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邓小平家乡父老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孔子乃称“圣人”,你怎么能“先圣”呢?于是将他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32年。

    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造就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在邓小平同志90华诞之际,位于四川省广安县城北面20里处的小平同志旧居,铁树怒放奇葩,已经连续9年开花,令中外客人大饱眼福。

    小平同志的故乡在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小村极为普通。小平同志旧居和别的农舍差不多,即是四川人常见的那种土木结构,白灰抹的墙,木头搭的门,青瓦盖的顶,一排正房略高一点,当中是堂屋,两边偏房各有数间,中间有个坝子。坝子四周有古朴遒劲的铁树,青翠葱郁的芭蕉、塔柏,屋后有茂密的翠竹,一条专为客人参观修建的水泥路直通门前。

    在正屋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匾,上面端端正正写着“邓小平同志旧居”。

    室内陈设十分简单。左边偏房有小平同志少年时代睡过的床和一张茶几,右边几间有小平父母睡过的床和一尊石磨等。正房陈列的小平同志的照片有几百幅,这些照片,从少年时代赴法勤工俭学,到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都有。还有在联合国大会上气宇昂扬的伟人英姿,有外事活动中的神韵风采,还有一张小平同志家五十年代的全家福。这些照片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60多年光辉卓越的革命生涯。

    在另一间屋子里,挂着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平同志画像,像两边有副对联:“政通人和千家乐,国富民安万户欢”,字画不是出于名家之手,意思却出于民心。在小平旧居的门前挂着四川文人马识途撰写的长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人生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定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道出了家乡人民对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

    小平旧居在解放后的土改中分给了当地十多户贫苦农民。改革开放后,住在这里的人生活逐渐好起来,盖了新房,才逐渐搬了出去。于是,在这些空房里,才将收集到的小平同志照片和旧物一一陈列起来,专门供人参观。家乡的人民本打算把小平旧居修得像样点,但小平同志一再叮嘱:“照原样,不搞纪念馆”。这样的“原封不动”的农家小院,自1982年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从陈列的图片中,我们才知道,小平同志的祖籍本不在四川广安,而在江西吉安卢陵。其一世祖邓鹤轩,于明洪武13年(1380)以兵部外郎的身份进入四川,一直定居广安,距今已有600多年,繁衍约20代。先后诞生过“文行魁星”邓显,吏部尚书兼大学士邓士廉,明万历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和湖广按察司副使邓吉昌,清乾隆翰林院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等杰出人物。到今天,邓氏家族又诞生了一位震惊中外的伟人——邓小平。

    小平同志生于1904年8月22日(农历7月12日),父母按字辈为他取名邓先圣。“先圣”进私塾发蒙时,私塾先生对此名字十分不满:孔子乃称“圣人”,你怎么能“先圣”呢?于是将他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32年。直到参加革命后,才由“邓希贤”改为邓小平。

    小平同志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又十分平常。小平还不满6岁时,就到了协兴乡小学读书,1915年小平11岁便考入了广安县的高小。1918年小平14岁考入广安县中学。小平自幼资质聪慧,在家里是个受父母疼爱的好儿子,在学校里又是个勤奋用功的好学生。进中学不到9个月,他就被父亲送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1920年7月,该学校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就是邓希贤。当时小平同志还不满16岁。

    到小平旧居参观的人,都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有的想感受到伟人的灵气,还有的是想在这里发觉到伟人出生地的神秘。但是,他们除了能看到小平少年时代勤奋读书的史实外,再也找不到非凡之举了。小平同志的卓越才干和伟大气魄,完全与他少年时代的勤奋学习,长期的革命实践、刻苦锻炼是分不开的,是从60多年血与火、生与死的艰苦卓绝斗争中拼搏出来的。可以说: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造就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小平同志家乡亲属很少,只有一个少年时与他感情较好的舅舅淡以兴,已于1990年逝世。他舅舅为人忠厚善良,解放时一无所有,解放后一直得到小平同志关照,每月都由卓琳同志给他寄一些生活费,并常常来信告诉他:“不要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淡以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现在小平同志旧居只剩下淡以兴的儿子、56岁的淡文人。他依靠科学,勤劳致富,种菜、种果树、养猪,如今已修起了新房,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据他讲,近几年来,先后有几十位中外记者采访了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小平故乡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小平同志旧居原来的照片看,牌坊村光秃秃的,连树都看不见。而今的牌坊村,绿树成荫,果树成片,村子里也办起了粮食加工厂、水泥预制件厂。他们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全村690户人家,年收入上万元的有200多户。新修的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400多户人家添置了电视机,有的还买了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他们正按照小平同志指引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小平同志自16岁离开故乡后,一直未回过老家。家乡的父老乡亲十分想念他。小平同志虽没有回家,但对家乡却十分关心。1986年,小平同志来四川视察时,在百忙中接见了家乡的党政负责同志,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让家乡人民以至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他老人家终生奋斗的目标。

    (母小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