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灵的阳光照耀生活
内心的满足,是物质世界所无法给予的丰盈;而阳光的心灵,可以让人感知快乐。
一个贫穷的乡村教员今年已经63岁了,他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结婚;到退休时也只是个普通教师,没有职称。但他看起来乐观开朗,有人好奇地问他:“你活在世上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你为什么还能这么高兴?”
教员说:“你生过病吗?比如,重感冒。”询问的人点头,教员说:“卧病在床的时候,喉咙里有痰,你才能察觉平日的喉咙有多舒服;高烧烧得头疼,你会怀念平日脑子的清醒;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能做,就会知道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也好过生病。”
生过病的人会格外珍惜健康,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会格外珍惜生活。一份普通生活是美好的,能够用工作证明自己的才华、靠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感受与人交往时的点滴情谊,这是普通的生活,也是每个人能够拥有的好生活。只是人们往往觉得它单调,缺少刺激性,总是期待着电影、小说里的那些“奇遇”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或者羡慕别人那看来无比光鲜的日子,认为那才叫真正的生活,那样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不要以为快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快乐的确来自心灵,只有心中的充实快慰才能叫作快乐,但哪一种快乐能脱离生活呢?我们快乐,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让我们开怀的人或物,也许是读到了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也许是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也许是和亲密的友人畅聊了一个下午。不只是快乐如此,我们能够拥有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份感悟也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参与其中,有时是主动者,接受了生活并改变着生活,不对生活的磨难屈服,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生活的回报;有时却是被动者,诅咒着生活并被生活改变,由意气风发变得庸碌无为——同样的生活,不同的人生,只看你如何选择、如何行动。
欧根教授是牛津大学有名的学者。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我今年22岁,仍然说不清什么是快乐,也许您的阅历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欧根教授说:“我今年44岁,比你大一倍,我也是刚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它来自我的11岁的女儿。”
“11岁?您的女儿是个天才吗?”学生惊叹。
欧根教授回答:“她不是天才,她只是个普通的小学生。前几天,我看到她写的一篇日记,她写了自己快乐的一天:上午和小伙伴在公园野餐,下午给爸爸妈妈烤了一个蛋糕,晚上得到了叔叔送她的一本书。你看,我们一直寻找快乐,小学生却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
了解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是饱经沧桑的智者,这样的人有时倒显得郁郁寡欢。有时候小孩子简单的快乐却道出了快乐的真谛。小孩子的生活天真而简单,他们能够为一次野餐、一块蛋糕、一本书而开怀,这些生活上的小事,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却成了小孩子们的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希望自己有更高的悟性,特别是那些快乐的感悟,如果能常常将其放置在心灵中,就能让我们有一份不老的心态。不过,要记住切不可远离生活,因为所有的感悟都来自于生活,那些快乐的事更需要你从并不一定如意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发掘。只有那些善于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聚集在心中的人才是真正内心光明的禅者,也是看穿俗世纷扰的快乐之人。
2.拥有,即是幸福
珍惜眼前的一切,人生的美好在于拥有当下,而不仅仅是探知未来。
一个渔夫在海里捕鱼,几天没有收获,终于在回航的时候捕到了一条小鱼。网里的小鱼苦苦哀求渔夫说:“我的年纪还小,还没有长成大鱼,还有很多想要去经历的事。如果你愿意放了我,等再过几年,等我长成大鱼,我一定会主动来找你,到时候任你处置。”
渔夫说:“我也有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如果我不能及时得到食物,几年后,我已经成了一堆白骨,你又去哪里找我呢?人不会为了没有希望的机会而放弃现有的利益。”说着,农夫收了网,将小鱼捞了上来。
天真的小鱼希望渔夫给它几年自由的时间,却忘记了聪明人都知道“当下”的重要,比起空头支票,眼前的利益才最需要把握,没有眼前,又何谈未来?人们追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虚无缥缈只适合那些空想主义者,而众所周知,空想主义者最不切实际。
没有当下就是轻视过去。当下的美好能抹平过去的伤口,当下的努力能将过去的辉煌延续,不论过去是喜是悲,重视当下是对过去最好的交代;没有当下就没有未来。如果没有今日的积累,就没有明日的成就;没有今日的忍耐,就没有明日的壮大……一个人只有把握住当下的时光,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很久以前,在一片田野上有两条小河流,它们灌溉着东西两边的土地,使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着。人们很尊敬地将这两条小河称为“母亲河”。
日子久了,一条小河开始不满足现有的生活,它对另一条小河说:“我们的生活真没意思,每天都在这个偏僻的旷野中,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难道你不想出去看看吗?”
另一条小河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好高骛远,我们现在滋润着一方土地,养育着一方百姓,这不是最好的生活吗?你为什么非要出去?”可惜它的劝告没有什么效果,那条小河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不见踪影。
很多年后,留在原地的小河听到了出走的小河的消息,它进了沙漠,最终干涸。因为它的离开,东边的土地不再肥沃,人们只好迁到西边,并拓宽了河道,让小河更加宽阔。西边的小河叹息道:“有追求是好事,但是,做好眼前的事不是更重要吗?每天看着劳作的男人、织布做饭的女人,还有那些快乐的孩子,不就是最好的生活吗?”
“当下”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它还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包括你的心态、你所处的环境、你身边的人,以及他们对你的态度,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是完整的“当下”。“当下”常常不能让人满意,需要改变,但有些人不是以当下为基础,使生活变得更好,而是好高骛远,就像那条最后冲进沙漠的小河,不能好好把握当下,就会损失未来。
心系当下,由此安详。智者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他们能够看透什么是真正的“当下”。那些虚幻的事物并不能当作寄托,“当下”是实实在在的境遇与勤勤恳恳的努力。接受“当下”也许不困难,把握“当下”却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当下”不是用来沉湎的,而是用来奋斗的。“当下”是一种“因”,你想要什么样的“果”,就必须握住现在的时光,努力耕耘,期待收获。
3.聆听心灵的声音,一直走下去
从欲望中抽身,做自己,最舒服。
一个商人赚了很多钱,却总是不知满足,他向一位禅师求教说:“我也知道不该如此贪心。可是,赚钱的机会总是跑到我眼前,我如何不去伸手?这也不能都怪我,只怪造化。”
禅师说:“且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个旅人在沙漠里走了几天几夜,十分口渴,这时看到一处清泉,他连忙跳进泉水之中,张开嘴喝那泉水。喝着喝着,他已不再干渴,他对那泉水说:‘我已经喝够了。’但泉水依然流入他口中,他急得大叫:‘够了!够了!’施主,你认为这个人如何?”
商人说:“这个人太可笑了,他只要离开泉水,不再去喝就行了,怎么能让泉水停下?”
禅师说:“没错,只要自己离开即可,又何必责怪泉水、怪罪造化呢?”
每个人都会检讨自己,但这种检讨有真有假,有些人口头说说,有些人却是从心底认为自己的行为出现偏差。故事里的商人就是个做口头检讨的人,名为求教,心里却未必把贪心当成一回事,还隐约为自己能赚到很多的钱而得意。对这种有了成绩就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有了失误就把责任推给他人的人,禅师很直接地告诉他:“不要找理由,你不是不能,而是不愿。”
欲望能加速人的衰老。这样的人生就像负重的旅行,每走一段路,重量就要增加一些。初时觉得这些重量让生命不再那么轻飘,不知不觉间,它越来越重。糟糕的是,人的负重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无法及时察觉负担重了,直到它即将把我们压垮,我们才终于听到心灵奄奄一息的声音,才想到应该让它喘口气。
汉斯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拥有一家大公司,他每一天都在为扩大自己的事业而奔波。有一天,他累倒在机场,被秘书送进了医院。
诊断结果是汉斯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汉斯仍然坚持在病床上工作,秘书每天拿来大量的文件,都需要汉斯思考、决策。医生严肃地与汉斯谈话,警告汉斯不要继续操劳,否则会有严重的后果。
汉斯说:“可是,医生,我不能停下来。我的公司还在发展期,如果我不管,它就会原地踏步,甚至被别的公司吞并。我不想看到这种事发生。”
“如果你再不收敛,不用多久,就会一命呜呼,你的事业就会由别人接手,难道这就是你想看到的吗?”医生说,“你可以试着让自己轻松一下,不会影响你的事业。”
汉斯没办法,只好把公司暂时交给了几个亲信打理,自己去国外疗养半年。半年后,汉斯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的好转,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在每日与湖光山色为伴的过程中,他明白了生命中还有太多需要享受的东西,赚钱不是最重要的事。回到公司后,汉斯注意劳逸结合,没想到的是,在他一张一弛的工作方式下,他的生意竟然更好了。
有些东西需要收敛,有些东西需要放松。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能换回相对轻松的生活。就像故事中的汉斯,重病一场,他才明白劳逸结合的重要。或者说,他不是不明白自己需要休息,而是从前太不知足,总是想着赚取更多的金钱。为了金钱宁可放弃健康、放弃生活,这无疑是一种糟糕的选择,如果内心不知满足,人们只会作出这种糟糕的选择。
曾有一位名人说:“如果你一直不满足,即使得到整个世界,你依然是不幸的人。”不能舍弃欲望的人就不能知足,这里的“欲望”指的是那些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念头,并非人们正常生活必需的那些愿望。“知足”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就算是修禅者,也并不倡导人应毫无欲望,更不赞同做人不思进取。“知足”只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比起那些轻视生活与挥霍生活的人,知足者更懂得拥有的可贵。他们的欲望不多不少,恰恰满足生活的要求、事业的要求、心灵的要求,自然比别人更加轻松愉快。
4.心境决定幸福
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主要源于心境。
据说,神灵创造世界的时候,想要把快乐作为礼物送给世人。可是神灵认为快乐不应该轻易得到,否则人们就不会珍惜,于是决定将快乐藏在一个地方。
神灵首先想到的是高山,他想:如果把快乐藏在高山上,是不是很不容易被得到?很快,神灵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高山显而易见,每个人都知道。
神灵又想把快乐藏在海里,但是人们一定能够造出舟楫得到,于是神灵又想把快乐埋在土里,但很快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只要挖掘,所有人都能找到。
最后,神灵发现一个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这就是人的心灵。只有将快乐放在人的心里,才最不易被人发觉,因为所有人都想不到快乐其实就在自己的身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谁不想每天展露笑脸,常常有幸福的感觉?人们殚精竭虑所追求的不过是成功那一刻的舒心与喜悦。但快乐难得,而且来去匆匆,我们总是想着有没有一个地方埋藏着快乐的秘密,让我们从此不必烦恼。其实,快乐的秘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智者最重视心灵的财富,他们认为心灵应是宁静的,也应该是生气勃勃的,生长着快乐的种子。其实只要善于发掘,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很多快乐的种子,有些人有出众的才貌,有些人有良好的品性,有些人有积极的爱好,有些人有成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能让你的心灵茁壮。
一只山鸡正在山里唱歌,有只凤凰飞了过来,山鸡说:“凤凰!停下来歇一歇,给我讲讲扶桑国的事吧!我听说你住在那里!”
凤凰落了下来,说:“扶桑国在东海边,那是一个美丽富庶的国家,也是鸟类的天堂。那里有最好的土地、最温柔的风、最美味的食物、最清澈的泉水,你要是愿意,就和我一起去那里吧。”
“不,”山鸡说,“我只要听一听那里的事,长一点儿见闻就可以了。”
“难道你不愿意去扶桑国,而要一辈子在这个穷山沟里吗?”凤凰不解地问。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扶桑国。”山鸡说,“我一路跋涉,去到了那个地方,却发现那里并不适合我,并没有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回到了这里,这里虽然偏僻,却有我的幸福。我请你下来问问扶桑国,只是想知道那里的近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生命的全部。你的追求未必是他人的追求,你的快乐更不是他人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必像故事中的凤凰那样对他人提意见,你要做的是寻找属于你的那一份快乐,你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有些人因求之不得而忧郁,他们大多羡慕别人的生活,常常容易否定自我。他们理想的生活常常与物质紧紧相连,在他们看来,没有好的物质基础,一切便是枉然。凡事有缘定,看得开的人就是富有的人,看不开的人只能守着自己狭隘的心灵,不断地追问快乐究竟在哪里,而快乐正从他们身边无奈地经过。
5.五味人生,五彩生活
遍尝人世间千万般滋味,方知生活的滋味。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我们经常听到的《送别》这首歌就是根据他的词谱曲的,当人们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朋友送别时,李叔同已潜心钻研佛学,出家为僧,从此世间便有了许多关于弘一法师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弘一法师因故在某地暂时停留,有朋友去看望他,见他正在吃一盘咸菜,没有任何其他饭菜。朋友说:“你只吃这一盘咸菜,不吃其他饭菜吗?”弘一法师答:“咸有咸的味道。”
第二天,朋友又去看望他,见他正有滋有味地喝一壶白开水,说:“你难道不泡茶叶吗?”弘一法师答:“淡有淡的味道。”朋友反复思量这两句话,觉得颇有禅意。
长亭外,古道边,天之涯,地之角,人生百味,人生百态,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体会。就像一桌精心烹饪的酒席,如果只吃其中一道菜,未免辜负了厨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想要尝遍所有菜肴,自然就会有爱吃的、不爱吃的、味道好的、味道不好的。
味道是主观的,你觉得好,自然就好,你觉得不好的,别人却有可能当作珍馐。唯有知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才算行家。因为它的判断标准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喜好,视角更加客观,视野更加广阔。这样的人,更懂得如何品味人生。
一位将军的战马陪伴他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年老后,它被卖给一个农夫,每天帮农夫推磨。某天晚上,战马想起它在战场上飞奔的日子,不禁老泪纵横,它多么希望回到年轻的时候,依然是那匹受人尊敬的战马。
农夫听到它的哭声,关心地询问:“你怎么哭了?有什么难过的事?”
“我曾是一匹英俊的战马,现在却只能像驴一样推磨,我想到这件事就难过。”战马说。
农夫拍拍战马的头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其实,我以前也是一个英勇的士兵,立下过不少功勋。退伍后,我在这里当一个普通的农夫。可是我没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比起打打杀杀,现在的生活虽然一样疲惫,但好在轻松,我的神经每天都是放松的,这种生活不也很好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故事中的老马仍然希望驰骋沙场,退役的士兵告诉它,每种生活都有它令人难忘、让人激动的地方,所以不要只想着过一种生活,应该习惯各种生活。忙碌的时候就享受奋斗的充实,能够休息的时候就享受身心的放松,这样的人生最丰富,也最自然。
人们很怕习惯的味道出现转变,因为心理上会出现极大的落差。这个时候需要调整心态,尽量习惯新的味道。同样是苦味,盐水和茶香的滋味完全不同,只在于你愿意将眼前的生活看作是一汪泪水,还是一杯苦过之后会有清香的茶水。
6.简单、惜福之人,常乐
其实,幸福很简单——平安、快乐。
养老院有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无儿无女,靠着退休金在养老院生活。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病体奄奄,闷闷不乐。这位老人却精神矍铄,看上去无忧无虑。
有人问他:“听说您只是个普通职员,事业上没什么成就。没有儿女,也没人孝顺,您为什么还能这么乐呵呵的?”
老人回答:“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我是个没什么特长也没什么雄心的人。年轻的时候,我无拘无束,该吃就吃,该玩就玩,身体强健,性格乐观;成年后,我不与人争抢,凡事想得开,心境一直不错;年老了,我没有妻子、儿女,无牵无挂,还有这么长的寿命,我怎么会不快乐呢?”
一位无牵无挂、在养老院里悠然自得的老人,看上去更像一个禅者。禅者欲求少,年轻的时候享受年轻的乐趣,年老了享受年老的轻松,不汲汲于名利,也不灰心丧气,顺其自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似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让他欣慰、给他力量,这样的人生状态让人羡慕不已。其实只要懂得知足,这种状态并不难达到。
知足者惜福,我们常常忘记任何事其实都有“福”的一面,即使是灾祸,也藏着转危为安的机遇;遇到顺境,更值得我们感激。但是,如果贪心不足,整天对现状唉声叹气,认为自己不幸,生活就会真的在你灰暗的目光中变得不幸起来。以不知足的眼光看待人生,认为小事遇到挫折是倒霉,大事遇到挫折是命运,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再多的成绩也不能让自己开心一笑,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幸福可言,因为不知足就无法感知幸福。
邓肯与苏珊结婚10年,虽然没有子女,日子却美满幸福。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苏珊被车祸夺去了双腿,从此愁容不展。
为了能让苏珊开心,邓肯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不论是带苏珊外出旅行,还是陪苏珊在家里解闷,苏珊仍然不开心。邓肯请教了很多朋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这一天,邓肯将苏珊推进一家小书店,里面有一架架的书,还有煮咖啡和做点心的吧台、七八套喝茶看书的桌椅。邓肯说:“在家里闷着也是闷着,不如你开一个小书吧。我已经雇了人进货和打扫店铺,你每天的任务是负责做点心、煮咖啡、照看客人。”
有了这个小书吧,苏珊像是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她每天很积极地研究如何烤制美味精致的点心、煮香浓的咖啡,也会留意该进一些什么书到店里。邓肯的一些朋友来过店里,对邓肯说:“我为你粗略算了一笔账,你们开这个书吧,每个月不会赚太多钱。”
“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了她的内心需求,只要她每天快乐,就比什么都好。”邓肯这样回答朋友。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命运十分苛刻,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顺境少,逆境多,想要的东西常常得不到,幸福的感觉也总是不长久,更有突如其来的厄运让人饱受折磨。就像故事中的苏珊,原本安乐的女人突然失去双腿,再也不能行走,就算坚强地接受了现状,生活何来快乐?苏珊的答案是积极地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人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在纷纷攘攘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察觉不到。而大病之后的人、大灾之后的生还者却能很清楚地告诉你:活着,尽可能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个答案与名利无关,与他人无关,只和我们的内心相连。内心是光明的,有困境便可以度过,内心是阴冷的,处处了无生机。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平静的禅者之心。
7.人生中的每一道风景,都需要你的欣赏
有一个木制车轮被人砍下一个角,它从此成了废物,再也不能使用。车轮很伤心,它决定找一块合适的木块填补自己,使自己重新变得完整、有用处,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
它走得很慢,一路上,它看到了美丽的草原、鲜艳的花朵,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累了,它就在柔软的草地上打盹,听着风和小鸟的歌声,觉得心中十分安宁。
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合适的木块,又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车轮。再次被装到车上时,它发现自己只顾着向前滚动,再也看不到美丽的风景,再也听不到动人的歌声。它觉得很痛苦,终于领悟到:原来残缺也有残缺的好处,一旦走得太快,就会错过很多东西。
常听人感慨世事难两全,但不能两全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残缺有时能给人带来惊喜。就像故事中残缺的车轮想要变得完整,一番旅程后,它突然明白当一个人太过圆满、太过急切,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生命的意义不是不停地赶路,有时需要调慢步调,眼光不要只盯着前方不放,才能更好地欣赏大千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忙碌的时代,身心每一天都在高速运转,大街上终日都有匆匆忙忙的身影。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在这样的情况下参禅,何其不易。但也正因如此,心灵才更需要禅意来舒缓。我们的心就像一块柔软的布,被现实浸透挤压,皱皱巴巴,沾上各种泥浆,越来越硬。我们需要清风舒展它,需要细雨洗涤它。亲近自然,领悟禅意,觅得心灵的清风细雨。
格林先生是个忙碌的英国人,每天都在为工作奔忙,连周六周日也不得休息。这一天,格林先生联系了一家位于偏远牧场的厂商,他开着自己的车去签合同。归途中,汽车抛锚,他打了电话给汽车公司,汽车公司的人向他道歉,说要半天以后才能来拖车。格林先生自认倒霉,给自己的妻子打了个电话,妻子说:“既然晚上车才能回来,这个时间你不妨下车散散步,看看景色。”
格林先生本想在天黑前回到公司交差,现在,他知道交差无望,索性下了车,走向田野。此时是秋天,金黄色的原野蔓延在阳光下,有三三两两的牛羊在吃草。眼前的美景让格林先生忘记了所有的郁闷。更让他奇怪的是,他明明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色,为什么今天格外灿烂?
格林先生一直逛到天黑。回家后,他对妻子说起今日的经历,妻子说:“太忙碌的人就会忘记身边的风景。看来,我们应该经常去野外游玩,陶冶我们的身心。”
人们常觉得活得累,并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本身的劳累,而是因为他们不肯停下来休息。故事里的格林先生因为一次意外的抛锚,看到了那些被他忽略已久的风景。如果一个人能常常提醒自己慢下来,就能多一些时光享受这美丽的世界。慢一点儿并不是停滞,只是让脚步更加舒缓,让目光更加柔和,让心灵更加空明。
禅,就是一种回归自然,体味生命本源的灵性。最简单的东西最能让人心情放松,也最有价值。多多体会简单的东西,那些能给你满足的事物就在你的身边:美丽的风景不应该只是一种摆设;心中的事业也不该是折磨人的重担;随着岁月增长的不光是年龄,还有更多欢乐的机会、更加丰富的见闻、更为平和的心境。保持一颗禅心,记得生命最初的那份平和与透彻,不论顺境逆境,都能自得其乐,笑对人生。
8.各人眼中的最美,即是幸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用智慧发现幸福,用心态赢得幸福。
一位得道的禅师预感自己即将圆寂,他想把衣钵传给最优秀的弟子,于是对弟子们说:“现在是夏天,树林里的树木长得茂盛,你们谁能找到最完美的一片绿叶,谁就能继承我的衣钵。”
徒弟们走进树林,各自去寻找完美的叶子。可是每片叶子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形态美。他们逐一比较,看得眼花缭乱,也无法选出最完美的,最后无功而返,对师父说:“师父,世界上有那么多叶子,怎么可能有最完美的一片?请您不要为难我们了。”
这时,一位徒弟回来了,他举着手中的叶片说:“师父,我找到了最完美的一片!”
其他徒弟看着那叶子,原来只是极普通的一片。他们开始挑剔这片叶子的毛病,那个徒弟却坚持说:“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完美的一片!”
禅师会心一笑,宣布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这位弟子。
在有智慧的禅师看来,一件事物的价值应由心灵决定,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片叶子,就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完美。同理,对自己满意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这种满意并非自恋,而是不论有优点还是有缺点,自己都能够客观地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的好处,努力克服不足。这种状态就是心灵的理想状态,这样的人幸福感也最高。
想要对生活满足,首先要对自己满意。不要为难自己,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的能力也许不够理想,但好在每天都有进步,好在我们有美丽的梦想,并有实现它的决心,这样的自己值得骄傲。
一条龙遇到了一只青蛙,它们相互吹嘘着自己的生活。
龙说:“我住的地方是广阔的东海,我每天在那里畅快地冲浪。东海的浪涛能有几十米高,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青蛙说:“我的住处是一个池塘,那里清幽宁静,冬天有雪,夏天有莲花,非常适合修身养性!”
龙说:“我每天能在白云上行走,还能降下大雨,我每天都很威风。”
青蛙说:“我每天都在池塘里唱歌,还能在陆地上跳舞,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龙和青蛙的对话还在继续,一位禅师听到后说:“龙的生活固然自在,但这只青蛙却更有禅心,它不卑不亢,能对自己满意,这就是最大的成熟。”
读完这则故事之后,我们羡慕的不是那条每天行云布雨、威风八面的龙,却是那只守着一方池塘、每天唱歌跳舞的青蛙。那种悠然的心态让人向往,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定会每一天都有笑容,每一刻都是惬意的满足。
大智者因为内心清静空明,对自己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但他们也会对自己有所不满,希望自己更加完美。其实事物都是相对的,完美也是如此,为人处世更是如此。不必强求什么,强求就容易失去本来的韵味;也不必规定什么,规定就容易失去自在的心态。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审视自我、发掘自己,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片值得欣赏的叶子,因为独特,所以完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