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智慧-内圣外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圣外王”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其主旨指通过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最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内圣外王”主要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在现代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实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怎样提升全体民众的思想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超凡入圣的人生之功

    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即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1改造本性,成圣成贤

    “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认为,“内圣外王”本应是修道者追求的修身立世之道,但因百家纷争、道术不行、天下大乱,而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这是很不幸的事。庄子感叹说,如果百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那么,后世的学者就难以看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也就难以完整地流传下去。

    相对于庄子感慨“道”的“暗而不明,郁而不发”,难以发扬光大,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却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儒学中,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圣王”观念,例如他把尧舜视为“圣王”,认为他们所行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孔子的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则说孔子比尧舜更好。孟子甚至说,昔者上圣列为天子,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所以说,孔子就是圣王。《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尽管说他没有见到圣人,但他却被后人奉为至圣。《论语》中没有“圣王”的观念,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却奠基于孔子。其后孟、荀分别予以了发展。

    孟子认为,“仁政”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此种“仁政”的实行,有赖于先王的“不忍人之心”,孟子所说的圣王即是指那些能保持“仁义礼智”的先王。在圣与王的关系上,孟子侧重内圣。他在《孟子·离娄上》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圣人主要是指在德性上可作万民表率典范的人,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修为的人,才堪称此誉。

    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说:“修百王之法,若辩白黑;有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运四肢;要是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是圣人的“外王”。相对于孟子,荀子更加重视圣人外在事功(王)的一面。其实,荀子也比较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他讲:“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君道》甚至认为心性修养比治国还重要。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辩证理解为人们勾画了这样一幅理想人格图: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在外在事功上就达到了王的成就。

    儒家的重要著作《大学》也表白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其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个人内心修养的阶梯,这实际上就是“内圣”之道;而主张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内心修养完成后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外王”之道。

    宋朝张载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段话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人生境界。它将“内圣外王”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历代学者在“成圣”的信念追求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成圣的问题上却有着分歧,孟子倡性善,他认为所谓修养就是保存自身已有的“善端”并将其扩充出来,同时,他也注意到,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因此,他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把“寡欲”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走的是一条内省的路子。荀子倡性恶,认为“善”是人们后天努力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更加注重人们后天的学习,他说“圣可积也”,即是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道德而成为圣人,走的是一条向外学习不断改造本性的路子。这两种不同的修养方法在后世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儒家倡导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成圣,其次是成为君子。君子理想是儒家人生境界的另一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义指君子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孔子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认为,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是重义轻利。这一传统被后世的儒者不断发扬光大。

    如何成圣成贤或“超凡入圣”,再把“圣人”造就成“圣王”,而由“圣王”来实现社会政治理想,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2出世入世,顺物而行

    庄子“内圣外王”的思想,到了晋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晋郭象在《庄子注》里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其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者之不亏哉!”

    郭象的“内圣”是指在精神上要能超越现实中的一切,达到逍遥自由的出世目的;“外王”则是一种政治领导艺术,虽然这个人主观上无意于做事,但在客观现实中,他却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说,达到“内圣外王”境界的人,能在入世中求出世之乐,在出世中得入世之利。

    据《逍遥游》记载:

    尧在当天子期间,看到著名隐士许由的道德比自己更高尚,他就主动地提出要把自己的帝位让给许由,而许由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表示自己习惯于闲云野鹤的生活,无意于去当帝王。

    庄子的这段记载,称赞了许由的高洁品质。《史记·正义》中引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的许由的故事,却让人们认识了许由的沽名钓誉。

    《高士传》中说,许由听说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就隐居到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后来,尧又召他做九洲长,许由觉得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就在他隐居的颖水滨洗耳朵。当时有一个叫巢父的人牵了一头小牛想在此饮水。见许由洗耳,就问他缘故。许由回答说:“尧想让我做九洲长,我讨厌听到这种消息,所以在此洗耳。”

    巢父说:“你要是隐居到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看见你呢?你故意做出隐居的样子,实际上是想博得人们的赞誉。你玷污了我牛的口。”说完,把牛牵到上游饮水。

    郭象认为许由的思想境界远远比不上尧的高,因为许由偏执于一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

    郭象这样评价许由:“夫自任者对物,而顺物者与物无对,故尧无对于天下,而许由与稷、契为匹矣。”

    郭象所谓的“对物”,是指不能顺应客观环境而同客观环境对立起来。在郭象看来,尧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他能够顺物而行,该做天子的时侯就做天子,该禅让的时侯就禅让,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同社会需要和客观环境对立起来;而许由与稷、契在具体行为上虽然不同,许由力主出世,博取虚名,而稷、契积极入世,求取实名,他们心中同样有私欲存在,而且没能做到顺物而行,因而也就没有达到尧的境界。

    二、成功立业的自我修持

    “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更是普通大众的为人处世指南。它告诫人们,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了“内圣”的标准,才能够“王天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要像鹰欲扑鸟、虎欲吃人之前一样,内敛不露,才华不逞,最后才能厚积薄发,实现自己的理想。

    1修身修德,齐家治国

    若想真正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必须要对我国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古代,《大学》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天子的长子,它是天子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书目,也是“内圣外王”的动力和根源所在。

    《大学》是“四书”中的一种,出自《小戴礼记》,据说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宋代朱熹解释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它是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广博学问。《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着重阐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内圣)与治国平天下(外王)的辩证关系。

    第一,“三纲领”。

    所谓“三纲领”是指《大学》开篇即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明明德。意即“使道德显明”。就是彰显人的善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在力量。那么,道德的力量是如何体现呢?一般说来,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深邃可怖、人人自危,就会出现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在封建社会,只有天子能做到让天下一统、让百姓安居乐业。明明德的目标,不仅要让天子自己明白建立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这种王者之道(德)自上而下地传播开来。

    ②亲民。亲民有两种理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亲”当作“新”来理解,意为使人民经过教化,摆脱旧有的陋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天下太平。另一种理解即为亲近人民,以人民为自己的至亲。根据《大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朱子将亲民解释为“新民”,似乎更符合作品的原意。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已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亲民就是要将美好的德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散播,并通过除旧布新,达到天下大治的最终效果。天子应该以其为根本任务,时刻用心尽力,人民则应不断反省,力求从道德上完善自己。

    ③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天下大治的完美境界。

    这里的“至善”,和孔子所说的“正名”、“中庸之道”有密切关联。因为“至善”可以理解为遵循不及不过的时中原则,专心做好自己这个角色和地位所赋予的事情,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效果。

    第二,“八条目”。

    “三纲领”是《大学》给天子及庶民提出的宏观目标,“八条目”则是如何操作的具体措施。

    ①格物。格物的“格”,是“及”、“穷尽”的意思。这里的格物意思就是“及物穷理”,要求人们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增长见识。此外,“格”还有“区别”、“抵御”之意。所以“格物”还要求人们不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者世俗纷扰所干扰,做到透过表面看本质,不随波逐流,不为物欲所左右。

    ②致知。就是求得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能明是非、辨善恶,闻见所及,胸中了然。所有做学问的人都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前提下破除约束,进一步探索万物的内在道理,达到认识的极点。

    ③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要做到意诚,必须要做好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都能意念真诚。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所以,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对自己的真诚,就是不欺骗自己,不放纵自己,对虚伪、欺骗等不良的念头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特别是在独自一人时,更要谨慎,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

    ④正心。就是心无杂念,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心自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所以心诚、至善、摒弃杂念就能达到“正心”的境界。

    ⑤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身是“八条目”的中间环节,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知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知其所哀矜而辟焉,知其所敖惰而辟焉。”人往往对其他的人或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或偏见。这就要求君子凡事先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修身得道者,不仅对自己有个客观准确的对待,对别人也能有客观公允的判断。

    ⑥齐家。就是以正心诚意,至善至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齐其家才能治其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能将一个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就能从中推理出治理大国的原则和要求;能在家中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和家庭角色去行事,那么也可以领悟出在国家中应该如何定位自身。反之,如果连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的人,那就更不用提去治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家了。

    ⑦治国。就是以德治国,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君主个人的品行好坏,直接影响家庭和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君子以身作则,自己拥有了美德,才去引导别人有美德;如果自己还没能拥有美德,就不可能教化别人,更谈不上去治理国家了。

    ⑧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把内圣充分展现、将“外王”发挥到极致,即通过布行仁政,任用贤臣,开源节流,发展生产,藏富于民等措施,最终达到国泰民安的治理效果。

    2内圣奠基,外王始成

    《大学》第一章《孔经》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前面已经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是指个人修养的内圣功夫,后三项则是推己及人的外王事业。个人修身与修养在“八条目”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它说明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作为人生的基石,一切的内圣与外王都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由此可见,内圣与外王的核心就是“修己”。“修己”就是自我修养,自我修持,就是修养个人身心受用的学问。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说,“修己”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没有完善的自我修持,不仅个体的成仁成圣将变为子虚乌有,而且对整个天下的责任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一个人的自我完善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对整个世界的责任与义务。

    古人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内挺内坚,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句话把“内圣”的涵义和作用阐释得异常形象。

    从格物致知做起,直到治国平天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是内圣的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的学问。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外王通过内圣而不断充实自己,内圣则通过外王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王天下”的目标。

    三、德行兼备的王者风范

    “内圣外王”主要是讲人的“修为”,即“内圣”;“修为”只要达到了圣人所要求的水平,那就一定能达到“外王”的境界,到那时,处理外界的各种事情就会无往而不胜,就能显示出一种王者风范。

    1从容行事,无往不胜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句看似平淡的诗却揭示了一种“内圣”的处世方法。它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最后横扫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或许有人没有做皇帝的欲望,对此不以为然,其实,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该有“内圣”的包藏、凝重胸怀与气度。因为即使做一个平凡的人,生活中也要面对各种纷纭复杂的事情,而一旦具备了“内圣”的特质,在处理各种事情时,就会进展自如,张驰有度,优裕有加。“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是一个“内圣”达到一定程度的修身之道。

    老子曾经对向他问礼的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容貌却显得愚笨。他告诫孔子,做人应该修德,不可张扬,要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掘,大辩若讷。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王。”老子的处世智慧为天下之首,难怪孔子说,我没见过龙,老子即是龙。他将老子尊为人人崇拜的“龙”。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的内圣者是很多的。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他遵循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表面上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好好先生”,实质上他却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称职官员。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是个奸邪之人,他反复无常,还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但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便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随后,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说着韩琦拿出空头敕书填写上,便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韩琦贬谪奸臣,没有通过专职衙门中书省,也没有惊动皇上,等于是越权办理,但一向奸邪的任守忠却没有怀疑韩琦的做法是私人行为,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不会乱来。这样,韩倚轻易除去了奸臣,而仍然不失忠厚。这就是“内圣”的真正魅力。

    “内圣”除了强调自身道德的修养外,还要求人们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善于知人之心是“内圣”的基本功。“见形为容”、“闻声和音”讲的是要注意情境、语境,善于察色知人,听言知人。一般情况下,总是可以从一个人的形容、情貌、姿态等外部表现中,去知道其心理内涵;也可以从其语言外表中去知道其内在心思。要学会理解人,还要学会尊重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隐蔽得很深,可以暂作回避,这是对其隐情、隐私的尊重。与人言谈,也要避免“散”、“伤”、“丑”、“害”,如果言谈漫无边际,不了解人家心思,言不适度,出口伤人;或语言粗俗,吐辞不雅,以及言谈有害对方的感情、对方的利益、对方的自尊心,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这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仁义是为人的基本品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谨守仁义,才能真正从深层去获取人心、求得主客双方相合。只有自己以仁义相向,对方才会真心相随。

    2慎独其身,拙诚守信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内圣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内圣”的重要修炼方法,人生在世,如果能独善其身,不允许有任何邪恶的念头萌生,就能防微杜渐,逐渐养成高尚的品质。

    在大千世界,惟有真正“内圣”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惟倔强至诚才能收到实效。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占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是要失败的。西汉丞相丙吉就因为“内圣外王”而成就了一生的事业。

    汉武帝末年,在朝廷内发生了“巫蛊之祸”,祸及后宫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丙吉在奉诏查狱时,发现了卫太子的孙子,于是他就让有奶的女囚犯暗中轮流来喂养这个婴儿。不久后,他又派人将他给取名刘病已的小皇曾孙送到他的外婆家,使刘病已顺利长大成人。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可是汉昭帝在位时间不长,二十一岁就死了。汉昭帝无子,大将军霍光让丙吉迎昌邑王贺即位。贺即位没过多久因为行为荒淫无度而被废除,丙吉便向霍光推荐立刘病已为太子,继承帝位。这个从小在狱中长大的孩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汉宣帝。

    按常理来说,丙吉对汉宣帝应该算是有再造之恩,这时候正是邀功行赏的最好机会。但丙吉为人仁厚,对皇曾孙的遭遇绝口不提,所以朝廷中没什么人知道他的功劳。汉宣帝即位后,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起用贤臣,却并没有怎么重用丙吉,只给他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尽管如此,丙吉依然毫无怨言地为国事尽心尽力。

    直到公元前66年,一位当年在狱中照顾过宣帝的宫女邀功,问及丙吉,丙吉才将当年汉宣帝在狱中的经历和真相说了出来,汉宣帝这才知道丙吉在自己危难之时的救命之恩。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邑三千户,升任丞相。

    厚德可载物,拙诚可信人。丙吉的这种忠诚朴素的真情感动了宣帝,也感动了大众,从而成就了他自己的人生。

    3正身严己,不令而行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

    这句话是孔子对为政者的鞭策和警示,实际上也是对“内圣外王”的另一种诠释。修身立德者,不怒而威,胡作非为者,既使暴跳如雷,别人也不怕你。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就十分注意德性的修养。

    他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其实就像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了,但是身体也糟蹋了。作为一个国君,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会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听说过内圣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他还说:“国家灭亡的原因大都是执政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造成的。整日吃山珍海味,沉溺于歌舞笙萧与美女之中,则欲望会越发膨胀,所需的费用也将随之增加,如此一来,不但无暇顾及政治,甚至会使人民陷于困苦的地狱之中。结果国君只要说出一点不合理的话,人民的心就马上起伏不定,谋反的人趁机出现。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我极力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一年夏天,大臣们提议给唐太宗建一座新宫殿,当时唐朝国富民强,建一座宫殿可谓区区小事,但是唐太宗却婉言拒绝了大臣们的好意,他说,自己现在住的宫殿虽然有些潮湿,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要相当于十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大臣们百般请求,但唐太宗终究没有采纳他们的好意。

    唐太宗这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若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就必须要用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凝聚人脉,自强不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这样说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有这样宽广的心胸,再加上仁德高尚的品德,就自然能做出“王天下”的事业。

    4以仁治世,宽以待人

    在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雄才盖世的英武皇帝很多,但真正能称为“内圣外王”的圣明天子,却难找出几个。宋太祖赵匡胤应该算一个达到此殊荣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后,没有像以前的皇帝那样,立即大开杀戒,将前朝文武大臣及皇族人员诛灭九族。相反,他不仅将前朝大臣悉数留用,还立下誓碑让子孙皇帝发下最恶毒的誓言来保障前朝皇族柴氏后代的绝对安全,赵匡胤还告诫他的子孙,即使柴氏后代谋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死,而不能斩杀于刑场。试问中国历史上能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皇帝吗?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怀和仁义之心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帝王将开国功臣谋害的事例举不胜举,然而,宋太祖却没有这样做。

    宋太祖建宋不久,就设立儒馆,请有学问的人办教育培养人才。赵匡胤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规定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应举,他设立复试、殿试制度,杜绝舞弊和走后门行为。

    赵匡胤在选拔人才时,不看资历重看水平,只要有能力,则破格提拔。如中牟县令李鹤一步升为国子监丞;莱芜县令刘琪直接升任朝中拾遗;郑州防御判官升迁为中央监察御史等等。赵匡胤对过去有旧怨的武臣,也不打击报复。例如以前他曾去投靠王彦超、董遵海,他俩将赵匡胤拒之门外。赵匡胤做了皇帝,不计前嫌,仍将王彦超任命为中书令,对董遵海也进行了封赏。

    赵匡胤性格质朴而不事矫饰,他的日常生活十分俭朴,宫中所用苇帘,以青布镶边,身上穿的衣服,都洗过很多次。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美好品德。

    赵匡胤的治国之策,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政策,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政策,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大宋王朝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宋太祖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及宽待周朝皇族人员的誓碑,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仁爱品德,他的这一政策,使宋朝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文明程序最高、言论最开放,各种学说、理论最成熟的时代。宋朝300年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与赵匡胤的内圣外王精神分不开的。

    四、现代企业的管理王道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完善的“内圣外王”思想,能够使企业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之中险中求胜,一路凯歌。企业的“内圣”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的完美统一。企业的“外王”就是指企业的产品占领市场并带来利润,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成长,促进全民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成熟。而其“内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为企业创造效益,为职工谋求福利等。

    1经世济民,建功立业

    “内圣外王”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一大批企业家在全民经商的热潮中应运而生,但由于这批企业家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他们经营的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发展成了大企业,前途辉煌;而有的则不久就烟消灰灭,无影无综了。那么,在现代社会,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家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塑造人生的辉煌呢?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新型的企业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时代精神外,还必须善于从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中吸取思想营养。“内圣外王”之道,是古代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所谓“内圣”,即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要求在个人生命内完成最高的道德修养;所谓“外王”,要求人们不只是追求个人生命的道德完美,更要把这种“内圣”外化为道德实践和“经世济民”之策,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具体应从下列方法入手:

    第一,善于从古代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吸取有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思想。

    依据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在企业经营上,尊重人的价值,推行“人格化管理”。所谓“人格化管理”,既要求管理者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也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人格。有些企业家推行的“爱的管理”和“人情味管理”,也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作为一个当代企业家,应该把儒家的“诚信”原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塑造企业形象的“永恒法则”。当然,只是吸取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第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市场如战场,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有竞争就有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当代企业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效益和公平的道德原则。效益原则,即要求以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充分肯定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公平原则,即要求以公平竞争,合法经营为原则,反对不择手段牟取暴利。

    第三,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经世济民”之策。

    儒家提倡的“明道、稽政、志在天下”之学,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句,都是儒家的经世意识和参与心态的真实写照。儒家还大力提倡献身精神和注重民族气节。要求君子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要求君子具有“杀身成仁”、“以身殉道”的高尚品格。这种坚持节操、勇于献身的精神,也是现代企业家在经济大潮中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第四,关注科技动向,提高企业科技含量。

    当代企业家应该时刻关注科技新动向,努力在企业中渗入各种科学因素,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振兴科技,努力发展前沿科学,才能繁荣经济。我们讲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企业家只有把二者融于一体,才能变成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现代企业家与以前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高文化品位”。“高文化品位”,是指高文化气质、产业报国、为社会服务、与用户和其它社会公众共同发展、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品格。只有具备“高文化品味”,又深谙企业经营之道的企业家,才能融入新世纪的滚滚大潮中。

    2修己以敬,提高素质

    企业是社会的元素,人类一切的行为或活动诸如文化、科学、经济等都要依存企业来互通有无,获取平衡,企业家的任务则是通过企业这个载体来为社会、国家以及人类谋求最大利益——幸福、和谐。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企业家具备内圣外王之道。

    企业家的“内圣”就是修身,逻辑顺序是“由内而外”,若想得心应手地领导别人,首先就要进行自我人格修炼。企业家的“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顺序是推己及人,领导别人其实是领导自己的外延,把自己能够做到的外延推及到去要求别人,能够与人进行团队合作,然后才能领导下属,最后达到管理一个组织或者部门。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一个领导者如果想领导好自己的下属,领导好周围的干部,首先要做的是修炼自己。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可以去领导别人,管理别人。“修己以敬”有三个原则,就是“知、仁、勇”。孔子在《论语》里大概有两、三次提出这三个字,都是对君子的定义,知就是“知者不惑”,仁就是“仁者不忧”,勇就是“勇者不惧”。这三个字就是自我修养的三个原则,也是领导者必备的三个条件。

    领导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既定的做法。不同性格、气质、能力的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领导艺术也各不相同。领导的艺术,首先体现在领导者的自身魅力上,而这些魅力又是由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所决定的。领导者是大家的表率,也是大家的楷模。高素质的领导者才可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领导活动的目的。领导者也是决策者,只有具备高素质,才可能对时局有着正确的把握,才能高瞻远瞩,作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者内在的素质包括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心胸度量、处世哲学等等。这些内在的素质,只能通过不断的修炼来提高,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更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

    对于管理者来说,修身是成功的基础。中国儒家的传统要求人们“见利思义”,朱熹说:“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作为一个管理者,应从仁义道德出发,追求正当的利益,绝不能做出趁人之危、祸害他人的事。

    诚信,也是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不讲诚信,不重然诺者,很难赢得人们的尊重,更不用说谁还敢和你做生意了。

    一个好的领导者,还应讲究宽容。只有心胸开阔,不计较下属犯错的领导者,才会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并在关键时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除此之外,企业家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中,如战略的艺术、决策的艺术、用权的艺术、执行的艺术、沟通的艺术、组织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等等。领导力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手段,或是处世之道,它更多的是取决于领导者的品德、智慧和经验,它是科学的、灵活的,具有创造性、时效性和综合性。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分寸,这些都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必需的东西。

    3品牌建设,文化为先

    企业品牌意识也涉及到“内圣外王”的思想,因为品牌具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表现。品牌既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企业产品的灵魂;因此,如何进行企业品牌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怎样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呢?

    第一,品牌特征要显著。

    一个好的品牌,如果没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就无法同竞争产品进行区别,而不能同其他产品区别,就没有竞争力。要想使自己的品牌同其他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就必须使品牌的外部特征(品牌识别元素、产品的功能、质量、包装、价格、使用舒适性及方便性等)和内部特征(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等)的风格形成一致,使其易被消费者识别和记忆。

    显著的品牌特征是以产品为基础、以名称标志为识别、以文化为核心、以独特风格为品牌形象而购成的特殊标记,只有这些标记深入人心,其品牌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第二,品牌传播要久远。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社会,好的品牌需要通过宣传传播达到被人认可的目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企业要以品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产品特点为表现,以精神感召为目标,通过有影响、覆盖面广的媒介大规模的、持久的宣传活动,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三,品牌服务要周到。

    一个产品品牌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保证消费者无论是购买前还是购买后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售前、售中的服务质量,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所享受的服务质量成了消费者决定是否重复购买的一大前提。为此,周到的品牌服务是一个品牌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必须长抓不懈。

    第四,品牌执行要有力度。

    品牌的执行力度,也关系到它的生存死亡,再好的品牌规划如果不能不折不扣地实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许多品牌在初期都有着非常宏大的发展远景,也曾让众多品牌管理者热血沸腾,然而没过多久,就了无声息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执行不力,半途而废,造成计划的夭折。

    所以,在品牌规划时就要考虑执行的问题,不做无法执行的规划。而规划一旦确定,就要排除一切困难,不折不扣地执行。

    事实上,企业品牌的建设就是“内圣”,达到了上述条件,能够风行天下,带来滚滚财源,就是“外王”。内圣外王是检验一个企业品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也是检验一个企业管理者道德水准及管理水平的标杆。

    4铸造辉煌,回报社会

    检验一个企业家是不是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不能仅仅从其表面上看企业达到了多大规模,在商场上攻了多少城、掠了多少地。仅从这些方面衡量是不够的。一个“内圣外王”的企业家还应该有“仁者爱民”的道德规范及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

    华达集团创始人李晓华就是“内圣外王”的典型人物,人们从他一次次地斥巨资回报社会中,看出了这个商界精英的崇高思想品质。

    当李晓华为亚运会慷慨解囊捐出100万元时,他的父母仍居住在生他养他的那个小胡同里。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甚至指责他博取名誉不孝敬父母。

    李晓华认为父母应该孝敬,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更应该为国分忧。他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赞赏。

    继为亚运会捐款100万元后,李晓华又为华东赈灾捐款100万元,为“希望工程”捐款100万元。成了亿万大亨的他,想到的不是用这些财富去享福,而是不断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为了激励教师献身教育,他还为北京崇文小学捐献100万元,设立了“李晓华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由于李晓华支持祖国建设尤其是在资助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在联合国有关部门发起的“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中国组委会向他颁发了“国际科学与和平贡献奖”和“和平使者奖”。

    李晓华凭着自己的智慧紧紧抓住机会,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可贵的是,他吃水不忘挖井人,又用巨额资金回报社会。李晓华的行动把“内圣外王”的涵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