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1-中国古代的“健身操”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很注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更不乏华佗、孙思邈等众多医圣和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医学经典,古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利用,从而为我们创造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最早的健身图

    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发现,给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了一个个惊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桩桩疑案,在这些疑案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号墓出土的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这幅画所绘的既不是山水,也不是花卉。绘者在05平方米的画面上,用红、蓝、棕、黑等颜色分四排描绘了44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穿着各异,有的穿短衣短裤,有的穿长袍,有的光背,有的人徒手,还有的人手持器械。这些人都是用工笔彩绘在绢帛上的,每个人都摆着不同的运动姿势。图画本来没有标题,但从人物的运动姿势和所标文字内容来推测,这很可能是古代的《导引图》。这幅图成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

    古代的导引,是指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健身方法。体育健身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在与疾病和衰老的不断斗争中,创造出各种导引术,通过人的躯体与呼吸运动,达到强健身体,防治病患的目的,那么导引是怎样起源的呢?对此有一段传说,相传在唐尧时代,由于水道堵塞,人们心气郁闷,筋骨淤塞,尧于是教大家跳舞来宣导气血筋骨。这段传说能够说明,古代的导引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很可能来源于舞蹈。

    “导引”的原理

    “导引”为什么能够防治疾病,这又是根据什么理论?用一句简单的古语来做解释很恰当,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属于肢体部位的疾病通过肢体运动来防治,关涉内脏部位的疾病就用导引和呼吸法,局部活动不便的就进行按摩。有关“导引”的古代传说非常多,史书也记载了很多神仙之类的导引术。彭祖传说中的导引法说:导引可除百病,延年益寿。彭祖是殷大夫,传说他经历商周等很多代,活了700余岁。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也能告诉人们,适当的运动可以使人健康和长寿。汉代张良多病,就曾导引辟谷,辟谷就是不吃粮食。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描述运动姿态,有伸展、曲膝、体侧、腹背、转体、全身跳跃、舞蹈等肢体运动;还有呼吸运动和使用棒棍、沙袋、盘碟、球类的器械运动,例如书中有一幅“以丈(杖)通阴阳”的图,画的是一个穿裙子的妇女,手执木棍,弯腰下俯,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这样来促使人体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也就能“调和阴阳”。第二类主要是说明这些运动摹仿哪一类动物,如鹞背、龙登、猿呼、熊经、猕猴喧闹等等。像“熊经”,画的是一个男子穿长袍,模仿笨熊爬树;还有的画是画一个男子,赤背,穿短裤,弯腰向前,两手支地两腿紧靠,头向前伸,两眼正视前方,仿佛小鸟舒展身体呼吸空气。第三类说明每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如引聋、引项、引热、引积等等。“引”就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

    古代的运动医疗

    汉代非常重视运动医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养生方》竹简中《十问》一章,记载着黄帝还有古代帝王与医家的对话,并且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对于养生、服食、呼吸、吐纳,及房中事等方面所谈论的医学理论。简文中具体谈到了“精”、“气”和“神气之道”,还有如何吐故纳新,讲述气候变化和有关保健方面的道理。墓中还出土了医书中的《却谷食气》,是西汉早期抄写的行气导引专论。文中叙述了行气导引方法和四时食气宜忌,同时提出随年龄的增长,要逐渐增加练功的次数,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983年底~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了竹简《引书》,书中文字详细讲述了导引的各个动作和疗病的方法,表现了导引术与医学理论的结合。《引书》中的一些内容与《导引图》有很大的关联,二者一为图谱,一为文字说明,相辅相成。而史书记载华佗创编的模仿五种动物活动的《五禽戏》,也是一套保健医疗体操。史籍记载,华佗的弟子吴普坚持操练五禽戏,90多岁时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好。而身体有病时,也可以操练五禽戏而治愈。五禽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后世导引养生术的发展,同时对后来一些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