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心怀感恩,重信重义——淡泊人生有情有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之所以会觉得孤单,有时并不是现实环境中的孤单,而是内心上的空虚。重义者,不孤单。“义”是我国自古有之的一个概念,也是人们遵循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当我们心中常怀仁义,自然会与贤者为友,以四海为家,永不孤单。孤单与充实,全在心境。

    1.上善若水

    行善的过程,给人以喜悦、快乐和满足感。

    有个姑娘护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医院工作。她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了护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又成为护士长。她经常给新来的护士讲自己的经历:“我实习的时候,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为当护士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护理就可以了。有一次,我护理一个病人,病人问我他究竟生了什么病,我认为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就告诉他是肝癌晚期。带队医生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医生和病人的家属都知道病情,为了让病人有开朗的心情,他们都没有告诉他,希望他能在良好的感觉中走完生命中最后一段路。

    “我将真相告诉了病人,病人整天忧愁,病情加重,很快就去世了。我将这件事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能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时时刻刻为病人的心情考虑,这样才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种下善因,才能收获善果,如果种下恶因,只会让自己后悔。”

    佛家讲究慈悲,对他人要心存善意,才能种下善因。那么什么是善意?善意不是单纯的好心、机械地重“义”,若不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只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就算是好心也会办错事。就像故事中的护士,她以为自己做得对,却造成了一个生命的过早离世。

    想做个有善意的人,首先要对他人心存善念。据说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小时候常做坏事,他的母亲却认为小孩子的教育在父母,坚持说他是个好孩子——这就是以最善良的目光看待他人,即使他人有缺点,也要看到其闪光的一面、有潜质的一面。

    有善良的眼光还不够,还要有善良的行为。不要按照自己的观念去猜度别人的心意,而要看别人需要什么。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称得上真正的善待;否则就像对一个聋哑人唱歌,你的本意是安慰他的伤痛,他却认为你是在讽刺他、贬低他。

    一位大官六十大寿,达官显贵们纷纷前来贺寿。有个与大官交好的商人也来祝贺,他送上贺礼,那份贺礼是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牡丹图,珍贵的丝绢上,一朵朵牡丹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在古代,商人一向被人瞧不起,有个官员故意挑刺,指着牡丹图说:“奇怪,这牡丹花画得是不错,怎么最上边那朵只有一半?这画不全,不就是‘富贵不全’的意思吗?真不吉利。”商人一看,牡丹花果然缺了半朵,只好检讨自己不够认真。

    主人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牡丹代表富贵,半朵代表‘无边’,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富贵无边’,这真是一幅好画!”在主人善意的解说下,商人紧皱的眉头才渐渐松开,宾主尽欢。

    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心细如发,有人粗心大意。粗心的人做事往往考虑不周,有时会得罪你,有时会耽误你,这个时候如果你急躁起来,伤害了他人的美意,也显得自己不够体谅别人。故事中的商人送了一幅残缺的牡丹图,旁人看着晦气,主人却知道商人的本意,用一句“富贵无边”既保全了朋友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的豁达。

    及时察觉别人的善意,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即为义。如果我们都能以友善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生活中不知会减少多少纷争和误会;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善待身边的人,我们就会终日生活在温暖的关爱中。一个懂得修心的人无须要求别人什么,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善心生善行,善行种善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便会充满大爱,暖若三春。

    2.信任之泉,浇注美丽心灵之花

    给予信任,既是考验自己也是帮助他人。

    一位禅师接到从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书,家人说他的侄子性格顽劣、行迹浪荡,不管家人如何劝说,依然不务正业。家人希望禅师可以回家规劝这个侄子。

    禅师接到这封家书后即刻起程,赶回家乡。家人团聚,欢天喜地,侄子特意邀请禅师在自己家中过夜。晚上,禅师对侄子说:“我接到家书,原为来劝你浪子回头而归,但我今日看你性格热诚、生性憨实,并非奸邪之辈,可见是众人误解了你。我明日一早便要返回,你自己要保重自己。”侄子连连点头,连夜为禅师准备行李。

    禅师回寺后,又接到家书,家人说侄子脱胎换骨,如今再也不做过去的浪荡之事。

    什么是真正的“信”?对于这个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不但要让他人信任,还要信任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甚至荒唐的时候,但一时的错误并不等于一辈子的错误。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对顽劣的侄子没有说教,只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对方:“我相信你的人格。”正是这种无言的告诫让犯错的人反省自己,引导他走向正途。

    相信他人的悔过,就等于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会犯错误,但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过错,这时需要你的提醒,这就是一种信任;有些人知错不改,你指正他、相信他,仍然是对他的信任。信任是对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如果你信任一个人,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也会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让他相信自我、欣赏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森林里的狐狸经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不是偷鸡就是偷粮食。森林之王狮子将它训斥了一顿,然后说:“为什么你就不能洗心革面呢?难道你不想堂堂正正地生活?”

    狐狸惭愧地低下了头,它在所有动物面前发誓,今后一定不再偷窃。

    新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动物们早就把它当成惯犯,谁也不肯相信它。它去花园赏花,猫以为它要偷架子上的葡萄,大喊大叫;它去河边洗脸,鸭子以为它要偷鸭蛋,紧张地盯着它……狐狸在这些怀有戒意的目光下渐渐变得绝望,决心再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它准备先偷一只鸡填饱肚子,刚刚打定主意,就看到一只小鸡正在路边哭。狐狸走过去,小鸡说:“狐狸先生,遇到您真是太好了!我迷路了,您愿意送我回家吗?”

    看到小鸡信任的眼神,狐狸觉得很自豪,立刻打消了吃掉小鸡的念头,将小鸡平平安安地送回家。

    对那些思想不够坚定的人,行善还是作恶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身边的风气好,总有人倡导为善,自然无从产生恶念。但如果本身前科累累,而身边的人还不信任你,很容易旧病复发,一错再错。有时候一个人想要建立高尚的人格,需要大家的帮忙,而最好的帮助就是信任与认同,就像故事里的狐狸,感受到了小鸡真诚的信任,立刻就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动力。

    信任是清泉,能够洗涤人们心中的污垢。大智者能够坦然地相信他人,即使是对于欺骗过自己的人,他们也不吝惜自己的信任,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人机会。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会欺骗,才会做坏事,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完善产生缺失的人格。重义者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世界上更多的人和他们一样,愿意给予信任。既然他人的信任曾经给过你笑对人生的自信,那么,你也要用自己的信任给他人以力量、以追求。

    3.善良行世,以诚待人

    沿着心的方向,总不会偏离的太远。

    一位禅师在和3个弟子谈心,他让弟子们分别说出一件自己做过的最自豪的事。

    大弟子说:“我对自己感到最自豪的事,是我察觉到自己是个不贪心的人。有一次,有位异国商人将一袋珠宝放在我这里,他并不清楚里边究竟有多少珠宝。而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没有拿他一分一毫。”禅师说:“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你如果暗中拿了他的宝石,你现在会是怎样的人呢?”

    二弟子说:“有一次我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他的父母拿出厚礼谢我,我分文未取。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仗义的人。”禅师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假如你见死不救,你的良心会不安。”

    三弟子说:“我一直是一个很自豪、很仁慈的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就要掉入悬崖,我将他救了起来。而这个人是我的仇人,他一直在背地里中伤我,还害过我很多次。”禅师说:“以德报怨,的确是值得赞扬的事。不论是难做的,还是易做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都是可贵的,你们3个都有可贵的品质。”

    存大义的人必有良心,良心也可以称作良知,是那种被社会认可、被舆论接纳、被自己承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个故事中的3个弟子,他们的作为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得到了不一样的赞誉。一个人做该做的事,不违背良心,才不会有侵害他人利益的过失;做原来不易做到的事,才更能彰显良心的光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良心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会侵害他人的利益,因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他人的存在、他人的不易。良心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呼唤良知与奉献,法律固然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但如果仅仅依照法律条文,不做违法的事,也不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多管闲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麻木而冷漠,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渐渐变成“有血有肉的”机器人。

    红叶禅师和他的弟子在雪地里行走,弟子惊奇地发现,红叶禅师的脚印是一条笔直的线,而弟子们的脚印却歪歪扭扭。他们问:“师父,为什么您的脚印是直的,我们的脚印却是歪斜的?”

    红叶禅师说:“那是因为我走路时一直看着远处的那座山,有了这个目标,路就会变得笔直。而你们走路时心有旁骛,东看看、西看看,路自然就会歪斜。”

    看到徒弟们若有所思,红叶禅师继续说:“还有人走路只盯着自己的脚,走歪了路还不自知。如果没有找准目标,人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听了红叶禅师的一番话,徒弟们按照红叶禅师的说法走路,果然,他们的脚印也变得笔直而整齐。

    有阅历的人常常劝告后辈:“人不怕走错路,最怕走歪路。”走错路有回头的余地,而歪路却会让人麻痹大意、误入歧途。因为一直在同一个方向行走,人们察觉不到自己已经有了偏差,继续走下去,偏差越来越大;走得越远,偏差就越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生的路程也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端正。我们常被外界迷惑,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这些都能使我们本来笔直的心开始歪斜,想要放纵自己进行尝试。如果一个人没有行为原则和底线,极易在诱惑之下迷失自我。

    4.信用,一笔无价的财富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礼物,重信用之人,为众人所信。

    古时候,有个国王接到一个犯人的请愿书。这个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记家乡的母亲,想要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希望国王宽宏大量,能够给他这个机会。他向国王发誓,行刑当天一定赶回来受死。这封请愿书最后由一位大臣转交。

    “你为什么要把这封请愿书转给我?”国王问大臣。

    “我认为一个孝顺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您的恩准。”大臣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代替他进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亲。”国王说,“难道你愿意为这个孝顺的人进牢房吗?”

    “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愿意代他坐牢,我愿意这样做。”大臣说,“我相信孝子会讲信用。”

    “如果他没有按期赶回来,那走上断头台的人就会是你。”国王警告大臣,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认为这个大臣疯了。而那个被放回家乡的犯人却一直没有消息。转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大臣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后悔的神色,无畏地走上绞刑台。

    这时,犯人从远处飞奔而来,对国王说:“对不起陛下,我回来时,路上遇到大雨,我好不容易才能赶到这里,耽误了些时间,不过幸好还来得及,请您放了那位信任我的大臣,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上绞刑台了!”国王听了感叹道:“你不但孝顺,还是个守信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委以重用,我决定让你当我的秘书官。而这位知人善信的大臣,拥有这样的恢宏气度,应该出任宰相一职!”

    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守信是最被看重的行为之一。就像故事中的犯人与大臣,大臣相信犯人的信用,也严格守护自己的信用;犯人为了一句承诺也同样历尽艰苦。国王对两个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守信用的人的评价:他们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论何时都值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当时有人这样称赞他:“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信”是“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凡事在于点滴积累,注重日常小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老贾是某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是业务高手。厂长经常对人称赞:“我们厂的老贾一点儿也不‘假’,有了他,我从不担心厂里的事!”

    去年,工厂遇到了麻烦,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劲打压,销售量出现下滑趋势,偏巧这个时候厂长生了重病。厂长对老贾说:“老贾,我知道现在厂子效益不好,我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把它暂时交给你,你帮我做些工作,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老贾郑重地答应了卧床的厂长。

    厂里的效益连连下降,不少人跳槽,也有人劝老贾:“别在这个厂子耽误时间了,这个厂子的产品早就没有市场了,还没有生产新产品的机器,而且连资金都没有,早晚会倒闭的。你这个年纪了,还是趁有精力赶快跳槽吧。再过几年你就不值钱了,想跳都跳不了了。”

    老贾不为所动,他说:“既然我答应了厂长,就算倒闭,我也要坚持下去。”很多工人被老贾的行为感动了,留了下来。半年后,厂长身体康复,重新整顿工厂,并且贷款购买了新设备,终于使厂子起死回生。厂长感慨地说:“这家厂子还能存在,最大的功臣不是我,是老贾,老贾不假!”

    信用是无价的财富。信用就是“不假”。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工厂、商店还是饭店,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重视自己的信誉,不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力图将影响降到最小。因为一个品牌得到信誉靠的是日积月累,而一个微小的疏忽却会引来顾客的质疑,甚至导致这个品牌毁于一旦。

    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你可以张扬个性,但不能失去信用,否则就会被归为小人之列。诚信是一张通行证,不仅可以伴随你闯过事业的门槛,还能对你的人生大有助益。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处处让人感到信赖,因为别人信任他的人格,也就能够安心地与他共事、与他交往,对他倾诉肺腑之言,相交莫逆。

    信用也与一个人的禅性有关,因为它能够让你通向别人的心灵深处,让你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对事物也就看得更加透彻。而有信用的人不会为他人的行为更改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定性。信用与定性相辅相成,故修禅者讲求信义,心正神明。

    5.人以群分,善人善聚

    心地善良,与学识无关;慎重交友,与善良相关。

    古时候,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二人每日一起读书,关系十分亲密。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花园里锄地,刨出一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而不见,华歆却捡起来细细观看,露出贪婪的神色。他见管宁不说话,连忙将金子扔掉说:“君子不爱财。”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坐在席子上读书,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是一位大官的车队经过。华歆立刻扔下书本,跑到门外观看大官的排场,十分艳羡。他正想回头叫管宁一起来看,却看到管宁拿出一把刀,将他们坐的席子从中间一分为二。

    “你这是在做什么?”华歆问。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朋友。”管宁回答。

    “管宁割席”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何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选择朋友的标准很严格,他希望自己的朋友不仅仅是个书生,还是个不醉心于名利、不贪恋于富贵的君子。友谊的最高境界是一曲《高山流水》,如果是污浊的小溪,哪里会与巍峨的高山相交相惜?交友如此,对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也要有基本的原则。

    人以群分,想做一个重义的贤者,就要结交那些心地磊落、行为端正的君子。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日子久了自然心往行随。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高尚的,自己做起事来就不会偏离太多。如果整日与小人为伍,自己也会成为苍蝇群中的一员,藏污纳垢,渐渐失去本心,变得污浊不堪。更可怕的是,你未必能察觉到自己的改变。一个人若想远离堕落,就要远离那些行为不检点、品德低劣之人,否则百害而无一益。

    一头驴子和一个金色的铃铛成了朋友,铃铛就系在驴子的脖子上,驴子走路的时候,铃铛就发出清脆的响声和它说话,它们每天都很快活。当驴子拉着沉重的货车返回村庄时,铃铛会故意发出很大的声音,把周围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人们发现驴子勤勤恳恳地劳动,都忍不住夸奖:“这真是一头好驴子!”驴子很喜欢这个朋友。

    一次,驴子看到菜园里的青菜冒出头,它吞吞口水,把头探进菜园,想要吃点儿鲜嫩的叶子,没想到铃铛突然大声叫了起来。菜园的主人听到声音,拿着一条皮鞭冲了出来,将驴子打了好几下,驴子慌忙逃跑了。

    跑到安全的地方后,驴子埋怨铃铛:“你真不够朋友!怎么能提醒别人来打我!”

    “朋友相处要有原则,我这是为你好!”铃铛严肃地说,“好朋友固然要帮助你,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更应该提醒你!”

    有人说最难说的话就是真话,因为真话有时伤人,说出口就会得罪人。故事里的铃铛在驴子犯错误的时候大叫,让驴子恼怒,但真正关心你的人不怕得罪你,如果因为别人的一句实话就大动肝火,只能说明你的心胸太过狭隘,没有雅量,更没有进步的空间。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这是陶渊明的一首田园小诗,说的是智者从容淡定,因此装得下山明水秀,于是怡然自乐。淡定是一种人生境界,有此种境界的人能够淡对名誉不争,淡对邪财不取;淡定更是一种勇气和力量,于是能够挺过困境挫折;淡定还是一种心胸的宽博,看淡成败,不计得失,最终大彻大悟,笑傲人生。

    6.广结善缘,快乐大家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快乐需要传递。

    古代印度有个国王,他和王后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性格孤僻,整日愁眉不展。国王和王后为了让儿子高兴,给儿子准备了最精美的衣物、器具、饮食,可儿子仍然闷闷不乐。

    这件事急坏了国王夫妇,国王找来全国最有名的高僧,请他帮助王子。高僧听了情况后对王子说:“我这里有一个获得快乐的秘方,你如果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能变成一个快乐的人。”王子听了很感兴趣,对高僧说:“我希望能得到您的秘方。”

    “这个秘方就是——每天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高僧说。

    王子决定实行这个秘方,他每天走出王宫,看看有没有需要他帮助的人。有时候,他帮农夫耕地;有时候,他帮花农锄草;有时候,他帮牧民牧马……如此一来,喜欢王子的人越来越多,王子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他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很快,他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世事难两全,有阳光就有阴影,优越的生活环境会造就一个人优秀的能力,也能让一个人的心灵产生空虚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却又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抑郁便不请自来。故事中的王子无疑是个忧郁少年,高僧教给他的秘方就是帮助他人,通过让他人快乐来使自己快乐。

    也许我们都和忧郁王子一样掩不住心中的疑问:“想要快乐难道不是要从自己身上做文章?为什么要帮助他人?”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们保持快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娱自乐,另一种是让他人开心,自己从中分享快乐。一个人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是偷着乐;帮助别人后却能感受到他人感激和钦佩的眼神,这时候心中升起的是虚荣心也好,自豪感也罢,那种飘飘然的感觉让我们立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认可了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农村继承父母的杂货店,做着普通的买卖。他没有什么特长,只有一个特点:脾气好。他的朋友中,有人性子急躁,经常大呼小叫,惹是生非;有的人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烂醉如泥;还有人孤芳自赏,常常看不起他人……这些人却都把年轻人当作好朋友,因为年轻人经常在他们火冒三丈的时候加以规劝,喝醉的时候给予搀扶,刻薄的时候一笑了之。人们都不明白年轻人为什么要交这样的朋友,年轻人却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交朋友看的是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当然也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后来,年轻人的朋友越来越多,人缘越来越好。当他开始做别的生意时,朋友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的生意一帆风顺,成就了一番事业。

    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对他人的要求不用太多,如果只盯着别人的缺点,世界在你眼中一塌糊涂,根本没有乐趣可言;如果总是发掘别人的优点,世界就变得趣意盎然,随时随地都会感到快乐。与人交往不必计较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该帮助的时候不推托,这才叫心胸开阔。更重要的是,你要行得正、做得直,让人信服。

    在修禅者看来,帮助他人就是结善缘,他们笃信善缘会有善果。你真诚地帮助别人,是善行,是义举。也许得到帮助的人并没有能力回报你,但你会结识一些欣赏你、与你志趣相投的君子,他们愿意扶助你、与你分享喜悦与艰辛,而你也会一一记得,一一感恩。于是善缘善果不断,你的人生自然也会更平顺、更舒心。

    7.重义,有信,赢得真心之友

    虚情假意换不回真心实意,有情有义者,交天下。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弟子:

    “君子若想安身立命,只需记下四个字——恭、敬、忠、信。”

    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这句话:“恭,就是对人真心诚意,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人排斥;敬,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和习惯,这样才能被他人喜爱;忠,就是依从本心,有分寸、有原则地做事,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共事;信,就是讲究诚信,让人信赖。这四点能够让人安身立命、避免灾祸、赢得尊重,做出一番事业。”

    孔子的这些教诲,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义”。

    “义”,是我国古代人们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义”代表公正,凡事都要有客观的立场,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义”代表道义,是道德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要求;“义”代表正义,要求人们拥有正直的人格,不畏惧外界的压力……孔子以恭、敬、忠、信作为对弟子的要求,就是教导弟子知晓大义,无愧为人。古代人看重义胜过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

    修禅者要懂“义”,因为禅心的基础既不是自私,也不是避世,而是与和平世界共处,与他人友好相待,并以善心诚意对待他人及事物。这就是另一种层次的“义”。相反,现代人如果偏离了修禅的本意,只是为了远离烦恼,置自己的责任于不顾,他们修得的不是禅,而是一己的冷漠。由此可见,“义”的前提是保证禅心的清明与端正。

    有两个擅长钓鱼的人喜欢在湖边钓鱼。那是一个钓鱼俱乐部会员们常去的湖。这两个人钓鱼的技术很高,连俱乐部的会员们都常来与他们切磋。

    不过,这两个人的性格却不太一样,一个瘦瘦高高,对人爱答不理,别人问十句,他最多答一句;另一个人心宽体胖,爱交朋友,不论别人问他什么,他都热心地解答。他说:“钓鱼就是个爱好,大家玩得开心最重要,自己有什么技巧也不必藏着,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不久之后,胖子身边总是围满了人,大家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讨论钓鱼的趣事。而瘦子则孤单一人在湖边,很是孤单郁闷,渐渐地也就不再去钓鱼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经常听到“义”这个字,甚至觉得它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仔细观察,“义”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与人为善是一种“义”,无偿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义”不必说出来,更无须着意夸大,它会以最自然的方式作用于人际关系中。重义的人身边自然会吸引许多朋友和仰慕者,他们总是充满正能量,反之,难免孤独寂寥,易遭他人排斥。

    “义”的高尚在于它的无偿性,这种单纯而积极的特性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纯净温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不需要挂在嘴边,特别是“义”这种概念更应放在心中。不论奉献爱心的义行还是援助他人的义举,做比说要好。如果整天拿这些概念对别人说教,别人难免觉得你太过矫情,只需记住,为人要重义,处世要有义。始终将他人放在心中,他人自然也会记着你的好,因此义者,不孤单。

    8.与众人分享的人生,更加精彩

    再精彩的人生,无人分享,也是一场竹篮打水。

    一个自私的和尚犯了错误,禅师决定惩罚他,派他到一块肥沃的土地去挖红薯。和尚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美差,兴高采烈地在地里挖出一个又一个大红薯。

    “师父,犯了错应该受罚,你这哪里是惩罚他?”其他徒弟不满地说。

    “我就是在惩罚他,等会儿他回来,你们谁也不要理他,谁也不要跟他说话。如果他跟你们打招呼,你们也别理他。”禅师说。

    晚上,犯错的和尚背着一筐上好的红薯回到寺里,他很想向人炫耀一下自己的收获。没想到,寺里的和尚们看也不看他一眼,他和人打招呼,别人充耳不闻,好像他这个人并不存在一样。和尚觉得十分别扭,心里难过极了。禅师对弟子们说:“快乐的心情无法与人分享,就是最大的惩罚。”

    人们为什么害怕孤单?是害怕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帮助吗?事实上,帮助只是辅助,多数时候我们都要靠一个人的力量生存发展;是害怕难过的时候无人安慰吗?自己的痛自己最清楚,就算没有安慰,我们依然有坚强的品格……有时人们真正害怕的并不是一个人做什么,而是做到了什么却没有人分享,就像故事里的和尚看上去幸运,收获的却是煎熬。

    人生需要分享,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的人生,哪怕面对快乐,也是一种惩罚。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也享受不到。把快乐分给大家快乐就会成倍地增加;悲伤有人承担,伤心也会成倍地减少。相反,如果独自一个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只会落得郁郁寡欢。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失落就会减少。他人的陪伴能够让你宽心,让你坚强。

    一家公司的大老板即将迎来自己的第50个生日,他虽然事业有成,但妻子早已跟他离婚,孩子在国外上学,公司的员工们象征性地送他礼物,身边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生日当天,他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的客厅喝酒。

    这一天本来是值得骄傲的一天,他牵线研发的新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反响非常好。在公司,他踌躇满志,给所有参与研发和销售的员工发了奖金。但回到家,他却不知该向谁诉说自己的喜悦。他坐在客厅反思自己,他是个暴躁的人,经常乱发脾气,身边的秘书不知道换了多少任。他知道不是别人有问题,是他自己个性太孤僻。究竟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孤独的状况呢?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却没有人告诉他答案。

    值得骄傲的人生不一定是幸福的人生,也有可能充满失意和痛苦。当喜悦的时候端起酒杯,却发现无人愿意和自己干杯,这样的感觉不只是孤独,更是悲凉。故事中的老板活到了50岁,身边却没有一个愿意与他分享人生的人,就算借酒浇愁,又能浇开多少苦闷?

    时时刻刻保持一份分享的心态,就像你一个人在夜路上行走,抬起头看到满天灿烂的星斗,你觉得很美,这时候如果你能告诉身边的人,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相反,如果身边没有人,你只能自言自语,即使有再多的星星也并不能让你快乐。学会分享,当你一路跋涉,忍受孤苦艰辛,知道前方有人等待着你凯旋时,你会得到力量,明白旅途的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