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1-“金缕玉衣”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希望长生不老、灵魂永存是古代皇帝梦寐以求的事,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长生不老药、喝甘露、吃炼丹丸等。由于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长生不老,所以他们将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死后的裹尸衣上,这就出现了汉代特有的玉衣。玉衣是什么样的呢?它是如何制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尸体不腐呢?

    汉朝时的“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专用的一种殓服,史书上称“玉匣”、“玉柙”,但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的墓。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散落着许多小玉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了2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玉衣的真面目,从而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复原后的这2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刘胜穿的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

    “金缕玉衣”的雏形

    玉衣早期是什么样的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金缕玉衣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是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汉武帝以前的诸侯王墓中尚未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但出土有金缕玉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目前发现的汉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死者身份的不同。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但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庶兄,按规定他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使用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研究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身为诸侯王的刘胜都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书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让玉衣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因为对此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证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玉衣的用途

    那么,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

    “金缕玉衣”的制作之谜

    如此精美的玉衣,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这让今天的人们疑惑不解。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每一片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流程之繁难、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1件玉衣,约需1名玉工至少10余年的努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