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集-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鼓舞和启迪。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后来写文章用的一个笔名。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小康人家。祖父周福清那时正在北京做官,父亲周吉是个秀才。童年时家里雇了一个被他称为“长妈妈”的保姆专门照料他的生活。五岁开始读书,对书特别感兴趣,文盲长妈妈帮他访寻到一部插图本《山海经》,这是他“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也有使少年鲁迅十分反感的书,那就是十一岁时得到的《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用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来宣扬封建孝道的书。这些孝子的“孝行”,其实大都是不近人情的荒诞行为。鲁迅完全不能相信鲤鱼会自动穿越冰层投入孝子的怀中。贫困的郭巨为了供养母亲就活埋儿子的残忍行为,更使少年鲁迅产生了一种恐怖的感觉。他想: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亲母亲为柴米发愁,祖母又老了,倘使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三十多年以后,他回忆童年生活,还专门写了一篇《二十四孝图》来表示对这书的憎恶。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那里靠海近,鲁迅小时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去。《社戏》写的正是当年到外婆家同乡下小朋友一道划船、看戏、煮罗汉豆的情景。

    1892年春天,鲁迅被送进三味书屋去读书。在这里断断续续好几年,从《论语》、《孟子》到《周礼》、《尔雅》,他几乎读遍了十三经。在同龄人当中,他可算是读书很多的一个。

    这种平静的童年生活维持了十三年。1893年秋天,周家突降滔天大祸,平静的富裕生活突然结束了。大祸是祖父闯下的,他和几个亲戚朋友凑了一笔巨款,用来贿赂浙江的主考官,为自己儿子及周家子弟乡试打通关节。此事败露以后,判周福清“斩监侯,秋后处决”。虽然最后没有问斩,但周福清在杭州监狱里关了七年,到1901年才放了出来。从此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骤然败落了。这期间鲁迅随母亲到外婆家避难,也很遭了些势力的白眼。后来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是祸不单行,不久,父亲的病又重起来。治病要钱,关在杭州狱中的祖父也要用钱。卖掉田地不够,就把比较值钱的东西送进当铺去。父亲死了,家境更加艰难。鲁迅已经是十六七岁的人了,该考虑今后的生活道路了。正好有一位远房亲戚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教书,鲁迅就投奔他来到南京,茫然地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1898年,鲁迅到江南水师学堂机关科学习。比起功课来,鲁迅对那些宣传维新变法的新书刊更感兴趣。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书中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并开始对中外小说感兴趣。鲁迅不想在这所“乌烟瘴气”的学堂呆下去了,待一个学期完结,他考入了矿路学堂。1902年,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被作为官费留学生送往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及基础课。这期间东京是从事反满活动的中国革命志士常到的地方,鲁迅在这里见到过邹容、黄兴等著名人物。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发表《期巴达之魂》,激励同胞卫国御侮的决心。这是他文学活动的起点。爱国的激情使他拿起文学的笔来。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经常和他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一直到晚年,鲁迅依然在思考这些问题。在他去世前不久写的一封信中,比较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国民性,他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到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国民性,揭发中国国民性的缺点,目的完全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改善。

    1904年,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他最敬爱的老师是教骨科的藤野严九郎。这段学习生活,《藤野先生》中都有涉及。更大的刺激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上细菌学课放电影和幻灯的事。这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之后,鲁迅放弃了医学,走上文学家、思想家的战斗历程。

    鲁迅精神,最核心之处,在于他不屈不挠地外抗帝国侵略强权,为民族自尊自强而呼号;内反专制独裁,为民主解放而抗争。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批判的锋芒和战斗的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受到鼓舞和启迪。就象屈原和李白,千百年后,人们还在学习他们。

    对于鲁迅先生,有两种倾向要注意避免,其一是神化鲁迅,无限抬高拔高鲁迅;其二是贬损鲁迅,认为鲁迅已经过时了。所谓神化鲁迅,就是重犯现代造神运动和个人迷信的错误,把鲁迅说成全知全能、一切正确、战无不胜的神灵。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是人,不是神。我们要学的是人间鲁迅,是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有血有肉的鲁迅,不是被奉若神明的鲁迅。从这种态度出发去读鲁迅的作品,就会感到无比亲切,好象面对的是一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又好象是一位慈眉善目之间又带点严肃的慈父。

    所谓贬损鲁迅,这是当前要注意的一种相当不好的倾向。有人利用纠正神化鲁迅的不当之处,借机贬损鲁迅,说鲁迅偏激片面,唯我独尊,争当文坛领袖,还说什么鲁迅已经过时,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借助于抬高胡适来贬低鲁迅等等。我们说鲁迅是人不是神,当然不可能没有偏激之时。由于掌握信息的缺失,片面之处也会有的。所谓文坛领袖,那是众望所归,不是自封的,更是争不来的。胡适学贯中西,但受西方影响较深;态度平和,但有明显的倾向。胡适之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都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更熟悉鲁迅,对胡适有些不公正。翻过这一页历史,我们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拉一个打另一个;抬高一个,贬损另一个。他们二位,春兰秋菊,各有千秋,都应该得到历史的公正,都应该得到尊重。重新评价胡适,还胡适以历史的公正,不能成为贬损鲁迅的理由。

    鲁迅精神,最核心之处,在于他不屈不挠的外抗帝国侵略强权,为民族自尊自强而呼号;内反专制独裁,为民主解放而抗争。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