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后,袁雪芬越发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地说:“我首先是个党员,其次才是个演员!”
“我早就认识你……”
1946年,为了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曾四次来上海。
9月16日,他又来到上海,听许广平和地下党的同志讲到,袁雪芬和她的“雪声剧团”在蒋管区改编演出了鲁迅的《祥林嫂》,并因此受到迫害。周恩来对此很关切,决定亲自去看看雪声剧团的演出。民主人士史良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剧场。但第二天晚上,他还是在齐燕铭同志的陪同下去了。
那天,周恩来同志乘黑色的“纳喜牌”小轿车到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下车,然后徒步走过狭窄的碎石子路的小弄堂,绕过日本人留下的碉堡和铁丝网,来到青岛路的明星大戏院。戏已开演,他们只好坐在后排的座位上。这场戏是袁雪芬主演的历史剧《凄凉辽宫月》,它是一出描写辽国懿德皇后命运,富有反封建精神的悲剧。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接触越剧。这个地方剧种艺术上的进步,“雪声剧团”严谨认真的演出作风,观众是这么多,情绪又那么热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恩来看戏的事,袁雪芬当时并不知道,只是在第二天的《联合晚报》上看到一条“中共代表团看越剧”的简短消息。三年之后,她作为出席政协会议的特邀代表去北京,在中南海紫光阁受接见时,周恩来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说:“我早就认识你……”袁雪芬这时才知道,当年看越剧的中共代表就是敬爱的周恩来。
那次看完戏后,周恩来专门把于伶(地下党上海工委文化运动委员会负责人)约到住所,亲切地谈起雪声剧团,他说:
“应该很好地注意这个剧团。剧团中很多都是穷苦出身,她们中间很多人有了觉悟,认识到被侮辱、被剥削的地位,追求进步,靠拢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戏剧工作者。”
周恩来指示说:
“你们应该动员党员从戏剧艺术入手,主动地接近她们、尊重她们、帮助她们,耐心地引导她们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她们有观众,这就是力量。这件事,如果我们党不去关心,就会被敌人利用。”
在这之前,袁雪芬已经结识了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像田汉、于伶、胡风、洪琛、史东山、张骏祥、欧阳山尊、李健吾、许广平、田钟洛(即作家袁鹰)、姜椿芳、梅朵……这些人中不少是共产党员。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地下党更重视做袁雪芬和其他越剧演员的工作,陆续派了党的外围组织的吴琛、钱英郁等到越剧界,后来又派同志直接到雪声剧团担任导演并主持剧务部工作。
“做党员不光是为了个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为了使演员的思想跟上时代,7月22日到9月6日,华东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第一届地方戏曲研究班,袁雪芬和越剧界的主要演员都参加了。这次学习,为袁雪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思想基础。
1949年9月,袁雪芬在北平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全国戏曲界仅有四名特邀代表: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27岁的袁雪芬是其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女性。
在北平,袁雪芬曾多次到周恩来家做客。有一次,周恩来设便宴欢迎郭兰英、李波从国外得奖回来,袁雪芬也应邀参加了。饭后,毛泽东带着小女儿来了,于是乐队奏起音乐,陈毅过来邀请袁雪芬跳舞。但她尽管在上海生活多年,却从未参加过舞会,更不会跳舞。
“我来教你好吗?”毛泽东微笑着走过来。
袁雪芬又高兴、又紧张。跳舞时她两眼看着天花板,脚不知往哪儿摆。
“你们越剧是怎么改的?演过些什么戏?你演过《西厢》中的张生?”毛泽东边教她跳边问。
“咦,您怎么知道得这么细?”
“主席看过你们的《雪声纪念刊》。”一边的周恩来微笑着解释。
眼前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么平易近人啊!袁雪芬激动地想。
不久,袁雪芬就要离开北京了,她想起参加研究班学习的日日夜夜,想到北京开会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自己的关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周恩来,他在自己面前,丝毫不以领导者自居,既像一个宽厚的长者,又像一个知心的朋友。有一次,周恩来对袁雪芬说:
“年轻人,我们交个朋友吧!以后常给我写写信,有什么想法,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写。”
“我的字写得不好,能不能请人代我写。”
“我不是看你的字写得好不好,你自己写的才有真情实感。我知道,你们过去是苦孩子,不要担心字写不好。”
周恩来这种平等、真诚的谈话和接触,教育着袁雪芬。这种教育,既是言教,又是身教,它像涓涓细流渗透进袁雪芬的心田,化成了她的血液。从周恩来身上,她看到共产党的光辉榜样,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要求。离开北京前,袁雪芬鼓足勇气对周恩来、邓颖超同志说:
“我要参加共产党!”
“很好!”周恩来支持她的要求,但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在旧社会有过斗争,但要做党员不光是为了个人。你有这要求,可以回去向当地组织提出。”
周恩来的话,言简意赅,实际上等于给袁雪芬上了第一次党课。
回到上海,她立即向组织上提出申请,但考虑到袁雪芬还不够成熟,对党的基础知识还不够了解,组织上给了她一份共青团的表。1950年2月,上海越剧界建立起青年团组织,袁雪芬和另外34位同志第一批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我们的‘两台’在那里很受称赞”
1950年10月30日,袁雪芬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到波兰的华沙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这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出国大团,规模很大,有郭沫若、康克清、李德全、廖承志、马寅初、章伯钧、蔡廷锴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对袁雪芬来说,这是党给她的又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她获得了丰富的政治营养,打开了政治生活的视野。
1952年年底,袁雪芬和范瑞娟花了11个月,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是毛泽东直接批准、陈毅市长直接支持的。在国内上映时,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卖座也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曾把《梁祝》带了去。结果,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外国记者盛赞它情节美、人物美、表演美、音乐美、画面美,把它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使他们了解到新中国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了解到中国戏曲的高度水平。从日内瓦回来后,周恩来见到袁雪芬,高兴地握着她的手说:
“雪芬啊,向你恭喜啊!你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的‘两台’(指影片《梁祝》和茅台酒)在那里很受称赞。”
“她是不会辱没我们党的!”
不懈的努力,执著的追求,终于使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1954年4月12日,袁雪芬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著名演员中,她是第一个被批准入党的。这一年,袁雪芬还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对袁雪芬的入党问题一直很关心,在长期的接触中,他了解了这位年轻演员的为人、品格、思想和追求目标。在当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还掌握得很严的情况下,周总理说:
“袁雪芬同志解放前后的情况我们都了解,发展她是不会辱没我们党的!”
入党后,袁雪芬越发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地说:“我首先是个党员,其次才是个演员!”在周恩来的关怀、影响下,她以后的前进道路上,虽然仍有曲折坎坷,尤其是“十年动乱”,但她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之心永远没变!
(杨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