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88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习惯44.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凡事预则立,学习更是这样。课前预习,不仅能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概念,更可以带着疑问和难点去听课,还能事先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在课堂上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和加强理解。

    预习,就是对上新课作准备,而且是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准备。

    成语“笨鸟先飞”中的先,就是先学一步。对于一篇课文,在老师开讲前先预习,可以让我们学起来心中有数。因为是新课,预习时可以不求甚解,只做到知其然,同时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再求甚解,搞清预习中的难点、疑点和重点,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习新课时先有准备,心中有数,自然会减轻学习难度,学起来既轻松,也会学得更好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方,还能记得更牢。在预习中有印象的地方,老师讲解时你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与熟悉感,接受起来不产生记忆上的排斥,反而易于吸纳。不预习从未接触过的新课,一上课就听老师讲,就会一头雾水,感到陌生,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难度。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新课时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过程。如果没有预习,只好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要避免预习时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不动笔。这种预习虽耗了时间,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等于是在浪费时间。预习得好,而且形成习惯,等于是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是能够终身受益的。

    沈阳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张晓燕,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眼下,她正和学校全年级的同学们在一处幽静的小镇私立学校里进行最后3个月半封闭式高考前集中冲刺。春节期间和她谈及学习心得,张晓燕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体会,我觉得我最突出的一个方法就是课前预习。”尤其是语文课,课前预习比其他科效果更明显。比如高二下学期学习古典文学单元时,我对《鸿门宴》的预习收获特别大。我首先从阅读提示开始通读了一遍课文,并将所有注解对照原文读完。然后再研究性地反复看阅读提示,将其分段对照课文再读。这样,我不仅初步弄懂了本文的故事发生背景,明白鸿门宴的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还抓住了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情态的刻画,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语言词汇我也作了摘记。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等。然后,我再通读第三遍,就觉得亲切、熟悉了,并且从中受到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写作启发。但我绝不在预习中做一个字的作业,那样会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深、不确切产生错误,一旦错的东西先入为主,今后改起来就难。我还是按惯例作些记录,留待次日老师讲解或课堂上提出质疑。这样一来,预习就会轻松些,上新课时心中有数,学习有针对性,新课就成了我的旧课,掌握得就更牢了。

    通过预习张晓燕获得了她自己总结的两大好处:

    首先,预习可以提高自己记笔记的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新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都十分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而且有的已在预习中记过了,为45分钟的课堂节省了时间,减轻了负担。我就把重点放在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有时,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的问题,也正好是我在预习中重点记录的地方。这说明我抓的问题还是比较准,从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与理解问题上。

    其次,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与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这样就使我上新课时疑惑易解,听起课来轻松有味,思考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好。

    张晓燕也强调了预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苛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做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任课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便消灭“拦路虎”。还有就是预习一定要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时间少,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当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如此会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她说她曾经吃过这方面的亏。

    应该说,正确的预习是每个同学都需要的,但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得当。否则,本末倒置,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对于学习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忙不过来,挤不出时间去预习,因为上新课时听不懂,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其实,他们差的原因可能就在没有预习上。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4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假如以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现在就改变它,坚决做到先预习后上课,但也不要一下子铺得太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先从重点搞起,按时间多少安排。这样既不太紧张,又从容不迫,还可找准切入点,带动并推及到其他功课,达到预习的好效果,并由此养成预习及自学的好习惯。

    记住,学习的关键在自觉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己自觉学习的好方法。

    他们是这样看预习的

    2002年高考河北省理科第一名许磊说:“预习就是适度超前,这是我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大部分优生都如此。”

    2002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第一名孙思思说:“我从来都是每门课必预习的,但绝对是在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以后。预习了,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讲的思路走,否则会一片茫然。预习了就会心中有数,有利于加强理解与消化。”

    2002年高考天津市理科第一名张继涛说:“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新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障碍。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2002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第一名谢茜说:“我的预习更广,就拿语文来说,除了课文之外,我还扩散到对相关名著的阅读上。例如学习小说单元和散文单元,我就提前把相关的原著找来看。我在中学时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等,余秋雨的散文我也喜欢读。这样对我理解课文上的作品、作者、背景大有帮助。”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尽量能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们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2.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

    习惯45.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上课时,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讲解,学生如果跟不上,就会让听课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白白浪费上课的时间。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上课听讲不专心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曾有过上课开小差的经历,区别只在于走神时间的长短和次数的多少。

    听讲为什么不专心?

    1.一位老师是如此说的: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而我们的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讲课时低着头看教案,或者翻教参,这样,你如何把握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呢?有的教师干脆就抄黑板,一堂课下来,学生差不多没看见他的脸,只看见一个背影。

    课堂教学不应该很沉重,像忆苦思甜似的,一个个苦大仇深的样子。什么是学习的乐趣?什么叫寓教于乐?我看着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过早成熟的面孔,就明白了这就是揠苗助长造成的后果。因此,聪明的老师懂得在课堂上适当地制造一些笑话,玩一点小幽默来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上课看小说、走神、睡觉,说明了什么?请你最好别打搅他,而应当想想该如何把课讲得生动些。如果有一天,你教的这门课不用考试,而学生依旧来听你的课,那么,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比任何公开课、评比会强多了。

    2.不能只怪老师

    学生听讲专心与否,确实和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比较大的关系,特级教师的课就是讲得好,能让孩子们一个个瞪圆了眼睛。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找到特级教师来教,水平高的老师也基本上都被名牌学校挖得差不多了。因此,大多数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就只能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你念的不是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你必须比重点中学的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同等的成绩。

    这份更大的努力,应该付在什么地方?高考考核的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才是值得学生们付出最大力气的地方。同样是做题,有人错了一次就能彻底改过来,有的人却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差别就在于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就在于是否让自己的心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

    而主动学习应当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脑子里不断地转,想自己应该怎样运用老师所讲到的知识,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自己应该从何着手。也就是说,即使老师只讲了10%,自己也要主动思索,找到背后的90%。抱着这种态度听课,不仅老师的每句话都会落进自己的心里,而且还能思考更多、收获更多。主动学习的学生,从来不会埋怨老师讲得不好,只会担心自己思考得不够深入。这样的学生听课,怎么还会不专心?

    3.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学校是公平的,每个同学上的课一样,做的作业一样,从老师嘴里听到的讲解也一字不差,然而在考试成绩上,却会有十分大的差别。这并不合理,只能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班级,排名在10名以外的学生,都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只要能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成绩都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

    主动学习,就是当老师每讲出一个知识点,自己都要考虑如何应用,在题目里有多少种变化形式,有什么解题的规律可循。主动学习,就是把老师看成传递知识火炬的人,要努力把火炬放进自己心里,让火焰照亮整个天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讲的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老师水平各不相同,但都是带给你知识、来帮助你的人。老师都希望学生好,都很尽力,他们每天都在为你付出。如此说,可以改变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孩子愿意听课。

    2.不要跟在老师后面走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学习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跟不上,就应该提前预习;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太慢,缺乏吸引力,就应该主动思考得更深。这能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3.训练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较好的途径是由自己来整理学过的知识,这是长时间思考的过程,既能让注意力集中,又能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让孩子给父母讲课

    当孩子对老师的授课水平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给父母讲同样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体会到传授知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增加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讲课是一种十分大的付出,从而愿意专心听讲。

    5.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

    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讲课是一种劳动,任何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仅仅从礼貌的角度上,也不好意思上课搞小动作。

    6.给孩子算一笔账

    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课搞一点小动作,玩得也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讲。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习惯46.培养孩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其实是一种检验,考察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思维的缜密程度,以及面对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这些品质对于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它们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1.我们不想当猪

    深圳的万秀蓉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句口头禅——“你们是几品猪?”当老师提问时,如果没有几个人举手,老师就会大发脾气,指着那些没举手的同学大吼:“你几品猪?”一开始听到这句话,以为老师在开玩笑,很好玩儿,所以就哄堂大笑。后来听多了,就笑不起来了,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我觉得老师有这样的口头禅实在太不应该了。我们是小孩子,难免贪玩儿,难免有老师讲课不听的时候。再说了,老师也有不懂的问题,那老师又是几品猪呢?现在,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害怕甚至讨厌上语文课,就是因为老师的口头禅。一到上语文课,就会听到同学们唉声叹气:唉,又要挨骂的了!又要当猪了!

    这个例子说明,积极回答问题,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谩骂指责。

    2.老师,我再也不会让您举手

    这是山东日照市四中992班的卢波写的一篇文章:

    还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善于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我的小手,等待老师的目光射向我。不知是老师的偏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时间长了,老师每次提问都在提醒我该回答问题了。为此,同学们对我是又羡慕又嫉妒,而我却常常沾沾自喜。就这样,我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后来,我以优异成绩升入了重点中学。

    上了初中以后,我尝到了小学积极回答问题的甜头,当然也不会丢弃自己的那套看家本领。更让我欣喜的是,我又找到了两个知己,有了他们两个我更加兴奋了,课堂上,我们总是抢先举手,争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不知不觉,要期中考试了,我们3个带着十分的自信进入考场……结果很快出来了,我第一,第二、第三当然也就是他们两个了。这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我慢慢总结出: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集中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思维更加活跃。就这样,我们持续了4年,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决定命运的中考。我们如同往常一样,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可揭榜的那一天,我愣了,我仅考入了一所普通高中,而他们两个都考入了市重点高中。

    开学的那一天,我很不情愿地跨进了校门,我为这所“不称心”的学校而心灰意冷。就在那时,我的那两个知己来了,我们敞开心扉,谈了好多好多,可惟有那一句“只要拿出我们初中的精神,我们的老招,不论在哪里,都一样学得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仔细一想,脸上终于又出现了笑容,好像我又回到了从前。

    可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正当我像从前一样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向我投来的目光,我看出那里面充满了惊奇和嘲讽。我怕了,我低下了头。我只觉得我那只手变得老沉老沉,让我无力举起它。从此,老师有了自己举手的习惯,而我的心好痛好痛。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又过了几天,老师找我谈话了。我如从睡梦中醒来一样,把这些日子积攒的苦闷,一股脑儿全倾诉给了老师。老师听了之后,笑着对我说:“现在,为了学习,为了班级,你要起带头作用,带动同学们一起积极回答问题,就像你从前一样。我支持你。”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情真的无法形容,我暗暗下定决心:我将迎着同学们的目光,勇敢地回答问题,再也不用胆怯。

    走出老师的办公室,我激动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面对蓝天,面对白云,我大声说:“老师,我再也不会让您举手了。”

    这个学生体验过积极回答问题的好处,却因为同学的目光而退缩的,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呢?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鼓励孩子在家里回答问题

    父母可以常常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学习,多提一些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当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回答问题的习惯,到了学校就能自然而然举起手来。

    2.让孩子总结回答问题的好处和坏处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上课回答问题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孩子通过这个认真思考的过程,也会认识到,回答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帮助。

    3.成绩是最好的回答

    如果孩子担心,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会让同学笑话,父母就该耐心地讲,答错了能让你记得更牢。你不回答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到考试的时候还是容易犯错,那时就不怕同学笑话吗?即使课堂上同学笑你,只要你积极回答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还会有人笑你吗?

    4.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

    很多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在家里也不喜欢说话。父母就应该鼓励他多开口,无论说什么,父母都应该表扬他,让他把心里话说完。千万不可以粗暴批评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以为只要自己不开口,什么灾难也不会发生。

    5.机会难得,值得一争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多回答问题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锻炼你的思考能力,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学生那么多,老师不一定会叫到你,因此这值得你努力去争取。只要举手,就说明你在认真思考,专心听课了,你的期末考试或许就会因此而增加分数。

    习惯47.培养孩子善于小结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老师讲出来的知识仅仅是老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做出小结,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小结能把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头脑,并且做出初步的整理,把老师讲的知识连接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树上。

    1.为什么学生要做小结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自己来小结。这样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小结可反馈教学信息,捕捉教学的得失,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形象活泼。为技能的提高和后面的学习清除障碍。同时,还可以由感观接受,经大脑加工,把不熟悉和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把老师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作为老师,也应该创造出适合学生小结的气氛,积极鼓励。在特殊情况下即使学生的思维走入误区,也不应该泼冷水,或和盘托出整个结论。这种简单的做法只能否定学生获取结论的能力,打击学生的自信。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只能不断弱化。

    2.不拘一格,形式活泼

    课堂小结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助完成。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应着力追求以下3个标准: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小结形式的不拘一格。

    比如,在初一《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开始可以提出一个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题,它用小学列算式的办法不容易解决,这就设立了一个疑问,能让学生带着疑问,边听边想。到结尾小结时,就能让学生使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解决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时,学生就能明白,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方程思想”。这样,在学完了一节课的知识后,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所学知识的用途,适用于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这种结尾的形式别具一格,既达到了小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做课堂小结是为了让自己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因此,不妨采用纯粹的口语或方言,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概括本节课的知识,比如“应用题是火车,方程是火车道。”学生的小结越通俗、越生动,自己的印象就越深,越不容易忘记。

    3.课堂小结的步骤

    课堂小结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回顾一堂课从头至尾的过程。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是怎样引入的,中间是怎样引导分析的,最后是怎样总结归纳的,都应弄清来龙去脉。把握了教学脉络,就等于把握了知识本身。

    第二,合理评价老师的思路。在理清老师思路的基础上,思索老师用了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如何。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家的接受能力,总是讲得很细,因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更简便更清晰地把知识脉络梳理出来。

    第三,留心结束语。结束语是老师对一节课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留心它,有助于把握这堂课的整体,做到胸有全课。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话再行概括一遍,概括的语言越通俗越有趣,对知识的印象就越深。

    第四,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你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和已有知识连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有没有缝隙和模糊区域,那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深入掌握的。

    事实上,学习的目的,也正是弄明白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要求孩子每天对所学知识做一次小结

    每天写完作业以后,学生应该对当天知识做一次小结,这样可以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家长的检查和监督将促使孩子在每堂课结束后,先把小结的任务完成。

    2.5分钟汇报

    可以要求孩子用5分钟的时间,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向父母汇报。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总结能力,父母也可以从中判断,孩子是否把握住了所学的重点。

    3.检查孩子的课堂小结

    父母可以检查孩子的听课笔记,看每节课结束后,有没有做出自己的小结。父母的督促可以促进孩子做小结的积极性。

    4.让孩子把课堂小结写在一个大表上

    可以让孩子把每天的课堂小结都写到一张大表上,按照章节划分。这样,以后归纳总结时按照课堂小节,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知识的脉络。

    5.要求孩子的小结尽量通俗有趣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通俗口语做小结,尽量多用比喻。小结越通俗,记忆越深刻。而且,把老师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这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思考、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

    6.要求孩子在课堂小节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课堂小结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作为下一步努力的依据。日常作业和测验的目的就是帮孩子找问题,而通过每堂课后的小结也能很轻松地完成这个过程。能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弥补,就能提高成绩,增强自信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习惯48.培养孩子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提问是积极思考的标志,问题越多的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全面,领会得越透彻。而那些很少提问甚至从不提问的学生,虽然也听到了老师的讲解,也听到了别人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但由于自己的手并没有举起来,因此他的思路并没有真正跟上,即使听到了同样的内容,印象也不如积极思考的同学深,不仅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差,而且还十分容易遗忘。

    1.为什么问不出口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有多么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张不开嘴,就算心里有疑问,也总要思想斗争半天,而且多半举不起手来。究其原因,多数情况是怕自己问得不深入,受到老师的奚落和同学的嘲笑。

    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为例,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非常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往往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便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即使是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也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都是不太自由的。

    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上课,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

    2.接受依赖症

    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给了教师这样的一个地位: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绝对权威。而学生,只能被灌输、被管教、被批评、被指导。中国人的教育过程往往要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来求得功利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学生因为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就出现了一种接受依赖症。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下。他们无法通过提问,从教师那儿得到优越感,多数只能从教师那儿找到自己低能的证据。因此,很多学生干脆不举手,加入到沉默的大多数。

    这种现象很可怕,幼儿园提问的比小学多,小学比中学多,中学比大学多。难道说学生真的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吗?

    答案当然是不。然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必须先学会在课堂上怎么思维。

    3.课堂上怎么思考

    ①将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先前主观理解的错误。

    ②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注意对所学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有了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③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先听老师的讲解,再举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④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讨论问题时,既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又积极思考,想清楚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在家里鼓励孩子提问

    在家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举手提问才不会遇到心理障碍。

    2.在家中设立“问题奖”

    把孩子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统计问题的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予以奖励。这对孩子的提问是一种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把提问看成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3.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耐心地解答

    当孩子想父母提出问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予以解答。即使答不出来,也要坦率承认自己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如果不许孩子提那些“没用的问题”,孩子以后什么问题也不会问家长了,在学校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少。

    4.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许多孩子不敢提问,是因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家长专门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比较好的途径,是让孩子在饭桌上,介绍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到的知识,坚持每天都练习,几个月就能让你的孩子完全变一个人。

    5.快速问答,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快速问答,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题目可以从课本上找,比较好的是那些应该掌握的公式和定理。常常反复做这种练习,既能巩固孩子的基础知识,又能让孩子的反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6.多提问多得分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谁在课堂上问题问得多,自己的思维就更活跃,对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学习的效率就更高。如果想让自己成绩好,就得多提问题。讲明白道理,孩子会自己克服各种心理的障碍。

    要是孩子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孩子优点的那些地方,孩子才会产生上进心。

    习惯49.培养孩子善于自我激励的好习惯

    学习是自己的事,所有困难都要自己来克服。如果不善于激励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强,是很难通过最后的考验的。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都能比昨天做得更好,只要父母适当引导,是完全可以应付激烈竞争的。

    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件事。2001年5月,电脑老师生病,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课老师,就推荐这个学生先代一个星期课。平时上电脑课时,电脑老师也经常让他回答一些其他同学答不出的疑难问题,所以认为,他是可以应付的。他还只是一个中学生,要一下代一个星期的课,这无疑是十分大的挑战。可是他却激励自己,老师既然相信我,那就说明我能行,无论如何也值得试一试。

    第一和第二天上课,他把电脑老师布置的作业交给同学们做,都是一些关于编电脑程式指令的习作,或一些错误指令的修改。他在课堂上俨然像电脑老师一样,边巡视边回答同学的疑难问题。到第三天和第四天,对同学们的功课进行修改,针对每一个人的问题作了个别纠正。到了第五天,便是正式的总结和陈述,这与他平时做的演讲有点相似,因此他没有紧张,更何况那些内容都是他熟悉的,所以讲起来轻松自如。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也马上给他们准确无误的答复,同学们都十分满意。电脑老师回校上班后,还特地送给他50加元的购书券作为酬劳。他觉得好开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得到意外的购书券,更是因为自己在中学时代,尝试了做老师的滋味,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被承认。

    我要镇他们一下

    另一位在美国念中学的女生,遇到的事情更有意思。她是孤身一人在外留学,遇到难题就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的父母请教。

    一次,她给父亲发了一封求援邮件,因为遇到了一个难以完成的作业: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这个作业不仅让父亲叹为观止,也让他的朋友们大为感叹说: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呀,别忘了祖宗!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父亲感到了惭愧,因为两岁时便离开了他的祖父,直至他去世,再也没见过。他甚至不能说出祖父的名字!连父亲也无法完成这个作业……

    无奈,父亲在全家开始了“总动员”,依据一份不够完整的家谱,开始写“作业”。直到这时父亲才发现,中国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只有男性有姓名。而且,女性也没有生卒年份。幸亏孩子的爷爷健在,80老翁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什么的,奶奶则抱着一本中西2000年对照历,找出了公元年份。最后,由女儿的二叔总其成。当父亲看到这份密密麻麻的家谱时,一种家族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父亲把这份作业传到美国后,女儿大为兴奋,竟说要再还原为中国朝代纪年,“我要用中国文化镇老师和同学一下!”因为她还要解释什么是中国纪年,以及为什么中国传统“记男不记女”。所有这些,都要画在一张大纸板上。为此,女儿几乎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同学们的作业摆在班里,互相观摩,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走到女生身边,拿起这份特殊的作业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份!”然后,开始结结巴巴地念那些拗口的中国名字……女生这个乐呀!

    在这个例子里,激励自己是为了赢得更高的荣誉。而孩子一旦把荣誉看得比睡觉还重要,那就一定不会让得到的荣誉轻易失去,一定会继续不断地激励自己,用更多的努力来保留住获得的荣誉。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为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榜样

    想让孩子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父母先要做到这一点。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并且是怎样激励自己勇敢走下去的。这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2.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面对困难才需要激励。因此,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鼓励他凭自己的力量爬起来。当生活中养成了不怕困难的习惯,在学习中也会坚持到底。

    3.通过总结回顾,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潜力

    可以和孩子多交流,逐步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告诉孩子你的心里有颗世上独一无二的钻石,你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把心里的钻石打磨出来,让它放射出光彩!这可以成为孩子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

    4.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和孩子遇到的挫折

    无论自己和孩子遇到什么挫折,作为父母都必须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相信自己和孩子都能最终闯过重重难关,迎来成功。这样能够让孩子有勇气面对任何挫折,始终相信自己。

    5.在家中设立自我激励奖

    可以适当采用奖励的形式,在孩子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后给予奖励。还可以为孩子做一张“天才奋斗图”,显示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取得的一切成绩。这份图表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激励自己。

    6.当孩子克服了困难,全家应隆重庆祝

    当孩子激励自己克服了困难,全家可以隆重庆祝一次。父母的这种态度可以让孩子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父母的支持,为了克服困难付出全部的努力。如此,即使最终失败,他也没有遗憾,并且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下次做得更好。

    习惯50.培养孩子善于抓住一节课重点的好习惯

    一节课上,老师很少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大多数时候有铺垫,有引申,通过种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对学生而言,一节课就像是跟着老师做一次旅行,头脑要不断思考新的问题,眼睛要不断注意新的景色。如果不能从老师的讲述中辨别出什么是重点,以及它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听课可以说就是失败的,必然会渐渐遗忘。

    1.重点在哪里?

    学习的重点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是把知识装进自己的脑子里,运用是把脑子里的知识拿出来使用。而课堂上听到的是什么?仅仅是老师的话?就算你能把老师讲的话全背下来,也不代表你能独立把题目做对。区别在于,你需要用自己的脑子来主动思考,而不是像复印机一样复述。老师的话只是帮助你掌握知识的桥梁,桥本身只是工具,并不是目的。老师的授课水平有高有低,就像桥有好有坏一样,这点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惟一能够努力的地方在于,不管什么样的桥,我们都要走过去,成功地到达对岸,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所以说课堂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老师讲什么、怎么讲,而在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掌握知识,意味着你必须在课堂学习中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激活,始终保持在一种活跃的状态。老师每讲出一个知识点,你就要把它归类,放进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库里。以便在你的知识结构网络中,找到它的位置。然后,你要把它和其他知识连起来,检查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清晰、稳定,如果有疑问,你就必须举手向老师请教。这看起来十分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比较,先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类别,再从同一类知识里寻找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这样,我们在学到一个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了解它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从哪里发展演变而来,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也就是说,课堂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抓住知识点,而必须把新的知识点和旧知识连成片,形成网状结构。你得到的不该是一粒珍珠,而应该是一小片渔网。

    2.有选择地听

    一般而言,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讲不同层次的内容,这时学生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即抓住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内容。武汉三中饶翠同学说:“课堂教学进度一般以中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顾及差生的能力所及。这样一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产生‘吃不饱’之感。那么,听课方式大可不必‘专心致志’。主要听课内容为: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老师给的教学方法、解题思路等,作为我们听课的核心内容。而对于那些常规的、纯属老师‘炒剩饭’的部分,则无须一板一眼地听,这时,可以看一些与课堂有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当然,这需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估计,切不可眼高手低,顾此失彼。”

    听课为什么要有选择?因为你需要时间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你听课是为了从老师的嘴里得到知识的线头,而老师讲课的节奏总是有张有弛,知识点不会太密集,总会多举些例子来解释、阐发。这时,你就可以拿出一张纸,试着画一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只用三五分钟就够了,相当于把新旧知识一起温习了一遍。而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总是记得特别牢固,听课效率就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讲的时候似乎什么都听明白了,可到了做题的时候还是缺乏自信。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和已有的旧知识联结得不够紧密,很容易脱环。这点老师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帮自己,从现在开始,借助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自学。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画知识结构图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画出一幅知识结构图,由此可以明白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自己来总结,就能让这幅图留在自己的大脑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刻回想起来。

    2.让孩子自己总结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家长可以让孩子比较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并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来。这可以帮助孩子清晰地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而这些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则,总会记得格外清楚。

    3.让孩子自己归纳每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家长可以让孩子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标明它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这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十分实用的规律,帮助自己轻松地应对考试,准确地识别出试题中的各种陷阱。

    4.陪孩子自学新知识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可以陪他自学新知识,抓住概念、相互关系和适用范围这几个点,让孩子自己归纳总结。孩子会发现学习十分容易,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极大地增加自信,相信单凭自己也能学好。

    5.自己总结的才属于自己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清楚,跟着别人学知识,知识就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背别人的结论既辛苦,效果又不好。而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不用专门去背,也能记得很牢。

    习惯51.培养孩子记笔记的好习惯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要求眼、耳、口、心、手全体参加。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要学的知识学到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想记住一样新东西、新课文、新内容,阅读10遍,不如书写一遍。再差的笔,也比绝好的记性强。因为记笔记时,你是眼、心、手都在动,绝不分心,记忆中的印象自然深刻。学得深,记得住,不易忘。尤其是做课堂笔记,记的内容是老师的口语讲解或者板书的重点,而老师的口语讲解是即讲即消失,不会停留在空气中,但你若能抓住精彩处记在笔记上,则这精彩的重点之处就永远不会再跑掉,成了你自己的东西。板书也是一样,老师总是即写即擦,顶多也只能保留45分钟。要知道老师每节课的板书都是经过课前精心设计的,甚至是其毕生教学之精华,若讲完之后擦掉了,同学们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

    王刚的父亲是个医界自学成才的内外科名医,而父亲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勤做笔记。在父亲的书房里,至今还整齐地排放着几十本学习笔记。在父亲的整个求学与行医过程中,那些笔记甚至强过了大部头的各种医书。因为那都是浩瀚书海中的重点与精华,且又都是经过了父亲的眼与心一笔一画精心整理并记录下来的。需要之时,便可随手取来,为其所用。在我过去的同学中,不少人也有如此的习惯。除了记课堂笔记,还做读书笔记,有的甚至抄书。例如抄写书中的警句格言、精彩句段、黑体公式、定义,还有的每天抄写两条成语或成语故事。当然,苦学不如巧学,我们不提倡用抄书的笨办法,但有时的“笨”却又正好是一种扎实。因为所谓聪明,就是勤用我们的眼耳口心手,加上一日日一月月的积累。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人人便可由笨变聪明,成为学有所成的真正人才了。

    攀枝花市华山中学的一位同学名叫石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该校优等生中的佼佼者。石舸同学在回母校与同学们讨论其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时,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自己从小养成的记笔记的习惯。并且,他还将自己从初中到高中6年来12个学期中所做的全部学习笔记赠送给母校,使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学习中必须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的启发。有位同学随手翻开了石舸同学一本语文课笔记本,正好是有关古代精典短文《陋室铭》的学习笔记。石舸同学的笔记是这样记的,也很精短:

    今天,语文老师高度评价这一课,并讲解了他的两点感悟。

    感语一:小而精深,千古不朽,全文81字。

    感悟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精彩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老师对此文的精彩板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此语乃本文中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崇简、崇德,不图虚名,不求豪奢,淡泊名利,注重德行的生活情趣和高尚人品。

    这位同学看了这篇笔记深受启发,决心从此重视记笔记,并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石舸同学介绍,他后来将这篇笔记充实、发挥,写成一篇随笔,发表在了山东一家报纸的《文学鉴赏》专栏上。

    记住,刀越磨越快,笔越写越灵。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他们是这样看笔记的

    2002年高考内蒙古自治区理科第一名徐鸿说:

    记笔记是我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也从中得益不少。

    2002年高考湖南理科第一名肖喆说:

    我很重视记笔记,并且从小就养成了这一习惯。可以说,我平时的学习和高考前的复习很多都是借助于我丰富的笔记的。

    2002年高考贵州理科“姐妹状元”双胞胎,姐姐张晓冬说:

    “我的笔记常被班上同学借阅,我不仅重视记笔记,而且形成了习惯,所以我记得也十分认真。”

    妹妹张晓楠说:“我的记性不如姐姐好,记笔记的习惯也是受到姐姐启发、影响形成的,但这个好习惯的确帮了我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上的大忙。”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勤用手中的笔

    在贪玩的学生时期,想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家长的不必管得太严。但贪玩常常导致忘性大。作为家长,须随时提醒孩子,把重要的东西用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也省得玩耍时老是牵挂着要做的事和怕被忘记的学习内容。

    2.孩子好的方法应自觉使其形成习惯

    每个孩子都会有各自的优点,例如记笔记。但要将孩子的优点发现并帮助其形成习惯,则是家长的义务与责任。这就需要家长常常提醒与督促。好的方法用一次虽有一定意义,但若能长期使用,则意义更大。

    3.课外阅读好作品,让孩子用笔记重点,然后给父母看

    父母工作都忙,很少有时间再去阅读一些想读的文章,可以让孩子去读,如每周一篇,可以是课本上的阅读课文,也可以是报刊上的优秀短文,然后让孩子作阅读笔记。

    习惯52.培养孩子细心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作业是学生对头脑中知识的检测,任何错误都意味着自己的漏洞和不足。而及时检查,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减少错误,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粗心,是学习上最大的敌人,会给人带来终身的遗憾。原本能够做得很好,取得优异成绩的事,由于粗心,且又缺少细心检查,结果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了,使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后悔终身。做计划、写文章、完成作业,都会有由于笔误,由于思路,由于考虑不周,由于粗心大意造成原本不错或不该错的结果错了,甚至有的同学或因习惯,或因性格,生就粗枝大叶,做起事来急于求成,又总是太相信自己,做完后没有细心检查的习惯,结果作业时经常出现本不该错而错的地方。正因为这些错误是因粗心大意,因为没检查造成的,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不懂,因此就不往心里去。于是,养成了自己无所谓,不重视的坏习惯,一到考试时,便吃了大亏。

    常言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有的人却满不在乎,事过境迁,也就忘之乎也,关键时刻,再犯同样的错误,吃同样的亏,终至后悔莫及。所以,作为学生,必须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反对粗心大意,从平时作业做起,形成习惯后,高考时就绝不会因粗心大意,只求快而不求细,只想到做而不进行细心检查,留下终身悔恨了。

    2001年7月20日晚10时55分,贵州省省城贵阳市一名叫曾文蓉的贵州师大附中应届高考女生家里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来:叮……!电话铃声刚响过一遍,曾文蓉便从沙发上一下蹦起,将话筒抓在手中,激动而兴奋地应答:“喂,是袁老师吗?您好,袁老师,是,我是曾文蓉。哦,高考分数已经出来了,好好,我马上记下来。”这时,坐在沙发两端静候佳音的文蓉的父母赶紧将笔和纸递给女儿。“袁老师,您说吧。”“哦,总分是625分,语文是……”曾文蓉非常惊呀!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袁老师,我的总分是625吗?这么说,我的北大梦破灭了!……”曾文蓉激动得竟没有记下袁老师继续告诉她的各科分数,因为她不相信自己只能考出这么多分。在一旁的父母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应当说,625分已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高分了,并且已够好多所重点大学录取线。但曾文蓉却认为是太大的失败。因为,多年来,她一直是贵师附中的尖子生,她的梦,就是进北大!她的爸爸妈妈也一直这样认为,然而他们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呢,看看文蓉自己和父母的总结吧。曾文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考下来自己估分感觉还蛮不错,一家人都比较乐观,爸爸、妈妈对我都很有信心。所以在这种心态下发榜时心情就好似瞬间跌落到低谷。一家人都受到了重创。当时我在客厅里低低地哭,妈妈看着我说:“你要是想哭就回到房间好好哭一场吧!”听到妈妈这样一说,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冲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哭起来。然而,哭过之后还得面对现实。当时有一所名牌大学愿意录取我,但我不想放弃进北大校园,我想再考一次!但,这会给爸爸、妈妈增加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不过,妈妈首先支持我先放弃今年的大学,再读一年,明年再考。爸爸也同意了,但爸爸提出必须要好好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以取得明年对北大的冲击成功。于是我们坐下来检讨失败。

    首先,妈妈认为失利的一个原因是文蓉在考试那几天正在生病。另一个原因是复习时忽略了语文科;爸爸总结是她的心态比较浮躁,没有真正静下来,对自己太轻信,忘了做完题细心检查,致使平时能答对的,也失误了,丢了分。文蓉说:“我认为,妈妈的总结只是客观原因,爸爸的总结才是主观要害。我自己知道,由于我的粗心,又由于没有细心检查,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因为在考试前我做一些模拟试题只在草稿上算一下,填个答案在试卷上就行了,没有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高考时也这样,结果吃了大亏。我决心复读一年,并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从复读第一节课起,我就养成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的习惯。”结果,她成功了,在2002年的高考中,曾文蓉以709分的成绩成为贵州省理科第一名,进入了北大,圆了她的北大梦。

    记住,粗心是学习的敌人,细心检查作业,可将错误纠正在产生后果之前,否则,功亏一篑,后悔莫及。

    他们是如此看细心检查作业的2002年高考吉林理科第一名李响说:“我从来不会因为疏忽大意出错丢分,因为我有一个每次作业和每次考试都要认真细致检查全部作业的习惯。并且,从逐题检查中,进一步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又是一次很好的复习。”

    2002年高考浙江理科第一名孙思思说:“大家都说女生心细,我就是个不犯粗心错误的女生。我从来都重视细心检查我所做的每一篇作业,尤其是试卷题。”

    2002年高考黑龙江平房区理科第一名辛颖说:“我其实是个生活上粗心的女孩,但对待学习却正相反,我可以从我每次的作业和考卷中,找出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微小错误,并将其纠正。”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别让孩子成马大哈

    有的家长,可能自己有些风风火火,做事讲快而忽略细节,然而,学习知识却是跟做文章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因此,必须重视和培养孩子在求学之路上的细心与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做完认真检查,防患于未然。

    2.孩子,别将低劣作业交出去

    如今,全社会都在反对质量低劣的产品,家长们,请将孩子的每一次作业都视为他们的一次知识产品吧,出手前,务必让他们细心检查,别将有问题的“产品”交给老师们。

    细心方能成大业。孩子,你应该学学成功者,学习科学家,你看他们中哪一位是粗枝大叶的马大哈。父亲和母亲将提醒你,促使你从小做一个细心钻研、认真检查你所做的每一项功课,让你的学业与将来的事业真正成功。

    习惯53.培养孩子及时查漏补缺的好习惯

    有漏洞不去弥补,漏洞就会越来越多。学习的难点不在于听课,而在于查漏补缺。每个学生都听同样的课,都有同样的问题和遗漏,谁弥补得越多越快,谁的成绩就会越好。

    为文、行事、做作业,一般都是按自己思路一气完成,作文尤其这样。然而,人的思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完善的,初步完成的作业尤其作文,就更是需要查漏补缺,使其完善。因此,写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往往有初稿、二稿、三稿,甚至数易其稿,方为定稿,只有定稿,才会被作为一件产品,投递出去。作家舒乙在《梦和泪》这篇作品中,对著名作家谢冰心老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这就是可爱的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无所畏惧,……”这里的“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便是我们为文、行事、做作业时的一种重要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每次对所做作业的查漏补缺是少不了的。

    2002年暑假后开学不久,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四班的语文课上,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正在对班上潘朔同学的暑期作文《夏游金刀峡》进行讨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下,潘朔同学应邀对这篇作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她说,这篇作文的初稿,只有600多字,只是简单地对位于北碚区的这一著名旅游景点作了简单的介绍,既不生动,也不感人。但有了起码的方位、距离和主要景点,如自生桥、深水潭、梭板瀑布等。写完初稿一检查,发觉自己游金刀峡时所记载、收集的一些重要资料和数据都没有用进去,使文章看起来非常平淡。于是她写二稿时便补写了“是北碚这一著名旅游风景区于1998年5月新开辟出的一处地缝陆峡的奇景与妙景。它集原始的地缝深谷、秀美山泉、多姿飞瀑、幽深洞穴、茂林修竹、碧绿苔鲜和宝石般澄澈明净的绿潭与百变万千姿态各异的峡壁钟乳石为一体,成为重庆市旅游探险、回归自然、寻找天然野趣的一个绝妙所在。”这就把金刀峡的具体开发时间和旅游资源特征集中介绍了出来,应该说,潘朔同学运用查漏补缺的好习惯,使文章具体了、确切了。后来,她又补写了金刀峡所在的皮家山属《红岩》小说中双枪老太婆华蓥山游击队出没的地方,是华蓥山的西南麓,海拔高度是825米。补充了“堪称集山、林、瀑、泉、洞、峡、潭于一体,以峡奇、山险、水清、瀑多、潭碧、洞幽吸引着万千游人。”这样补写后,这篇文章本可以交卷了,而且文笔不错,写得很美。可正待她抄写好准备交给老师前,忽然检查到还少了点什么。她终于想起在山上的篝火晚会上,当地老农讲了一段金刀峡的传说故事,经过她组织裁剪后,最后又补写进了这么一段:“当年隋末大乱,华蓥山亦战事连连。忽一日,义军大败,一首领被隋军紧追于皮家山上,眼看将被隋军大将军追上,他便于战马之上将手中金刀望空一抛,欲轻身再逃。岂料宝刀抛出,金光四射,不仅耀花了追将之眼,且宝刀落处,硬生生将大地劈开,成为首尾不见尽头的地缝深谷,遂将追兵隔在对面,从此便在这皮家山上,留下了这一道陆上大峡。人们便依此传说,称其为金刀峡。”

    经过潘朔同学及时查漏补缺、三易其稿的这篇作文,经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之后,以班集体的名义推荐给了《重庆晚报》的旅游专刊版,被编辑看中,作为游记散文发表了出来。

    记住,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不仅是作家冰心的追求,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

    他们是这样看漏补缺的

    2002年高考陕西理科第一名史方舟说:“回顾高三一年的学习生活,有几条建议给同学们,而第一条就是戒骄戒躁。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和对每次作业的补充修改,的确很枯燥,但如果没耐心,粗枝大叶,或自满自得,或自暴自弃,看似影响不大,实则极可能招致失败的命运,无功而返。”

    2002年高考新疆理科第一名郭慧勤说:“我从初中起,就在家长的督促下对每次作业都必须检查,看看有没有错漏,必须确定无错漏或检查出错漏改补后才能交出去。这种习惯的养成,对我每次作业的质量和考试得高分都很重要。”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细心的习惯

    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学校,表达问题都应准确、明白,不可将丢三落四的习惯带到学习中。作为家长,应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注意纠正其不良的马虎、粗心之处,从小事上,培养孩子细心、用心,把事情做到最好,像冰心老人那样,永远追求完满与美好。

    2.不可让孩子太自信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凡事都必须把好一个度,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自信心是人人都该有的,但太自信,就会变得轻狂,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作为学生,就不会对自己的作业作认真仔细的查漏补缺,学习上不能严格地高标准、高要求,这对一生的行事、做人、干事业也是不利的。家长应该注意协助孩子、督促孩子从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并形成其谦虚和对自己的高要求。诚如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所言:“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习惯54.培养孩子随时自测的好习惯

    立志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方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成功在哪里。自己完成的功课,自己作出的计划,自己做的作业,或是一日、一周、一段时间里,对已做过的事进行冷静、客观的自我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人都能够从自测中找出自己的优劣之处,成败之处,以利下一步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完满。

    《论语》首编《学而》篇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之语,证明自我检测、反省,是自古圣人之举。圣人方为圣人者,乃自测、自律之楷模也,我们作为学生,正是增长知识、树立和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当把随时自我检测作为一种自我要求,从中发现自己的对错、优劣,以便下一步针对性地明白自己该巩固、发扬什么,改进、弥补什么。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的:“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要对自己提得出问题,那就必须进行自我检测。成功学告诉我们:世界上大部分失败都来自人的两个无知,一是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如果我们养成随时对自己作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个问题就会被非常好地解决。张千玉在《21工程》中有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如果鸡蛋立下大志去碰石头,结果完蛋。所以有志者另一成功条件是识时务,这才可能成俊成杰。”比方每一个高考生都把志愿填为北大、清华,那么,太多的人必定成为失败者了。所以,自我检测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条件,定下一个经过努力便能实现的目标,这便是明智之举。

    王芳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便有一个良好的自测习惯。每当一个单元学完,她便首先自己根据单元检测的要求,进行一次自我选题,自我测试。自测以后,她便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本单元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新知识。明白了这一点,她的单元复习就有了针对性,结果,其学习成绩一直在全班处于第一位。例如在对说明文单元的自测中,她就根据单元提示,重点考察自己是否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了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以及对照和比较的阅读方法。通过自测,她知道了自己对说明顺序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程序顺序都掌握得比较好,但对最适合于说明事物内在联系的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的运用,自己还非常差。知道了自己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她再次认真复习,自学了本单元中运用逻辑顺序法进行说明的课文《古代的服装及其他》,进一步弄清了逻辑顺序在运用于写作说明文中的灵活性。如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既可先说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再顺理成章地把由此原因所带来的结果摆出来,也可以先说出结果,给人一个悬念,让人总想知道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再一一将其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找出来。

    记住,学习中养成对自己的自我检测好习惯,会使自己随时清楚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可以针对性地学习,事半而功倍。

    他们是这样看自测的

    2002年高考江西理科第一名黄逾轩说:“随时进行自测,会使自己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最需要的方面上,不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2002年高考广东双科状元陈健说:“学习也应该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自测,才能找准自己现阶段最要紧的是把功夫用在哪方面。”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了解自己

    随时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看孩子是否能正确解答。若解答正确,证明孩子对应该掌握的东西已经掌握,回答错误,说明对应该明白的东西还没搞懂。如此,有助于孩子学有重点。

    2.父母应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家长的对孩子关心,应体现在方方面面,除生活以外,还应多了解孩子在学习上具体有哪些收获,把课本要求掌握的和已经掌握的,掌握的扎实程度如何?哪些还应掌握而没掌握,并就自己对孩子这些方面的了解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学会并养成自测的好习惯。

    3.在孩子面前不做自大自傲者

    父母自身,不应只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对于孩子,不仅应爱护,还应会教育。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

    习惯55.培养孩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每天课后,用半个小时进行复习,效果要胜过做两个小时的习题。写作业是为了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果缺少了复习这个环节,对知识的掌握必然会大打折扣,作业中的错题会更多,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下降。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使原本已学过的知识被遗忘。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还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就只有28%了。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于是,人们从古至今便以一学再学来刺激记忆,巩固记忆,让自己所学的东西不致被很快遗忘,或者被遗忘太多,甚至永不忘记,这就是初学之后的再次学习、重复学习,即复习。民谚曰:“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说的就是只知获得新的,却不会巩固已有的,结果最终是徒劳而无功。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由新变旧的知识进行巩固,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个复习的过程,不仅仅让人只是被动而简单地巩固记忆,还能从再学习中,经二次,甚至三次、多次的反复学习,获得第一次、第二次即前面的复习中未曾学到或者未理解、理解不深的新知识。这便是“温故而知新”。温,就是复习,故,就是已经学过的。温习旧的而获得新的知识。一些记性好的同学,就是因为能常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所以,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我们所学习过的教材,哪一册不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复习。每个单元的单元小结是复习,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又有大量的集中复习,更不用说高考前的大复习了。所有的考试和高考前的模拟考试,其实都是在复习。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师生们对复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得出的宝贵经验对于学习中的复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一是复习的要求,一共有5点: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黑板上所写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阅读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二是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好,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账”。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明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完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表来,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别人,要先想后看或先看后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引起对学过知识的回想,而且对记忆的连续性、牢固性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做一些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题、做题。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对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李彤是该校的优秀生,非常重视课后复习。每一节新课下来,她绝不先做作业,而是先回忆一遍老师所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记住了哪些、理解了哪些、掌握了哪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针对性地学一遍,直到把问题都搞懂了,把书上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合上课本和笔记,认真做作业,做完以后,再打开课本与笔记对照检查。因此她作业成绩平时一直十分好。每天晚上,李彤都要把当天所学新知识系统复习一遍,每天早上早读时,她又总是先用10分钟时间重点复习头一天的内容。这已成为她学习的自然习惯,就像每天必须吃三餐饭一样。所以,每当面临考试时,她一点不急,因为所学的知识都在她脑子里。

    记住,好书不厌百回读,重复学习,会让你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识。

    他们是这样看复习的

    2002年高考山东理科第一名于凡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复习与预习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不预习不能进步,不复习不能巩固。对于理科综合,主要是分开复习,各个击破。物理复习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定律和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而化学的复习则多翻看课本,对于推断能力要求得比较强。生物复习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同时通过报纸、杂志补充了许多前沿的内容。”

    2002年高考江苏理科第一名张璇说:“我的复习是十分有计划性的,怎样复习,哪天,用多少时间复习哪门科目,什么部分,都有细化。根据我的经验,每天可以安排两门,每门以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复习为好。”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别总检查孩子学了多少新的

    家长们总希望自己孩子掌握的新知识越多越好,喜欢一个劲赶着孩子往前跑。这使孩子两眼只盯住前方,而忽视了是否把学习过的东西记住、巩固、学牢、掌握。

    2.多让孩子将已学的知识讲述出来

    要了解孩子每天学了些什么、本周学了些什么、本单元学了些什么,并有意无意间提些已学习过的相关内容,看看孩子是否能够正确回答出来。若答不好,则应让孩子及时复习,不然,时间一长,就丢光了,也就等于白学了,考试时成绩自然好不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