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毛泽东:读文学可以观世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他说:“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读过毛泽东的著作,听过毛泽东的报告,和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发现,他经常非常贴切地把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典故、诗词等用来说明问题,使哲理更加警策凝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偏好是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的。在少年时期,毛泽东对于经书并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在民间流行的旧小说,如《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等。毛泽东在读这些民间小说时非常认真,小说中有关打抱不平,除暴安民的故事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毛泽东在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时更注意的是小说中揭露的社会问题,反映的世俗民情。他绝不像常人那样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作排解愁闷和烦恼的“闲书”,绝不单纯追求其中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辞藻。从毛泽东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后的批注和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从这些书中看历史,看社会,看阶级斗争,看政治,看军事,看思想方法,同时也看对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创作的途径。他像海绵一样,从这些古典名著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像蜜蜂一样,从书中采撷精华,酿造出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玉乳琼浆。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小说中,毛泽东特别喜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红楼梦》是毛泽东爱不释手的古典名著,此书版本毛泽东存有十几种,他对照各种版本,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一开始读《红楼梦》时,毛泽东只是把它当文学来读,后来就把此书当历史来看,对该书予以了极高的评价。众所周知,《红楼梦》通过对清王朝统治下的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盛衰和兴亡史的描绘,成功地刻画了由少数封建地主和数百奴仆组成的贵族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极好的社会政治小说,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该书以辛辣的笔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描写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迫害和毁灭,体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美好的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把该书当历史小说来看,强调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毛泽东要求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要细心体察,要抓住全书的纲领和脉络,要透过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要透过“膏粱锦绣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穷奢极欲的生活现象,去发现封建统治阶级残酷虚伪、丑恶和必然崩溃的本质。他认为《红楼梦》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因此毛泽东要求人们注意对贾府的人口作阶级分析,要求人们注意对书中令人瞩目的几十桩人命案作阶级分析,要求人们注意其中的土地买卖问题,要求人们注意该书所揭示的封建家长制。他认为只有通过阅读《红楼梦》这类描写封建社会面貌的文艺作品,才能使我们对封建社会有许多细致生动和形象的了解。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予以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他多次谈到凤姐这个人物写得好。他在文章和谈话中经常援引书中的故事和语言,并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三反”的时候,他用“贾政做官”的故事来教育共产党员干部警惕受人包围,在1957年的宣传工作会议上,用王熙凤说过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在访苏时,用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正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养料,使毛泽东的文章和演说新鲜活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毛泽东非常爱读这本书。该书的作者吴承恩借神佛妖魔讽刺嘲弄当时的世态;借孙悟空这个虚构的英雄人物形象,表现在中国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的创造能力。毛泽东非常喜欢爱憎分明、敢于造反、敢于同各种妖魔鬼怪作斗争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诗中以群众熟悉和热爱的孙悟空形象来热情赞扬革命人民,这就是1961年所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诗中写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毛泽东在许多场合,在文章和讲话中,也常常爱引用《西游记》的故事和人物来言明道理,他认为《西游记》中的人物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有坚定的信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一起上西天去取经,虽然中途闹了点不团结,但是经过互相帮助,群策群力,终于历尽艰险,战胜妖魔鬼怪,到达西天,取回真经,成了佛。其中唐僧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吃苦。孙悟空有勇有谋,灵活机动。毛泽东还特别提到了小白龙马,认为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最值得我们取经的。

    《三国演义》是一部依据历史事实和传说材料编写的小说,描写了汉末魏、蜀、吴三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矛盾。毛泽东对于《三国演义》评价甚高,他并不因为作者所持的英雄史观和宣传“王道”而予以全盘否定,他对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刻画,对战役战术的描绘,对复杂政治斗争的铺陈都极其重视,认为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他常常借古喻今,言明深刻的道理,他借助于周瑜29岁就当元帅一事言明选拔干部不要过分注重资历,要根据能力的大小来培养青年干部,要充分相信青年人。他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南下四川,同“地方干部”建立了很好的根据地,据此,毛泽东认为外来的干部一定要同地方干部很好地结合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水浒传》是毛泽东非常爱读的一部小说,他非常欣赏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和事件,写出梁山英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战南北,打击封建王朝的豪情壮志。他认为我们要把《水浒传》当作一部政治书来阅读。他在讲话和文章中,不仅时常引用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典故,而且常常用独到的见解,赋予其新的含义。毛泽东根据书中所描写的梁山泊各路英雄好汉虽然来自各个山头,但统帅井然有序,指出我们领导革命也要从认识山头,承认山头,归顾山头,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为了论证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他列举了“三打祝家庄”的例子,他在《矛盾论》中写道:“《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武松打虎”可以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著作中,将这个古老的故事加以提炼,引申,赋予了它深刻的含义。他说:“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这段话,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必胜的信心,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进行了一次思想动员。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热情,要保持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好。他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谆谆教导我们:“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

    总之,通过阅读古典小说,丰富了毛泽东的知识面,提高了他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功力,使毛泽东成为博古通今的思想家。

    (阿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