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风趣地说:“这是我一次‘罢课’的胜利。”
毛泽东爽朗地笑道:“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作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领袖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亦无愧于一位对联艺术大师,他不仅嗜好对联,而且造诣颇深,所作对联无论究其平仄对仗,还是遣词用典,以及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诗词与对联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并不就是对联,但是中国之诗词与对联却有着天然渊源。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曾在各个时期内被人摘句组合,以对联形式传遍全国城乡而家喻户晓。诸如: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人们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作对联,亦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时尚。
诗教与对联
对联内容丰富,历代遗产浩瀚,题材十分广泛,大凡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人物、山川、名胜、斋堂、庙宇、市肆,均可见其踪影。明清两代的对联高手解缙、徐谓、纪昀、郑燮、何绍基、俞樾等人的作品,韵味隽永,联为珍珠,令人悦目赏心。据知,在毛泽东的书房里藏有一套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集书法艺术与对联艺术于一体,甚得毛泽东之喜爱欣赏,在“与人相见以诚,造物所忌者巧”一联上,他用红笔画了两个大圈。1958年春,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对光绪年间的一副对联尤感兴趣。对联道: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对联充分肯定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以稳定蜀国大后方的经验,指出只有像诸葛亮那样使人心归服,才能保持安定局面;而不按实际情况办事,不管是宽是严,都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显然是以战略家的眼光欣赏这副对联,看待诸葛亮的政治与军事韬略的。因此,毛泽东建议把武侯祠所有的楹联都收集起来,以供鉴赏。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曾引用了明代才子解缙的对联,以翻古出新的方式,对全党进行诗教式的劝勉: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就保持着对对子的传统。我们从毛泽东于对联艺术运用娴熟的情况来看,不难想象出他在早期教育中所受到的有关方面的训练。
近年来出版的《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的亲情、乡情、友情》、《青年毛泽东》、《毛泽东的足迹》、《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和《毛泽东早期文稿》等一批图书中,把毛泽东早期所受到的诗教及对联艺术的熏陶和训练,作了翔实的介绍。事实说明,任何无师自通的天才论式的阐释,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然这里不能排除毛泽东少年时期聪敏过人的资质,不能忽视少年毛泽东刻苦用功的努力,不能忘记少年毛泽东先后就读于韶山的七处私塾里的学习环境及其氛围。
毛泽东少年时即酷好游泳。10岁前,毛泽东就读于韶山冲南岸私塾。一次,塾师邹春培因事外出,要学生温习功课,但毛泽东却带头下池塘游泳。先生见此状,非常生气,有意以对对联的办法进行刁难,如果对不上,则加以处罚。老师所出上联是“濯足”,毛泽东略加思索,对以“修身”。老师不禁惊喜之,也不再为难他了。到了1957年,他与当年同学毛裕初在北京相见。当提起往事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对了!‘濯足’对‘修身’。”并且引出《孟子·离楼上》、《楚辞·渔父》和《礼记·大学》中的话解释说:“这个‘濯足’,就是洗脚,越洗越干净。先生批评我们不该玩水,我们说这样玩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提高修养。先生当然拿我们没有办法。”
又有一次,因邹春培无理打了一位学生,毛泽东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反抗。那年他十岁,对此事表现得非常气愤,竟在外边三天不归,即使被家人找了回来,他仍坚持不去上学,要求找一个不打人的私塾上学。经过好言劝解,他虽去上学了,但邹先生却仍耿耿于怀,找机会难为他。一次放学后,在路边扯了一茎牛皮菜给毛泽东,要其次日早上学“还我一茎与牛皮菜能‘对仗’的菜。”此举显然暗示毛泽东,若能找到一个不打人的私塾上学,无异于说大话、吹牛皮。毛泽东接过牛皮菜,心里很快就明白了过来,于是随手即在路边扯了株马齿苋交给邹先生。老师不禁很是吃惊道:“马齿苋对牛皮菜,对得好!”从此,塾师也改变了对毛泽东的态度。后来,毛泽东风趣地说:“这是我一次‘罢课’的胜利。”
在井湾里私塾上学时,毛泽东时年13岁。一次他犯了毛宇居先生的“规矩”,老师曾想以罚背书的方法难为毛泽东,可转念又觉得这是难不住记忆力惊人的这位学生的,于是说:“你给我赞井。”为此,同学们都为毛泽东捏了一把汗,若是赞不出,少不了挨一顿“竹片肉”。但是,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围着天井转了一圈,接着脱口赞道: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时间到了1950年,毛宇居先生进京拜会毛泽东,当两人谈起当年事时,毛泽东爽朗地笑道:“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宴请亲友、老师,特意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谦让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尊崇地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在东茅塘私塾就读时,毛泽东大约十五六岁。其时,塾师毛麓钟主张自强不息,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强调地提出:竖画天地,前因后果,无一可恃,而可恃者在我;横画山川,古往今来,一无可恋,而可恋者唯目前。毛泽东在长沙第四师范学校的讲堂录中又记着:横尽空虚,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唯我(贵我);竖尽来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唯目前(通今)。在讲堂录还写着:“有目前乃有终身”。毛泽东在第四师范时为1913年,时年20岁。
17岁时,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校结识了同学萧三(湘乡县人,后为著名诗人),得悉其有一册《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向他借阅。然萧三却说:“我的书有三种人不借: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碌小人不借,我出对子而不能答对者不借。”对此,毛泽东并未介意,笑着道:“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学博,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萧三马上出上联:“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毛泽东略作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羞愧得脸红道:“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马上借书于毛泽东,两人相顾而欢。
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曾写过一副对联以自勉: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不但刻苦自励,手不释卷,而且注重锻炼身体,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时的学校,不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开展。1917年,一师因病致死七个学生,在学友会为死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以幽默尖锐的笔触,写了一副挽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既讽刺了不注意开展体育活动的校方和徒具形式的课间操,也唤醒了广大同学对锻炼身体的重视。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徒步考察长沙、宁乡、安化等地,此举是为了实践古人“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身上不带文银,每到一地,靠为人写字作对以解食宿之难。到安化县城后,他们被当地名儒夏默安的学识所吸引,曾先后三顾夏府,因其情可感,才被夏先生接待。会见中,夏先生出对联考问,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来也,春去也?”毛泽东思考片刻即应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后者对边胜过了前者出边,尚寓喻辛辣意味。夏先生惊叹称赞之余,盛情款待来客,食宿自不待言,而且与之彻夜畅叙。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善于用对联来抒情言志。1918年6月,他任长沙第一师范附小主事(校长)时,曾撰联进行诗教: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对联写出后,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还曾见到过一副毛泽东赠其堂妹毛泽建的劝学励志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以上是我们至今所见到的毛泽东早期的对联,但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尚需人们去考掘搜集之。不过从已见部分,已经看出毛泽东在那个教育背景下所受到的诗教熏陶,以及他以对联艺术作品进行诗教时所表现出的机智和爱憎。
时势与对联
毛泽东极擅长结合时势撰写对联,采用对联的艺术形式评论时势,阐释政治主张,申明革命道理,寓含爱憎立场,体现出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之风范与斗争艺术。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以加椽的大笔,磅礴的气势,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同时也挥写了不少名联。
1927年12月,在江西遂川举行一次公审土豪劣绅的群众大会,毛泽东为大会写了对联一副:
想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到今日斩杀土劣,怕就怕,刀上加刀。
1930年冬,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进剿江西苏区。红军主力3万之众,退却到根据地的中心腹地宁都小布、黄陂一带。时任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以决胜千里的革命家气魄和胆略,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12月召开的反“围剿”军事誓师大会上,他撰写了一副对联高挂于主席台两侧: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8年10月,延安被日军飞机轰炸。1939年在南郊建立了新市场,为此,毛泽东为市场特撰一联,重申了中共“七七”宣言的精神。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
1939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新四军干部。毛泽东的题联是:
日寇凭凌,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
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全国解放后的1958年,毛泽东在为9月5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以对联的方式提出: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那以后,这副对联即被高悬于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室和礼堂中。
哀挽与对联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挽联。就撰写挽联而言,毛泽东可称高手。在其早期挽联中,可见1915年挽易咏畦一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逝世。惊闻噩耗,毛泽东由外地即速回韶山奔丧,在极其沉痛的情况下,除写了催人泪下的《祭母文》外,又撰写两副声情极重的挽联: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可谓长短相辉了,长联记述了其母病中呼儿的哀侧感人的情景,并对老母笃信佛教而并未给她带来“长生不老”深觉惋惜;短联则以春风春晖比喻深情的母爱,借韶山的秋雨来表达无限的哀思。将自己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写得那样切切情真,感人肺腑,大有《诗经·蓼莪》之遗风。
1921年长沙无神论学者、辛亥革命斗士易白沙先生投海而死。易白沙1913年曾参与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在《甲宣》杂志撰文,“以学理论文弹袁氏”。1915~1916年响应陈独秀提出的“百家平等”口号,连续撰文于《青年杂志》上,宣传反封建思想,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从毛泽东的挽联看出,易白沙之死对他之震撼。其曰: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4年陈子博病逝,毛泽东以杜甫《蜀相》中集句为联悼之: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有此慨叹,是因陈子埔乃毛泽东创办之新民学会骨干,1923年8月组织长沙织造厂工人罢工,只身刺杀军阀赵恒惕未遂,本人却于次年1月23日在湘乡家中病逝了,岂不痛惜!
王尔琢,1924年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战争后,于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叶挺部第一军任团参谋长,1928年湘南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同年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然这样一位革命英才,却在江西崇义被叛徒杀害,从毛泽东挽联中可想其悲痛心情: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为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黄公略乃工农红军之著名领导人,参加领导过广州暴动、平江起义,后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后相继任红五军副军长、红三军军长,在粉碎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至第三次“围剿”中作出了贡献。1931年9月15日在作战中牺牲,毛泽东和朱德为追悼会共同撰写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所以说“大祸从天落”,即指遭敌机空袭而中弹牺牲。
1938年3月,孙中山逝世13周年前夕,延安各界召开纪念孙中山和抗日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特撰挽联三副,其中之一为: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借对联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深刻地阐明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抗日胜利的原因所在,从而把纪念孙中山和悼念抗日烈士两件事情紧密地融为一体,其旨意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毛泽东题写对联,无论是题赠,还是哀悼,无不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情理交融,或长或短,不拘一格。1940年3月5日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在香港逝世,他一生对中国教育事业有卓著贡献,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重大的改革意见和措施,尤其是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开了一代风气。同年4月,延安各界召开追悼蔡元培大会,毛泽东撰送的挽联是: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这里,以“泰斗”与“楷模”相对,既概述出蔡先生的学术成就,又表达对他的崇敬心情,言简而意赅,将蔡氏之高风及业绩,尽纳于八字之内。
1941年8月11日,为国共合作作出许多贡献的张淮南先生病逝,他是为抗日而奋力奔走,积劳成疾的,时年仅38岁。从毛泽东为之所题挽联看,作者为什么为他之病逝如此动情呢?原因在于张氏不仅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实践中真心贯彻其抗日主张的少数人之一,且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不辞辛劳,以致为之殉职献身,怎么不使人痛惜呢?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竞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彭雪枫,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指挥作战时牺牲,当时他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次年2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会,毛泽东的挽联为: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贱,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6年4月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八”事件,因飞机失事而致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黄齐生等罹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题挽联云:
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唯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1947年1月12日,女英雄刘胡兰在文水云周西村英勇就义。正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听了任弼时的汇报后,疾书挥联: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一手迹在战争中遗失。当1957年在刘胡兰牺牲10周年前夕,毛泽东于1月9日重新书就,并派专人送到山西。现在刘胡兰纪念馆塑像基座上之手迹,即是毛泽东这次书写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续范亭抛弃息隐家园的隐居生活,开始了他“背上棺材抗战”的经历,尽管蒋介石不准抗日,并为此撤销了他指挥军队的权力,其仍不改抗日之志,誓死向前!1935年12月,续范亭到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向当局呼吁抗日救国,结果完全失望,使他极为悲愤。有人建议:找几个朋友,一起去孙中山陵前哭陵。续范亭慨然回答:“不行!党的堕落,国家的垂危,哭有什么用呢?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热血才能把这些败类冲刷到人类行列之外!”他独自到中山陵,剖腹明志,震惊全国,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对于这样一位壮烈的志士,在1947年9月12日病逝后,毛泽东所题挽联是: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所撰挽联甚多,这里所介绍的仅是一小部分,据我所知他还有挽朱德母亲联、挽郭沫若父亲郭潮沛联、挽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联,等等,碍于篇幅,只好割爱了。以上挽联,从时间上讲,未见解放后作品。按说,解放后逝世之革命元老及重要人物是很多的,即使毛泽东日理万机于国家要务,但作为有高洁诗兴的诗人和常有撰题对联嗜好的高手,怎么能在国运昌盛之时少了对联佳作呢?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戏谑与对联
以修辞技巧见长,以文字诙谐幽默为主的、智力游戏性的戏谑联,也是对联的体裁之一。从毛泽东的已见对联艺术中,他是精于这种技巧妙趣联形式的。在这种戏谑联中,特别注重运用复字、叠字、析字、拆字、转品、谐音、双关、巧喻、数字等修辞手法;就其内容形式讲,也有的喻理,有的显智,有的抒情,有的劝世,有的颂扬,有的讽刺,并不单纯是为游戏而游戏。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独自挑着行囊,去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就读。虽然他的“桀鹜不驯”已有所收敛,却仍时有机智淘气之举。一次课中老师因忘带一件教具,出教室去取。老师前脚去,毛泽东后脚则纵身跳上讲台,模仿着他看过的书中造反人物的样子,“演说”了起来。当听到脚步声后,又赶忙溜回座位上,老师进课堂,先是严肃地扫视众人一遍,然后说:“今日不能对出我的对子,我就要追查刚才这个踩坏讲台的人!”他朗声出对:
跳跳跳跳下地;
课堂中之大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听见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道:
飞飞飞飞上天。
老师竟忘记了责备,反而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好!”
1951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文朋聚会。当他进入会场后,看到新闻署署长胡乔木正与出版署署长胡愈之笑谈时,便雅趣顿生,迅作一联,请众人作对,联为:
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
在场的文人学者们无不为此语的趣味隽永和精巧构思所折服,纷纷苦思冥想,却无人能妙对之。后经当时上海《大公报》披露,但时至今日,尚未见到有对仗工整、文思贴切的下联出现。
50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一同视察湖南,一天同车浏览长沙市容。当车行至湘江的橘子洲头时,毛泽东诗兴勃发,面对着江面上帆影点点,百舸竞渡,回忆起他青年时代在此纵论天下的情景,于是提出与总理互对对联,随即景咏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联之巧妙地即景扣情,将眼前穿梭般的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舟与洲之读音相谐,若要对出下联,难度颇大。小车离开橘子洲,进入市内,向各处胜迹驶去。行至天心阁时,周恩来忽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立时悟出了下联: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下联对得工整贴切,天衣无缝,毛泽东听罢,会心地笑了,这显然是一副谐音对,上下联独具匠心。
评论与对联
我国对联可谓浩如烟海、佳作云集,而且对联与历史古迹、山川名胜、英雄豪杰、伟男奇女融为一体,产生了“江山也要伟人扶”的现象及其景观,形成了瑰丽璀璨的对联文化。毛泽东不仅喜好题作对联,而且长于鉴赏对联艺术,既有兴趣阅读《楹联丛话》等书籍,还注重评论历史名人对联及其著作得失。毛泽东对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极其赞赏的,原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车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挎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尽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对联长达180字,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诗人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其人无论学问,还是节操,都为人称颂。这副长联,不独脍炙人口,更主要是对于对联创作影响之大,后来曾出现过若干副仿效、活剥的作品。又因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引起了至今还在争论的问题,到底哪一副堪称最长联?现在已发现川人钟耘舫拟题江津县临江楼联,竟长达1612字,几乎等于大观楼长联的10倍!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于3月8日借阅楹联书籍10余种,其中有清代梁章巨所著的《楹联丛话》。梁著在评说大观楼长联时指出:“究未予冗长之讥也。”而毛泽东读罢,却不同梁说,并在书中批道:“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就在毛泽东批《楹联丛话》前的3月7日,毛泽东曾带领9个省市委第一书记游览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后在成都耀华饮食部二楼宴请大家。席间,毛泽东谈及大观楼长联,认为这副长联很值得一谈,随即在背诵了几句联语后并当场书写了这副长联,后来,薄一波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毛泽东书写大观楼长联后,“与会同志争相传抄,我抄的长联至今还在我的笔记本上”。
十多年后,毛泽东提到大观楼长联时,还曾向当时的云南省负责人垂询长联的保护情况,除可朗朗有声有节地背诵外,还对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记忆犹新。
(方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