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邓小平与儿女亲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刚见到邓小平的时候,我看他很和气,对我说:‘我们是革命家庭,没有什么规矩,你随便些,想吃什么就请随便做好了。”

    “有一次,我烧了两条鱼,邓小平吃了以后,还夸味道好,说比卓琳烧得好,以后还请我来烧。”

    我家住在山东省泰州城外十里水乡中的一个小村子,名叫麒麟村。

    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解放前,当过米店学徒,也在照相馆干过。解放后,我当过民警,干过法医,后来因“经历复杂”失去了工作。一连8年,我踏过三轮,摆过修车摊子,一家人常常要勒紧腰带。1965年,我全家下放来到麒麟村,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的孩子们都能勤奋学习,很争气。大儿子张和高中毕业考取了天津大学,但因体检没有过关,给退了回来,现在农村中学教书。二儿子张宏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邓楠是他的同班同学。当时,张宏是班上的团支部委员,邓楠是团支部书记,是不是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或学习上的切磋,使得邓楠从那么多“骄子”(其中不乏与她“门当户对”的)中偏偏看中张宏这个“乡里小伙”呢?我只能提供两点:

    一是张宏当时在班上讲泰州话,别的同学听不懂,唯独邓楠能听懂,于是成了他的“义务翻译”;二是张宏学习用功,成绩也冒尖,可就是没钱买书,邓楠经常买些书“借”给他看。

    “文革”开始后不久,邓楠突然没来上学,接着学校停课,张宏也没精打采地回了老家。直到学校通知“复课闹革命”才再回北京大学。

    有一天,他突然见到邓楠。就在这天,邓楠正式把张宏带到她家介绍给家里人,他们的关系就这么确定了。毕业时,学校把他俩一起分配到陕西,省里又把他们下放到林强县一个小山村高寨村。当时,邓小平被软禁在江西南昌某工厂。一年后,张宏和邓楠终于调到了他身边,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办一桌酒席。当时他们都是26岁。

    自做了邓小平的亲家以后,常有人问我,“你见过邓小平吗?”“有人找你请他办过事吗?”我的回答是:“见过几次,但从不为私事麻烦他。”

    我的老伴有一段和邓小平夫妇共同生活两个多月的经历。

    那是1971年年底,邓楠怀孕即将临产,她准备去江西父亲和母亲那里生养,希望婆婆跟她一起去。一听这话,老太太心里嘀咕开了:亲家毕竟是做大官的,家里规矩一定很大,我这乡下老太婆去,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处呢?她沉吟着,没有答应儿媳妇。

    邓楠见婆婆不讲话,便说:“我要你去,并不是要你照应月子,主要是你老人家在身边,我心里踏实些。”

    老人赶紧说:“做多做少我不怕,我反正是穷苦出身,做惯了。只是我一个乡下老太婆,一字不识,到你家……”

    邓楠一听这话,委屈得要哭:“我们都是一家人了,还分什么你家我家!”

    婆婆听了很感动,这才决定去了。

    回忆起那段不平常的日子,我的老伴总要提起这几件事:

    “刚见到邓小平的时候,我看他很和气,对我说:‘我们是革命家庭,没有什么规矩,你随便些,想吃什么就请随便做好了。’……”

    “经常有一些老同志来看望他,他招呼客人:‘请吃茶’,‘请抽烟’。”

    “有一次,我烧了两条鱼,邓小平吃了以后,还夸味道好,说比卓琳烧得好,以后还请我来烧……”

    1972年2月,周总理生病,中央派飞机接邓小平去了北京,我老伴才回到泰州。

    如今,我老两口迁到了泰州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有一套半旧的30平方米的住房。家具摆设还是旧的,唯一的一件“高档”家具是一台18吋的彩电,那是张宏、邓楠送给我们二老的礼物。

    我已落实政策退休,可还在一家百货店上班……

    (张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