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变梦想为现实的一次尝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17年夏,毛泽东作了人生第一次“游学”。

    毛泽东嘲笑他:“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你是一个要饭的绅士哩!”

    毛泽东生性胆大,心无杂芜,倒头便睡,直至天亮。睡醒起来,肖子升发现离毛泽东不远处的草丛里钻出一条毒蛇,吓得再也不敢在野外露宿了。

    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结束了闭塞的乡村生活,开始了他那漫长的闯荡生涯。

    1917年夏,毛泽东作了人生第一次“游学”。游学,本是旧时一些书生文人用以寻师求学或以文谋生的一种方式,类似行僧一边化缘一边云游天下。毛泽东发现了这种旧的形式可以为他所用,赋予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新内容,这是他长期以来寻求到的一种学习方式。

    早在湖南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求学时,他就以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志,给自己取名“子任”,表示了一介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救天下必须先知天下,为此他发奋读书。1912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期间,他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惊讶世界之大,学无止境。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之后,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逐渐悟出获取知识的另一种更重要的途径。他在《讲堂录》中记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习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汗漫”,是不着边际的意思,《淮南子·俶真》曰:“甘暝于溷澜之域,而徒倚于汗漫之宇。”“汗漫”,还可用来形容水势浩瀚。“九垓”,同九州,古时泛指全中国。这里的“汗漫九垓”,是游历全中国的意思,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恢宏志向。《讲堂录》里还记有他赞赏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的句子。然而,使他受到直接启发的是偶然见到的一则消息。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了这件事。他说:“有一天我读到了一份《民报》,上面刊载着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于是,便有了这次游学。

    此时,正值学校放暑假,同学们纷纷回家,毛泽东决定不回韶山,邀了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肖子升同行。他俩身无分文,仅带了纸、墨、笔和雨伞等简单用品便出发了。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历时一个多月。一路上,他们的食宿大多靠给学校、商店、大户人家和普通农民写对联等换取。他们接触了许多贫苦农民,亲眼目睹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屋无片瓦,田无一分,家徒四壁,忍饥挨饿的悲惨生活;走进绅士富家的深宅大院,他们体察到了人间贫富的巨大差别;通过和当过县衙门房的老人交谈,他们得知旧中国“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黑暗腐败内幕,为这不平的世道感到极大的愤慨。

    游学中,除考察社会、民情外,他们还经常谈论文学,对联作诗,顺路访幽探胜,情趣盎然。去宁乡县的途中,他们为拜谒一位隐居的翰林而联诗。毛泽东出首句,“翻山渡水之名郡”,肖子升作二、三句,“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晶如海”,毛泽东结句,“沾衣晨露侵饿身”。在宁乡县城,他们游历了香山寺,登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又参观了云山书院旧址云山学校。走出该城至郊外的玉潭河边,两人坐下小憩,欣赏着眼前的景色。水傍,水船云泊;河上,横跨一座精巧的小桥;近看,狮固山布满松林;远眺,山峦起伏,云蒸霞蔚。两人不由诗意兴起,吟诵唱和,其中有“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两句。

    离宁乡县城西140华里的沩山上有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密印寺。该寺建于唐代,后屡修屡焚。时存大殿、东西配殿、藏经阁、山门等建筑物。山门题额:“十万密印寺”。门联云:“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大殿四壁嵌有一万多尊砖佛像,有“万佛殿”之名。毛泽东和肖子升踏访了这座古寺,参观了寺内的建筑,以及菜园、斋房和厨房,向方丈打听了寺院盛衰的历史、僧人的生活和佛教文化知识,并一起讨论了老子和庄子的经典,住了两夜才下山。

    踏上去安化的路,一个风清月明的晚上,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毛泽东建议在野外露宿,以河滩为床,树当衣柜(挂包裹),得到肖子升的赞同,称月亮为灯,蓝天作帐,两人头枕石头,和衣而卧。睡前,肖子升要去水边洗脚,毛泽东嘲笑他:“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你是一个要饭的绅士哩!”夜里,肖子升难以安眠,时而担心包裹被人偷走,时而噩梦惊醒;睁开眼睛疑神疑鬼,把一块突兀的石头当成卧虎,害怕自己一动它就会扑来,搞得整夜精神高度紧张。而毛泽东生性胆大,心无杂芜,倒头便睡,直至天亮。睡醒起来,肖子升发现离毛泽东不远处的草丛里钻出一条毒蛇,吓得再也不敢在野外露宿了。

    走进安化县城,毛泽东去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拜会了安化饱学先生、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先生时年64岁,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学院,学识渊博,熟悉经史,平时喜吟诗作对,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求见,两次被拒。他并不灰心,复而第三次登门。夏先生只得开门相见,并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一句原对放在桌上,以试来人学问深浅。毛泽东见后,即书原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看着他写完,大吃一惊,觉得对边胜过出边,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自感有愧,连声赞好,并留餐宿,昼夜长谈,还赠给毛泽东八元银洋。在城里,毛泽东和肖子升还游览了孔圣庙、培英堂、东华阁、北宝塔等名胜古迹,观赏了祭孔用的“铜壶滴漏”(又叫铜钟滴水),并在北宝塔第七层塔壁上题词:“伊水拖篮,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这次游学的最后一站是沅江县。当时洞庭湖水正泛滥成灾,县城被困,城外的良田、房屋被洪水淹没,灾民们痛不欲生。所有这一切,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后,毛泽东还作过几次类似的“游学”。例如,1918年夏,他同蔡和森一起,游历了洞庭湖边的浏阳、沅江等县农村,达半个多月。他们帮助农民干活,写字帖,写信,鼓励农民联合起来,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摆脱贫困。毛泽东、蔡和森都是意志坚强、有胆有识的人,且政见相同。在游学中,两人一起在旷野中露宿,在烈日下行走,以艰苦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品性。

    (史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