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力的崛起-妇女状况(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就业与收入

    讨论就业,必须首先分清两个概念,一个是有酬工作,另一个是包括家务劳动在内的总1%作量。如果仅看有酬工作,男性的工作量是超过女性的,但是如果看总工作量,女性就大大超过了男性。

    据统计,目前妇女承担着全世界总工作量的2/3,但只取得全世界总收入的1/10.这个数字是在1985年于内罗毕举行的审査和评议联合国妇女十年成就世界会议的一份报告中公布的。报告说,几乎所有的妇女一天都干两个工作日,欧洲有工作的妇女的劳动时间平均要比她们的丈夫。一倍卩此外。1984年,全世界—半的粮食是由妇女生产的。在非洲,妇女从事3/4的农活。因此可以说,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全世界女性的地位大大低干男性。

    按照有酬工作的统计尺度,在1950年,全世界经济活动入口比率为419%。其中男性为0.4.女性为到1975年,全世界经济活动人口比率为5,其中男性下降为513,女性上升为29只。从地区比较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的女性经济活动入口比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1950年,这一比率在发达地区是3251%,在欠发达地区是24%。1975年,发达地区为3,欠发达地区为263%。总的看来,妇女参加到社会劳动中来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在统计妇女就业率时,应当分潸两个定义不同的比例,一个是妇女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另一个是妇女劳动力在妇女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前者是女劳动力与男劳动力相比;后者则是女劳动力与女性人口相比,又称妇女就业率。先看前者——妇女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桉高低顒序排列:前苏联为481%1北美为38%。西欧为34;亚洲为34;大洋洲为外、非洲为拉丁美洲为24.再看后者——妇女劳动力在妇女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亚洲为46%;非洲为44;发达国家为43%拉丁美洲为50.中国的这个比例为5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东欧国家,妇女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与男子大致相同,如前民德妇女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16;保加利亚占49.25;捷克斯洛伐克占46,匈牙利占41波兰占43.3%。罗马尼亚占3.2%。从妇女就业率看,在匈牙利,未就业的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从60年的25.2%减少到80年的6%;在捷克斯洛伐克,未就业的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从1975年的75%减少到1982年的%。

    近年来美国女性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有9/10的妇女在其一生总有一段时间要参加工作,妇女中就业最多的是18-24岁和3554岁的人。美国妇女就业率为50;,男子为71.英国妇女男子75%;日本妇女464义男子80,1只;法国妇女料。1%,男子714%。前联邦德国妇女37,男子70,85;挪威25-岁的女性有4/5参加工作。

    人们一般以为,从人类脱离无酬劳动、进入有酬劳动以来,主要的社会劳动力一直以男性为主,女性则在家主持家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至少在工业革命早期,妇女劳动力就有相当大的比钾,有的时期、有的国家的女工人数甚至超过了男工。

    以英国为例,在39年,英国工厂工人井有419560人,其中女工就有2426人,占工厂工人总数的5775.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纺织工业开始,而女工一直是其主力军9英国还是当时全世界波布交易中心。从事破布分类加工是待遇最坏、最脏的劳动,而这个部门全部雇用少女和已婚妇女。根据1841年的调查,当时还有6000名妇女在煤矿劳动,其中在井下劳动的有2350人。英国当时是欧洲的第一产煤国。女工一般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5小时到18小时,遇到旺季,经常通宵干活。女矿工经常要在深夜两三点下旷,经常有人一天从井下背两吨煤上矿顶,或卸煤迖10吨之多,劳动条件极为恶劣。在那以后,从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中叶的100年间,英国女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工人总数的30-32%左右;到了50年代,这个比例开始增加,经过70年代的大幅度增长后,妇女巳占整个劳动力的40以上。70年代末期是夫妇双方都出外工作的高峰期,在1979和1980年,妻子参加工作的比例高达已婚妇女的60%。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激增,1932年妇女就业比例略有下降。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缫丝和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大量雇用女工,她们毎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而工资微薄。同英国情况相似,女工比例一度比男工比例高口据统计,1582年,女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70左右,随后的几十年间,女工一直占日本工人总数的60%左右,直到1920年,男工才略多于女工。目前,日本妇女的就业模式呈似型,从型两端的两个妇女就业高峰期,一个是20岁到25岁的妇女;另一个是中年妇女。妇女婚前就处,结婚生小孩后退职,孩子长大再去就业。近年来,已婚有孩子的妇女外出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1980年,处于25岁至岁生育高蜂期的妇女中,有工作的仍占到同龄妇女的37.7;1981年达到50%。女性职工在日本职工总数中占扣在曰本,家庭主妇一直被认为是优雅的职业,一些年轻女人把婚后当料理家务、侍候丈夫的专业主妇作为人生理想。但是这种传统的夫妇分工观念开始转变。近年来,城市里的家庭主妇纷纷走出家门打岑工。192年,日本全国打零工的家庭主妇有284万,比1970年增加1.2倍,1983年上半年又比1962年同期增加。

    美国妇女开始大规模加入劳动大军是在本世纪初年。那时大约只有20%的妇女外出工作,多为单身女性或寡妇,并有大量外国移民妇女成为二厂的廉价劳动力。但是仅在1900年至1910年这10年间,劳动妇女的人数就增加5.在笫一次世界大战和笫二次世界大战中,男人参战,妇女接替了他们的工作。尽管如此,在140年,在家庭之外工作的美国妇女还不到妇女的1/4。仅有2、5的做了母亲的人是职业妇女。然而,战争中妇女的成就使美国人改变了他们对妇女的传统观念尽管战后很多妇女又重回家庭,可是仍有大量妇女继续工作。已婚妇女参加工作已变得极为平常。战后时期,美国妇女訧业人数由1600万增加到4900万。到1986年,大多数成年女性进入社会就业行列,多为已婚妇女。纵观20世纪美国的妇女就业史,在美国的全部劳动力中,妇女劳力的比例在1900年占14;1950年占29%。1970年占1985年,美国职业妇女总数为501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44;职业妇女的入数就超过了家庭妇女,全日工作的成年妇女的百分比遂年增加。

    在法国,就业妇女达900多万,占劳动适龄妇女的45;而劳动妇女中有67是已婚妇女。75年,35岁的妇女参加工作的已达50%。到1兆0年,45岁的参加工作的妇女达没有工作的35岁以上的妇女有自卑感和不安情绪。

    十月革命前,俄国妇女的活动大多限于个体家庭经济范围;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斯间1928-1932年,在国民经济部门就业的妇女总人数增加了400多万从240万增加到650万。137年,妇女在就业总人数中占35.4;1940年,女职工共1319万,占职工总数的39%。1950年为1918万,占职工总数的47;1960年为2925万,占47%;170年为4580万,占51义;在集体农民中,妇女占47据1988年统计,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50.6%。

    中国近代产业女工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女工约有35000人,占当时产业工人总数的33%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产业女工发展到23万余人,占全国产业工人不含矿工的37;到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有百余万,女工有35万左右,所占比例不低于35%。中囯虽是一个农业国,但从它微弱的工业刚起步时开始,妇女在工人中的比例就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初斯中国工业的一个最主要行业是纺织印染业,而这一行业喜用女工。例如,在1914年,纺织印染业男工为122978名;女工有165234名,数量超过男工。

    自1949年后,中国妇女兴起了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的热潮。从1949年到1955年,全国男女职工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5,其中女职工每年递增率为23,7.1957年,全国有7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城市女职工达到3286万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5倍,到2年,城镇女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60万人增加到56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由提高到38%。

    总之,50年代以来城市妇女生活方式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家庭妇女的比例从90左右下降到10;职业妇女的比例则从10到左右上升到了80-90%。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全国4岁妇女中,915义是在业或曾经在业的1990年,中国社会劳动者总数为6.47亿,其中女性为2.91亿,占44.96,高于世界315%的比例;农村妇女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1992年女性从业人口占女性15岁以上人口的72.33%。

    1991年所做的一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表明,中国妇女的劳动就业代间变化显著,有2%的女性被调査者在业或曾经在业指离退休者1,这一比例虽然比男性被调查者低18个百分点伹比其母亲一代髙27个百分点。在40岁以下的女性被调查者中,有5的人仅仅从事家务劳动,而其母亲一代为2.5%。调查还表明,女性从事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的比例呈逐渐增力趋势。

    在全世界妇女就业热潮当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阿拉伯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参加工作比例也很低。例如,沙特阿拉伯只有的妇女参加工作;伊拉克为5%;叙利亚140;也门为尽管如此,那里妇女的就业观念也在起变化。据1081年约旦劳工部对1091名女高中生的调查,813的人认为妇女参加工作是件好事;当问她们今后是否打算参加工作时,有31%。的女生予以肯定的固答,其中有76的人已获得了双亲的准许;但是还是有47%。在就业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劣势不仅表现为有酬工作的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而且表现为女性的就业结抅不如男性。女性较易进入的行业和获得的工作,许多都是技术水平低、工资水平低及体力劳动繁重的行业和工作。劳动力的这种不利于女性的性别分工既是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

    妇女就业结构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的模式;另一类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共产党执政国家或前共产党执政国家的模式。前者妇女在就业结抅中地位较低;后者相比之下略微高一些。

    先看前一种模式。在那些国家,由于经济核箅精细,就业竞争激烈,又由于妇女专业知识少,熟练程度差,选择职业余地有限,许多妇女不得不从事简单的服务性劳动。

    在英国,轻视妇女的传统很强大。据1980年的统计,在英国,银行经理、工程师、外科医生、公司经理、空中交通管理人员中,99%是男性;大学教授的98%、牙科医生的83、儿枓医生的84%是男性。而妇女多从事社会地位和工资都较低的职业:女性占护士的92%。办事员的99;办公室清洁工人的电话接线生的83%吹妇女在脤务业中占79%。从事工业、手工业的占20%。

    在德国,直到1908年,妇女才被允许在大学里读书,可是在1891年,当妇女上大学的提案第一次列入德国国会议事曰程的时候却引起了全体男议员的哄堂大笑。从1920年起,德国妇女才可以在大学里任教6希特勒一上台就马上取消了妇女的大学授课权,同时还规定在大学生中,女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10%。随后直到1954年,前联邦德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女教授,而仅有9名挂着编外教授虛衔的妇女在大学里开课。直到最近,大学里男女教员之间的比例仍相距悬殊。1983年在柏林自由大学任教的妇女只有3名。而男人是人;同年,在柏林技术大学里任教的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比例是2:24;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984年共有教授7596人,其中仅有415名女性;汉堡的%7位教授中,女教授也只有39人。1986年,前联邦德国大学的教职员中妇女虽然已占30%。可是她们在大学的等级中,绝大多数都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薪金最高的04级教授中妇女只占2.4%。工程系教授中她们仅为1.2.在学业优良的大学毕业生中,虽然妇女占了37%。但是在选拔为助教的人中她们却仅有17,能取得授课权的就更少,只有9%、据统计,在前联邦德国,妇女在眼务业中占65;在工业和手工业中占28%。

    1阳0年,日本女工人数有317万人,占妇女就业人数的26,从事农业的妇女是女工的2.8倍;到了1980年,女工人数增到1354万,占女子就业总人数的63.2.0本妇女就业大多都是从事从属性工作,重要的工作多由男子担任女性在医学界中仅占10;理科中占4%。工科中还不到总数的1%。

    近年来,尽管美国政府机关致力于给男女提供同等就业机会,但妇女就业仍明显集中于非技术性、非管理性及工资较低的工种。科学工作者中的这一情况更加突出;美国的女性科学工作者不到1865年成立的美国科学院,直到1922年才有女性会员首次入选。最近,被新提名的女性会员的比例逐年上升。177年女性新会员占当年人选总数的6.7;1978年为8.35%。1966年,女性会员共有幻人,占总数12巧人的17怀。在美国的专科学院里,在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担任的4400名化学系讲师中,妇女只有188名;物理系男女讲师的比例是4200:79.不仅美国女性较少涉足科学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有大约3蛇的高能物理学家是女性。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妇女的就业结构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在1970年,美国的律师和法官里只有5%是妇女;而到了1986年,在35岁以下的就业人员中,妇女占45,律师和法官中有29是妇女;在管理和专门职业中,大约41的劳动力是妇女。

    可以看出,即使在各发达工业国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还是偏低。妇女担任普通取员的比例大大超过做经理的比例:在职员中,女性占到60-70;而在经理中,女性只占30%或更低,最低的还不到10%。在各发达工业国,妇女就业结构的一个特点是,她们当中有相当大一个比例的人集中在文职工作即所谓白领工作中。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妇女在文职方面就业的比例平均为38%;其中爱尔兰为31义;丹麦为46%;意大利的女文取人员达到100万人,占文职人员总数的43%。在1981年,美国就业妇女中有65的人从事白领工作。英茵女性的工作也大都集中在办公室和其他服务部门。

    第二种模式是共产党执政和曾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这类国家妇女就业的特点不仅是就业比例较第一种模式为高,而且就业结构也比第一种模式优越主要表现在科教文卫和管理人员中女性比例较高。

    根据1685年的统计,前苏联的妇女就业率居世界之首。在商业和公共饮食部门,女职工占取工总数的82;在教育部门占57%;在文化领域占74;在集体农庄占45%。在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占42%。在比工和石油部门占牝。从1962年。到1979年,从事脑力劳动的女性从1.8、上升为35%。虽然妇女人数增加较快的还是那些比较适合妇女的劳动,如轻工、食品、务和卫生行业,但是妇女人数增长最快的,则是与科学技术革命和城市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经济部门和职业,如机器制遣、化学、电机工程等。在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专家中,有60以上是妇女,她们在下列职业中的比重分别是:在自动操纵的仅器上工作的妇女占40;在工程师中占58;农艺师、畜牧工作者和兽医中占43%。经济工作者中占87%。会计员中占89%;中小学教师中占73%。文化工作者中占75%。

    60年代以来,前苏联的女科学工作者从128700人增加到585200人,占科学工作者总数的40%。其中女科学博士从60年的1100人增至1984年的5800人,占科学博士总数的14%。女科学副博士从28800人增至126100人,占副博士总数的28;女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教授从700人增至3400人,女副教授从6200人增至31600人;一级女科学研究员和助教从13600人增至18100人。

    在前苏联,有50多万名妇女担任企业、组织和机关的领导,近100万女性负责车间、工段科室和下属部门的工作。1973年,在工业部门任企业领导人的妇女占同级领导人的任企业领导副职、高级工程师、髙级专家的妇女占10%。妇女任车间主任、班长、工段长及其副职的占1983年,妇女任企业和联合企业领导人的占11%。任副职的占1%;任高级工程师及副职的占9%;任车间主任及副职的占12%。

    怛是不可否认,尽管前苏联妇女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较西方国家为高,但并没有达到男女平等的目标,妇女还是相对集中在不需要专门训练的职业,例如,妇女在仓库保管员、过磅员、接纳员、资料员中占47%。在捡验员、商品审核员、选种工人中占88;20的女工在公用事业,总务和生活部门工作;在卫生保健部门大部分是初级医务人员。总的看来,2/3的妇女从事的工作属于技术性较低的工作,只有4的妇女从事技术性较高的工作。

    在前民德,有470万妇女在职或就学。1即4年,从事农业的女职工有88%接受过专业培训。女职工在熟练工中占1/2;在校长中占1/3。古巴妇女在文职人员中占35.7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就业不仅比例很低,而且在就业结构中地位也不高。例如,据1931年江苏省民政厅的调查,该省敉员中的女性占教员总数的。1%。公务员中女性仅占1.06;律师中女性占0鄉;工程师中女性占0.37;会计师中女性占12.71%。医生中女性占3.16%。邮电员中女性占1.97%。另据1945年对重庆19个政府机关的统计,女职员仅占职员总数的4.6;而且职业妇女大都职位低,工资少;不少机关、单位明文规定,不收已婚妇女。

    1949年以后,大多数妇女进入就业行列,中国妇女的就业结构也釆取了苏联东欧模式,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妇女就业模式相比较为优越。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科教文卫和女干部比例方面。

    1993年,中国有女科技人员809.7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5广这一比例高于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囯和日本:女科技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例在美国是巧。2%;日本是12.5%。但是我国的这一比例还是略低于苏联东欧国家:前苏联女专业技术人员占541;波兰占44.21匈牙利占41.44.在大学工科毕业生中女性比例为:英国10%。美国中国27%。在专业工程师人数中女性比例为:英国5蛇;美国6-7%。中国切。女院士(学部委员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是:日本0;澳大利亚英国2.9;加拿大3%。法国32义;丹麦4;美国4.15;中国毛8%。

    1992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0%至41%。具体说,高等院校为中等技术学校为40.4;中等师范学校为36.3;普通中学为33%;职业中学为33;小学为44.5%中国教育界有高级职称的女性比例比大多数西方国家要高。女正副教授占正副教授总人数的比例是:英国3;德国5%。法国9%。美国10.而在中囯,19时年,高等院校有女性教授2万人;副教授1.8万人;讲师4.7万人;分别占11、21%和30%。

    1992年中菌的女干部人数为1004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0比0年代初期增氏2倍;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占32.44.全国有女司法人员7万多人,占总数的20;92年,全国有女法官21012名,女律师4512名。

    通过1990年人门普查资料表3和表4.可以从行收和职业两个方面看出中国女性就业结构的如下特点:

    女性比例最低的行业依次为:第一,建筑业;第二,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第三,国家机关、政觉机关和社会团体。女件比例最髙的行业依次为:笫一,卫生、体育和社会塥利事业女性比例超过男性第二,农林牧渔水利业;商业、公共次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其他各行业的情况都是女性比例略低于男性比例。

    女性比例最低的职此依次是:第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卓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女性比例最高的职业有:第一,服务性工作人员;第二,农林牧渔劳动者。职业分布比行业分布更清楚地显示岀,尽管中国女性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比例大大高于西方国家,总的看来,女性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与男性相比仍然偏低。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农业中女劳动力比例很高。在中国北方农村,大多数妇女传统上是不下田种地的,50年代起,才有大批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到1953年,全国有50-60%的妇女参加农业生产;1957年达到60-70%。妇女的劳动工分占工分总数25%。0956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七年内每个农村妇女全劳动力等年至少工作120个工作日。在]958-1959年,90%以上的农村妇女被动员出来参加生产,妇女的平均劳动日为250个左右,相当于男劳力的3/4。1961-1965年间,农村妇女的年均劳动日约为180-200个;1966-1978年约为200-250个,目前,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劳动者中,女性劳动力占半数以上;产棉区的棉田管理大部分由妇女承扭。在1400万农村商业服务业个体从业人员中,女性约占1/3。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商农民中妇女约占1/2。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农村妇女创造的产值占50%至60.90年代初,在菜篮子工程中,蔬菜、蛋、肉类的生产,80-90%是由女劳力承担。全国专业户中有1/3是以妇女为主的。

    另一种观察方法是看劳动力在三类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各国妇女劳动力1980年在三类产业中的分布可参看。从妇女在三类产业中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如下规律:在美日德这祥的发达国家中,女性在三类产业中的分布以第三产业为最多,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为最少;而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第一产业最多,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少;前苏联的模式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妇女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略微超过了第三产业;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则比较接近中国模式:妇女就业的最大比例还是集中在第一产业,但不同的是,妇女在第三产业工作的比例大大超过中国。

    据统计,我国一、二、三产业在业人口性别比性别比的定义为:每100女性人口之男性人口数分别为116:165:188.这就是说,离农林牧渔这类第一产业越远的产业,男性所占比重越大。而女性的职业构成较男性低,就表现在对体力要求较高的农林牧渔水利劳动者中,集中了近0义的女性在业人口。农村妇女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多;从事复杂劳动和技术性劳动的少。从全国范围看,就业妇女有83%是体力劳动者。

    其次,女性职业地位低还表现在同一行业中,女性职称较低《在男女科技人员的比例为2.1:1的情况下,相当于工程师、助理研究员职称的男女比例为4.4:高级职称以上的男女比例为761.我国的女科技人员虽然约占总数的1/3,但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女性比例仅为13.3.中国科学院的511名学部委员中,女学部委员有25名,占总数的8%。

    第三,女性在就业结构中地位较低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现象是,党政机关决策职位和办事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较低。尽管如前所述,在世界范围内,决策职位中女性比例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第一种模式即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的就业模式中,女性在一般文取人员中所占比例颇大,而在中国机关的一般办事人员中,女性比例却相当低。

    从表6(对中美日三国女性就业结构的比较中显示出以下几种待征:第一,女性就业非常集中、甚至超过男性的职业有办事人员和服务人员,但是其中中国的比例低于美曰两国;第二,女性就业比较集中、接近劳动力半数的职业有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人员与农民,但是其中美国女农民是个例外。比例较低;第三,三国程度虽有不同,但在工人中女性的比例都比较低,其中美国最低,中国最高,日本居中;第四,将妇女在各级负责人中所占比例与其他职业相比,所占比例是最低的,三国比较,美国最高,日本最低,中国居中。

    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女工的工资少得可怜。纺织女工每星期只能挣八、九先令,比男工要少一半,甚至少2/3。挑花边女工每周只有三先令至三先令六便士。背煤女工只有四先令,拉煤车的女工也只能挣到七先令。

    1910年3月5日《商务官报》刊登美画绢业协会对各国织造女工的日劳动时间和日工资同男工工资作的对比,结果表明,女工的工资大约只相当于男工的2/3,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早斯女工工资普遍低于男工,例如,上世纪末,一般男工的日工资在一角五分到两角,熟练的男工工头可达二角八分;而女工的日工资一般仅在一角至一角六分之间。纱厂和火柴厂女工的日工资更低,一般在五分钱左右。

    据国际劳工组织1983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近20年来,尽管西方妇女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在北美洲已从212%增至337;存欧洲从213%增至312%。但是她们的收入却比在同一部门工作的男人低一半。在低工资档次,女性所占比例要比男性高三到四倍。妇女大多从事非熟练、简单和笨重的工作,而旦很少有终身职业。

    在发达工业国家,女性就业者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在1981年,各发达国家以男子工资为100的女性工资数如下:澳大利亚9么法国88、瑞典87、意大利86、丹麦85、荷兰11、奥地利74、联邦德国73、比利时72、英国70、瑞士68、美国阽、卢森堡、日本5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男女工资差别最大的国家。1960年,女工的工资只相当于男工工资的此后虽逐年增加。但是在1980年也不过是男工的96.8%。美国妇女的平均工资一度只有男子的60,而且谋职的时间较短,婚后大多数被解雇,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薪金也只占男人的63.在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妇女工资平均比相同工种男性的劳动工资低30-40,即仅为男性工资的2/3,曾是两性枚入差距的一幅基本图。

    一些发达工业国家为了缩小两性收入差别,制定了同工同酬法规。例如,英国在年制定男女同工同瞓法,1975年制定反性别歧视法,并设有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由于妇女运动以同工同酬为目标所作的不断努力,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善。在美国,男女就业者收入差别在缩小。据统计,一年内全日工作的中等收入的男女比率::!39年妇女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8%。50年代中期上升到60年代中期降到53%。自60年代中期到1981年,这一比率又有下降,从1981年开始,这一比率有所上升,19的年达到64%,1986年达到69,1981年,有600万美国女性的收入超过丈夫。在这些收入超过丈夫的女性中,有1/4受过四年以上的高等教育,并有38的人比丈夫的教育程度髙。美国妇女一年挣的钱约为5000亿美元,几乎是全国工资和个体营业者全年收入的1/3。全年全日工作的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的1/4。很多单身女子成为房产的主人。1983年,美国出售的每4套新公寓中,有将近一套是她们购买的。

    在仙年代的法国,男女同工同酬还是幻想,如今巳成现实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别已经从1979年的47%下降到1988年的3%。

    前苏联男女两性的收入差别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小,但是男高女低的格局相似。在前苏联,70年代末,女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00-120卢布,男工为140-170卢布5%的家庭中男人挣钱比女人多,只有5%的家庭女人比男人挣钱多据前苏联工业部门的统计,女工的平均工资低于男工:198年1月,月工资在150卢布的男性为%。而女性为43义;月工资在200至300卢布的男性为35%。女性为145%。月工资在300卢布以上的男性为11%。而女性仅为2%。

    在东欧各国,绝大多数妇女在教育、卫生、脤务行业、轻工业待别是纺织行业工作,这些领域的工资平均比男子工资低1/3。在捷克全日制工作妇女的平均工资是男子的67;波兰是6.5%。匈牙利国营企业为72.5%。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但由于男性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高子女性,男女收入还是有差距的。据1990年调查,城市男女职工平均月收人分别为193.15元和149.60元,女性的平均收人是男性收入的7二4;农村男女年平均收入分别为1518元和1235元,女性年均收人是男性的农村妇女年均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人数占女性总数的丄。2%,男性的这一比例也是1.2.这表明,在农;先富起来的人群中,男女收入差距已不明显。

    在两性工资差异方面,除了同工不同酬和就业结构造成的差异以%。还有一种公开的性别歧视模式,多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国家竟然规定,工资按性别划分,妇女一律拿男子工资的50%。甚至25义。在南非,女教师的法定工资比男同事少10%。法律甚至规定,在纺织业工作的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差别可达20%6由此可见,争取法律上的男女同工同酬是争取两、性收入平等的第一步,丽这一步尚未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待这一目标实现后,还要争取两性在就业结构上的平等,才能最终实现两性收入平等的目标。

    教育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0年全世界有8.24亿文盲,1990年增至1481亿入,其中3.465亿是男性,占男性人口的19.916.016亿是女性,占女性人口的33.5%。全世界的文盲中约60九是妇女;而且女性文的数量预计将比男性文盲数增长得快。据联合国1985年资料统计,按地区来分析,15岁以上妇女的文盲率如下:非洲太平洋群岛615兴;亚洲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10.2%。

    如果我们观察各国的文盲率,会发现两个规律:第一,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文盲率相差很大,例如日美苏等国的文盲率大大低于中国、斯里兰卡等国;第二,男女两性的文盲率在大多数国家也有不同,大多是女性的丈盲率高于男性。在年以前,中国妇女文盲比例高达90%。自1949年以来,中国有计划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扫除文盲运动,先后于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高潮。到1958年,有1600万妇女脱离文盲状态;到目前为止,书国累计扫盲人数为1.75亿人,其中1.1亿是妇女,占63%。使女性文盲在全体女性中所占的比例从1949年的90只下降到1993年的3254.199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是221义,男性文盲率为12.98;女性文盲率为31全国12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有2.23亿,其中妇女亿,占70%。中国文盲的城乡差异较大,农村文盲率高于城市,全国农村5岁至50岁的女性当中,46%是文盲。因此可以说,农村妇女是文盲比例最大的人群。女性人学率与男女学生比例度量妇女的受教育状况有两类指标,一类是受过各种程度教育的女性在女性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另类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

    世界各国在校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女大学生比例高于东方国家。这一统计令人感到,在妇女教育方面,文化传统的因素重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因素。举例言之,日本的经济十分发达,其妇女受教育程度却相对落后。从80年代起,美国女性在大学本科生中所占比例开始超过男生,达到52%。她们获得了1/3的哲学博士学位,50的硕士和学士学位。1985年,医学方面的学位有30%为妇女获得。1975年仅为13%;牙科学位中女性占外1975年仅为3%。法律学学位中女性占1975年为15%。莸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的人当中,女生占25%。1980年,女性获得教育专业中46%的学位。现在她们所修专业比过去广泛了许多,1985年仅有10%的妇女主修教育,而选学商科的增加到28%;学习工科的女性人馼增加到丄3,而10年前工科妇女人数只有2%。1986年,在所有的电子计箅机学和系统工程学位中,将近20%由女生获得,而几年前还没有女生得到过这方面的学位。

    根据俄囯1967年资料,在9至49岁的人当中,受过教育的仅占23,其中男人占3%,女人占而据1939年的统计,受过教育的妇女已占到81,其中城市巾占90.7%,农村中占76.8%。1960-1961学年,高等学校中女生的比例为学生总数的43%。19841985学年巳上升至54;中等专业学校女生的比例在此期间也从47升至58;全苏职业技术学校女生的数量也在增加,占学生总数的1/3。1984年,有312000名妇女在研究生院学习,占研究生总数的32%供女生学习的专业达1000多种。197年,就业妇女中具有高等和中等完全和不完全教眘程度的占姑。8%;这个比例在男性中占卵0,二者很接近。在学术和教育部口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专家中,60%是女性,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当中女性占59;男性只占41%。

    约廷的女大学生比例也高于50.埃及的女大学生占到大学生总数的40.海湾国家正在增加妇女教育经费,沙特阿拉伯每年为此增拨专款11亿美元。1982年,在沙特阿拉伯公立学校读书的女生总量巳达到25万人,另外还有11000名女生在男女同校的大学里读书;在科威特,女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生;在巴林、女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90。

    中国传统社会是排斥女子教眘的,自从本泄纪初开始提倡女子教育至今,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状况已大为改观。19口年,全国在校男生为2712257万人,女生为14.113万人,女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8%。1914年,男生增至3813065万人,女生增至17.7273万人,女生占学生总数的4.31%。

    尽管中国目前的女子教育状况尚不如人意,在世界上也相对落后,但比起本悝纪初女子教育刚刚兴起时,已有天壤之别。在1980年,我国女性在学比例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女性平均在学比例为42%;中国是35.9%。其中小学女生在学比例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学女生在学比例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学女生在学比例离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世界是32%。中国是23.4%。

    随后的10年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女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到1960年达到7916万人,占在校总人数的1951年,小学在校女生只有1260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8?1992年增至416%。普通中学在校女生数在1950年只有36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6.5%。到1992年达到43,1%。近年来,农业中学和各种职业中学的在校女生猛增,1960年有14.83万人,是学生总数的327,1992年增至416%。普通高校在校女生人数从1949年的2.32万人,增至1990年的6仏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3.7%。1992年,研究生中的女生占总数的24年,全国在校女硕士生18000多人,女搏士生1000多人。从1982年恢复学位制到1993年,中国已有1149名女性获得了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4.全国城乡还有40多万妇女参加函大、电大等各类成人高中级学习。全国建立了1679所女子职业学校和3所女子职业大学,开设了60多个适合妇女的专业。据1988年10月对全国55个大中城市1107家企业的调查,女职工中具有中专、中技、高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4对。

    年全国人口普査结果表明,15岁以上妇女的教育程度是:大学让0万人,高中包括中专3496万人,初中9671万人,小学包括脱肓13496亿人,分别占15岁以上女性总人口的1.2、8,?6%、2423%和331.同男性作对比中国妇女在各种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所占比例为:大学本科2礼02.大学专科31.81%,高中38.53%。中专41.39%。初中39.42%;小学47.59%。不识字和识字很少68.36%。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去抱告表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小的受教育程度越高:40岁以下的妇女中有61.25、具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比40岁以上妇女高对。2个百分点,比其母亲一代高49.9个百分点。

    目前,在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低子男性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因素在加剧这一事态。其中最严重的是女童失学以及由人为提髙女生入学分数线而造成的女性入学率下降。

    据1990年统计,与50年代相比,女童入学率由不足20%上升到92%,中学女生增加了53倍,大学女生增加了29倍。尽管如此,女童失学问题还是不容忽视。80年代末,全国有224万适龄女童未入学,占全部未人学儿童的83%。据河北省阳原县1988年的调查,全县乡村初中在校生9737人,中途辍学女生934人,流失率为9.5%。年龄多在12-18岁之间。1987年中国9省区6-14岁儿童抽样调查表明,男童在校率为80.1,女童在校率为73,9%。此外。年龄越大,差距也越大。到14岁,巳有31.的女童不在校,比男童高出14.1个百分点据1983年全国儿童抽样调查,全国农村失学儿童状况。

    据调查,女童流失原因除重男轻女的传统现念以%。还有婚俗的影响。据福建省惠安县调查,某乡未人学女童共144人,其中55人38%是由于父母过早为她们包办订婚而失学。另据福建省教委调査,农村中童养媳现象严重,该省长汀县某村的76名学龄女童中,童养媳24人,其中不能入学的16人,占66.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也有小学初中没念完就出嫁的现象。

    金一虹《女性文化素质现状及未来发展设想》,学海1992年第3期,第4550女童葩失的另一原因是家贫需要女孩做家务,例如,据福建省教委调査,某地区10个乡共有未入学和辍学女童489人,承担家庭辅助劳动的就有336人,占68.75;该省东山县某乡有60名学龄女童未入学,在家从事副业的有29人,占48.3%。

    在女童沲失之外。一些学校招生时擅自提高女生录取分数线,又为中国女性的教育状况雪上加霜。根裾1991年对全国几个大城市的调查,中等职校技校女生的录取线比男生高100至140分。一些企业学校招生也有提高女生分数线的作法。例如沈阳第六制药厂技校183年招生时,内招男173分、女317分录取;外招男305分、女373分录取。1984年上海市技校招生中,女生占全部学生人数的职业学校招生中,女生占45%;女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超过男生,差距最大的达到100多分,这些学校还准备将招收女生的人数降低5%和15.表11(是一份在报刊上公布的吉林省技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其中大多数市县的女生录取分数线高于男生录取分数线。

    以上多重原因造成了中国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女性在受教育的总体水平上低于男性。尽管目前发现提高女生录取分数线的多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可能与所修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方向有关,但这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在医科、外语等类院校也存在此类问题。这种作法或许有各自的特殊原因,但是,它不仅影响中国女性的教育程度,而且对她们是不公平的。她们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况旦中国高等院校女生比例及全国在校女生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女性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