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镇史话-话说衙门 访览古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日的瑷珲古城,以厚重深邃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遗迹吸引着人们。曾经繁盛一时的瑷珲古城,于1900年被沙俄侵略者焚毁,好端端的一个边寨古城两天内在地球上化作废墟,令人唏嘘。如今的瑷珲古城虽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极少,但人们从遗迹中依稀能感受到其昔日的盛景……

    1 火中凤凰——衙门署

    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第一次雅克萨战役后,清政府鉴于旧瑷珲地处江东、与内地往来不便,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往黑龙江右岸今瑷珲地区,在瑷珲地区重建新瑷珲城。新瑷珲城建在被沙俄焚毁的托尔加城旧址上,史称“黑龙江城”。

    新瑷珲城分内、外两城。据《盛京通志》记载:“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门四,周围一千三百步。(外城)西、南、北三面植木为郭,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又据咸丰五年(1855)到过瑷珲新城的俄国人马克在《黑龙江旅行记》中介绍:“要寨(指内城)呈四方形,每边长约一百俄丈,整个要寨由内外两道栅墙构成的,外墙高七俄尺,内栅墙高四俄尺半,外栅墙距内栅墙一俄丈,两道栅墙固定在一排横木上,相互之间距离也是一俄丈。内外栅墙之间有一道高二俄尺的土堤……要寨每边中间均开着门,四角各修着塔形突出部,高度与要塞相等。”清末,程德全在《黑龙江城图说》中如此描述瑷珲新城:“用松木夹栅,中间筑土为城,高一丈六尺,周围五百九十九丈零五尺,垛口六百十五个,外复树,有木郭(指外城)。自设城以来从未重修,城现已糟朽,坍颓不堪,至外郭早倒塌尽净。”由此可知,新瑷珲城的内城建有副都统衙门、副都统府(大人府)、演武厅、城隍庙、文庙等。副都统衙门又称副都统公署,《盛京通志》载其“原系将军公署,康熙二十九年(1690)将军公署移驻墨尔根改为副都统公署,大堂五间,堂司房二间,户、兵、刑、工司房各二间,档子房一间,仓房一间,内宅住房十六间,仪门五间,大门三间”。副都统府(大人府)设在贯穿内、外城的南北大街的西侧,为瑷珲副都统的宅邸。演武厅为演练武艺之地,在内城西部。城隍庙、文庙等均在内城东南角,均于康熙年间修建。

    新瑷珲的外城多为住宅与商铺,还有税局、街道厅等行政机构。商铺多数设在贯穿内、外城的南北大街两侧。俄人马克在《黑龙江旅行记》中记述这条街路时说:“我们走出要塞(指内城)大门以后,一条相当长而宽阔的大街立刻展现在眼前。据讲这是城里的一条主要市街,这条市街与河岸平行地延伸着。大街的两旁有许多小巷和另外一些街路,至于说这条重要市街上的房屋则谈不上有什么优美之处,大部分房屋皆为土房,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我们走在大街上颇有在一个商场里闲逛的感觉,店铺完全朝街开着,连放在货架上的商品都有看得清清楚楚。店铺朝街头的一面通常都摆着一张柜台,把商人和顾客分开,每座店铺都挂着写有花花绿绿的汉字和满文的招牌,而在木杆上还飘扬着用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旗和龙,所有这些都使市街显得十分奇特。从两房的房屋上横着街拉着一些绳子,夜间上面挂着照明市街的灯……”

    新瑷珲城外城的周围还设有一些军民住宅和商铺,以及永积仓、船库、军营、火药库、庙宇等。永积仓,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造,管理仓务的长官有七品官一员,有仓务笔帖式二员。船库,为水师营泊船之地。军营,设在城北的称作“北营”,为水师营住地;设在城南的称作“南营”,为清末镇边新军的军营;设在城西的是南教军场,为每年二月、八月清军八旗军中枪队的演练场所。火药库设在城南二里处,为贮存弹药之地。关帝庙,设在外城西北约一里之处,于康熙年间修建。据史料记载,至清以前,新瑷珲城已发展成为我国黑龙江流域最大的城镇,居住人口约为3万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沙皇俄国以保护中东路为名乘机侵入我国东北。他们先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事件”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继而又占领了瑷珲新城。沙俄侵略军占领瑷珲新城后,“四向焚烧,满城烟火,鸡犬飞嚎,数千余房屋毁尽为墟”,这座建筑壮观、商业繁盛的古城化为一片瓦砾,除破败不堪的魁星楼外,几乎所有建筑物被烧成一片废墟。

    “庚子俄难”之后,沙俄不仅占据了江东六十四屯以及瑷珲新城,且逐渐占据了我国东北全境。沙俄野蛮侵略行为激起了我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有力反击下,沙俄侵略者不得不撤军,并于1902年4月8日与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签订后的当年秋天,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即派出协领桂升、骁骑校倭克金与吴存善、笔帖式庚音通阿等人带领兵役回到瑷珲新城查勘,与沙俄政府交涉。沙俄侵略者名为撤兵实为占领,当时沙俄匪帮盘踞在瑷珲城北头道沟子森林旁,他们拒不让中国官员进城。中国官员只得暂住在瑷珲城西的西三家子屯,后被迫离开。中国官员不得不退居二站,又退至卜奎,因此第一次收回瑷珲新城没有结果。

    光绪三十二(1906)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再次奏派副都统鄂龄收复瑷珲新城。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再派姚福升接替鄂龄之职,当月初八,姚福升到西三家子上任,后收复瑷珲新城。

    瑷珲新城副都统衙门署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由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在收复黑龙江右岸的瑷珲新城时在一片废墟上建造的。瑷珲新城虽已收复,但满目疮痍,被沙俄侵略者糟蹋成一片废墟,当时仅存城东北的一座魁星楼,遍地瓦砾、残垣断壁,新城俨然成破败的旧城。姚福升亲自率领善后司旗各员进行勘查,查旧城周围不及十里,并且贴近江边,东北角又被水冲蚀,决定在原址偏西,重建瑷珲城,拟于南、北、东、西各建城门一座,南门外建城隍庙一座,城周围掘壕筑堤,栽种松柏,不筑城墙。街道要宽阔整齐,两旁挖壕沟、筑走堤。

    在兴建衙门的同时,姚福升等也开始修建城墙、街道、庙宇等。城周筑土为墙,高6尺,周长6.1里。重建的瑷珲新城于东、南、西、北各建城门一座。南为延厘门,北为拱辰门,西为迎恩门,东为青阳门。城分四区,城中心十字街建钟楼一座,城外北岗建了关帝庙、娘娘庙。城外面西临江留马路街基。道两旁沟渠由官方出钱修筑,原来住户不收地价,其余一律收地价,以补财经不足。瑷珲副都统衙门于1907年春破土动工开始兴建,当年冬(农历十月)即建好并启用,其余房舍也在此后陆续建成。副都统衙门南北长60丈,东西宽30丈,周长180丈。西、北、东三面全部是9尺高的板障。南面有大门5间,大门两边有辕门,门两边是雕版绿油花墙。古城瑷珲经过瑷珲人民的辛勤劳动又屹立在祖国的北部边疆。

    这些建筑都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风格。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指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口”字形。“四合院”有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开一个门。

    当时的瑷珲副都统衙门署,坐落在瑷珲内城靠东门一侧。此衙门署最北面有正房(又称“上房”)一所、瓦房五间和东配房、西配房(配房俗称“厢房”)各一所。东配房是厨房,西配房是密房,都是三间瓦房。正房往南正对面有穿厅一所(也称“大堂”),穿厅是七间,都是瓦房,大堂中有客厅。大堂的两边各有东、西配房各三间,都是铁房盖,东配房是收支室和经征室,西配房是文案室和收发室。大堂的两侧各有一个耳门。再往南正对面是头门(也叫大门)一所,共五间,此处是传达室。在头门外东侧又建有二层圆形铁盖楼房一座,面积三十六平方丈,是瑷珲厅办公处。楼前面建有木垛房一所,共七间,是警察所。头门外西际又建砖墙草盖房一所,共三间,是旗务所。在此草房前又建砖墙瓦盖房一所,共七间,是瑷珲女子学校。以上建筑是当时的瑷珲兵备道衙门的主要办公场所。

    在这些传统的四合院外还建有相应的附属性建筑。在衙门署东又建有两所房,各三间:和大堂平行、隔一个耳门的是三间土墙洋铁盖房,是衙署的办公室;与大门平行、隔有木板栅栏的是三间土墙洋铁盖房,是劝学所。在衙门署西也建有两所房,各三间:和大堂平行、隔一个耳门的是三间土墙洋铁盖房,是监狱的办公室;与大门平行的隔有木板栅栏的是三间土墙洋铁盖房,是库房。后又在西侧建一所土墙铁盖房,共七间,是监狱;在另一所土墙铁盖,共三间房,是监狱的工厂。瑷珲兵备道衙门署总计建筑房17所。

    副都统衙门署再往南是两座牌楼门,一座是西式的,一座是中式的,牌楼门对面是一座照壁(也叫影壁)。衙门署周围建有群墙210余丈。

    2 魁星楼之毁与复建

    瑷珲古城,以其所经历的辉煌壮丽和屈辱愤恨而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瑷珲古城的东侧矗立着一座巍峨、壮丽的魁星楼,可谓古代瑷珲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

    凡到瑷珲古城凭吊的人,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后,都要游览魁星楼,并登阁远眺,发思古之幽情。魁星楼是一座高20米的建筑,矗立于黑龙江岸边,青砖红墙。登上魁星阁远眺,被古人称作“十里长江之目”。

    魁星楼,东临黑龙江,是瑷珲名胜古迹之一。魁星楼是沙俄侵略者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焚毁瑷珲古城时唯一幸存的建筑物。1920年的《瑷珲县志》有如下记载:“东南角向有魁星楼一座,高盈十丈,若登楼一望,则三面环山,一面枕水,诚可谓天然险峻城郭。”民国时期的瑷珲县公署档案《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又载:“城东南隅有魁星楼一座,高约三丈余,均系砖木砌成,上塑魁星像,登楼俯瞰,历历在目。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唯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两处记载中,方位一致,楼的高度有差别,前者说法有夸大之词。

    关于魁星楼具体的兴建年代,史料中尚无记载。而据黑龙江省档案馆瑷珲副督统衙门档案中的《瑷珲城全图》推断,大约建于1892 ~1900年,即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六年间。1933~1944年间,瑷珲驻军伪满混成15旅步兵18团曾将魁星楼作为瑷珲守备队的岗楼、瞭望哨所,魁星楼一时成为军事要地。

    瑷珲古城内的魁星楼,自建成以来的百余年间,可谓历尽沧桑、命运多舛。1900年,沙俄侵略者将古城瑷珲付之一炬,整个城市变为废墟,魁星楼却奇迹般地得以幸存。然而在45年后,即1945年8月,苏联红军的炮弹击中了它,致使魁星楼楼体洞穿、顶端塌陷。1950年,瑷珲完全小学校为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又将伤痕累累的魁星楼拆毁,用拆下的青砖建学生宿舍一栋,魁星楼只剩下了残存的长条基石。1975年6月,当地动工修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才在原地竖起了“魁星楼遗址”的标牌。

    魁星楼是珍贵的文化古迹,它不仅目睹了瑷珲一段耻辱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1980年,爱辉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建魁星楼,在黑龙江省政府支持下进行筹建,1983年7月17日建成,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题名“魁星阁”。

    3 瑷珲海关旧址

    于清宣统元年(1909)建立的哈尔滨海关之瑷珲分关,其旧址位于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瑷珲古城辖区内,属瑷珲新城遗址的附属建筑物,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瑷珲海关遗存建筑位于今瑷珲镇镇政府院内东侧,东临黑龙江,距江岸23米,正面临江。遗址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为两幢平面呈长方形的灰色砖砌建筑,中间由风格统一的砖砌拱形大门和大门两侧的拱形小门连接而成,正面墙面以凹进的砖砌图案作为过渡。两幢建筑均长23米,宽7米。拱形大门宽3米,高4.5米,小门宽0.7米,高2米。此建筑地基为石块垒筑,地上部分由青砖砌筑,顶为木架铁瓦盖。

    瑷珲海关的整体建筑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又带有俄国早期的建筑风格,虽经百年沧桑,其整体结构和风貌没有很大的变动,尤其是外部建筑基本保存原貌。瑷珲海关旧址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物,反映了瑷珲百年的沧桑历史,是珍贵的无价之宝。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曾对此建筑进行了修缮,内部进行修整,现已将此处辟为展览馆。

    4 历史的回声——钟楼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初四,罪恶的沙俄侵略者将瑷珲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仅有魁星阁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1906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遣副都统鄂龄收复瑷珲城,当时的办公机构设在西三家子。1907年2月20日,姚褔升接替鄂龄,准备收复瑷珲城。姚福升到任后,与沙俄政府交涉,最终迫使俄军于1907年5月撤出瑷珲城。

    瑷珲城收复后,姚福升亲率善后司旗各员进行勘查,在一片瓦砾之上重新修建瑷珲新城。修建后的瑷珲新城内除建有衙署公所、城隍庙、文庙、学堂外,还在城内十字街中间建起一座钟楼。

    清宣统三年(1911)春,瑷珲新城内发生三处火情,然而警兵和商民只见烟火,不知道着火的具体地点,等人们赶到火灾现场时已经来不及扑救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城内没有瞭望地点。经过了这场火灾,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决定兴建一座消防楼,置钟报时,设兵更巡,用以报告盗警、火警以保卫居民。钟楼于宣统三年(1911)六月二十五日开始兴建,兴建时有督员逐日监工,并于十月初三竣工。因落成时天气已转寒凉而没有抹墙刷油,准备第二年春季再施工。最后钟楼于1912年6月17日全部完工,交付使用。整个工程共用了羌洋“五千四百八十三吊四百八十四文”,经过近四个月的建造,一座警防用的八角竹式四门洞钟楼在瑷珲城内十字大街平地而起。钟楼高五丈四尺,入深三丈二尺二寸,周长十丈四寸。

    整个钟楼的形制具体如下。

    地基砌石深一丈,周均宽五尺五寸,基之中心及周围滴水处砌豆渣石,皆灌浆。

    下截露明石一尺,砌砖九进,高一丈九尺。四门洞各高一丈一尺,宽七尺二寸,皆灌浆。窗孔四个,门窗皆用宽长铁筋,里面抹麻道灰,两层起旋用洋石灰。下截里面四角接旋门板间壁四道,大顺梁四个,锁口方八个,梁柱皆钉大铁锔棋。盘门四个,双层玻璃窗各四个,阳手板天棚三层,皆油灰色。内短梯六架,周围栅栏油黑绿色。

    二截砌砖七进,高一丈三尺,皆灌浆,里面抹麻刀灰。两层门孔一个,窗孔七个。二截大顺梁五个,锁口方八个,皆钉大铁锔。双层玻璃窗各七个,内衡板间壁一道,装玻璃棋盘门一个。阳手板天棚三层,皆油黄色。内长梯一架,走台钉黑洋铁片,花板护栏油五色,里外钉铁锔十六个。

    上截檐高九尺,通天柱八个,缩廊柱八个,锁口方八个,穿插八个,转玻璃隔扇门三十二个,内油黄色,外油五色。廊内外宽走台钉双黑洋铁片,花板护栏油五色,钉铁锯十六个,衡顺大梁五个,阳手板天棚三层。脊高七尺,头停钉椽满铺板,起八脊上钉白洋铁片,脊上加修小楼高三尺五寸,贴红绿玻璃月各四块,白洋铁片包顶,高一尺五寸,前面挂旗杆一个,高一丈七尺。

    这座钟楼从此成为保护瑷珲人民安全的平台,也是瑷珲城内的一景。钟楼后被毁坏,目前瑷珲区瑷珲镇政府予以重建。

    5《瑷珲条约》纪念碑

    1939年6月,伪满瑷珲县县长广石郁磨决定在瑷珲古城小学院内建立《瑷珲条约》纪念碑。广石郁磨委派瑷珲村伪村长赵寿霖与“协和会”会长刘鸿陛做准备工作。两人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不去山上开凿原石,准备利用旧碑来修改镌刻。于是,他们就到瑷珲古城外的南树林子寻找无人管理的旧碑,结果在南树林子的西南方找到了一座清代老坟,坟侧有一座青石碑。老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坟上杂草丛生,石碑也因风雨侵蚀而镌文模糊不清,辨认不出姓氏和立碑的时间。瑷珲村伪村长选派20多人,用一辆四轮马车把它拉到瑷珲城内。

    该石碑后被改为《瑷珲条约》纪念碑。石碑为花岗岩材质,经雕刻而成,高约6米,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即碑顶、碑身、碑座。碑座为龟形,俗称“龟驮碑”,碑身呈长方形,碑顶是正方形。碑顶的两面均有突出的九条龙盘绕,并有九个洞,这种碑形称作“九眼透龙碑”,原墓主应为清朝官爵品级很高的人。

    在对此碑修改的过程中,先将碑身平放在地上,石匠把两面的字磨掉抹平,再涂上颜料,然后在黑底上书写新的碑文,字是石头本色,很是清晰,最后将碑身安放于碑座上,碑身上置碑顶,《瑷珲条约》纪念碑便完成“制造”。

    《瑷珲条约》纪念碑的正面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由当时的鄂伦春协领于多三题写的。纪念碑背面是碑文介绍,由当时黑河国高学校伪校长隋显堂撰文、瑷珲小学教师于文华书丹。碑文如下。

    粤稽满清盛世,东北版图,北逾外兴安岭,南极于海,地质膏腴,诸部杂处。黑龙江流域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乃欧俄觊觎东北,于康熙二十八年初订《尼布楚条约》,始以兴安岭北地界俄。迨道咸年,俄复乘隙进兵黑龙江东境,于咸丰八年,清俄更订《瑷珲条约》,于是江东沃野数千里不复为我有矣。但早约内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南至霍莫尔莫津屯居民照旧居住,仍著清廷管理,俄人须和好不得侵犯等语。上述区域即世称六十四屯也。洎夫光绪庚子一役,俄竟驱虎狼之师,强占六十四屯。抢掠杀虏,屋庐为墟。复迫屯民及侨商不伦老幼妇女数百余人,勒逼渡江。我民仓卒惊逃,号哭天彻。夫弱者则血染刀下,夫强者则尸沉洪流,赤身父老,言念及此,莫不痛心疾首不共戴天而深枕戈待旦之仇也。至六十四屯事,迄今仍属悬案。乃今赤俄肆虐,属毒尤殷,扰我边境。幸我日满协和防共,敌忾目仇,用期复我河山,雪斯冤恨,俾满洲乐土长得和平,道义光辉耀彼世界,以求人类之祉也。兹值满洲国协,梗概以励众志,勒之真珉,用矢弗援云尔。

    康德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瑷珲县长广石郁磨建立

    安东隋显堂撰文

    从碑文不难看出,日本侵略者用“日满协和”来麻痹国人。

    《瑷珲条约》纪念碑,原置于今瑷珲镇西距瑷珲小学校门约100米处,北与古松仅隔10米,东距魁星楼约100米,南与一栋校舍相距20米。

    1939年碑成之日,伪满政权举行了隆重的树碑仪式。1945年8月10日,苏联红军出兵解放黑河时,因碑文中有反苏和“日满协和”等内容故将其炸毁。

    6 关帝庙的修建

    关帝庙,原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建的庙宇,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宋朝以前,关羽的地位并不显赫,最高不过是汉寿亭侯,宋朝以后始被历代君王加封追赠,特别是《三国演义》小说诞生后,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古代第一名将,被称为“武王”“武圣人”,与被誉为“文王”“文圣人”的孔子并称。关羽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是忠义之士,“桃园三结义”后与刘备、张飞同甘共苦,是真朋友的楷模;他讲义气,危难时忠贞不渝,遇困难不退缩,敢承担风险。关羽集众美德于一身,成为世人的典范。供奉关羽的祠庙遍布神州大地。

    1920年的《瑷珲县志》记载道:“瑷珲县北岗供设关帝诸神庙一处,大佛娘娘庙一处。”“关帝庙岁以春秋诹吉致祭。县长官主之警学各所员弁,执分献赞引等事。”“大佛释迦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天仙娘娘、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痘疹娘娘,岁以地方人民虔诚敬奉之。”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座庙均被拆毁。

    瑷珲城比较有代表的庙宇便是关帝庙。它的建筑遵循传统的庙宇管所风格。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二十三日,瑷珲城议事会呈请募款修建武庙,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此武庙也就是关帝庙,经募化得钱九千余吊,于当年八月初四开始兴建。关帝庙有关帝殿三间,七个檩子,举架高一丈二尺五寸,面宽五丈零六寸。进深带廊厦二丈九尺,廓三尺,厦四尺。上瓦下砖土墙,地基垫三尺,出土二尺。神台九座,隔扇十二扇,带雁尾掏口子荷叶墩。卷棚三间,为六檩,上用木瓦带雁尾掏口子荷叶墩,游栏砖台皆五层。观音殿三间,七个檩子,举架高一丈二尺,面宽四丈六尺四寸,进深带廊厦二丈六尺五寸,上草下砖,土墙,神台六座,隔扇十二扇,带雁尾掏口子荷叶墩,游栏木台皆三层,廊房三间,正殿板山门三间,西殿板山门一间,周围板墙。

    7 满族风格民居

    瑷珲城在“庚子俄难”后重建时,重返家乡的瑷珲人民陆续建设了大量具有不同风格的民居。历经多年,保存下来的满族风格民居有四五处。在瑷珲城西南,有一座满族建筑风格的房屋,建于民国初年。屋内天棚板上有八幅直径为25厘米、做工精致的圆形透雕木画,其中四幅为琴、棋、书、画的图案,另外四幅为花、草、鱼等图案,十分古朴典雅。1984年房屋翻新时,主人将该木雕组画完好无损地移到新房中,至今木画保护完好,经常有人前去观看。据有关部门讲,这种木雕作品在黑河一带已不多见,真可谓文物精品。

    位于古城北侧的另一座满族民居也保存尚好,这座民宅是1913年由重返故土的郭姓大族所建。此民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屋后的房盖比前面长,背阴面的房盖从屋脊一直垂到窗前,伸手可及,而前面房盖则短一些,也许这样更利于采光。这是与现今的房屋在设计上的不同之处。房原为青砖砌墙,现在的房主将墙刷上了白灰。铁皮房盖也是后改的,原来是青瓦屋顶。正面屋檐下有四根松木立柱,立柱下是石基座,立柱是选用耐朽的上等落叶松木制成,至今未腐,仍然在那里承重。正中开门,两边各有三面大窗,上有窗板。房桅、窗板上,均嵌有精美的木雕饰。房檐头的砖垛上,镶有砖雕,刻有鹿、松、花等图案。门两侧的立柱上端,各有两组木雕,雕刻的图案为龙、狮子等祥兽,雕工细腻,异常精美,那些动物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房内隔成五间,室内隔扇上有玻璃画,从正反两面看都呈现一幅完整精美的图画。这是一幢极具民族特色的老房子,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边疆的民族史、建筑史和民俗极有价值。人们绝难想象20世纪初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瑷珲城里竟有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留给后人一幢如此美观的建筑。

    8 古城驿站

    清廷在抗击沙俄入侵者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决定由吉林城至黑龙江沿途设置驿站,并于黑龙江一些重镇设兵镇守。清政府设置这些驿站,主要是为了抗击沙俄入侵、巩固北疆边防,但在设置的过程中,由于条件尚未成熟,几次改变筹设驿站的方案,所以未能及时设立驿站。直至中俄第二次雅克萨战役前,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方案才最后确定,设立驿站的路线为由吉林城北经齐齐哈尔、墨尔根至黑龙江瑷珲城,共设19处驿站,全长1340里。这19处驿站由黑龙江将军管辖。驿站设站官一至二名,官阶为六品;设笔帖式和领催各一名。雍正五年(1727),清廷增加了一处驿站。至此,黑龙江将军所辖驿站共有20处。清政府将驿站按嫩江河流方向分为上十站和下十站。瑷珲城站至拉哈站为上十站;宁年站至茂兴站为下十站。每站计领催在内共派男丁30名,配备马20匹、牛30头、车30乘力。因路程远,选派驻驿人员时困难重重,多派抄没户人,令其驻驿。这些抄没户人大都是吴三桂的部下,吴三桂叛乱被镇压后清政府将其部下及家眷以罪犯之名发配到东北充当驿丁。这些驿丁被派至各驿后,主要负责传递信件、驰送谕旨、迎送官员及国内外使者等,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

    驿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边疆地区吸收内地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驿站也进一步密切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巩固了东北边防。

    时至今日,驿站在瑷珲这片土地上依然留有痕迹。当年的“头站”黑龙江站所在村落,现在还称老站村;“二站”额雨尔所在地,现在是二站乡乡政府所在地,“三站”库木尔所在村落,现在是二站乡的三站村。从这些现存的地名,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古驿站历史的久远与厚重。

    9 古代陵寝

    瑷珲辖区山清水秀,湾环水绕。相传有一年,从南方来了一位看风水的先生,他面对十里长江感慨地说:“瑷珲是块宝地,十里长江要出十个将军,不过要保住这块宝地,必须修个塔镇住。”人们根据他的建议,决定在城中修建一座塔。可是在开挖地基时,突然从地里飞出一只蝴蝶。这位风水先生遗憾地说:“风水破了,十里长江不能出十个将军了,只能出九个。”这句话果真应验了,以后瑷珲这个地方真的出了九位将军。九位将军中只有富明阿死在瑷珲并葬于瑷珲,其余几位都客死外地。善庆、德宁阿、托克湍是死后回葬瑷珲。

    现将瑷珲保存较好的几处陵墓略述如下。

    善庆将军祠墓地及祖墓

    善庆,瑷珲汉军正白旗人,张姓,生于1832年,1873 ~1887年出任杭州、绥远、宁夏、江宁等处将军。善庆卒于1888年,时年56岁,清政府赐治丧银千两。将军墓在南树林子,1998年被发掘出土。

    距瑷珲城西北一里的许头道沟处有善庆的高祖、曾祖的墓地。其茔垣有前、后两段,有墓碑为记,分子、丑二号。子号为前段,东西宽7丈,南北长14丈,面积98平方丈。丑号为后段,东西宽26丈,南北长36丈,面积936平方丈。

    富明阿将军陵墓及其祖墓

    清光绪八年(1882)冬,富明阿将军卒于瑷珲,终年77岁,谥曰威勤将军。其墓地在瑷珲古镇西偏南700米处。

    1976年7月初,考古专家对富明阿墓进行了发掘。当时该墓封土体积特别大,一墓三棺,是一座一男二女三棺东西并列的合葬墓。富明阿的棺是外椁内棺、椁棺相套的灵柩,外椁皆用落叶松垛成。其他两棺中分别为富明阿的妻妾,棺木无椁相套。

    此墓在发掘前被盗过,墓主的衣服中凡有金丝的部分大部被剪走或扯走。在清理富明阿妻妾的棺木时,出土一批随葬的女衣。这批成套的单衣多为水粉、翠绿、湖蓝和杏黄色的缎制品。衣身较短,胸围及衣袖宽大。衣边、领边、袖口有颜色反差较强的图案。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色彩仍然十分鲜艳,无污点。衣服上的针角虽然不太规则,但十分细密,明显看出是手工制品。

    富明阿墓出土的三口木棺中,其妻的棺木材质和制作工艺最佳。木材没有一点腐朽变质,木棺各个部位的棺板也比其他两口木棺厚;油漆均匀,无脱落之处;木棺头部的彩色图案十分清晰,正中楷书“皇清诰淑人袁母孙太淑人之灵柩”。在这个棺中出土了一对翡翠镯子。在妾的棺中出土了三只耳环,另一只可能因清理不慎丢失。

    由于墓主人富明阿生前位居一品高官,死后随葬品亦颇多。虽几经被盗,但仍然遗留一批数量较多的金、银、玉、乌木等制成的随葬物,诸如:红宝石簪、金簪、带有“京泉”印号的扁金簪、漆盘、如意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富明阿墓中西南角处出土一块带有文字的小方砖。砖呈长方形,高约十厘米,宽五六厘米,呈红褐色。方砖一侧是用红色油漆写成的“寿山”二字,另一侧用红漆写成的似乎是纂体“用”字。“寿山”是富明阿长子,在清朝设于黑龙江的七十五位将军中名列第七十位。富明阿去世时,寿山时年33岁,任职于北京。

    距瑷珲城南一里许的大树林前南首,有茔地一段,内葬富明阿将军之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茔垣为三所,东西共计40丈,南北长36丈,面积1440平方丈。

    富明阿将军祖茔北有守墓人的住房三间,有外菜园二段,房前、房后各一段,四周有壕为界。

    甲房前一段南北直长形,南宽18丈,宽12丈,南北通长140丈,面积2100方丈。

    乙房后一段南北直长形,南宽72丈,北宽90丈,中宽78丈,南北通长128丈,面积10368方丈。

    徐希廉墓

    此墓位于瑷珲城西3公里的拉腰子路北的松树林中,无石碑。徐希廉,瑷珲汉军镶红旗人,笔帖式出身,曾于瑷珲副都统衙门任职,官至协领,参加过中日甲午之战。1918年瑷珲知事孙蓉图召集徐希廉等人商议编写志书一事,徐欣然从命,负责总策。因“庚子俄难”文献多佚失,困难很大,徐希廉广阅文牍,广询士绅以及老农驺卒。志书于1918年始编,于1920年出版,前后不到两年。《瑷珲县志》全书7万多字,为研究中俄关系史和瑷珲地方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陶家坟

    瑷珲城西拉腰子路附近的小树林中,“文革”前有石碑一座,为陶经武墓地。陶经武,瑷珲人,满族,托阔罗姓,汉姓为陶,字斌英,民国初年任奉天陆军二十九师骑兵二十九团上校团长,1919年调任京都九门提督兵部总领衙门右参议。

    郭家坟

    瑷珲城南4公里处的松林中有一古墓,是瑷珲郭氏家族墓地,清末将领、副都统郭恒玉和佐领郭崇玉就葬于该墓地中,人称郭家坟。该墓地四周有围墙、石碑和看坟人住房。残碑今收藏于瑷珲历史陈列馆内。

    10 寻找“庞贝”

    维苏威火山的滚滚岩浆将庞贝城吞没了,一个城市于顷刻间在地球上消失,这是自然灾难制造的“悲惨奇迹”。然而千年之后,当人们用锹铲小心翼翼地从厚厚的岩灰和泥土中挖出这座城市的时候,竟然发现这是一座比地表上的任何尚留存的古代都市都完整真实的古城。它简直是一座博物馆,有了它,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才有了关于庞贝城极其细致的描写。庞贝的消失而又“重现”让人们不止一次地想到瑷珲古城。瑷珲在“庚子俄难”中因沙俄帝国的血腥屠杀与焚毁,好端端的一个边寨城市两天之间在地球上消失了,这是人类用暴力制造的灾难。瑷珲城地面上唯一幸存的建筑是魁星楼,但地下却埋有大量的宝藏。现将出土的部分文物略记如下。

    “滚雀”滚出铜钱

    “滚雀”是诱捕鸟雀的一种方式。1973年3月,瑷珲城家住清真寺南侧的小学生周某某在黑龙江江边的树林中“滚雀”,一只猫想用爪子抓笼子里的“诱雀”,他将手中的菜刀向猫掷去。菜刀碰到树干后,猫被吓跑了,刀被弹落在树下,正好把战备时构筑的军事掩体的冻沙土砍下一块。他跳进掩体捡刀时,发现从掩体两侧沙土里往外淌铜钱,而且越淌越多。他就回家拿来斧子和簸箕,顺着淌钱的土层往里砍。他一连掏出238斤铜钱、2把斧子和1个铜酒壶。后来,他的一个同学知道后,也来这里掏出24斤铜钱。两人共掏出262斤铜钱,以每斤1.28元的单价全部卖给了瑷珲供销社。

    供销社收购这批铜钱后,立即打电话通知了县文化馆,第二天文化馆的人员就驱车到瑷珲镇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周同学,察看了铜钱出土的现场,并对铜钱进行了清理。这批铜钱中最多的是“开元通宝”,共有1027枚。其余铜钱上的年号依次为唐代的“乾符”“天祐”、宋代的“淳化”“祥符”“天禧”“皇祐”“熙宁”“元祐”“元符”“崇宁”“淳熙”“淳祐”、明代的“嘉靖”、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其中“崇宁通宝”的直径比其他铜钱大许多,而且颜色发灰、发黑。此外,这批铜钱中的“皇宋通宝”找不出具体朝代,还有三种字迹辨别不出来的铜钱。这些铜钱如今已有部分在瑷珲历史陈列馆展出。

    翻地翻出铜钱

    1973年8月,瑷珲城的一位农民在西大桥翻地时翻出一些铜钱,他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铜钱是用牛筋绳或麻绳串在一起的。大部分用麻绳串的钱因麻绳腐烂不能整串提起,而用牛筋绳穿起来的铜钱都可以整串从地里提出来。每串铜钱基本上都是100枚,其中最多的是300枚。铜钱上的年号全部是清代年号,其中以“康熙”“道光”和“同治”居多。当时这个农民因赶着翻地只挖了22斤就没再挖。

    据当地百姓讲,这些铜钱都是庚子年“跑反”(即外出逃难)的人家所埋,“跑反”时不少人都死了,也有的人家没回来,所以地里的铜钱留了下来,时常被人从地里挖出。

    黑龙江江边发现的石网坠

    1973年5月,黑龙江省考古队和爱辉县的考古人员到瑷珲古城考古,在黑龙江江边发现7个古石网坠。这些石网坠呈青灰色,片状,中部两侧有人工加工而成的凹陷处,即系绳处。这些瑷珲镇所在地沿江地表面上发现的石网坠,反映了渔猎在这一地带经济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成为研究瑷珲历史的典型佐证。

    挖地挖出骨镞

    1976年6月,在文物普查期间,黄旗营子和砖窑两个村的农民分别向普查小组献出骨镞42枚。据村民介绍,这些骨镞是他们在临江的耕地里挖出来的。当时他们都以为是象牙筷子,可经过刷洗后,它们无论是从形状上还是颜色上都不像象牙筷子,所以拿出来请普查的专家鉴定。经省考古专家鉴定,这些所谓的“象牙筷子”是金代的骨镞。这些骨镞对于研究黑龙江中上游交界处沿江一带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墓中的鸣镝

    古墓位于瑷珲城头道沟村西南28米处的坡地上,因建桥取土而被发现。墓中南、北两个木棺距地面分别为80厘米和100厘米。南棺棺板较厚,北棺棺板较薄。两处棺中共出土文物40件。南棺中除出土一面无字、无任何花纹的铜镜和一个铜烟袋锅之外,没发现其他文物;北棺中出土铁马蹬4只、铁矛头1枚、尖细状与阔叶状铁箭各8枚、骨班指1个、铁甲片6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古墓的北棺中还清理出2枚被群众称为响箭的鸣镝。2枚鸣镝的材质、造型、规格均相同,即顶端为铁质箭,中间是铜质、圆状、带有3个风孔的共鸣箱,尾部是与箭一体的铁杆。这是在黑河地区首次出土鸣镝。从出土的文物看,可以断定这个古墓是一座武士墓。

    所有这些在瑷珲出土的文物在向世人宣告:瑷珲城被焚毁了,但瑷珲的文明历史将永存在这片土地上。

    11 军事遗迹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瑷珲的历史文化情况,依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本地多位老人的叙述,我们将瑷珲的一些军事遗迹辑录如下。虽然其中有些建筑实体已无存,但它们的名字却化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于世代相传的故事中。

    北大营

    瑷珲北大营在城北江边(今网箱养鱼基地处),占地2公顷,四周土围墙高2米,四角各有炮台一个,高6米。院内营房共126间,大门前操场占地3公顷,1900年前瑷珲副都统共有清军16营(每营500人),均住在南营和北营。

    水师营

    瑷珲水师营在今头道沟江边。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有一号战船10只、二号战船40只、江船10只、划子船10只、摆渡船若干只,平时战船和江船停泊在瑷珲城南拖里尔峰河套中(今下马场),划子船泊于城北头道沟沿江一带。为提高水师军队素质,军队每年春、秋两季都进行水陆训练,春天江水大开,将军亲自操阅,扬旗鸣钟于“十里长江”,燃红衣大炮,以示威武,声震山谷。水手则以八只划子船分为八旗,携枪上船,排队操练,将军根据成绩高低论赏罚。瑷珲水师于1906年遭裁撤。

    头道沟阻击战场

    其位于今头道沟大桥以东南坡100米处。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黑河登陆扑向瑷珲城,卡伦山失守后,沙俄马队在头道沟南岸受到清军猛烈炮火的阻击。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给城里的百姓逃生赢得了时间。

    码头

    瑷珲码头位于拱宸街江边,为沿江岸凸出的宽5米的土台,北侧是大车道,瑷珲海关每年出进口货物都在此装卸。1907年5月17日,最后一批退出瑷珲的俄军,就是在清军监督下从这里登船离岸的。

    西大桥子战场

    1900年8月3日俄军向瑷珲发起总攻,逃难人群潮水般涌向城西,城西有座桥,因桥窄人多有不少人掉入河里。这时一清军官员骑马赶到,令清兵维护秩序,疏通人群,让百姓顺利过桥。这时从桥南侧树林中窜出四五百名俄军骑兵,直向大桥冲来,逃难人群顿时大乱。值此危急关头,从城内出来的几名炮手赶到,军官急令开炮,炮手单士俊和几名士兵迅速把一尊六磅快炮架在桥头,调整好角度,顾不上细瞄,连发几炮,炮弹都在俄军马队中炸开,俄军人仰马翻,残兵退回林中再没敢出来。

    大人府

    瑷珲城中心西侧有一青砖大瓦房(今瑷珲镇镇政府家属房),建于1909年,是收复瑷珲的副都统姚福升的住宅,当地人称为大人府。

    见证松

    今瑷珲陈列馆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松,该树是在1900年与魁星楼一起在沙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瑷珲条约》纪念碑曾立于此树之下,所以当地群众称其为见证松。现此树树干直径达50多厘米,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在黑河一带非常出名。

    军火库

    1900年“庚子俄难”中,在军火库发生一个动人的故事。巷战中被冲散了的义和团战士徐玉刚、王志强遇见了满族士兵兴春和达斡尔族士兵巴力布,这四个本来互不相识的抗俄战士,迅速组成一个战斗小组,灵活地打击敌人。他们来到离军火库不远的一个院子时,一名伤兵吃力地对他们说:“快扶我上军火库。”他们明白了伤兵的打算,这五位抗俄英雄相互搀扶着从残缺的墙角爬进军火库,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一哨长尸体上他们摸到了开库钥匙,打开库门,只见库内弹药散落无数,靠墙处还堆着几十箱炮弹。这时库外人嘶马叫,俄军将库房层层围住,然而被瑷珲军民吓破胆的俄军都不敢进去,只在外面大喊大叫,当他们发现里面没有反应时,便一拥而入。就在这时,一声巨响,军火库爆炸了,一团烈火冲天而起,整个瑷珲城地动山摇,这五名士兵同几十名俄军同归与尽了。如今此处还有当年留下的遗迹,这个故事也在瑷珲民间流传开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