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玉棋300年-店无戏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解放前,上海南市外马路沿黄浦江,从董家渡到南码头,木行几乎一家连着一家,人称“南市木行一条街”。其中近南码头的“万昌木行”更是木行街上“一只鼎”。

    这年夏天,一天清早,来了一位顾客,只见他四十岁不到,剃了个青皮光头,上身赤膊,古铜色皮肤,结实健壮。穿一条中式黑短裤,却不系裤带,只把裤腰像豆腐皮一样紧紧卷在腰间。脚上穿一双脚趾露在外乘风凉的破布鞋,手中拿一把大蒲扇,一摇二摆地走了进来。

    此人一踏进木行,口称要买十一根檩条。对车进船出的万昌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碟”。来接待这位顾客的是将满师的学徒王木生。

    那顾客见是个“小鬼”,心里已有几分不高兴,在挑选木料时特别挑剔,他不是嫌这根不直,就是说那根不圆,不是说这根节太大,就是嫌那根有疤。

    几个工人帮他挑了一个上午,只挑中十根,工人们翻得汗流浃背,但他还要另开一桩,挑剩下的一根。

    这时,王木生有些不耐烦了,他说:“师傅,木头是天然产物,又不是钢管,哪能根根精光笔直,五个手指头也有长短,你不要箩里拣花,越拣越花!”

    那顾客见他年纪轻轻,说话老三老四,不由扯开喉咙说:“天下三客,大为买客,我拿钞票买木头,当然要挑到称心满意为止!”

    提起“钞票”二字,王木生又从头到脚细细把那顾客打量一番,心想,他赤膊穿短裤,钞票放在哪里?心里这么想,不由冲口而出:“你如果在这堆木头中再挑一根,银货两讫,当场结清,只需付一半钱,另一半我奉送!”

    听王木生这么说,那顾客嘻嘻一笑说:“小阿弟,你说话算不算数?”

    没等王木生回答,这时走来一人,轻轻拍拍那顾客的肩膀,笑容可掬地说:“师傅!天气很热,货可慢慢挑选,先请到客堂喝杯茶再说。”

    那顾客见他来打圆场,忙问:“你是什么人?你们行里的人说话算不算数?”

    这时王木生见了来人,忙介绍说:“他是我们的范老板。”那顾客见木行老板亲自出来接待,便随他往办公楼走去。

    万昌木行的办公楼与众不同,既不在货场前,也不在货场后,而是设在货场当中,办公室四周全是玻璃窗。范老板坐在办公室里,对木行内的情景,一目了然。刚才那位怪顾客一进来,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从那顾客在挑选木料时的举手投足,眼神手势,已确认来人精于此行,非等闲之辈,又见发生了争执,便走了出来,不仅请那位顾客进内堂洗脸、喝茶,还陪他共进午餐。

    那顾客酒喝了,饭吃了,气也消了。只见他慢条斯理地翻开裤腰,撕去贴在肚脐眼上的一张狗皮膏药,从里面取出三张十元面额钞票。他一面取钱一面哈哈大笑道:“我的银行库存在这里,”又瞟了王木生一眼,“小阿弟,没想到吧?”说完将钞票交给账台上,“我也不高兴再出去了!就请你们在那堆木料中再挑上一根,凑足十一根,账当面结清就是了!”

    按当时物价,十一根檩条,只需二十五元,他拿出三十元绰绰有余。但是,账房根据范老板的吩咐,只收半价,那顾客摇摇头说:“锣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小阿弟年纪轻,怎能要他赔钱!”

    账台上说:“范老板说了,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我们万昌木行有一条规矩,任何职工在接待顾客时,必须恪守‘店无戏言’这条原则。我们生意人以‘信’为本,决不允许信口开河。”说完,他又从柜台内取出一只小毛巾袋,双手递给顾客说,“天气炎热,内有一条毛巾可擦擦汗,还有‘龙虎人丹’和‘虎标万金油’,路上可防暑降温。发票钞票请点清楚,请留下地址,明天太阳落山,保证檩条送到。”那顾客听了不再坚持,他一手拎毛巾袋,一手摇着蒲扇,满意而去。

    顾客走后,王木生被告知,亏损部分由行内弥补,但他的学徒期得延长一年。

    三天后,万昌木行来了一辆黑色豪华轿车,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个人。

    只见他面戴太阳眼镜,穿一身雪白纺绸短衫裤,脚穿粉底黑缎平口鞋,头戴一顶金丝草帽,胸间挂着一条金链怀表,手执一把折扇。待他走进店堂门,脱去帽,拿下太阳眼镜,店堂内的人不由“啊!”叫出声来,来人就是前天那位青皮光头“叫花顾客”。

    原来这位顾客是个木匠出身,现在是一位颇有实力的营造厂老板,最近他接到一笔大生意,杜月笙在高桥要造一座规模宏大的杜家祠堂,由他总承包,需购大量木料。他久闻万昌木行大名,但从未打过交道,那天他是有意前来试探,今天他特来订货,送上一张总额高达两万元的订单。

    (庄良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