那就是取消返工区。并且告诉他,只需要做这一件事情,就可以把所有问题解决,而且以后永远不会出现返工。

    “这是不可能的!”老板叫道。那人劝他不妨试一下。

    “取消返工区?那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加工?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30%!”那个人又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区,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自的生产线当中去,作为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3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去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老板一脸的疑惑,但还是照着办了。结果,他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地培训;有的人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所以不够负责任。

    几星期之后,他们又能按期生产了。他们还在制造车间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他们也学会了检查新产品的好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决掉。

    而最让人高兴的是,由于他们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而可靠,因此占领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他们随后兼并的七家工厂,无一例外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那些工厂的工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们都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随后,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美国的西点军校出了无数名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人询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西点,人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I can do it!’也就是‘我能完成!’除此之外,你没有别的选择。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

    很多时候,你并没有下一次作选择的机会。不要总说“下一次我一定做对”,在第一次的时候就把它做好吧。工作若不能一步做到位,只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你对公司都不会有什么好处。相信你自己的能力,相信你可以一次就做好。

    一次就做对吧,返工的代价太大。而且,你不一定会有下次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