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你,不要让自己死于一事无成-如果爱上太阳,该如何面对阴影(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没有安全感。”小姨告诉我,“我好像陷入了中年危机。看着公司新招进来的高管,那些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人和女人,我不是没有羡慕和嫉妒。入职场20年,我本应该也是他们的样子呀,可现在的我只是一个人到中年却毫无竞争力的老员工。我怕被取代,我怕自己真的成为一无是处的人,那么我又能拿什么去支撑我的生活呢?”

    我能够理解小姨的想法,我也时常问自己:“现在的我,是否足以胜任自己目标岗位的工作?”这带给我危机感,和成长的动力。

    而对于小姨来说,现实的处境可能是尴尬多过希望。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工作年限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级别。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越长,应该意味着更强的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位和待遇,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如果出现不一致,要不是公司本身实力有限,要不是员工自己掉队了。

    小姨一直在原地踏步。年近四十,做市场策划十四年,却仍然是基层主管的职位,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和发展的路径,连工资都微薄得令人心酸。

    与多年前相比,她的专业能力既没有得到提高,认知也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如果遇到更高级别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她都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独立搞定。

    厚度决定高度,而厚度的积累,源于不断强化的学习和学习能力。凡事不进则退,当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退步,其他人正在进步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时光似水,带走了年轻的张扬岁月,留下了丝丝白发和伪装的圆满。小姨不无惆怅的感叹:“我终于长成了曾经自己鄙视的样子。可有什么办法呢?我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变成了一个悲剧。现在的我,上有老下有小,夫妻感情不好,工作没有进展,甚至每每被无法摆脱的忧郁所纠缠、折磨。我的更年期遇到了中年危机,前方却找不到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小姨后来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后悔,在该学习的时候放弃了自我提升,在该争取的时候轻易让步。”

    最初的小姨也一直在朝着“职业女性并有所作为”的目标努力,结果却是远离职场核心。

    每个人都很忙,作为一个女人也很忙。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为了家庭妥协,也开始考虑生小孩。然后,她又要花费心力为孩子准备房间,购置物品。所有这些都让她疲累,无力为继。

    “我该如何平衡孩子这件事和手头上的其他事呢?” 她曾这样问过自己。之后却顺势单方面隐退于职场的竞争中。她不再举起自己的手,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学习寻求提升,也不再主动表现谋求发展。她开始退缩。一步,一步,直到退无可退,便安于一隅。

    之后呢,九个月的怀胎,三个月的产假,六个月的调养期,然后是漫长的适应期。很多人在有孩子之后,就如同完成了人生所有的大事般,变得疏于打理,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等她完全清醒时,世界早就不一样了。那时她得过且过,因为过于安逸而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残酷,因为太多的借口而放弃了自我的要求,因为妥协的惯性而丧失了心灵的立场。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小姨回来报告,哪个同事获得外派的机会了,哪个同事又升职了,哪个同事被高薪挖走了……我以为她会受到激励,重拾斗志,夺回自己的一席之地,毕竟,最初她也是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可是,这时不时的刺激不但没有让她有所觉悟,反而让她变得麻木消沉。

    “我本应该紧踩油门往前冲的。”学习永远不能结束,你必须同社会的进化同步。因为没有人会等你。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应该对人生有一定的理解。然而太多四十岁的人,却出现了中年危机,惶惶不可终日。事业、家庭全都一塌糊涂,婚姻危机、职场危机层出不穷,就像一幕幕永不落幕的大戏轮番上演。对前途的忧虑,对婚姻的敷衍,对健康的无能为力,对工作的力不从心,以及赡养父母小孩的压力,都让人不得喘息。临近四十,就像面对即将落下的铡刀,悬于头顶,不知何时就要了你的命。

    就像小姨,在工作中,前有领导一个个压下来的任务,后有不断追赶的新兵,周围还聚满了众多等着看笑话的人,她渐渐变得固执己见,难以控制情绪。事业之外,她的生活也不顺利,甚至有所怨恨,觉得家庭拖累了自己,老公不够体贴,孩子又不够听话。她经历了一场自我认知和定位的煎熬,就如同某个深陷宫斗剧中的悲情角色,为了过去懊恼,为了现在忧虑。

    也许真的只有事情坏到一定程度,人才会主动寻求改变;也许真的只有被逼入绝境,人才会积极奋起突围。

    我们只能试着同自己和解,开始认识自我,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处境。我们每一个人都独自出生,独自死去,也要独自面对中年。

    小姨除了寻求专业的帮助外,开始同那个刚入职场的女孩对话,去发现自己当初的梦想和希望。

    在调整到一个积极的状态之后,她不再对自己苛求,也不再对先生和孩子苛求,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她发现,原来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并没有那么重,所谓的压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生活的秩序开始恢复,小姨贪婪地吸收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毕竟,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权利和义务追求自我的发展。

    当然,改变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和真实的付出,因为心灵的成长需要时间。但是,小姨开始从同事、家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并且获得升职的机会。她开始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事情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闭上眼睛就能看到自己之后几十年的样子,变为踏入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未来,小姨说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用力地让自己去跳出条框限制的人生,让自己去倾听并遵从内心的渴望,让自己去寻找那些价值观里有限却珍贵的合理解释,劝说自己信服并为此前行。

    也许我们都会在职场和生活中走失,然而出走不是目的,只为归来后更好地面对生活。长久的停滞只会让情绪起伏跌宕,只有在路上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让我们安稳的,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一颗永远充满力量的心。

    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很多时候,真的努力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这是一段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旅程,最初艰难,渐渐地,路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终会看到人生新的妙境:我们终于认识到,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毕竟,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自己生活。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同他们一起行动

    人们常说:“要看一个人怎么样,只要看看他与什么人交往,看看他的朋友都是怎样的人就可以了。”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圈子不仅影响到他的视野和眼界,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这个人的处事风格和思维方式。

    拿我自己来说,圈子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职场生涯的发展,我的很多朋友都是由工作伙伴转换而来,甚至我上一次的职场机会也来自于圈内朋友的引荐。

    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圈子,最好可以彼此学习,汲取超过自身的营养。

    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朋友”应该与世俗无关,它应该是摈弃了功利、物质、背景等等之类附加物的单纯存在,应该是浮萍般的心灵的归宿之所,应该是洗涤满身疲惫的休憩之湾。我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也无意将情谊视为交易,在这布满陷阱的世界,本就应该有一处可以让我们全身心交付的地方,除了家人、爱人,也只有朋友可以做到了吧。

    然而,圈子并不等同于朋友。它多了一份实用性,少了一份推心置腹。我们本能地希望从自己所处的工作圈子、专业圈子、业余圈子中有所得,有所成长。人们总是有一种投身更强团体的倾向。因为圈子能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既与金钱物质无关,也与情感慰藉无关,甚至不是某种具体的帮助支援,它给予我们的要深刻和宝贵得多:一种全新的可能,一个发现的机会。

    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思考方式总会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就如我所在的某个女性圈子,她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更令人赞叹的是,她们拥有比年轻人更加丰富多姿的生活,她们拥有比你能想象的更多的热爱。如果把人的素质和价值比作一个圆圈,圆圈越大,能接触到的范围也就越大。当我加入一个比我更强的圈子时,我便可以通过圈子中的人看到更多,听到更多,经历更多。这种可能性只是想想就令人欢欣鼓舞,更不用说它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实质影响了。

    毕竟,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庸或者跟自己差不多水平的环境里时,我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对比而安于现状,觉得自己过得也还不错,便容易不思进取。一旦我们真真切切的认识一些传奇人物,就是那种只能从别人口中听到甚至只能在电视上、书本里看到的人时,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动,从而彻底地改变我们对自我和周遭事物的定义:原来传奇并不是少数,原来传奇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原来传奇也是从一个普通人起步。这时,我们会获得一种很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开始反思,驱使我们采取行动。

    从小到大,我一直活在对天才的盲目崇拜里,我觉得他们都有超能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我拼了命也摸不到边缘的成就。他们高高在上,是我一个不可企及的梦。因为太过遥远,便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更不会产生任何“榜样的力量”。

    但是事情在某一天发生了变化。因为,我真正的认识了一些天才。我的一个师姐参加电视的脱口秀节目,并且几度登上微博热门;我的一个同学最近刚刚获得一个学术奖项,成为圈内议论的焦点;我的一个学弟还未毕业已经靠炒股起家身家过百万;而我认识的某位文学界大神甚至比我还小两岁……

    原来,我的身边并不缺乏天才,只是被我轻易忽视了。

    当我真正深入这些“天才”的实际生活,剥去被人们渲染的层层神秘外衣,我才发现,那些令人钦羡不已的天赋,其实没有多少是完完全全的与生俱来的。就我认识的这些卓越人士来说,他们的确天资更加聪颖一些,但是他们接受的一流教育和家世熏陶同样功不可没,或者是迫于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他们都在自身领域花了漫长且高强度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我们只看得到天才的光环,却看不到他们为了撑其王冠所付出的心血。就像师姐为做好每一期主题,连续的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期间还要不断地自我推翻和重建,自己跟自己作战,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就像同学在父母的要求下,在众人玩耍狂欢之时,却要与那些原版大部头为伍,同时独自承担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天才的能力超出我们想象,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同天才交往的好处就在于,我能够发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什么,居然真的有人可以这样,而他就在我的眼前?他们从天上落入凡间,让我觉得自己也是有希望的,让我能够真正接触到成功的路径,并吸取有益的经验。这些天才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成为我的榜样的。

    当然,榜样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成为同他一样的人,而在于鼓舞我们像他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为什么同样是人,有人却可以对自己苛刻到这个份上?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当奇迹就在身边上演,并且是在对方并不比自己掌握多少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发生时,人内心的求胜之火会被彻底点燃,并推动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已经尽力了?”原来,我根本没有资格说这句话,更没有权利谈放弃。

    一颗在封闭盒子里的种子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心打开,对世界保持开放的姿态,结识优秀的人,接触聪明的大脑,因为这会给我们一种动力。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们就像驴子前的红萝卜,诱惑我们向他们靠近,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所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同他们一样行动。

    找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点

    因为长期坐着面对电脑,一段时间,我腰肌劳损严重,甚至连腰都直不起来,苦不堪言。而同事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也都有这样那样的身体问题。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无暇善待自己、珍惜自己。我们可以因为一时忙碌忘了吃饭,可以因为太过疲劳而头晕眼花,我们可以因为无所谓拖着小病不管,可以因为不在意而错过家人精心准备的晚餐……

    人们忙着赚钱,忙着养家,忙着买房买车,却忙得没有时间关心家人,忙得没有时间享受房子和车子。交流只为目的,吃饭只为饱腹,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我们前行,时刻提醒自己:效率!效率!

    休假在家的这半个月,则是另一种生活状态。我不用操心第二天的工作,也不用准备明天的考试。每天陪父母吃饭散步,逗逗趣,乐一乐,欢声笑语充斥家中每一个角落。

    每次晚上出去和同学小聚,爸爸都会发来短信问我在哪儿,尔后在我要回家的时候骑车出现在路口,再像小时放学一般载我回去;不小心被刀割破了手指,妈妈却一副慌张的神情,小心翼翼地为我擦了碘酒,甚至恨不得带了我去医院观察处理……

    如此细腻而真切的关怀又如何不让我为之动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