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人生-老子作品欣赏(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③报怨以德:以超然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对待世间的恩恩怨怨。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小事开始。所以有“道”的圣人永远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情,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因此有“道”的圣人(遇到事情)都把它看得很困难,所以才永远没有困难。

    (第六十四章)发展的观点

    【原文】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①,执之者失之②。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③,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④,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注释】

    ①为之者败之:仅有主观努力,一定会失败。为之,尽力而为之。

    ②执之者失之:只凭执着行事,必然犯错误。执之,执着地行事。

    ③欲不欲:有所求有所不求。

    ④学不学:有所学有所不学。

    【译文】

    事物稳定时就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处理它。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硬要去)做,就必然会遭到失败;(紧紧)抓住不放,就必将会遭受损失。因此有“道”的圣人不(轻易)做,所以就没有失败,不抓着不放,所以没有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所向往的事,是别人所不向往的。(他)不看重那些稀罕的财物;他的学习就是不学什么;改正众人的错误,用(上述原则)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轻率去做。

    (第六十五章)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发展观

    【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①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②也。故以智治邦③,邦之贼④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⑤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⑥。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⑦矣,乃至大顺⑧。

    【注释】

    ①愚之:使之返朴,即回到老实本分上来。

    ②以其智:因为人是有思想意识的。智,人的见识及其意志。

    ③以智治邦:按照人为意志治理国家。

    ④邦之贼:窃国之贼。

    ⑤稽式:势不两立的模式。稽,针锋相对。

    ⑥玄德:真的德。玄,真的、本质的。

    ⑦与物反:与物质形态相反的(意识形态)。

    ⑧大顺:完全自觉地顺乎自然。

    【译文】

    古来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用(知识)使人民狡猾明智,而是使人民真朴自然。人民之所以难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巧智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方式也就是一个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则,就是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是那样的深、那样的远,与万物复归到真朴,然后归于自然。

    (第六十六章)衡量圣人的三条标准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②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注释】

    ①百谷王:百川所归往。

    ②乐堆:郭店简本作“乐进”,简本文义为优。

    【译文】

    江河大海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许多河流归往的地方。

    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就必须用言词来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处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灾害。因此天下人民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第六十七章)世外桃源

    【原文】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①而毋用,使民重死②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①器:朝廷的官制。

    ②重死:爱惜生命。

    【译文】

    国家要小小的,人民要少少的。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看重死亡,不朝远处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用来打仗的必要;虽然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拿出来备用。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人民)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就能自我满足于朴素宁静的生活和习俗。领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听得清楚,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第六十八章)做人讲点奉献精神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注释】

    ①无积:精神财富的积累。无,指精神财富。

    【译文】

    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正如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

    善良的人不巧辩,正如巧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总是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总是尽可能地给与别人,自己反而因此更丰富。

    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第六十九章)三大法宝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①。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②。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③,女以慈垣之④。

    【注释】

    ①大而不肖:抽象而不得具体。肖,具体形象。

    ②成事长:成就的事业有长远性。长,长远。

    ③天将建之:上天将要建设的。建,提倡,建设。

    ④女以慈垣之:你们用爱筑起一座长城吧。垣,城墙。

    【译文】

    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是很大的,好像它并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正因为它的广大,所以它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什么具体东西的话,它早就渺小得很了!我有三件宝贝,我掌握并保存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叫做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富裕;(因为)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所以能做万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取富裕,舍弃退让而求取争先,结果只有等待死亡!慈爱,用它去征战就能获胜,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去卫护谁。

    (第七十章)思想艺术境界

    【原文】

    善为士①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注释】

    ①为士:行政。士,文官。

    【译文】

    善于作将帅的人,是不逞勇武的;善于作战的人,是不靠强悍的;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卑的。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是古来就有的最高行为准则。

    (第七十一章)哀兵必胜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①,攘无臂②,执无兵③,乃无敌④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⑤矣。

    【注释】

    ①行无行:审时度势而行动。无,指时势。

    ②攘无臂:挽起无形的臂膀即振奋起士气。

    ③执无兵:把握无形的兵力即利用环境条件。

    ④无敌:无形的敌人,即指上述天时、人和、地利等无形的因素。

    ⑤哀者胜:慎重的一方胜利。哀,慎重而不轻率。

    【译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