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1-孔子墓墓名的由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政学说的推行者,在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我们看一看后人是怎样安置这位圣贤的英魂。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盼子心切的孔纥曾在尼丘山祈祷求子,孔子的父亲孔纥老年得子,分外高兴。据说出生后的孔子相貌很奇特,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所以孔纥以为神灵降福于孔家,便给儿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以谢神灵。

    孔丘的降生给孔家带来了喜庆吉祥之气,但丝毫也未冲淡孔家门前冷清的景象。孔丘的父亲64岁时才娶到颜征在为妻,当时的颜征在只有17岁,老夫少妻,在当时是不符合礼节的。但谁能料到,数十年之后,孔丘成为闻名天下的显赫人物;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孔府因孔丘的诞生而成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孔林也因为是孔丘的墓地而成为千万人祭祀和瞻仰的圣地,成为一处淳朴自然而又充满诗意的名胜。孔子曾经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墓地如果称陵完全是有资格的,为何却将其称为“孔林”呢?

    丧葬仪式的创生

    人死后的处理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后来逐渐成了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存在丧葬仪式,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除了随意掩埋的,大多都是听之自朽,既不封土,也不植树。直到春秋晚期,才出现了坟丘形式的墓葬。相传孔子3岁时,父亲病故,葬在防山上。母亲担心孔子前往祭拜会影响学习,所以没有告诉他父亲葬在何处。直到孔子17岁时,母亲病故,孔子才从邻居那里知道了父亲的葬处。为了便于祭祀父母,孔子便将父母合葬在一起,并筑起坟丘。孔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父母的墓上封土为坟的人。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随着葬礼观念的加强及高台夯土技术的发展,在墓坑上堆筑的高大陵体已遍及中原。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的年代。孔子的一生流离失所、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仁政学说劝服那些雄心勃勃的诸侯,化干戈为玉帛,结果事事不如意,到处碰壁。救国平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他只能在68岁高龄时回到阔别14年的家乡,潜心整理古代的典籍并记录下当地的历史。尽管孔子的仁政学说在当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他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这些青年一生追随孔子,虽经常困厄于穷途,却依然日日弦歌不断。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后,鲁国举国上下哀悼,当政的鲁哀公亲自撰写了悼文,抱怨苍天为何如此不公,为什么不让这个老人留在他的身边?抛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忍受着巨大的愧疚。但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认为鲁哀公在孔子生前并未重用过他,死后追述孔子的德行是不合礼节的。孔子的弟子们遵循一种古老的礼制,从四面八方持奇术异树来到老师的墓地,将它们栽种在坟冢的周围,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孔林。

    孔林的开成

    奇怪的是孔子死后,据说仍是葬而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也许是担心天长日久找不到老师的墓地,故而不约而同携带着树种来到孔子墓地,围绕着墓地种植树木,作为老师墓地的标志。与此同时,不少弟子还为老师守墓。比如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之一子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富商,他在老师墓前盖了一座茅屋,为老师守墓6年。这些弟子守墓时,年年植树。现在的孔子墓地东边,有一处被称为“楷亭”的凉亭建筑,亭内石碑上刻有“子贡手植楷”字样。相传在孔子死后,子贡将一棵楷树苗种植在老师的墓旁,后来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清康熙年间被雷火焚烧,后人便将这棵楷树的枯干图像刻在石上,筑亭纪念孔子弟子们用植树的方式来表达对恩师思念之情的这一行为。

    子贡为老师守墓6年,他痛哭着辞别孔子墓的当时,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老师会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坚持守墓和栽种楷树的初衷,除了寄托对老师的哀思外,恐怕也是担心有朝一日,他不远千里来悼念老师时,却找不到老师的墓地而无处祭奠。的确,在孔子去世之后的几百年里,他一直是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直到东汉桓帝时,朝廷才以官方名义修筑了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地赐给墓田进行重修和扩建,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的孔林。孔子的墓地上也垒起了马背形的封土,被称为“马鬣封”,这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孔子的弟子们用植树的方式寄予自己对恩师的思念,这才使我们后人能知道这位古代圣人的葬身之地。孔子在丛林环绕中长眠了2400余年,孔子墓不称孔陵而称孔林,恰当地把孔子同那些功业傲天下的帝王们区分了开来,因为他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圣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