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智慧-方圆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方圆之道”源于《易经》,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们对科学的处事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而科学的处事方法,是人们走向成功的起点。当今社会,个人追求成功,家庭追求和睦,企业寻求发展,社会倡导和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处事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一、行方智圆的处事之道

    人生在世,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方”是指做人的原则和人应具备的品质;“圆”则是指人的处事方法和处事智慧。“行欲方而智欲圆”,意思是说,人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圆融的处事风格。这种内外结合之道,就是“方圆”的真谛。

    1以方为本,以圆为器

    在我国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普遍认为“天圆地方”。“方”代表大地,“圆”代表天际。古人以为世界呈方圆之态,《易经》中六十四卦,既可排列成方形,也可排列成圆形。如今我们都知道了世界是相对静止的,却是绝对运动的。所以,这动动静静、方方圆圆就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无论下棋、交战,还是与人相处,中国人都讲究“外圆内方”的原则,强调“攻守结合,张驰有度”,这就是国人从古自今一直奉行的方圆之道。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圆乃化生万物之源,同时它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系辞上》说: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蓍是占筮用的蓍草,“德”就是性质的意思。韩康伯解释说:“圆运,运而不穷;方止,止而有分。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变所适,无所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

    《系辞上》又说:“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形迹,无定在,“无方”也就是“圆”;“易无体”,是说变化不可方物,《周易》以表现变易为最高原则,因此,可以说,《周易》就是以“圆”之卦爻去表现“圆”的宇宙之理。

    《周易》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相联,组成一交互网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它蕴“几”蓄“微”,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涵盖万物,正如张横渠所说:“旁行而不流,圆神不倚也。”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周易》以圆为最高境界,即重视万物的生命特性,“圆”中含“生”。

    身处尘世,难免要为人处世,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麻烦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以方为本,以圆为器,方圆互用,随变而变,以圆趋时,以圆应物,以使自己的生存条件不受侵害。可见,中华智慧之玄奥深博。

    2方圆行事,圆方做人

    中国哲学把圆看作天地之初的浑沌无形之气,方代表浑沌的落实,所以有《易髀算经》里的“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说法,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既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那么,“方圆”便成了世界,而这“方圆”便影响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把“方圆”做为一种观念来行事,孟子就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人们就觉得做人也要如此,并把人们的言行规定为:行方智圆。

    “行方”是说,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智圆”的意思则是说为人处事要周到细密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因此,古人遵循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是很有道理的。

    方圆之道作为一门处世学问,它有一个“度”的限制,过分的方正是固执,会四处碰壁;过分的圆滑是世故,也会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制高点就是外圆内方,就是行欲方而智欲圆。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自己心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应该善于思索,妥善处理各种纷繁的复杂事物。

    一个真正领会“方圆”三昧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这种人勇敢无畏,坚强干练,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强烈冲击;冷静聪慧,胸藏万机,善于应对裹雷电与夹风雨的莫测变幻。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外圆内方”处事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用铜钱作为启示的先例。这反映了古代知识阶层追求成功的处事之道。

    二、方圆有术的实战行动

    行方圆之道,应该掌握一个度。过分的“方”,即原则性太强和棱角外露;过分的“圆”,即过分圆滑,八面灵光,都不是正常的处世之道。真正的处世之道,就是要把握方圆的实质,行方智圆,外圆内方,方圆结合,最终达到既无愧于我心,又独行天下的目的。

    1方圆处世,不苟拘泥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处尘世间,智者内方外圆,以无穷智慧应对事物,事事顺风,路路通畅;庸者处事无度,无视潜规则,到处碰壁,一路荆棘。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圆意在灵活,不苟拘泥,圆通之后就能无始无终,计谋不止,应变无穷。现在介绍几种方圆处世的技巧,以供大家借鉴。

    第一,以屈求伸。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力气;但能够战胜自己,则说明你有智慧。

    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着竞争,也存在着欺骗。人们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胆小者躲避,愚鲁者轻生。其实,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上站住脚,然而有些人往往又对现实甚为不满。这种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说,不能战胜自己,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有一种人,抱负远大,敢于九死不悔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人中固然有一些成功者,但败阵者也为数不少。那么,这些勇敢的追求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并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他们缺少勇气,甚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他们都做到了,但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关键性的技能,这些技能人人都能学得会,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这点技能学得精,做得妙,却要下一番功夫去仔细研磨。

    这技能就是方圆之道。

    有人把方圆之道理解成圆滑,这是不正确的。它的真正涵义是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像韩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如果他们只逞匹夫之勇,韩信一怒之下杀了屠夫,越王义正辞严怒斥吴王,其结果怨气倒是出了,也泄了一时之愤,但自己的理想抱负却会就此断送。反观韩信与勾践的人生轨迹,一个以屈求伸,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一个以屈求伸,忍为奴之耻,终成一代霸主。这就是“方圆之道”的魔力。

    第二,先予后取。

    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正所谓,“若将取之,必先予之”。先予以收其心,其心归之,取则易得。

    第三,先公后私。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套开去,随着人际关系的越来越广,套开的圈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社交范围也就渐渐形成。

    父母生我养我,乃至亲;兄弟与我一母同胞,乃至密。父母兄弟,是人降生后最早的人际关系圈,他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因此,人们常常把父母兄弟看作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

    但是,由于人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私心,这种私心发展到极端,就会不可避免地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来,越自私往往损害的人就越多,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亲朋好友父母兄弟也在所难免。

    正确处理私与公的关系,也就是正确看待远与近,大与小的问题。人人都有私心,但人与人的私心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愚蠢之人只顾自己之私,不看众人之私,最终引起众人的反感,只能落得个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仅见得到自己的私心,也见得到别人的私心,他会千方百计地为众人谋求利益,他的自私眼光更为阔大。众人得到满足后,自然会称道于他,他自然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这种先公后私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方圆之道。

    第四,灵活处世。

    方圆之道既不提倡锋芒毕露,也不主张过分软弱。太“方”则棱角外露;太“圆”则圆滑无力,都不是方圆之道的处世作风。所谓方圆之道,就是要把“方”和“圆”进行有机的结合,灵活应用。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误。处世灵活,顺势而为是建功立业的关键法则,也就是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太过于循规蹈距,墨守成规,就无法在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中立足。

    第五,推己及人。

    无论干什么事情,人们如果能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坦诚;少一些贪婪,多一点仁爱;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多一些坦途,少一些波折。

    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样的人,内心不免有成见,古人常常讲究换眼镜的艺术。如果你也能换一副眼镜观察世界,你一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实这种做法那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就一定能够正确看待别人。春秋时,郑庄公因母助弟夺其王位,就将其母放逐颍城,而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郑国大夫颖考叔以己之孝感动了郑庄公,最终促使郑庄公母子二人相见于“黄泉”。

    郑庄公被颖考叔的孝心所感动,推己及人对他母亲的态度也渐渐起了变化,于是便摘了原来的眼镜,并大发感慨之词“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与原来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庄公的方圆处世之道,可谓炉火纯青。早期他的权位受到威胁时,他果断起兵,打败了威胁他王位的人,哪怕是母亲,弟弟也绝不手软。天下平定后,虽然受益于颖考叔的点化,方得以与母亲享受天伦之乐,但毕竟天良未泯,母子情深。为不违背誓言,郑庄公挖洞从地下去见母亲,成就了人伦之情。

    第六,忍辱负重。

    方圆之道不仅是一门处世哲学,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比如说,当敌人对你开枪射击时,你还挥舞着大刀长矛去拼命,那显然是在冒险。在这种时候,只有保存自己,忍辱负重,增强实力,等待良机,才能消灭敌人。这就是方圆之道。

    人们在现实当中,办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头脑一热,冲上去就干,他们不懂得为人处世还需要一个“屈”字,有人经历一辈子才后悔当初没有及早去念那一字之经,虽然那一字看来极简单极明了,但是要做到却需要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因为“忍”字头上一把刀,过了这一关,你才能功成名就,心想事成,否则,你只能终生蒙羞,一事无成。

    2方圆形态,随势交际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一般会呈现四种形态: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也就是说,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应付这些各类形态的人呢?

    第一,内方外方。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人直来直去,棱角毕露,他们性格率直,情感真挚,气血高傲;他们处世认真,做事投入,不留余地;他们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忽视平衡;他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有错必纠,有错必改。这种形态的人,便是内方外方的人。表里如一、秉公立世,是对这些人的如实评价。“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这类人创下的可歌典故。忠心耿耿的屈原、刚直无私的包拯,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果社会上缺乏这种人,那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们是代表社会正义的力量,他们的存在,使邪恶的势力难以抬头,使美好的事物发扬光大。与他们交往,首先要诚实。

    内方外方的人不会口蜜腹剑,不会阳奉阴违,是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与他们交往,首先要诚实。如果对他们虚伪猜忌,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而且他们还会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脸上,使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另外,内方外方的人做事不灵活,言辞不变通,往往会使一些人陷入难堪境地,所以,和他们交往,要注意婉转。当看到内方外方的人口无遮拦、尖锐抨击时,要采用一个合适的方式转移主题,或者幽上一默,赞扬一句,巧妙地加以引导。内方外方的人一般都心地纯正、刚直无私,因此,对他们的过火行为要持宽容态度。

    第二,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的人与内方外方的人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前者懂得变通,后者则爽直不屈,宁折不弯。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当有棱有角会使自己陷入难堪境地的情况下,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内方外圆的人会采用圆融变通的策略。这些人宁可雌伏苟且,亦不雄扬招妒;凡事权衡利害,决不感情用事。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有些问题上,他们明知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违心地装聋作哑;有些问题明知是错误的,应该理直气壮地驳斥,但为了一己私利,就压抑着默不作声。这些人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八面玲珑,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中,往往游刃有余。内方外圆的人和内方外方的人在危急关头往往能够共同构成挽大厦于既倒的支柱角色。这类性格的代表人物有洞明世事的诸葛亮和谦虚自律的曾国藩。

    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所以,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定要有礼有理。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与他们相交,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可肆意妄为令其生厌。

    第三,内圆外圆。

    内圆外圆的人,偏重于个人私利,善于拉关系、拍马屁,为人处世圆滑老到,而且内心对自己并无什么约束,不在乎什么戒律,很少去追问人生的真正意义。他们遇到好事、露脸的事、有利的事,就去抢;遇到坏事、无名的事、无利的事,就去推。与内方外圆的人不同点是,他们一般不会同情弱者,救济穷人,相反,他们为了私利,还会算计人,诽谤人。这种人由于他们缺少顶天立地的气概,所以一般不会成为大器。我们经常看到的市井无赖,街头小人就属于这类人。

    内圆外圆的人心理阴暗,没有责任感,没有社会公德,没有什么做人的原则,所以,他们经常干出一些表面华丽亮堂、实则损人利己的伎俩。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要有板有眼,对他们的不当做法,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与内圆外圆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对待内圆外圆的人,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否则,就让他自食其果。

    第四,内圆外方。

    内圆外方的人表面上是正气凛然,张口是大众利益,闭口是纪律法规,但肚子里却装的是男盗女娼、个人私利。他们在台上慷慨激昂,俨然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台下却干些乌七八糟、见不得人的丑事。这种人因为搞言行两张皮,玩弄两面术,所以极具欺骗性。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他们是出色的演员,罩着金色光环的贪官,披着华丽外衣的恶人,他们就是这种形态人物的典型代表。这种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性。

    同内圆外方的人交往,要学会灵活变通。这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所以和他们打交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且不可被他们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语言蒙蔽。

    3方外有圆,圆中有方

    为人处世,应该像古钱币一样,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方”是一个人的品质、境界、素养等所有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是做人的根基,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一个人只有具备好的个人素养和优秀的品质,才有可能成大事,立大业。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如果行不端,心不正,必然无法成功。

    “圆”是一种灵活的处世态度,是一种随机应变的处世哲学。如果一个人过分方正,不懂得变通,不懂屈伸,就像生铁一样,是很容易被折断的。因为做人在坚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处世技巧。只有“方”的准则,而没有“圆”的变通,不仅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而且也无法在生活中享受幸福。

    当然,什么事都有个度。如果一个人过于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也会被周围的人所鄙弃。

    “方圆的人生”是无数哲人、圣者、智者毕生追求的人生禅境。内方可以一线贯通,秩序有然;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通。方圆有度才能左右逢源,圆润通达。

    方是男儿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涩。

    方,是原则、法则和规则,是大方向,是根本点,不可随便改变。圆,是处理方法,特别是遇到不同意见的人相抵触时,更要注重灵活性。原则性主内,灵活性主外;原则性主精神,灵活性主方法。原则是灵活机动去实行的原则,灵活是不失去原则性的灵活。方圆之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三国时的汉丞相诸葛亮就是灵活运用方圆之道的典范。如诸葛亮用魏延,就是既坚持原则,又十分灵活;就是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用人的“方与圆”,对待各种事体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目的。实际上,“外圆内方”不仅应作为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还应该作为每个人探索和实践人生的一大课题来认真对待。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善于应用外圆内方,善于用绵里藏针的处世技巧保护自己,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哑火;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方圆之道的真谛。

    三、方圆运用的操作方法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生在世,吉凶难测。为了应对无常的人生,为了保护珍贵的生命,方圆之道应运而生。千百年来,方圆之道以其高超的处世智慧、实用的实施技巧,成就了无数人的非凡功业,也渐次演变为后世人的处世经典。

    1内方为本,外圆为道

    有外圆,即有内圆,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世界。“内圆”之人就是丧失原则、无德、失德、缺德之人,这种人为社会所不齿,被他人所唾弃。他们即使能够得逞,终究也还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清朝的和珅便是一个典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无德、失德、缺德之人总是侧目而视,极端厌恶。

    “内方”虽然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在现实社会中却会处处树敌,事事碰壁,步步荆棘。因此,“内方”的人在处世中应该学会“外圆”,要懂得灵活性、策略性和艺术性。那么,“外圆”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效果呢?

    第一,“外圆”可以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和相融。

    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斩马谡”是为了严肃军纪,而“挥泪”则是诸葛亮对马谡怜惜不舍的情感,因为“挥泪”,使得“斩马谡”有了浓浓的人情味。诸葛亮处理“杀马谡”事件的圆润既严肃了军纪,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又获得了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理解,避免了上层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可能发生的摩擦与内耗,稳定了军心,整肃了士气,取得了一举数得的效果。

    第二,“外圆”可以化解对抗心理。

    “内方”的人如果不能“外圆”,很多事情就无法顺利地进行。方是一种原则,一种目标,以圆求方,即以灵活的办法求得原则的贯彻、目标的实现、事情的成功。运用外圆说话圆润,就可以化解对方的对抗心理。

    第三,“外圆”可以使别人接纳你的意见。

    “外圆”是一种处事的技巧,一种处世的艺术。有很多事情,明明你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过分“方正”,不懂“圆润”,往往很难收到预定的效果。

    春秋时期,齐景公因养鹰的烛邹让一只老鹰逃走了,就决定将烛邹斩首。晏子想阻止齐景公滥杀无辜,如果选择很直接的批评方式,很可能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景公的不快。晏子先是顺着景公的思路,宣布杀烛邹的理由,然后将杀烛邹可能让天下人认为齐景公重鸟轻士的道理正话反说,娓娓道来,其高超的思维和语言艺术使景公幡然猛醒,并最终赦免了烛邹的死罪。这正是“外圆”的最突出的表现。

    第四,“外圆”能够获得他人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方圆之道作为一种处世艺术,如果能将“方”与“圆”进行有机的结合,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方”和“圆”也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通常它们总是纠缠在一起,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难判彼此,二者相辅相成。唐代柳宗元曾以车为喻,来阐释为人处事“内方”与“外圆”的关系。柳宗元认为,车箱不方则无法载人;车轮不圆,则难于行动。外圆才能确保内方的实现,内方才能保证外圆的规范。

    为人,应当主动修身养德;处事,应当懂得灵活变通。方正之人要学会温和机敏地与人相处。在如今这个人事纷繁的社会里,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结合,方圆有度,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当然,无论是“内方”还是“外圆”都要把握好度,要知道凡事物极必反。“内方”太过,会导致刻板、迂腐,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外圆”太过,会导致圆滑、世故,使他人心生疑虑,处处提防。因此,无论是“内方”还是“外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都会适得其反,唯有“内方外圆”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2以圆应物,慎言谨行

    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都是运用方圆之道成就一番事业的,如春秋战国时期传下“将相和”佳话的蔺相如,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萧何,以及清朝的纪晓岚和刘墉等,他们都因为内方外圆,行事谨慎,而创下了不世功勋。

    唐朝的郭子仪十分通晓内方外圆的艺术。那时,经常会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虽然这些人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但郭子仪也一定会接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表示尊重。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人物来见你,你这样严肃?”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你现在得罪了他,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他必会报复。”郭子仪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小人的人,在小人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他们一定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冷遇,变本加厉地回报给你。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与他能够成功地运用方圆之道有很大关系。

    原则是方,守住它,可以征服眼前复杂的对自己不利的情况。郭子仪恪守做人的原则,所以他面对不利的处境仍能心中坦荡。但如果他缺乏圆润,蔑视小人,他的忠诚和地位不仅会被否定,而且还会使自己的一世前程丧于小人之手。

    3圆中求方,恩威并举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也是一个深谙方圆之道的人,他一生多疑,性格反复无常,但他有一个优点,即非常爱惜和敬重真正的有才之人。他对关云长的招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兵败赤壁,险些命丧华容道,只剩下27骑逃回南郡。脱险之后,曹操突然放声大哭。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这样伤心。有个人问道:“丞相在兵败危难之时,毫无惧色,现已脱离险境,为何反而大哭?”曹操说:“我哭奉孝耳!倘使奉孝在,决不会使我有此大失。”曹操一句话说得众谋士低头不语。

    奉孝是谋臣郭嘉的字,他曾为曹操的司空军师祭酒,是曹氏集团的首席谋士,多有奇谋,并且年富力强,极受曹操的赏识,深得倚重。在曹操与袁绍决战之前,郭嘉力排众议,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对曹操决策起了关键作用,后在赤壁之战前病逝于征乌桓途中。一场大战的惨败,痛定思痛,当然要总结一下教训。曹操首先把战败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承认失误,然后话头一转,指出如果有郭嘉在,他就不会犯这样的大错误。显而易见,曹操本意就是要批评谋士失职,却又不明说,而是先哭一会,引起众谋士注意和发问,然后,借怀念郭嘉之名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

    曹操身为全军统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想批评谁,或想杀谁,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谁也不敢反驳。但他清楚,口服不等于心服,他懂得怎样才能不伤幕僚们的自尊心。他有意提起郭嘉,是为了树立一个可供比较的榜样,使幕僚们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失职,引起自责,最后不得不心服。曹操高超的驭人技巧,使人不得不佩服,没有声色俱厉的喝斥,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只用了几滴眼泪,就收到了指责人、批评人的目的。这正是将“方圆”之道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表现。

    4行方处圆,固守原则

    方圆之道由于讲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处世之道,致使一些人认为,方圆之道就是圆滑处世,就是不讲原则,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严重误解。方圆之道里的“方”就是原则,“圆”才是圆通、圆润。方圆只有结合,才是完整的处世之道。

    孔子说:“三十而立”,他的意思是说年轻人确立原则要谨慎,以免在不明事理之前,便把原则确立下来,害人害己。一个人只有从小立志向学,抱定“学则不固”(学习的目的是多发现一些可以参考、选用的代替性方案,使自己更加不固执)的态度,一直到而立之年,博学多闻,再防止“不求甚解”的缺失,才能够立下原则,收到“择善固执”的效果。从“不固”到“固执”,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修养过程。这中间的时间、空间因素,必须仔细把握。因为任何原则,都会因时、因地而变通,以至看起来每一次的表现都不相同。

    但原则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变化一旦偏离既有的原则,便成为“离经叛道”之举,为君子所不为,所以,中国人一般都“持经达变”,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胡乱改变。这里的“经”就是方圆之道里的“方”,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方方正正。“变”即变通,就是“圆”,千变万化,却能够圆润、圆通、圆满,一直变到适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止。

    中国人为了明哲保身,深知原则一旦明白表现出来,为他人所识破,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掌握而不利于自己,所以大都善于隐藏自己的原则。这种处世方法,其实是“自留余地”,不愿意“作茧自缚”,以致于没有回旋余地。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表达的意思“透明化”、“台面化”、“明确化”,但自己说法却含混其词、模棱两可。因为别人越透明,越台面化,我们越容易了解,越方便加以掌握;别人越明确化,对我们越有利。事实上,这种期望,多少有一些自私,这是希望借着别人的透明化、台面化和明确化,来增加自己的胜算,降低自己的风险,这就是中国式的处世大智慧。

    5随方应圆,衡情论理

    现代社会以“法”代“经”,法律条文变成大家不可违犯的原则。但是中国人的观念,仍然是“理大于法”,“理的层次比法高”,喜欢“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所以表现出来的,仍旧是比较圆满的情理,而不是不近人情的法。

    这种于有法中变得“无法”,最终也可能演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权与经反”,变得偏离原则,已经属于离经叛道;一种则是“权不离经”,变得合情合理。前者称为“投机取巧”,后者则为“随机应变”。中国人应该“随机应变”,却绝对不可以“投机取巧”。但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只一味地把自己的“有法中无法”看做“随机应变”,把别人的“有法中无法”一概视为“投机取巧”,因而心生怨气,自认为相当委屈。

    事实上,权不离经并非要求绝对的内方外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外方内圆,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能一概加以否认。同样的道理,离经叛道也不一定要权与经反。有时候原则偏离得太远,即使不算相反,也已经十分离谱,形同乱变了。

    有法,便一切依法。但人是活的,法却是死的。死的法律条文,需要活的人来执行,因为活的人才有脑筋可以衡情论理,而不是刻板地、不动脑筋地、公事公办地死守法律条文。只要确实把握“随机应变”的精神,全力杜绝“投机取巧”的心态,人生就能多一些乐趣,社会生活就会显得更加和谐。

    四、现代成功的高超智慧

    方圆之道作为一种境界极高的人生智慧,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圆”代表智慧,“方”代表品德,或者说方就是做人的正气,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机智灵巧。一个人如果既有优秀的品格,又有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人生征途一定会平坦而顺利。

    1无方不立,无圆不成

    作为一种处世方法,方圆之道并不难理解,通常说来方即行事,圆乃运智。客观形成是方,主观操作为圆。因此,圆为动,方为静,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外表要圆(大智若愚),内心要方(清静明志);对己要方(严以律己),对人要圆(宽以待人)。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迟滞。所以,做人时能做到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就可以在交际中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当今世界,人们被五彩缤纷的世界弄得眼花缭乱,神迷心醉,怎样才能摆脱困惑,使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呢?方圆之道即可助你一臂之力!

    “方圆之道”的“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融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八面玲珑,机变善断,巧于应付。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睿智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商界首富,官场首脑,各界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精通了方圆之道。

    “方”是做人之根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基础。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打磨,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恋爱、求职等等方面,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而不胜。

    “圆”是处世之道,是轻轻松松处事的秘诀。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懂专业知识的人只能做专家和学者,而懂处世技巧的人却能做老板和高官。

    总之,真正的“方圆”人是智慧的化身,他既有勇猛斗士的武力,又有沉静蕴慧的平和。既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不为感情所左右;又能审时度势,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人,没有失败,只有成功。

    2方是道德,圆是水平

    方圆之道除了对人的为人处世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外,对团体和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域、经济市场领域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单位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外,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也是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这个单位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展的扎实有效,也应善用方圆之道,“方”是开展工作之本,“圆”为做好工作之道,“圆”必须始终围绕着“方”这个中心。我们如果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作为“方”,把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作为“圆”,方圆结合,内外兼顾,那么,就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境界。

    当代企业,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和激烈的外部竞争不仅使人感到生活单调乏味,而且还使人身心疲惫,精神紧张。

    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在生活工作上真正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设身处地的分担他们的痛苦,疏解他们的焦虑因素。只有在心灵上融入于他们之中,才能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扩大思想影响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当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部分机关干部和生产管理干部在综合素质上都还存着一定的缺陷。如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普遍较好而科技知识薄弱,生产管理干部的科技素质较好而政治素质相对较弱。

    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我们必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专”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在这里,“红”为方,“专”为圆,又红又专是优秀思想工作者自我提高的方圆之道。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坚持思想道德水平,就必然不能树立大局观,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红”是思想工作者之本;而方圆之道中的“圆”,就是业务水平,科技素质。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只有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具备“方”与“圆”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时俱进,才能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上一个台阶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方圆为用,管理为体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方圆艺术,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应该讲方圆之道,《行成于思》的作者写道:“管理是什么?像一个方块,似一个圆弧,合在一起就像清朝时代作为货币流通的铜钱:内方外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说:“管理就是原则”,也就是说,管理的本质是方的,而管理者本身却应该是圆的。

    第一,管理就是做“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产品的通用准则、共用模式。标准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反过来说,管理就是要做标准。西方科学管理鼻祖泰勒就是始于标准化的研究;福特汽车第一条自动生产流水线源自于各部位的标准化;风行全球的ISO质量体系,其本质就是由标准展开;最时髦的ERP也无非是信息、程序标准化的集成;PC产业在全球经济领域里迅速崛起,靠的就是标准化激活整个产业链,无怪乎有“一流企业做标准”之说。所以说,不管现代管理如何演化,概念如何时髦翻新,其根本内核依然是做好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方”之道。

    第二,管理就是搞整合。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化整合。大到一个企业战略,中到企业内部生产链的切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极度丰富的条件,考虑把自己的后院变成他人的前庭,把自己的弱项交给别人成为强项,聚焦自己最有效部分,最直接地靠近客户;小到公司内部的细微末节,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人才的优化组合等等,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这个整体就需要“圆”之艺术。

    第三,格式化管理。

    格式化的管理理念,并非与管理人性化相悖,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聪明的组织都会遵循这么几条铁律:给人以权力,组织才有权力;给人以空间,组织才有空间;给人以规则,组织才会有效率;给人以利益,组织才有利益。因而,组织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放到了“程序”里面去,理应科学地设置好可控的空间,其中包括了让人感受到应有的权、责、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就是“规矩”——中规中矩、方方正正、有板有眼、有棱有角。管理的原始目的仅是解决如何把活生生的人放进一个个框子里,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那时的管理以控制、命令等特殊语言为特征,形成了一个方形世界。

    “方”式管理浸透着无情,把管理看成是数字、格式、程序、规定等要素的精确运用,甚至将管理狭隘到数学方程游戏的地步。因此,管理的“方”,远远不能涵盖管理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更多地揉进人性色彩,一种以新语言、新方式和新理念为标志的现代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管理大师哈默尔说:“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两个目标并存:管理如何更加科学,管理如何更人性化。如果有人认为追求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两种追求是管理的‘阴’‘阳’两面。”

    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优秀企业,具有无法拷贝的特性。所以,外国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复制;海尔模式也休想在其他企业再现。直接面对人的复杂性、事态的无序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元性等因素,给管理带来了艺术特性。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属于自己的高超管理艺术。

    管理的方圆之道其实就是方在圆中,圆融于方,两者相互交融,缺一不可。作为管理者,应该既能够在有序的“方”状态下得心应手;又能在无序的“圆”环境中应付自如。“方”是一个企业的硬件,比如企业精神、科技含量、员工素质、经济实力等等,“圆”则是企业的动态、形象。一个企业的运作、发展,没有“圆”的润滑,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方是管理的精髓,圆是管理的灵魂”,此话可谓讲出了管理的内在本质。

    4方圆并用,恩威兼备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非常推崇中国的方圆管理智慧,因此,他管理非常成功。松下幸之助的脾气非常暴躁,他在工作中批评部下时常暴跳如雷。不过,他在批评之后便“方圆并用”,以此方法来弥补他的性格缺陷。

    批评人是管理者在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管理方法。管理者批评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内方外方的人批评可以直接激烈;对内方外圆之人要以理说之,以情动之;对内圆外圆之人要用下毛毛雨的方式来批评。

    批评是方,一个企业缺少批评,会慢慢滋生员工的放纵思想;但态度是圆,严厉的批评有时也会使员工心灰意冷。因此,在一个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什么样的方法去批评犯了错误的员工,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方圆兼用,恩威并施,才能达到他的目的。

    5屈节是圆,取胜是方

    方圆之道讲究以方为本,以圆为用,圆是应变的需要,但这并非苟且,而是为了求得进展与深化。在企业管理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得效益,适当的、合理的“屈节”亦是可以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执行经理史密斯先生对中国的方圆之道也颇有研究,并非常推崇。

    1983年,史密斯做出了一个重大举措,将公司座落在加利福尼亚州费门托市的一家工厂,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并,生产丰田牌小轿车。当时日本丰田汽车早已以其质优价廉的声誉进入美国市场,驰骋于美洲大陆。史密斯的决定,使日本人大喜过望,他们早就希望能将汽车工厂打入美国本土,因此,美方建议一经提出,日方的人员、设备便漂洋过海迅速在美国安家落户。史密斯的做法使美国舆论一片大哗。

    其实,史密斯自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他深切了解到,美国汽车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车大举进攻之下束手无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太轻敌了。当初日本汽车刚刚打入美洲之时,几乎所有美国汽车商都认为日本不过是初学者的小玩艺,是低廉产品。对日本汽车售价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等到日本汽车在美国越来越畅销时,美国同行便一筹莫展了。到了现在,日本汽车在各方面都有优势,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明是狂妄自大。争取日本技术的帮助,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不是引狼入室,屈节让步,相反还是争回面子、争回利润的唯一正确出路。

    史密斯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并,表面上吃点亏,实际上则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是了解对方,向对方学习,然后赶超对方。

    实践证明,史密斯没有错,如果按常规思维,不让日方在美国本土占便宜,那么,“不吃亏”的结果一定是“吃大亏”。因为凭实力,通用汽车公司无法与丰田竞争。先把市场让给对方,虚心向强者学习,甘当小学生,这样对方就不会视其为竞争对手,对方也就没有了敌意。史密斯利用对方的优势,降低了自己的风险,巧妙地把劣势化解为优势。

    史密斯的做法,其实也是内方外圆的典型运用。“内方”就是坚持自己发展的原则,“外圆”则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史密斯通过引进日本的技术,达到了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