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说保健-肌肉和骨骼保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护肤第一步,辨清自己的皮肤类型

    每个人都想拥有完美的肌肤,但由于肤质不同,每个人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根据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我们将皮肤分为5种类型:中性、油性、干性、混合性以及敏感性皮肤。不同的皮肤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1.中性皮肤

    特征:清洁面部后6~8小时出现面油,皮肤细腻有弹性,不发干,天热时可能出现少许油光,很少长痘痘,比较耐晒,也不易过敏。中性皮肤可以说是比较好的皮肤类型。

    护理方法:中性皮肤的养护以保湿为主,如果处理不得当,也很容易因缺水、缺养分而转为干性肤质。应该使用锁水保湿效果好的护肤品,好好保养。

    2.油性皮肤

    特征:清洁面部1小时后开始出现面油,平时肌肤较为粗糙,泛油光,天气转冷时易缺水,很容易生暗疮、青春痘、粉刺等。

    护理方法:油性皮肤的日常养护以清洁、控油、补水为主。要定期做深层清洁,去掉附着在毛孔中的污物。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油性肌肤的人每天应该多洗几次脸,洗脸后以收敛水收敛粗大的毛孔。不偏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另外,少用手触摸脸部,如果有痘痘,就更不能经常用手触碰,以免感染。

    3.干性皮肤

    特征:清洁面部后12小时内不出现面油,面部显得干燥缺水,换季时更有紧绷、脱皮等现象出现,容易被晒伤,也容易长皱纹。

    护理方法:干性肤质的保养以补水、营养为主,防止肌肤干燥缺水、脱皮或皲裂,延缓衰老。洗脸时动作要轻柔,选用高保湿的乳液。另外,冬季室内因为暖气的关系,湿度较小,干性肌肤更容易因失水而变得粗糙,因此室内宜使用加湿器。日常饮食可增加一些脂肪类的食物。

    4.混合性皮肤

    特征:清洁面部后2~4小时后T形部位(额头、鼻子、下巴)出现面油,其他部位则更晚才会出现。T形部位易生粉刺、痘痘等。其他部位却因缺水而显得干涩,比较耐晒,缺水时易过敏。所谓混合性,就是T形部位油性和其他部位干性的混合。

    护理方法:混合性皮肤的日常护理以控制T形区分泌过多的油脂为主,而干燥部位则要滋润,所以护理上要分开。选用性质较温和的洁面用品,定期深层清洁T形部位,洁面后以收敛水帮助收敛毛孔,干燥部位则以一般化妆水滋润。要特别注意干燥部位的保养,如眼角等部位要加强护养,防止出现细纹。总之,混合性肌肤的保养要遵循“分别对待,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要怕麻烦。

    5.敏感性皮肤

    特征:皮肤较薄,面部容易出现红血丝,换季或遇冷热时皮肤容易发红,易起小丘疹,使用洁肤化妆用品很容易因为过敏而产生丘疹、红肿,易晒伤。

    护理方法:这类皮肤最需要小心呵护,在保养品的选择上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的产品,尽量选用配方清爽柔和、不含香精的护肤品,注意避免日晒、风沙、骤冷骤热等外界刺激。涂抹护肤品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揉搓面部肌肤。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皮肤的人在选用护肤品时,应先做个敏感测试:在耳朵后、手腕内侧等地方试用,确定有没有过敏现象。一旦发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所有的护肤品,情况严重者最好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在做皮肤护理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先认清自己的肤质属于哪种皮肤类型,然后针对自己皮肤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皮肤的颜色来辨别疾病

    中医讲究“病在里必形之于表”,就是说身体内部的疾病会在外表有所显现。对人体来说,皮肤是人体的护卫屏障,也是人们进行健康自查自测的一面镜子。

    皮肤的颜色因年龄、日晒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由3种色调构成:黑色有深浅,由皮肤中黑色素颗粒的多少而定;黄色有浓淡,取决于角质层的厚薄;红色的隐现与皮肤中毛细血管分布的疏密及其血流量的大小有关。

    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有很大帮助。一般正常的人,皮肤是红润的。如果一个人的肤色在短期内变化较大,并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就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皮肤的颜色开始,看看我们身体中可能存在着哪些危机。

    1.皮肤苍白

    贫血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苍白。寒冷、惊恐、休克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通常会导致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引起皮肤苍白。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因肢体动脉痉挛或阻塞,也会表现为肢端苍白。

    2.皮肤发红

    皮肤发红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以及红细胞数量增多所致。在生理情况下见于运动、饮酒时。疾病情况下见于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猩红热等;:集些中毒,如阿托品等药物中毒;红细胞数量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引起皮肤发红。

    3.皮肤呈樱桃红色

    十有八九是煤气或氰化物中毒。煤气中毒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机体缺氧。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40%时,病人的皮肤就会呈樱桃红色。

    4.皮肤暗紫

    由于缺氧,血液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当还原血红蛋白升高到每100毫升血液5克以上时,血液就会变成暗紫色,此时病人的皮肤、黏膜出现紫绀。皮肤出现暗紫的情况常见于重度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5.棕色或紫黑色

    多半为亚硝酸盐中毒,大量食用后,肠道细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氧化剂,能夺取血液中的氧气,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从而造成组织缺氧,使低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血液就变为棕色或紫黑色,患者的皮肤黏膜表现为紫绀。

    6.皮肤发黄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微摩尔/升,皮肤、巩膜、黏膜就会发黄。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汁等食品饮料,也可使血中胡萝卜素含量增多,当其超过2500毫克/升时,即导致皮肤黄染。长期服用带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药物等,亦可导致皮肤黄染。

    正确区别皮肤发黄的程度及发生的部位,可以鉴别是否患有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胡萝卜素含量过多,皮肤黄染发生在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皮肤,一般不发生于巩膜和口腔黏膜。黄色素过多以角膜缘周围最明显,离角膜缘愈远,黄染愈浅。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皮肤常呈柠檬色。黄绿色或褐绿色常为持久的肝内胆汁淤积、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所致。橙黄色常见于重症肝炎。皮肤黄染进行性加深多为胰头癌、胆管系统癌肿或原发性肝癌。

    7.色素沉着

    肝硬化、肝癌晚期、黑热病、疟疾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肤色素沉着。若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出现小斑点状的色素沉着,往往见于胃肠息肉病。

    护肤,焕肤真能改善皮肤吗

    现代人非常注重皮肤的保养,特别是女性,通过美容护肤来养护容颜、留住青春是每个女人的终极梦想。但是,简单的护肤、焕肤真的能达到美容的效果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皮肤”。

    徐文兵先生在他的《字里藏医》一书中,对“皮肤”的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皮”与“肤”只是近义词,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黄帝内经》里有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徐先生认为,寒气侵袭人体的时候,如果只停留在皮的层面,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如果通过加衣被、关门窗等仍不足以抵御,寒气就会进一步深入皮肤间,这时人就会不停地发抖、打寒战。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段对话,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这两者的确是不同的。

    徐先生说:皮就是表皮,是覆盖在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为“肤”,是象形、会意字。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含义不完全相同,我们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把它们看成一个意思。人们常说“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这里的“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易经))里说:“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路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弄清楚“皮”、“肤”的具体含义对中医实践是很有意义的。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这是有明显区分的。

    我们经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都是属于肤的毛病,是油脂代谢出了问题,应该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上面去治,跟肺没有关系。人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面色无华、头发枯落、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而平时的护肤、焕肤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皮”的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皮肤问题、衰老还是会发生,这种表面上的功夫起不到真正的美容作用,深入到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

    “肌”和“肉”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肌肉”这个词,那么从根本上来讲“肌”和“肉”是一个意思吗?徐文兵先生同样在《字里藏医》做出了阐述,他认为“肌”、“肉”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他引用了《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里提到“肌肉若一”、“肌”和“肉”好像都合为一体,这就说明,“肌”、“肉”本身并非一体,是有区别的。

    相对来说,“肉”的内涵还要广泛一些,不仅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我们经常说的“果肉”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以外,“肉”还做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比如“肉瓤儿的西瓜”、“这个人真肉”等。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来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现代人都认为肌肉是力量和美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会去参加一些健美运动,特别是在国外,有人还会进行特殊饮食甚至服用药物,为的就是练出一身“疙瘩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伤害身体。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绷的,难以放松,这样长期、过度地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之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还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人若总是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甚至加速死亡、衰老。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好看而盲目地去进行一些锻炼。肌肉的形成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要想让自己的身体结实一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天长日久地坚持下去,慢慢就会有效果。不要去追求什么“疙瘩肉”,更不要为了一身“疙瘩肉”去尝试特殊饮食或者服用药物,这都无异于慢性自杀。

    肌肉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肌肉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人体、协调人体动作的作用。人体的肌肉有3种:长在骨骼上的骨骼肌、分布在内脏组织上的平滑肌和组成心脏的心肌。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心脏的跳动都是在这些肌肉的收缩中完成的。如果肌肉坏死或者发生萎缩,人的活动就会受限。

    肌肉还能保护人体的健康。人在生病时,如果外界能量供应不足,肌肉就可以充当储备量的角色,人体可以通过分解肌肉中的蛋白来提供机体运转所需要的能量。所以,当人生病时,肌肉越多,战胜疾病也就越容易。而且,一般来说,肌肉越多的人,身体也越健康强壮,患病的几率也相应减少。

    具体到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因其所处部位不同,具体作用也有区别。比如:颈部的肌肉可以保持头部的正确姿势,保证该部位血液循环畅通。现在上班族经常出现的颈部疼痛就是因为颈部长期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缺乏运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胸部的肌肉有保护胸腔的作用,如果胸部肌肉松弛、萎缩,就会导致呼吸无力。经常深呼吸和做一些恰当的胸部运动,可以起到锻炼胸部肌肉的作用。

    脊椎病现在也很常见,经常锻炼脊柱两侧的肌肉,不仅有利于骨髓的发展,还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对脾、肾、胰的保健也很有益处。

    锻炼腹部肌肉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美,还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如果脾胃功能正常,人就健康,肌肉也就比较多,质量也好;如果脾胃虚弱,人的饮食就会受到影响,肌肉自然就少而无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肌肉发生病变,长期不愈,同样也会影响到脾的健运,而脾的功能受到影响,人的后天之本都得不到保障了,那人体自然也不会安康。所以说,肌肉的健康与否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状况。

    肉的日常保养方法

    徐文兵先生在《字里藏医》一书中提到了几种比较常见的肌肉问题: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就会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出现难以愈合的黏膜溃疡、萎缩,甚至生长息肉、癌瘤;人们有时因为劳累或者冰冷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壮阳药,导致阴茎长久充血等,这些都使本来柔软、温暖、生动活泼的肌肉变成生冷坚硬的皮囊。这就是有肌无肉,是肌肉不一的一种表现,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针对这些肌肉方面的问题,《伤寒论》中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淤、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那些过于安逸、缺乏锻炼的人会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像是现在常见的肌萎缩,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这就是有肉无肌,是肌肉不一的另外一种表现。

    治疗肌肉萎缩的主要方法是服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的中药,以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配合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气引气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也都有助于恢复元气,调养气血。

    徐先生认为,肌肉放松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反应迅速,力由足起,气由脊发,指尖发梢,缠绵持久,旋转穿透,劲道极强,进可攻敌,去疾治病,退可守身,化气避邪。而在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短暂暴力,伤人也伤己,更谈不上用巧。所以,我们这里还是要强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肌肉也是如此,要有张有弛,不要让肌肉总是处于一种状态,长期的紧张或松弛都是有害无益的,需要适当的锻炼和休息来调节,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肌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