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陈云:“虽是亲朋故旧,也要一视同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到第四天晚上,陈云同志把他叫去谈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这位年轻人就说,昨天陈云副总理和他谈了。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学习和尽快熟悉新的工作,把工作做好,这才是对待国家应有的态度。

    长期以来,陈云同志有不少亲朋故旧给他来信,要求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要求解决的问题中,有公事,也有私事。对于这些来信,有的是陈云同志自己复信,有的是我们秘书根据陈云同志的交代以陈云同志办公室的名义复信。

    对于公事,根据党的政策、原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比较简单。对于私事,陈云同志指示我们的处理原则是,不要因为是他的亲朋故旧就特殊照顾,应当按处理人民来信一样,一视同仁。

    有一年陈云同志家乡的一个亲戚给他来信说,他的儿子今年已30多岁了,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供销社做采购工作,他们认为在地方工作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希望陈云副总理能在北京给他们的儿子安排一个工作,并说这点小事在陈云副总理来说一定是不成问题的。陈云同志看了这封信后说,这人的确是他家的亲戚。他要我们以他的办公室的名义复信,说明供销社是支援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部门,不要看不起这个工作,只要把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前途也会有发展的,应当安心在地方工作;还要向他们说明,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动,是根据工作需要和可能,由组织部门来决定的,这是党的组织原则,他虽是共产党的大干部,也不能违反这个原则,希望他们能理解。可是信发出后不久,大概是他们思想不通,也没有打个招呼,那位亲戚的儿子就到北京找上门了。陈云同志交代我们说,他这几天很忙,没有时间和他谈话,要我们先安排他在北京玩几天,等有时间再和他谈话。到第四天晚上,陈云同志把他叫去谈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这位年轻人就说,昨天陈云副总理和他谈了。他想通了,应当安心在地方工作,在地方工作也是有前途的,他自己虽不是共产党员,也是国家干部,应当首先考虑工作需要,不能光考虑个人的前途如何。还说,他决定明天就回老家了。于是由陈云同志个人出钱给他买了火车票,我们派人把他送到了火车站。他回到家乡后还多次给陈云同志来信,汇报家乡农业生产和他的工作情况。

    还有一位是陈云同志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事的儿子,从东北富拉尔基某工厂给他来信说,他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工业机械,毕业后工厂没有分配他搞机械制造,而是分配他搞铸造,因为与他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不能发挥所长,他已多次向厂领导反映过,要求调换工作,但厂领导总是强调厂里工作需要,而不考虑他的要求。因此,他才给陈云副总理写信,希望能和他们厂的领导说一下,把他调到沈阳某机械厂工作。陈云同志看后要我们复信,说明我们国家工业现在还很落后,很多工业部门内部也不配套,由于缺乏经验,计划常有变动,也影响到少数大学生分配的工作不能完全对口,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但是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学习和尽快熟悉新的工作,把工作做好,这才是对待国家应有的态度。至于说把他调到沈阳某机械厂工作,那样做是违犯组织原则的,他不能那样做。希望他能理解。

    一次,陈云同志过去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一个同志的儿子,从西安给他来信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市某国营纺织厂工作,已在该厂工作数年,现在已结婚,还没有孩子,父母都在上海,年老多病,身边无亲人照顾,生活非常困难。父母多次给他们来信,希望他们能调回上海工作,他们自己已在上海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也给厂里正式写过请调报告,但是厂里总是强调工作需要,不放他们走。希望陈云副总理能和他们厂的领导说一下,放他们走。陈云同志要我们给他复信,说明像他这种情况在全国一定还有不少,由于我国边远地区更加缺少技术人才,他们厂从生产需要出发,不放他走是可以理解的。希望他们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自己克服困难,安心在厂里把工作做好,等以后有条件了,厂里也会考虑他们的要求的。陈云同志还交代,要向他说明,我是不能随便调动他的工作的,那样做是违反党的组织原则的。希望他们能理解。

    像这样的事情,在我担任陈云同志秘书期间还处理过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肖华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