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年代,年轻时相信“医学救国”,曾东渡日本学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拯救民族的灵魂更为紧迫,于是弃医从文。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现在思想文化战线,成为文化新军的旗手。他在小说、杂文、散文等诸多领域都有崭新的建树,作品思想深邃,为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为了弘扬鲁迅的文化业绩,我国以培养青年作家为宗旨的文学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国作家协会设有以鲁迅命名的大型文学奖,而北京、上海、绍兴、广州等鲁迅生活过的城市也都设有纪念机构。
1904年,鲁迅(后排左一)在日本仙台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学合影
1.从小康到困顿(1881—1898)
1881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属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的周家,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无忧。13岁那年,祖父周福清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周凤仪被取消乡试资格,从此病倒,周家迅速由小康变为困顿。有4年多,鲁迅经常要到当铺去典当衣物首饰,替父亲买药。家境破落,使少年鲁迅开始体味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酷。
2.戎马书生(1898—1902)
1898年5月1日,18岁的鲁迅带着母亲筹集的8元川资,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他不愿走故乡破落户子弟从商或去做幕僚(官府文书之类)的老路,希望走出一条新路。同年5月7日,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科。不久,他感到该校“乌烟瘴气”,又于同年10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新设立的矿务铁路学堂,主修矿务。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自号“戎马书生”,体现出把读书和救国紧密结合的精神风貌。
3.浮槎东渡(1902—1909)
1909年,鲁迅和许寿裳在东京的合影
1902年初,鲁迅以优异成绩从矿物铁路学堂毕业,被派往日本留学,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科学知识。在这里,他经常跟友人讨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1904年6月,鲁迅申请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为替俄军做侦探被日军砍头,而围观的同胞却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决心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1906年3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从事文艺活动。
4.迎接光复(1909—1912)
1909年夏,因为家境困难,母亲和弟弟需要供养,鲁迅从日本返回中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讲授化学和生理卫生课,并兼任动植物课的日文翻译,1910年下半年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监学兼生理卫生课教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鲁迅组织武装讲演团宣传革命,稳定人心。同年冬,绍兴光复,鲁迅被绍兴军政分府任命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是年冬,他写成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这篇作品刻画了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到来时的种种丑态,开始显示出他卓越的讽刺才能。
5.从沉默到呐喊(1912—1926)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临时政府北迁,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攀折辛亥革命成果的封建军阀在“五色共和”旗下向革命势力猖狂进攻。在五四运动前夕的政治低气压下,鲁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痛苦,一度倾心于辑录、校勘古籍,研究佛学经典,搜集研究金石拓片。1918年5月,鲁迅应留日时期的老友钱玄同之约,在以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而闻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任教的部分聘书
(1)供职教育部
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主要职务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该科管辖范围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实际上是当时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鲁迅的主要贡献,是参与了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的筹建,以及参与绘制国徽图案、拟定注音符号、审查通俗小说、普及美育知识等项工作。在腐败不堪的北洋政府教育机构,鲁迅像一株亭亭净植、高标挺秀的莲蓬,屹立在污浊不堪的泥塘中。
(2)青年与导师
从1920年秋季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其中以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的时间最长。所授课程主要是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教学活动几乎占去了他的一半时间,他讲课极受欢迎。在北大,教室两人一排的座位常常挤坐着三四个人,有人站在门边、走道甚至坐在窗台旁听。鲁迅对学生“和蔼若朋友”,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经常接触的学生有百余人。
(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在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鲁迅不仅用自己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还领导、参加、支援了一批进步的文艺社团,培养、造就了一支文艺新军。比如,鲁迅参加过新青年社、语丝社,领导过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支援帮助过新潮社、文学研究会、浅草社、沉钟社等。鲁迅在北京时期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译文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这些作品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形式上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民族性,因而被誉为文化新军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6.向“金钱世界”挑战(1926—1927)
由于北方政治环境险恶,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赴福建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鲁迅谈到对当时厦门大学的印象时说,这里的“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1927年1月12日致翟永坤)同年底,他辞去厦大一切职务。这一期间,鲁迅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7.血染羊城(1927)
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进行,但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右派势力暗中活动猖獗,号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呈现出“红中夹白”的色彩。这一阶段,鲁迅编定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并跟中共广东区委发生了组织联系。“四·一二”事变之后,广东军事当局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同是青年却分为两大阵营的事实,摧毁了他进化论的思路。
8.三赴香港(1927)
鲁迅一生中曾三次到过香港。第一次是1927年1月17日由厦门赴广州途中路过;第二次是同年2月18日至20日应邀在香港青年会(必列者士街51号)发表讲演,题目分别为《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主旨是反对用僵死的文言文禁锢思想,尤其要警惕西方列强利用我们的腐败文化来进行殖民统治,讲演受到香港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新文学运动;同年9月28日,鲁迅由广州赴上海,第三次在香港停留。有关情况,可参阅《而已集》中的《略谈香港》和《再谈香港》。
9.上海十年(1927—1936)
1927年10月3日,鲁迅由广州抵达上海,倾全力从事文学活动。鲁迅在上海时期出版的著作,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通讯集《两地书》。此外,鲁迅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以及《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等新兴文艺理论著作。鲁迅在上海时期,先后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自由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友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热烈拥护者。
(1)十年携手共艰危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鲁迅1934年12月9日题于《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扉页上,赠给许广平的一首诗。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1923年10月与鲁迅相识,后来两人开始同居。他们患难与共,甘苦相知,共同度过了充满艰辛危难的峥嵘岁月。鲁迅后十年的著作成绩超过了此前的二十年,其中就包含了许广平的智慧与辛劳。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为保存鲁迅文物、出版鲁迅全集、弘扬鲁迅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2)左翼文坛盟主
《两地书》原稿
1930年3月2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左翼作家在为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深入实际的社会斗争,不断扩大联合战线,特别应注意培养造就新生力量,跟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坚决持久的斗争。鲁迅对左翼内部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做过多次严肃批评,同时关心、培养、提携了很多进步的文学青年,被公认为左翼文坛的盟主。
(3)自由与民权
1930年3月1日,鲁迅与郁达夫、潘汉年、田汉等51人联名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国民党政权查禁书报,检查新闻,镇压劳苦群众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罢工抗租”行动。宣言指出:“自由是人类的第二生命,不自由,毋宁死!”鲁迅因此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加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呈请南京政府通缉。1933年1月11日,鲁迅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月18日,被选为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5月13日,与宋庆龄等赴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恐怖主义行径;6月,同盟总干事杨铨被暗杀,同盟活动中止。
鲁迅与杨杏佛(“同盟”总干事)、李济之(“同盟”北平分会副主席)的合影
(4)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终年56岁。当天下午,鲁迅遗体移至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上海156个团体的近万名群众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鲁迅遗容,成千上万民众自发地为鲁迅送葬。上海民众代表将一面白地黑字锦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锦旗上由沈钧儒题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字,现场响彻撼天动地的口号:“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22日下午4时半左右,鲁迅灵柩入墓穴。
鲁迅的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的工作室兼卧室。1936年10月19日摄
二、鲁迅交往
鲁迅一生交往的人很多,仅见于《鲁迅日记》的,就多达1950人,他们跟鲁迅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以沫相濡、终生友好的,如许寿裳;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如章士钊;友好中有批评、批评时仍友好的,如刘半农;先冲突后缔交的,如魏建功;先友善后破裂的,如钱玄同。鲁迅与品行不同的同时代人为友为敌,或疏或亲,在交会和碰撞中迸发出灿烂的性格火花,催生了不少垂范后世的名作,如《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
1.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在学生时代,巴金就积极地搜求鲁迅作品。他多次将自己视为鲁迅的学生,比喻为“靠着太阳的恩泽”而成长起来的“墙边的一棵小草”,又说,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他也许不会写出小说。1932年前后,巴金有机会直接接触鲁迅。鲁迅将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交给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并预付《〈死魂灵〉百图》的印刷费用供出版社周转。鲁迅曾称赞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青年时代的巴金
2.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早在中学时代,萧红就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1934年9月,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审读了这部书的原稿,并于次年11月14日撰写《萧红作〈生死场〉序》。由于该书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构查禁,鲁迅支援萧红与萧军、叶紫,结成奴隶社,自费印行了这部作品,使这位身世坎坷的东北流亡女青年从此享誉文坛。鲁迅去世后,萧红撰写了著名的回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并编写了哑剧《民族魂鲁迅》,在香港上演。
女作家萧红。鲁迅非常欣赏她,称其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又名瞿霜,江苏常州人,在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宣传部工作期间,多次在鲁迅家避难。1933年7月,瞿秋白选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出版,在书的序言中,他首次从鲁迅与中国革命,特别是与思想革命、文化革命的关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鲁迅杂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位置。他还根据鲁迅的意见,或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撰写了《王道诗话》等12篇杂文,分别收入在鲁迅的《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风月谈》。鲁迅赠瞿秋白一副立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5年6月28日,瞿秋白在江西长汀罗汉岭就义。鲁迅抱病选编瞿秋白的遗文《海上述林》,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
瞿秋白
4.许寿裳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浙江绍兴人,1902年在日本弘文学院结识鲁迅,共同讨论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问题,共同参加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共同筹办《新生》杂志。鲁迅从日本归国后,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北京女高师任职,都得力于许寿裳的举荐。他们共同经历了反对旧教育制度的东京弘文学院学潮、“木瓜之役”、女师大风潮,以及广州“四·一五政变”。鲁迅赴上海后被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也得力于许寿裳的帮助。1948年2月18日,许寿裳在台湾台北寓所被暗杀,原因与宣传鲁迅有关。著有《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许寿裳
三、鲁迅轶事
1.吃“五香”
一次鲁迅询问内山完造,日本小孩子是不是一生下来就吃母乳?内山说:“因地而异吧。先吃一种叫做‘五香’的东西,然后才吃母乳。”
“原来如此。这种习惯跟我的故乡的习惯很相像呢。”于是鲁迅谈起了绍兴的风俗。
在家乡,小孩子生下来,吃奶以前要先让他依次尝醋、盐、黄连、钩藤和糖这五种东西。醋是酸味,盐是咸味,黄连是苦味,钩藤是人生的刺(荆棘),代表痛苦,最后才能尝到人生的甜味。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中国人对小孩子成长的希望。”鲁迅意味深长的说。
——(日)内山完造《忆鲁迅先生》
2.妙对
鲁迅小时候天资很高,家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胡羊尾巴”,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那时,私塾先生常用“对课”来教学生练习做诗。有一天,塾师寿镜吾先生出了个“独角兽”。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对“一头蛇”,有的对“三角蟾”,也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鲁迅却别出心裁的对“比目鱼”。寿先生禁不住连连称好,说“独”不是数位,但是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位,却有双的意思。可见他是用心对出来的。鲁迅的对课本上,全是老师批注的红圈。
——周建人《太师母谈鲁迅先生》
3.独得金牌
鲁迅在矿路学堂求学时年仅18岁,是学堂中年龄最小成绩却最好的学生。
矿路学堂的上、下午各有两小时课,开设的矿物学、地质学大多是纸上谈兵,教师也不做什么讲解,只是抄抄书。鲁迅在课后从不复习功课,倒是成天读小说,《红楼梦》几乎都能背下来了。当时学堂规定每星期做一次作文,第一名奖励一枚三等银牌;月考第一名也奖一枚三等银牌。四枚三等银牌可以换一枚二等银牌,四枚二等银牌可以换一枚三等金牌。
鲁迅是班上唯一得过这种金牌的人。
——张协和《忆鲁迅先生在南京矿路学堂》
4.饲壁虎和斗猪
1927年10月4日,鲁迅抵上海时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影
据说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的时候,曾经将壁虎养在一个小盒子里,天天拿东西喂它。壁虎俗称五毒之一,但鲁迅却说壁虎无毒。“有毒是人们冤枉它的。”鲁迅还常常这样为壁虎辩护。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鲁迅还和猪决斗过。那是在厦门的时候,那里相思树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有一天,鲁迅看见一头猪在啃相思树的叶子,心下不平。于是就决定和猪决斗了。恰巧被一个路过的同事看到,他笑着问:“哈哈,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鲁迅神秘地说:“老兄,这话不便告诉你。”原来此时的鲁迅与许广平正在两地相思。
——章衣萍《忆鲁迅》
四、鲁迅思想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900多篇杂文当中,其中既包括社会思想,也包括文艺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科学思想等等,其触角几乎遍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鲁迅其他体裁的作品中也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比如散文诗《野草》就体现了鲁迅深刻的人生哲学。鲁迅小说中,也包含很多令人警醒的哲理。这些闪光的思想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1.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结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鲁迅认为,在旧中国,穷人的孩子挣扎在死亡线上。阔人的孩子养尊处优,娇声娇气。中流家庭对孩子或者任其跋扈,或者终日呵斥——这样的家长,只不过是制造孩子的机器,而不能称其为人之父母。鲁迅指出,新时代合格的父母,应该以无我的爱为后起新人而牺牲,给孩子以理解和指导,使他们具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沉思中的鲁迅
2.面子观念
鲁迅早年有一篇关于面子问题的谈话,题为《面子及闸钱》。后来又写了一篇《说面子》,收入《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好面子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有外国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但在中国,所谓有没有面子,与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伦理观念及所处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因此“有面子”或“丢面子”往往因人而异。鲁迅认为要面子是好的,但如果追求虚荣,不敢正视现实,使“面子”成为一种善于变法的“圆机活法”,“要面子”与“不要脸”就会混同起来。比如有一个绅士四大人呵斥站在他门前的小瘪三滚开,小瘪三反以此为荣,四处向人夸耀,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3.拿来主义
1925年,鲁迅在《坟·看镜有感》一文中,提出了要以汉唐气魄,放开度量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见解。后期,鲁迅针对中国一向奉行的闭关主义,更鲜明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所谓“拿来”,首先要求放开度量,放出眼光,积极引进,其目的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坟》的题记,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时的手稿
4.打落水狗
1925年12月14日,林语堂在《语丝》第56期发表文章,谈到英国人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主张将体育比赛中提倡的光明正大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而中国人说的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鲁迅在《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针锋相对地指出:“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之,似乎也非已甚。”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用“落水狗”比喻暂时失利但恶性未改的敌人,如若误将他们的落水认作受洗,这种狗上岸后还会重新狂吠咬人,至少会溅别人一身污水。
5.第三样时代
在《坟·灯下漫笔(一)》中,鲁迅将御用史官修史时划分的“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直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历代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无非是实行“王道”和“霸道”——二者貌似对立,其实却是兄弟。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时,希望霸道的减轻,或者不更加重,于是有王道的出现,使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一治,循环往复,不变的是百姓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鲁迅呼唤的“第三样时代”,就是奴隶能够真正支配自己命运的时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