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周恩来为《淮安日报》题写报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汝祥便一再请求,周总理这才诙谐地说:“既然是‘父母官’的吩咐,我也就只好遵命了。”

    新年伊始,淮安报的读者重新看到了1958年7月由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题写报头的《淮安日报》,心头感到格外亲切,人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淮安历代名人荟萃,加之它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地位,早在民国年间,就办有多家报纸;读报,关心时事政治也是淮安人的传统,抗战年间,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解放战争年间,《新华日报》华中版就办在淮安。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当年由毛泽东、朱德联名下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命令》公布后,有一部分就是在淮安板闸《新华日报》华中版报社赶印出来后,再用吉普车送往前线各参战部队的。

    建国后,中共淮安县委为继承淮安历史上的这一光荣传统,为淮安的社会主义建设鼓与呼,1956年5月1日创办了新的淮安县委机关报——《淮安报》,每周两期,八开两版。

    《淮安报》创刊后,人们期望有一个出自名人之手的报头。淮安人首先想到了敬爱的周总理。1958年夏天,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同志受县委、县政府委托,专程赴京向周总理汇报淮安工作。那年7月27日,周总理在他的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亲切接见了王汝祥同志,详细听取了他家乡淮安的工农业生产情况。王汝祥见周总理很高兴,就向他汇报说,为了适应淮安的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淮安县委已打算把现在的周二刊《淮安报》改成日报,想请总理给题写个报头。周总理听了笑着谦虚地说:“我不会写字,怕写不好。”王汝祥便一再请求,周总理这才诙谐地说:“既然是‘父母官’的吩咐,我也就只好遵命了。”接着,他又就如何办好《淮安报》作了指示,并要求以后每期报纸都给他寄一张。两天过后,当王汝祥再去见周总理时,周总理拿出了四份他写在宣纸上的《淮安日报》四个字的报头,对王汝祥说:“老王,报头的字我给你们写了。我字写得不好,随你们拣哪一张用吧。”王汝祥端详着周总理那隽永秀丽、浑厚有力的笔墨,十分激动,把四份题字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带回淮安。从1958年10月1日起,《淮安报》改出日报,并正式启用周总理题写的《淮安日报》四个字的报头。至1961年9月21日,因为我们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淮安日报》在共出了895期后停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安的各行各业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淮安报》又成了我国首批复出的县级报纸。1980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四周年时出了复刊试刊号,仍用周恩来题写的报头,只是中间去掉一个“日”字。同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82周年时正式复刊。复刊后仍坚持周总理的遗教,每期给邓颖超大姐寄去一份,直到1991年她去世。十几年来,淮安人民每看到这张报纸,就会自然联想到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对家乡的关怀,从而激励着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这张县级报纸也一直坚持面向改革,面向实际,办得比较贴近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如今,她又走在全国400多家县级报纸的前列,一举恢复日报,以新的面貌重新面世,从而完整地使用了周恩来同志题写的报名,如果周总理九泉有知,他的英灵将得以告慰。

    (秦九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