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论-杜甫的思想的特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般都说杜甫是儒家,其实这样的提法,很是表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杜甫的思想,确实有它的特点,杜甫只能说是爱国的诗人,是人民的诗人,他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他不属于哪一家。

    在身分上杜甫当然不否认“儒”字,他说他“儒冠多误身”,这同说某人是一个商人或者是一个农民一样,不等于有诸子百家的儒家的思想。他倒是明确地表示过:“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就很像《齐物论》一派人说的话。有《齐物论》思想的人也可以有儒家思想,甚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陶渊明就是显明的例证,但杜甫确不是儒家,我们看他说了这样有风趣的话:“小儿学问止《论语》”。这样的话连《世说新语》里面都找不出,到了韩愈、朱熹以后简直没有人敢说了。有许多人,如韩愈,是正统的儒家,他反对佛教,他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如陶渊明,他本来是旷达的,但不肯同和尚有来往,莲社的和尚请他去,他说要让他喝酒他就来,来了,“忽攒眉而去”。杜甫不知道同多少和尚来往,他对他们都很有感情,很佩服,杜诗中怀僧、游寺、以及有关佛教道理的诗,或全篇,或几句,很不少呢。对我们有参考意义的有两回的诗,一次是他沦陷长安时到大云寺去(这时他在长安等于各处乞食,“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到庙里去可能也是为得找饭吃),写有《大云寺赞公房四首》,有云:“既未免绊,时来憩奔走。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这说明和尚对遭难的诗人有帮助,杜甫接近和尚并不因为他相信佛教,他的交游广,他对生活的兴趣属于多方面,却是的确的。再一次是广德元年吐番陷长安代宗一度出走的时候,杜甫在梓州写了一首《山寺》,叙他同人在一个野寺里游,诗的开首是,“野寺根石壁,诸龛遍崔嵬。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虽有古殿存,世尊亦尘埃。如闻龙象泣,足令信者哀。”这明明是受了时事的影响,因为当时“天子不在咸阳宫,……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最后六句很可注意:“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岁宴风破肉,荒林寒可回。思量入道苦,自哂同婴孩。”这岂不反映了杜甫有做和尚的思想?他笑他自己同小孩子一样,怕苦。我们认为杜甫的特点在于他的生活面广,他的思想的特点是他没有哪一家的教条,我们不能说他是儒家,正如我们不应该说杜甫信佛。杜甫确有下面的思想: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三首》第二首)

    这种思想是他不同意法家,但也不是儒家思想。(他举出了“舜”,是他相信有那么的君,不是儒家虚构的道统观念。)同是这样的思想,他有时又用起佛教的词汇了,如《写怀二首》之一:

    夜深坐南轩,明月照我膝。惊风翻河汉,梁栋日已出。

    群生各一宿,飞动自俦匹。吾亦驱其儿,营营为私实。

    天寒行旅稀,岁暮日月疾。荣名忽中人,世乱如虮虱。

    古者三皇前,满腹志愿毕。胡为有结绳,陷此胶与漆。

    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终然契真如,得匪金仙术。

    杜甫的这个思想是很真实的,也是素朴的,是农民的思想经过诗人用诗的句子写出来,因而显得华采些,说到“金仙”上去了。杜甫确乎不是儒家的思想,我们可以说他有一般农民的思想。他“自比稷与契”,在他的诗里就是没有把自己和孔子的道理一起比较过,是很可注意的事。“稷与契”不过是素朴的农民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理想中的贤臣。我们读他的《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再读一首《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这两首诗表示了杜甫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具体的,素朴的,即男耕女织,没有贪官污吏。这就是农民的思想。农民总不情愿打仗,杜甫当然要看打什么仗,如在夔州写的《甘林》,记了他同一个老年农人的谈话,“主人长跪问,戎马何时稀?我衰易悲伤,屈指数贼围,劝其死王命,慎莫远奋飞。”这里的“贼”指吐番为寇,杜甫就劝农民不要逃兵役。《蚕谷行》是在湖南写的,杜甫正逢着湖南有内乱,所以他自己就是“烈士泪滂沱”,替农民说话了。所有杜甫的诗,都是对现实生活表示态度和愿望,是一般老百姓的态度和愿望,儒家则是一种有系统的意识形态的代表,杜甫的思想我们认为归入不进去。

    陶渊明的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一般还不感到陶渊明是儒家之徒。杜甫的思想的特点是他并不是儒家之徒,而一般认为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强烈的代表。这是什么原故呢?这恐怕因为陶渊明是学长沮桀溺的,要自己耕田,所谓“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而长沮桀溺是和孔子反对的;杜甫在历史上是“忠君”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最显著的一条就是忠君,所以杜甫公认为儒家。陶渊明学习长沮桀溺,但他最佩服的是孔子,他说“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接着他就叹惜他自己的时代:“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这是他以长沮桀溺自比,他没有遇见像孔子那样的人了。他不以长沮桀溺和孔子为对立面。这是诗人陶渊明的特点,我们且不多说。人民诗人杜甫,在他的思想里,也不是反对长沮桀溺的,在他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也想到自食其力,他会种药,他懂得药物,在同谷时他想到“采药吾将老”。总而言之杜甫没有隐逸的思想,生活可以有长沮桀溺的生活方式,在他的灵魂深处长沮桀溺的生活方式和“忠君”不是对立的。这就表现杜甫不是儒家,因为孔子之徒对长沮桀溺式的生活是这样批评的:“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杜甫的思想里当然没有这样的教条,他不认为一定要“仕”。他的生活实践明明证明他“行歌非隐沦”。杜甫的忠君思想,也正是封建社会里一般老百姓的思想,如《洛阳》所写:“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这是老百姓喜欢看见皇帝,杜甫自己也正是这样忠君的。有时杜甫确实表现了封建思想,如《杜鹃》诗里竟写着“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这真叫做腐儒。在《牵牛织女》一诗里,腐儒又有极不腐的话:“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舅姑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大小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这最后两句,是说女子和男子地位不是平等的,不能闹别扭,闹起来女子是吃亏的,“丈夫多英雄”嘛!诗人多么站在被压迫者一边,这正是杜甫思想感情的特点,讲到底杜甫不是儒家的面孔。

    一种思想意识的代表派别都是有体系的,儒家有儒家的体系,好比陶渊明的思想就反映了儒家的体系。我们已经说过陶渊明推崇孔子“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这是陶渊明为儒家的标志。还有,陶渊明在喝酒当中说他“重觞忽忘天。”连忙又解释:“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这样的自我夸大,在陶诗里不止一次,“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空空洞洞地认为自己得着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是绝对的。这种绝对思想,向来是“大儒”的标志。还有,陶渊明重视“乐”,就是宋儒所谓“寻孔颜乐处”的乐,他虽然家贫,他确实是乐,这是读陶诗的人都能够认识的。以这三个标志来考察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里都没有。他不把“诗书礼乐”当作教条。杜诗里没有人生的绝对观念。杜诗里没有“孔颜乐处”的乐。所以杜甫不是儒家一派。

    儒家当然也口不谈仙道。杜甫虽然和李白很有些不同,早年他说他“未就丹砂愧葛洪”,但杜甫并不是否认有葛洪这类人物的,他明明寻访过这类人物。他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呈湖南亲友》里面正是把家事与丹砂并起来谈,“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葛洪尸定解”呢?难说他相信,也难说他不相信。我们也无须研究他是真相信,还是假相信。我们必须说明,杜甫有这种思想,是和他带着家人到处逃难的生活分不开的。我们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最后六句都抄出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这只能是乱离人对身家之忧的反映,自己死了,一具尸身和一家老幼,付托给谁呢?诗人是求湖南亲友了。又把同年同在这条路上舟中写的《咏怀二首》里的话抄来比较一下:“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贤愚诚等差,自合受驰骛。”这是他在舟中想到如果再往前走就是葛洪和许靖从前走的路了,一个尸解得仙,一个携带亲族避乱。杜甫这时自己总是病,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在这个环境当中的思想感情。他带着一家人长途跋涉的生活当然是不容易的,他有多少次的长途跋涉,当他从同谷入蜀过飞仙阁时,写有《飞仙阁》,飞仙阁是飞仙的地方,所以杜甫有句云:“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这是说他自己也应该作飞仙才好,但妻子为什么紧紧跟着自己呢?这是多么真实的话!一直到死的时候,还是叹息:“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总括上面的话,把诗人杜甫说成儒家,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杜甫的思想的特点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