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经商课-理财要趁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犹太商人爱用一个比喻:没底的水桶去汲水,水并不会完全漏空,至少还可以剩下一些,用像那些积存滴水一样的方法来存钱,同样有望变成富翁。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忠告。

    很多人都会为自己收入低而抱怨,认为自己没希望成为富翁。一旦存在这种想法,假使一个人的收入很多,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富翁。因为他们根本没把小钱放在眼里,也不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

    都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而穷人常会穷大方,可是我们应该想到,如果他没有“吝啬”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成为富翁了。抱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得过且过之心,来对待自己的财富,是个人理财过程中最普遍的现象,也是导致有些人面临退休时,经济仍无法自立的主要原因。许多人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财富也会逐渐增长,但是当发现理财的重要性才开始想理财时,为时已晚了。

    很多年轻人总认为理财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钱人的事,到了老年再理财也不迟。其实,理财致富,与金钱的多少关系很小,而与时间长短的关系却相当大。人到了中年面临退休,手中有点闲钱,才想到要为自己退休后的经济来源做准备,却为时已晚。原因是时间不够长,无法让小钱变大钱,因为那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既然知道投资理财致富,需要投资在高报酬率的资产上,并经过漫长的时间作用,那么我们应该知道,除了充实投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进行及时的理财行动。理财活动应越早开始越好,并培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的耐心。

    巴菲特1996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定为美国第二大富豪,被公认为股票投资之神。他到目前为止已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这辈子的财富全部是从股市上赚来的。

    他11岁时开始投资股票,把自己和姐姐的一点儿小钱都投入股市。刚开始一直赔钱,他的姐姐也不理解他,而他表示要坚持三四年才会赚钱,结果姐姐把股票卖掉了,而他继续持有,最后验证了他的想法。巴菲特十几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那一段日子里,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只会玩游戏,但他却大量地阅读金融学书籍,这些使得他在股票市场上得心应手、如鱼得水,钱也越赚越多。在1954年,他集资并投资创办顾问公司。该公司资产增值30倍以上后,他解散公司,退还了合伙人的钱,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资上,最后巴菲特成为真正的金融大亨,曾稳坐美国首富多年。

    巴菲特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富,与他60年坚持的投资参与意识和从小就开始总结的宝贵经验是分不开的。

    年轻人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的斗志。商场如战场,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冒险性,年轻人应该是这一战场上的主力军。在西方,18岁的年轻人已开始自立,独立养活自己,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了。他们从年轻时起就逐步理财,到中年时已是市场主要的竞争对象。而在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仍然依赖父母,到中年时才开始学习理财,此时由于家庭、孩子的影响,精力已经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面临退休,手中有点儿钱又想为自己退休后的经济来源做准备,根本无力再让自己的钱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最后也只能碌碌无为。

    年轻就是财富,每个人都羡慕青春年华。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复利公式得出这样的结论。假如年轻时有1万元创业基金,10年后,1万元可变成200万元;而年老时同样的1万元,10年后只能成长为6万元甚至倒贴亏空,因此说青春年华是黄金时代,这句话一点儿也不过分。同样的,年轻也是理财最重要的本钱。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年轻就是财富。复利图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理财生涯规划:年轻时应致力于开源节流,并开始投资理财,因为年轻时省下的钱对年老时的财富贡献度极大。而时下年轻人所流行的观念是:在年轻时尽情享乐,待年长之后再开始投资理财也不迟。这是错误的理财观。多数年轻人总认为现在离退休还早,手头资金不多,根本用不着考虑投资理财,常因此错失早日理财的良机。正确的观念是:投资理财是年轻人的工作,而老年后的工作是如何善用财富。

    如果您已了解时间在理财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理财越早越好了。现实社会中,因年轻时注重享受而导致年老时贫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学习犹太人的理财观,那就是投资理财越早越好。

    犹太哲言

    理财活动应越早开始越好,并要培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的耐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