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你,不要让自己死于一事无成-你能做成任何事,如果愿意付出一切的话(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有的回报都始于付出

    好友小夏在去年夏天宣布出国深造的计划,虽然在职场被委以重任,但要想进一步发展并转到核心岗位,她必须要在学历和专业上加强。

    只是现实不容乐观,不论是时间、精力还是脑力都不足以支持她在半年内完成托福和GRE考试。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我们早已将这件事抛之脑后。然而,就在年前,她告诉我,已经通过考试,成绩很好,申请学校的事情交给了中介,应该问题不大。小夏的声音兴奋而愉悦,一点都想不到她之前狼狈的样子了。

    她坚持下来了,然后成功了。

    在过去的半年,白天她实在挤不出来时间复习准备,只能在夜里10点以后,工作完成,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看书。我也想劝她好好保重身体,却不知如何开口,因为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倔强的人,为了达成目标在所不惜。

    果然,她反过来安慰我:“你也知道我晚上经常失眠,只能听超快语速的BBC新闻催眠,却依旧睁着眼睛等天亮。把失眠的时间用来学习,说起来我倒是赚了呢!”

    是啊,别人再怎么叮嘱又怎样,努力时的“不要太累”和伤心时的“不要哭泣”一样匮乏无力。生活说到底是每个人自己的,别人再怎么关心,也无法代替自己实现自己的念想。

    没有什么得到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小夏在同龄人中非常优秀,这是她的努力换来的。

    在一个人住的这几年,日子充满挑战,她只能一个人硬生生撑着,渐渐地,甚至学会了如何苦中作乐。因为房子是租的,有时遇到不讲理的房东不得不匆忙搬家,一阵兵荒马乱之后,找一家陌生的旅馆暂住。独自从宜家拖回一件件或大或小的家具再组装布置;独自面对电路突然坏掉的窘境,习惯在家里常备电池、手电筒和蜡烛火柴;独自在每次出差搬家时,扛起10公斤的行李箱,走过六层楼梯;独自处理突如其来的生病和坏情绪,让自己再次康复。独自做着一切事,解决所有的问题,让日子继续过下去。

    作为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她经常伴着月光下班,连司机都惊讶地问她:“你是刚刚下班吗?”也曾在凌晨起床,匆匆忙忙在24小时便利店里买一袋牛奶和一个面包,只为赶最早的航班;还曾在南方的炎炎烈日下,踩着8厘米的高跟鞋奔跑,只为将一份合同准时送到客户手中。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来不及确定她身在何处,因为她一直在路上奔波,快速地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

    哭过也怨过,可这路是自己选的。

    遇到困难别人总会问:“你准备怎么办?”

    她总是笑笑说:“还好吧,已经习惯了。”

    略显心酸和无奈,却又格外勇敢和强大。我们总要接受选择背后的喜与悲,以及命运的种种给予。所幸,我们还有权力选择下一秒的走向,以及决定以何种形式充实生活。只是有的人会寻欢作乐,有的人却精益求精,有些看上去轻松容易,有些看上去却沉重艰辛。放纵,或者努力,谁都无法预知岁月是否会让我们得偿所愿。

    但对小夏,以及和她一样,愿意拥抱挑战之后的成长的人来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再委屈,不再抱怨,反而乐在其中,因为她把别人眼中的困难当做了达成向往的捷径,以及自己最好的证明。

    幸运之神只会眷顾愿意为之努力的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一样东西,就必须让宇宙感受到我们的心意,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为此贡献一切。

    “我真的不想在往后的岁月里还要为一分钱劳心劳力,还要为一个机会焦头烂额,还要为别人的一点施舍尊严扫地。我懂得我付出之后会收获怎样的生活,便不会放任自己在该折腾的时候沉寂。”她如此解释。

    大家都一样,不过是想在自己还有决定权的时候,选择拼尽全力向前冲刺,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一些;选择不顾一切全力以赴,让自己更有力量一些。这样才能在自己需要休息的时候不必有后顾之忧,在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不必瞻前顾后。

    说得现实一点,现在的我们根本没有资格休息,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我们必须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资本。

    所有的回报都始于付出。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比其他人厉害得多,一定是她付出的更多。其实命运早已剧透,给了我们精彩一生的提示,只是很少有人真的看懂,醒悟之时往往为时已晚:未来藏在过去里,也藏在现在,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握现在,也就遇见了未来。

    我们未尝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却始终缺乏一以贯之的执行力,我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会让自己落于人后,却习惯自我安慰;我们明白做什么会让往后的自己后悔,却一再自欺欺人。

    年轻人,还是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我们都还年轻,不论是躯体还是精神。多一些摔打,多一些勇气,有骨气一点,不要在乎太多。如果你想,就去做。

    成为一个“没有借口小姐或先生”,敢于付出。至于外界的阻挠、内心的喧嚣、一时的软弱或冲动,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不管你此刻对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信心,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真的开始行动,有没有拼尽全力,有没有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并且做到了自己现在所能做的最好,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就像那句老生常谈:“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只要一个人习惯了凡事做到最好,坐吃等死反而无法容忍。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从小事做起,吃点亏,受点苦,但保持内心的喜悦,我们会有新的觉悟。

    “不可能”不应该成为我们做不做一件事的理由,做没做才是我们实现自我的最大底气。就像拿破仑说的:“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还这么年轻,理应无所畏惧啊!

    你能做成任何事,只要你足够专注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既没有180的IQ,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天赋才华,只是同一项任务,我会领会得更准确一些,也会完成得更高效一些。这给很多人造成我聪明的错觉,其实,诀窍只有两个字:专注。

    如果完全投入,我几乎对外界的干扰没有反应。室友曾经在我看书时,叫我一起吃饭,因为我没有理睬而有所不满,最后却发现我根本就不知道她叫过我。

    大多数情况下,专注是有益的。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情绪会更加稳定,敏捷度会大大提高。甚至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环境的变化、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以效率极高的方式完成往往是创造性的工作。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次辩论、一场演讲,或者一个考试,在上场之前焦虑得要死,可一旦全部心思都在这件事本身,反而会忘记紧张。因为专注,人们的注意力被聚焦在一个点上,其他都会被屏蔽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担忧、焦虑等等都会暂时消失。

    细数那些我们认识或者知道的优秀人物,至少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都是极其专注的。据说3D游戏之父卡马克可以在任何充满噪音和干扰的环境下保持高效工作。曾有人为了一探究竟,在公司里放起A片,只有他一人充耳不闻,因为他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件事,他的大脑正在自己的世界里急速运转。

    对于脑力工作者,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是人人都想拥有的圣杯,它让拥有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而无法专注的人,只能徒劳地看着时间流逝,却无法把握一分一秒。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能做成任何事,如果你愿意付出一切的话。”说到底,一切都是时间而已。设想一下,人们的生命无穷,可以把无限的时间全部用在一件事上,那么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哪怕那些看起来多么不可能,或者牵扯了多么复杂而庞大的阻碍的事,也总会有完成的时刻。

    大多数人的智力并无明显差别,只要给予他足够长的时间,都能取得一些不凡的成绩。事情的难度在于人的一生有限,处于最佳思考和工作期的时间更短,怎么办?我们需要的是专注、专注、再专注!

    它不是一个人在一件事上耗费多少时间,而是在做任何事时都百分之百地付出。如此一来,少了很多干扰和分心,效率会大大提高,这个人的时间相对其他整天围着生活琐事的人多多了。

    可是,专注并不容易。我们不仅需要摈除外界任何风吹草动的干扰,同时还要屏蔽下意识的胡思乱想。

    人们常常在苦恼,精神涣散该怎么办?无法投入该怎么办?层出不穷的外部干扰、突如其来的古怪念头、以及无法隔绝的种种刺激,让人疲于应对,哪里还有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些什么。

    眼睛只会看到那些心灵能够理解并且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却没往心里去。因为它要求我们用眼用心还得用脑,这么麻烦,偷懒是理所当然。

    比如在“找差别”的游戏中,两张有几处细微差别、但看起来一样的图片,由你找出其中的不同。除非一个人注意力完全集中,要想找出所有的差别并不那么容易。细节发生了变化,人们却没有发现,因为他的注意力在别的事情上。

    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减少环境中的内外干扰。比如找一个安静的房间,给自己留出一段独处的时间,同时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可以搞定的有趣的任务来做,我们会比较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

    当然,我们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做一些能够提高专注力的练习,即使只是每天几分钟、持续一个月,也会有明显的效果。就像我之前参加过的一个记忆力训练,受训者盯着一个大大的圆圈,直到它在你的视线中汇成一个集中的点,当你经过反复持续的练习,终于能够轻松做到时,再去阅读,你会发现自己即使不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至少也能将短时记忆的速度提高50%以上。它的诀窍就是通过强制的方式锻炼你的精神集中力,帮助你养成专注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力。

    哪怕我们不得不处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专注也是可控的。一方面,行动前先对可能遇到的情况做充分估计和准备,这样当问题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因为措手不及而焦头烂额,打断本来的思路。另一方面,利用“关键词”,比如“专注”“不要看”等等,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钻了空子,关键词要足够突出,最好将它放在一旦分神就能看到的地方,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做出积极的反应。

    同时,找到让自己充满激情完全投入的那件事,它能帮助我们将有限的意志力资源用在真正热爱和重要的事情上,避免浪费在无足轻重的繁琐之中,同时帮助我们从充满噪音的世界中暂时解脱出来。

    记得,只有真正的热情,才可能达到全神贯注,只有全神贯注,才可能激发潜能,并转化为自己的实力,成全自己生活的意义。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菲尔普斯小时候无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但在游泳时,他却能安静并专注起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选择一个专业性职业时,一定要谨慎考虑。“术业有专攻”,任何事只有真的投入了,才能有所成就。与其将所有的心力花费在弥补不足上,企图成为一个“全能圣人”,不如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天赋发掘和开发上,同样能够获得愉悦而有价值的一生。

    然而,专注同时意味着牺牲。就像写作时,为了保持灵感的持续性,我会拒绝所有的家庭聚会、朋友邀约,把自己置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关上门,切断所有通讯工具。一旦开启专注模式,我们便只想着手头这件事,其他的一切只想速战速决,就会忽略很多东西,友谊、爱情……这就是硬币的另外一面。

    人就是这样的混合体,既无法放弃自我,又无法抛弃所处的社会;既追求自我的提升和实现,又渴望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因此,只有两者达到共鸣,获得同步,才能更快乐。

    忙不忙碌并不重要,关键是成效

    外出培训期间,出现一个现象:每当会议结束,处理好工作的任务,我会空出大把大把的时间。面对这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在公司办公时,时间总是不够用,加班是常态,还要带不少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处理。难道真的是任务量有所不同吗?还是一天的时间变多了?

    我对比了工作日志,即使出差我需要处理的事依然没有变少,反而因为培训用于办公的时间变少了。仔细回想在办公室的一天,我恍然大悟,现在2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在公司时往往要花费1个小时。其中,我会上洗手间、喝水、聊天,处理一些临时性的事务。我面临的干扰太多。

    但是,我又无法对这些干扰视而不见,因为我不能坦然面对工作完成之后的空闲时间。在众人都是忙忙碌碌的景象之下,我又如何能够没有任何内疚和负罪感的去闲着?

    我早已认定这种观念:无所事事是不道德的。就像上学考试,哪怕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也习惯洋洋洒洒地把那片空白填满,妄图让阅卷老师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至少给个辛苦分。如今工作了,哪怕是营造一种“忙,忙,忙”的假象,我也无法静静体会有序工作的美感,也无法好好享受自己专属时间的馈赠。

    我也曾立志于成为一个工作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才能理直气壮地面对任何一个质疑和内心的不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