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1-汉代灯具的环保意识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灯具,不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据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陶器和青铜已广泛使用,至汉代青铜进入鼎盛,由于社会等级差别和贫富分化,青铜灯使用环境多为宫殿建筑和贵族宅第,因而青铜成为这一时期灯具设计主流。

    词风哀怨缠绵的北宋词人晏几道曾有这样的词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对于诗句中的“银釭:”,后人百思不得其解。《康熙字典》甚至说釭不是灯,是由于诗人们的误用。其实釭灯是汉代人独创的一种灯具,真正体现了汉代人的环保意识。

    然而釭灯是怎样的一种造型,汉代人又是怎样通过这种釭灯的设计来体现他们的环保意识的呢?其环保功能是否能给现代人以启示呢?

    长信宫灯

    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窦绾墓出土了一件后来享誉全球的长信宫灯。该灯通高48厘米,外形作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高举右臂,袖口形成灯的顶部。左手执灯座,灯座上部插有灯盘,中心有1支钉,边缘有凹槽一周,由两片屏板构成的灯罩就镶嵌于凹槽中。灯座、灯盘、灯罩屏板和宫女的右臂及衣角等处雕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等字,表明此灯最初属于阳信夷侯刘揭家中所有,刘揭因罪遭到废黜后被没收家产,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长信宫是皇太后窦漪居住的地方,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因此此灯很可能是窦太后送给窦绾使用的。这件长信宫灯的设计十分精巧。从装饰艺术看,此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生活中的宫女执灯的神情和姿态,灯的烟管、灯座和灯体合理地利用人体的不同部位,造型和姿态的处理恰如其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整座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节亮度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烟炱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炱附着于模型的体腔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体底部大孔可以弥补作为单管烟灯空气环流不好的缺陷,对气压可以起到调节作用。这种集艺术造型与环保功能于一体的灯具,让人着实惊叹古人的智慧?

    雁鱼铜灯

    除了人物造型的釭灯外,汉代出土较多的是动物造型的釭灯。山西博物院所藏的雁鱼铜灯长345厘米,高53厘米,整体做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造型,当这只体态优美的鸿雁以静物的形式出现在你眼前,你是否会想到那是一盏早在2000多年前由西汉的先民制作出来的呢?由雁颈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的水禽衔鱼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商和西周的玉雕以及东汉石刻画像中也有这一题材。水禽的种类包括鹳、鹤、鹭和鹭鸶。此外,还有辟邪衔鱼和飞仙衔鱼的画面。它们为什么都要衔鱼呢?大概与当时人们把鱼视做吉祥之物的缘故有关吧。汉代雁鱼灯,除山西朔县的这件外,还有另外两件,一件出土于陕西神木塔材,一件出土于山西襄汾。三件雁鱼灯形制极为相似,只是灯身纹饰繁简有所差异,可见当时人们特别喜爱水禽衔鱼这一造型。另外,山西朔县在秦汉时期为雁门郡马邑县,是当时北方的军事重镇,遥控长城,外连大漠。秦末汉初,马邑地处北疆,经常遭受匈奴和叛将的骚扰。西汉武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汉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马邑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地百姓除了遭受杀掠,还要担负繁重的战时经济和苟捐杂税,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在这种战乱纷争的年代,工匠们却设计制作出了如此精美、实用的艺术品,或许这发掘出来的彩绘雁鱼铜灯寄寓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然而,这件彩绘雁鱼铜灯的价值尚不止于此,其巧妙合理的构思设计更是让人叹服。修长的雁劲,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身两侧雕琢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背部开口,接一带柄灯盘。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其上部插入鱼腹的开口,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同汉代所有的釭灯一样,该灯灯盘、灯罩可任意转动和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起到挡风的作用,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并相通,可纳烟尘保持室内清洁,各部分可拆卸清洗,堪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釭灯大多出土于中原和北方,但在更为偏远的古代南部蛮夷之地也有惊人的发现。1971年考古学家们在广西合浦望牛岭发现了一座结构严谨复杂、墓室宽敞宏大的西汉晚期木椁墓。在广西发现规模如此庞大的大墓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墓穴的主人必定是当地郡县的官吏或豪强。墓中有大量颇具特色的随葬品,其中一对雌雄凤形铜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对雌雄凤形灯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头顶花冠的凤鸟伸颈回首,嘴衔喇叭形灯罩。整体造型优美自然。灯罩上还饰有一只瑞兽回首后顾。凤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瑞鸟,是天下安定的象征,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家器物上多冠以凤鸟的造型或图案,而且图案多出现在皇家女眷使用的器物上。如凤车、凤邸、凤纸、凤盖、凤驾、凤辇等,百姓是不能僭用的。随着历史的演进,民间也渐渐出现了饰有凤鸟的器物。而汉代尤其是西汉宣帝和东汉章帝执政期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凤鸟的传说。朝廷如此宣扬凤鸟无非是想掩饰战乱频繁的时代景象,营造出天下太平、百姓安定的虚假繁荣。因此,以凤鸟的形象来铸造灯具,是当时流行的社会风尚。这对雌雄凤形灯的巧妙构思设计一如其他的汉代铜灯,凤的颈部是用两个套管衔接的,可以拆卸下来清洗。灯罩与颈部及身体相通,同时,灯罩可以通过手柄的转动来调节位置,从而满足使用者对光线亮度的要求以及保持室内的清洁。制作精巧的凤形铜灯造型庄重美观,表明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该地设立郡县后,开始加强与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使当地的铜器在器形、花纹、镀金、镂刻等工艺方面,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而且这种具有环保功能、造型优美的釭灯已经在汉代各地区广为流行。

    釭灯不但在汉朝广为流行,在南北朝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熟知,经常在诗文中被提到,并被冠以“金釭”、“兰釭”的美名。到了唐代,这类名称还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而且从文献所记载的与釭灯相类似的“息烟灯”看,唐代人可能曾经使用,或者至少还知道这种类型的灯。遗憾的是,这种体现古代中国人环保意识的灯具,在宋代就已经不为人所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