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正好,不负韶华:励志系列-我若不勇敢,谁替我坚强(1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刻苦努力,罗根斯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每一门功课都能顺利地拿到A,并且每次考试,她的综合成绩都一直保持在班级前10名。2012年夏季,即将高中毕业的她申报了北卡罗莱纳州4所大学,全都顺利获得入学许可通知。随后,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决定帮罗根斯申请全球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学。令罗根斯欣喜若狂的是,她竟然真的收到了哈佛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如此,哈佛大学还将向罗根斯提供学费、食宿补助,并且安排她到校内工作。

    罗根斯当清洁工、考上哈佛的坎坷经历曝光后,引起了美国许多媒体的关注,就连美国最有名的媒体有线新闻网(CNN)也派出记者,到学校对罗根斯进行采访。同时,许多美国民众还捐钱给她。不过,对于这些捐款,罗根斯一分也没有花——她打算用这些捐款帮助那些和她有相同遭遇的青少年。因为,美国每年有160万个像罗根斯一样的少年被弃养。

    在哈佛开学典礼上,罗根斯受邀发言。面对2000多名新生,罗根斯羞涩地说:“虽然父母将我遗弃,但我并不怨恨父母,因为这些经历给我上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没有任何借口能让你自暴自弃,一切全都取决于你,而不是别人。只要你肯尝试,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有梦不觉天涯远

    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的人生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在京城找到了父亲向往的“天涯”。“天涯”不远,就在有梦想者的心里!

    他有个“庸俗”的名字,叫王发财,出生在巍巍长白山腹地的一个叫上甸子的贫瘠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大山,闯荡天涯去“发财”。

    因为家境贫寒,王发财小学刚毕业就不得不辍学。看儿子回来,平时坚强的父亲也掉下了眼泪,哽咽地搂着王发财的头说:“不能上学委屈你了!”王发财当时尽量压抑着自己心中的苦痛,语气平和地说:“爸,没啥!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以后也能闯荡天涯!”

    为了解决没有书读的难题,王发财的腿几乎踏遍了村里所有有书人家的门槛儿。可尽管王发财很刻苦用功,但是这片贫瘠的故土很难承载一个山村少年五彩斑斓的梦想,这也暗暗预示着他的前程必定是无尽的漂泊和磨难。

    只要有空闲,王发财便跑到邻乡去给工程队打工,一天下来,他稚嫩的肩膀要红肿好几天,这样1个月能挣近100元钱,可这些钱他1分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大都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

    血汗钱都被王发财“挥霍”了,指望儿子下地多干活的父亲恼怒了,他觉得当年给儿子起名“发财”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儿子在败家。他把儿子的书全都烧毁了,书变不成香喷喷的米饭,写作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山村里是没有出路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悬崖勒马,踏踏实实种田,多收粮食过好日子。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省钱,也为了倔强的父亲不再烧书,他到白山市图书馆办了一个图书借阅证,去借一次书来回要花8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很难走,王发财常常跌得浑身是伤,可他没有退却,一周去两次图书馆,风雨不误。

    在阅览室里,文学、哲学、历史,只要能够看到的书,他统统不放过,他如同一个赤贫者发现了宝藏,欣喜若狂,每翻一页书都有一股激动。

    书越读越多,已不满足于欣赏的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白天怕被父亲看见,他就晚上偷偷打着手电筒尝试着写作,写好后再偷偷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出去。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没想到,他的第一篇稿件就发表了。

    不久稿费寄来了,居然有100多元,这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成了爆炸性新闻。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让他专职写作,从此一篇篇美文见诸全国各大报刊。

    几年后,当他看到吉林市一家杂志社招聘编辑时,经历过风雪洗练的他决定走出大山。可除了身份证,他手里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面对“我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回答,王发财拿出一捆他发表过文章的期刊,这些署名“王发财”的文章让杂志社的总编辑眼睛一亮,王发财被破格聘用了。

    从此他的文字之旅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富有灵气的文笔和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但他心中的那个写作梦却越来越大,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去北京,去寻找更远的“天涯梦”。

    那是王发财第一次进京,他像一尊刚出土的陶俑站立在火车站出口处,京城的气派让他有点眼花缭乱,他终于到了这个被人们称为“祖国心脏”的地方,看着周围红红绿绿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坚信,这座城市一定能承载起他五彩斑斓的梦想。

    没有任何身份和学历证明,为了生存,他在北京做过酒店清洁工,做过盒饭小贩,甚至烤过羊肉串,虽然没挣到钱,却领略了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京城闯出一片新天地,简陋而又拥挤的宿舍成了他的“写作工作室”,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地上写。白天要打点零工赚生活费,晚上为自己的命运“加班”,人在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是非同寻常的。创作赚稿费,成了他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很快,国内一流杂志都纷纷与他签约,高稿酬给他带来了高收益,每月上万元的收入让他不再为生活发愁,而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他的故事还感动了在《中国电脑教育报》同样热爱写作的IT记者、女硕士生,她被王发财诚恳、奋进的精神所折服,成了他谈婚论嫁的女朋友。

    经过3年的打拼,王发财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的人生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在京城找到了父亲向往的“天涯”。

    “天涯”不远,就在有梦想者的心里!

    圣诞节的特殊礼物

    他听了,眼里已经有了眼泪,没想到,老师也是穷苦孩子出身,老师也给人送过礼,而且被拒绝了!相比而言,他多幸福啊。

    他是一个自卑的孩子,15岁,长得又瘦又小,而且他的家庭让同学们看不起,他父亲是卖水果的,母亲在学校旁边做修鞋匠。

    别的孩子全是这个城市中有钱的孩子,父母是有权有势的,他是一个例外,他的父亲没受过教育,花了很多钱让他上了这个重点中学。

    从来的那天他就受歧视,他穿的衣服是最不好的,别的孩子都穿着有牌子的衣服,书包和铅笔盒都要几百块,有人笑话他的书包破,他曾经哭过,可他没告诉过父母,因为怕父母伤心难过,因为这个书包还是妈妈狠下心给他买的。

    对他最好的就是吴老师,吴老师总是鼓励他,笑眯眯地看着他,吴老师长得又年轻又漂亮,好多孩子都喜欢她。

    圣诞节到了,所有孩子都给老师买了平安果,都是在那个最大的超市买来的。有包蛇果的,有包脐橙的,还有包苹果的。一个平安果便宜的要10块,贵的要几十块,他没有钱,也不想和父母要钱,于是他煮了家里的一个鸡蛋送给了吴老师。

    他小心翼翼地拿着那个鸡蛋,用一张好看的红纸包上,同学们问他:“你包的什么?怎么这么小这么难看?”他说:“鸡蛋,送给吴老师的。”

    所有人都哈哈地笑着,他自卑地低下头,他想,送给老师,老师会不会也笑话他?

    但想不到吴老师不但没有笑话他,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同学们,这是吴老师收到的最与众不同的礼物,这说明这个同学很有创意,其实不必给老师买什么平安果,有这份心老师就很高兴很激动了。”

    他哭了,觉得老师对他真好,他总以为自己是穷人的孩子会受到歧视,总以为自己没有尊严,但老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老师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小女孩,她们家很穷,她是个穷孩子,有一天,她的母亲带着她去给校长送礼,想让孩子转到这个中心小学来,她母亲把家里的唯一一只老母鸡送给了校长,那时的校长是村长的儿子,她和母亲说明了来意,并且把那只老母鸡送给了校长,校长说,谁要这东西?我们早吃腻了老母鸡,连小柴鸡都不爱吃了。

    那句话刺伤了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她们没有去成中心小学,小女孩还在她们村子里上小学,但她明白了自己应该发奋努力,年年考第一,最后,她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一中,后来,她又考上师范,在一所小学里教书。

    孩子们听完那个故事都很感动,吴老师说:“那个女孩子就是我。”

    他听了,眼里已经有了眼泪,没想到,老师也是穷苦孩子出身,老师也给人送过礼,而且被拒绝了!相比而言,他多幸福啊。

    老师说:“同学们,大家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所以,这个鸡蛋是不是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大家都鼓起掌,而他趴在桌子上,哭了。

    【辑5 你要相信,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生活,

    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

    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

    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

    你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

    虽然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

    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

    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就已经开始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

    在我的家乡——一个落后的村庄,每年考大学的十几个人中间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

    我考大学的第一年名落孙山后,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棵蔫了的草。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碎课本,从此不再读书,认命地与庄稼为伍。

    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30年河东30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麦地不长庄稼!”

    那段时间我每天陪着父亲下地挖蒜、割麦、翻地。休息的时候,父亲总是以他的农村哲学给我灌输诸如“车到山前必有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思想,但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在忍受着内心的疼痛强装笑颜,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我内心深处用消极的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我可怜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田野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守望着我们这些因一时的风雨而失去活力的庄稼。

    暑假过去了,新学期我拾起书本又加入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之中。送我去学校的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我知道他是想以这种新的面貌鼓励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以新的成绩来回报全家的期待。我上了车,他只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的!”车就开动了。

    车窗外9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强忍着没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行的!”于是奋起、埋头、苦学。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我尽可能多地帮父亲干一些农活,以弥补内心的愧疚。

    有一次干活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父亲抽烟,我埋头,一脸的心事。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我不知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

    父亲笑了,一脸的执着:“不,孩子,你错了。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就已经开始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其实只要你自信,这失败的冰早就融化了。”夕阳的余晖洒在父亲身上,看似坚硬厚实的冰在水的起起伏伏中一点点融化。真的,仔细观察确实如此。

    父亲的意思我懂。

    那年7月我被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印证了父亲说的那句话:冰实际上是从最冷的那一天就开始融化了。现在,我们度过了最寒冷的时候,幸福的阳光每天都慷慨地洒在我们身上,我知道,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

    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

    一个人一辈子能去几个想去的地方,能看几个难忘的风景,能读到几段改变你人生的文字,又能经历多少次难忘的旅行?

    我从来不觉得人的成长是为了证明之前的不切实际和幼稚,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但是太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

    以前在墨尔本的一个室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在我这里马上要凌晨3点的时候。他让我猜他现在在哪里,我说:“你不是在墨尔本吗,你还能去哪儿?”他很神秘地说:“不是哦,我现在在西班牙。”

    然后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因为很久之前,我在一个“人人”相册里看到有关西班牙的照片,那时候跟他说:“西班牙那么漂亮,我将来一定要去一次。”

    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就要把自己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忘记的时候,他的电话就这么来了。到最后,站在我最想去的地方的人,却不是我。

    挂了电话之后,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幸福来敲门》里面的片段,是男主角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在车站的厕所里过夜,是他身上只有20美分的日子,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