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从抗日前线寄语蜀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

    朱德后来又曾两次致书戴与龄。据戴与龄子女回忆,前一封信是要他招三千个民夫奔赴华北战场,后一封信说前线已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踊跃参军、支前,要他不要再招民夫。

    “戎马倥偬,疏于问候,良用疚歉。此次驱敌寇于河滨,乘机拜谒诸长官,报告华北战情,借此作书,聊申萦念之殷,并致意于川中父老兄弟。”

    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整整十年间,朱德与家乡断了联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在华北抗日前线恢复了与家乡的通信。十年的阻隔,十年的思念,被这封封家书连接了起来。在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鲜明的爱和憎,寄托了他对家人和乡亲深切的思念和希望,表达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和坚强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胜利场景。如今我们读着这些书信,仍令人感奋不已。

    遥致家书道别情,召唤亲人上前线

    1937年8月下旬,朱德受命为八路军总指挥。9月6日他和任弼时、左权率领八路军总指挥部从陕北出发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出发的前一天,朱德提笔给在四川南溪县的亲属陈玉珍写信:“玉珍:别久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种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我是荷。理书、尚书、宝书(理书是朱德的二哥之子;尚书是朱德的大哥之子;宝书又名云生,是朱德之子朱琦,因遭国民党迫害流落在外,尚未找到——作者注)等在何处?我两母亲生母和养母是否在人间?你的母亲及家属如何?统望告。近来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我从没有过一文钱,来时需带一些钱来。”信末朱德取其养母和生母姓氏署化名“刘钟”。

    同月23日,朱德抵达山西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和彭德怀电令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第一一五师立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25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侵略军,歼灭日军精锐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需物品,取得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大胜利。27日,朱德回了一封家信:“玉珍:9月12日的信于9月27号在前线作战区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况如同一日,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想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庄弟即朱德的弟弟朱代庄,后面的信中又称朱庄;许明扬是朱德的姐姐秋香之子——作者注)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愉快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昨二十四五两日,我们的八路军参加上打了几个小胜仗,夺得大炮一门,弹两千多发,战车74辆,打死敌人千多个,俘二百多,得军用品很多,全线士气为之一壮。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平南(陈玉珍之弟——作者注)飞陕,尚未见面,是否来山西还不知道。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我从不过问。手此致复,并问亲友均好。”

    10月间,忻口战斗激烈进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0月31日,朱德和任弼时在寿县会见四川的抗日将领邓锡侯、孙震等。朱德在频繁转战中忙里偷闲,于晋南洪洞给他二嫂复了一信,信中写道:

    “现抗战较前吃紧,山西与其河北岸仍在抗战中,游击战争已伸入较远地方,现敌已感困难,抽调一部兵力专对我之后方的八路军,我们准备在华北与一万万以上的同胞,在敌后方作持久战,以收复华北为止。家中事不必累我,你应学料理,两老人应当重视,许明扬、邓辉林、刘万方(邓是马鞍场人,刘是朱德的妹妹九香之子——作者注)均到我处,现叫他们进学校,学习一时期,方可办事。因为他们的脑筋仍是非常糊涂,不知世界为何物,将自己的事看得天大。朱庄,听他们说,仍是吃烟(指抽鸦片烟——作者注),不成一个样子,望他努力耕田为最好,其他吃烟的人总要戒了,戒烟并不难,只要有决心,即可戒了。”

    寄语蜀中增团结,共逐日寇出国门

    1937年11月中旬,上海失陷。朱德率八路军总部转战于沁源、安泽、洪洞县。27日,朱德在洪洞战地写信给在四川泸州的戴与龄。戴与龄是朱德幼年好友、中学同学,在滇军时任朱德旅部军需。信中希望戴与龄为抗日统一战线做些工作。朱德一心为国,无力顾家,家中困难只好求助好友。信写得十分感人:“与龄老弟: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谈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健康,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想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此候近安。”

    朱德后来又曾两次致书戴与龄。据戴与龄子女回忆,前一封信是要他招三千个民夫奔赴华北战场,后一封信说前线已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踊跃参军、支前,要他不要再招民夫。

    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开始大屠杀。朱德对国家危亡深感切肤之痛,本月中旬在八路军总部会见美国人卡尔逊说:“我们相信,中国能够抵消敌人的现代军事装备和组织优势的,是发展一种包括全民在内的抗战。”26日,朱德给家乡同学许小鲁(30年代前后曾任国民党军旅长,后返县闲住,为教育事业做过一些事)和刘挹清(30年代曾任南部等县县长,后在川康绥靖公署做事)复信,希望大家努力建立统一战线,军民共同协力抗战,驱逐日寇出中国。信虽简短,报国之心洋溢于字里行间:“吾辈幼年曾闻亡国之痛,彼此奔驰已数十年矣,至今吾辈即身尝之,此等滋味实不堪忍受。弟本此怕亡国,观念始终,即与日寇作有秩序长期之抵抗,以期吾民族及吾国不亡耳,何敢言功!但处此国家危亡之际,国人应尽匹夫有责之古训。大家努力建立统一战线,以期达到军民抗战之实质,才能驱日寇出中国。两兄在川祈努力统一战线工作是荷。”

    进入1938年,朱德率八路军总部仍在洪洞指挥部署作战,2月20日率总部向太行山区挺进。此前三天,朱德赴临汾会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共同制订作战计划,鼓励阎锡山坚持抗战,不要退到大后方,并与卫立煌长谈。也就在这一天,朱德提笔给曾在德国留学时的同学张从吾(曾在仪陇中学任教多年,建国后曾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写信。信中谈了战情、家事和浚明(孙炳文,共产党员,在“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上海)夫人任锐及其儿子宁世、济世和女儿维世的情况,未能忘却老朋友。复信说,“元旦信收到,相别十余年如同睹面,甚以为快。”“近来华北抗战较去年更为艰苦,日寇拟占领全中国,近已迫攻西北,必先扫荡我华北抗日根据地。近二三月来苦战于河北山西,虽说自己有些损失,但给敌人的打击消耗杀伤亦特为大,因此日寇恨我们刺骨,我们也得日敌之深恶毒恨为无上光荣。坚持华北抗战当能持久。德虽才薄能鲜,爱国当不敢后人,以慰故人之希望。德自滇出国后,即以国事为重,家无私生活可言。云生已当兵三年。参加了上海战事,近已入抗大,毕业可走入革命轨道。浚明亡后,其全家均能继续革命,孙泱即宁世现在我处工作,有父风,颇过之而无不及,济世在河南,亦是干材。维世亦聪明绝顶,后生可畏,革命必期成功就在此。浚明夫人任同志亦到延安工作,特此告。我家中寥落死亡过半,无一兴起者,朱理书虽在成大毕业,在本乡教书,无大志。朱尚书已死在成都。大哥、二哥、朱炳、朱贤、朱均均死去。我函家中幼辈再出救国,必可培植成材。过去封建眼光教人,实害之也。专此致复,并问嫂夫人好。如有暇,请多访问新华日报夸国人即得知近况。”

    7月5日,朱德离开八路军总部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8月25日方抵延安。一路上风尘仆仆,仍不断做统战工作。8月11日,他给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写信,勉励其为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为抗战建国大业奋斗到底。8月21日分别致书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和云南省主席龙云。8月中下旬,朱德在西安两次去看望养病的原云南讲武堂老师李根源,并托他捎去这三封信。

    朱德给王缵绪的信中写道:

    “戎马倥偬,疏于问候,良用疚歉。此次驱敌寇于河滨,乘机拜谒诸长官,报告华北战情,借此作书,聊申萦念之殷,并致意于川中父老兄弟。

    “抗战军兴,吾川对国家民族,殊多贡献。省中健儿在南北各战场上与全国友军携手并进,以头颅捍卫国土,以鲜血换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川人增加许多光辉。西望故土,殊令人兴奋鼓舞不置。

    “华北沦于敌手,寇焰到处,庐舍为墟。然敌人空前残暴,适足以更加强我军民抗战之勇气与决心,更巩固我团结之精神。一年以来,华北抗战已有不少进步。机动而灵活之运动战,与游击战之运用,广大群众之群起参战,政府军队民众的打成一片,使敌人在华北各地节节受挫,不得不局限其活动于交通要道及少数重要城市,并且在华北已能建立许多重要根据地。展望前途,殊觉无限光明。

    “然敌寇虽消耗巨量实力,内外困难日增,而其冒险之野心,恐将愈加疯狂。在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任务中,今后四川将肩负更重大之责任。吾见领袖群伦,深信必能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组织人民,动员物资……为抗战建国大业而奋斗到底。”

    朱德给邓锡侯的信中写道:

    “此次乘便渡河一视,及睹后方紧张忙迫之工作,借以问候吾兄起居,并致敬川中父老,殊觉快慰。

    “抗战以来,吾川对国家民族已有极大贡献。省中健儿在南北各战场上,与全国友军携手并肩,以头颅热血完成捍卫民族生存之神圣任务。尤其在山西战场上,与八路军协同作战,英勇奋发,为吾兄震声威,为四川添光彩。弟虽久别家乡,而此可歌可泣之战史,亦使人兴奋鼓舞,欢跃不置也。

    “敌寇披猖,有加无已,半壁版图,痛易颜色,千万同胞,沦为人奴,然一年抗战,已使敌人内部危机加剧,国际困难日增,其人力亦渐趋枯竭。故今后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虽其条件更艰苦,其责任更重大,而距离胜利则更迅速。争取抗战胜利之首着,在于持久战;进行持久战之必要条件,则为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年来日寇侵略,虽予吾人以不小损失,但吾人仍拥有广大之领土,众多之人民,充足之富藏与无限潜在抗战力量,诚能发挥此种力量,实行军民一体,上下一致,各党各派弃旧嫌,抛宿怨,结四万万之心为一心,凝四万万人之力为一力,变敌人后方为前线,加强各战场之战略配合,则驱逐敌虏,收复失地,建设独立自由幸福之新中国,当指日可期。

    “目前四川已成抗战的重要根据地,其丰厚之富源,英俊之人才,正大显身手之时。吾兄雄姿英发,深信必能根据抗战建国之最高原则,发扬民气,组织民力,表现川人在民族解放搏斗中的模范作用。西望蜀云,无住翘企。”

    1938年春,他给家乡马鞍场绅士、同学宁相齐等写过一信,希组织一担架队上前线支援八路军抗战。家乡人颇为兴奋,报名踊跃,不到半月即达两千人以上。后经选择,决定去一千人。但如此庞大队伍上路需一大笔路费,于是派人赴成都请求仪陇旅蓉同乡会募捐。消息走漏被《中央日报》公布。时国民党当局已在限制八路军发展,四川省政府令仪陇县政府制止集中。致使壮举未能实现,实在令人惋惜。

    朱德的这些书信和他于1939年冬在抗日前线写的讴歌在那艰难岁月里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的五言诗《寄语蜀中父老》一样,对于全国军民齐心抗战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诗云:“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张继禄 文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