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人生处境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一生总要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无数的不同特定境遇连续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线段。这个处境线段既不可能是圆的,也不可能是直的,你会遇到逆境、顺境和无奈的俗境,你也会因此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也会在同类的境遇中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许多人境遇相同而命运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本章讲述了不同境遇下所应采取的态度,并从以往的经历和思考中提出了许多对策性的见解。

    逆境:人生的考验与挑战

    人总会遇到逆境,政治上被打击被列入另册是一种;碰到什么天灾人祸病痛伤亡也是一种;被有意陷害是一种;确有毛病,结果卷入某个不光彩的事件案件也是一种;再简单一点说老婆或老公要闹离婚,儿子或女儿吸毒也是一种。有时候无缘无故地被一些流言蜚语中伤,被一些风言风语攻击,被一些文痞小丑污蔑,或许谈不上陷入逆境,但也会造成自身的困扰。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当你受到至爱亲朋的背叛,当你受到师长的不谅解直到冤屈,当你的劳动成果被污辱被损害,当你的诚实和善良受到恶意的怀疑,当你所最最轻视的不学无术的流氓无赖卑鄙小人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起来,就是说当黄钟喑哑、瓦釜雷鸣的时候,谁能不失望,不气冲斗牛,不恨不得拼一把呢?

    而当你确有缺失、弱点、错误并造成了严重乃至超严重的后果的时候,你能不灰心丧气情绪一落千丈吗?

    但这也是最要劲的时候,你能不能稳住自己?能不能有足够的承受力?能不能不歇斯底里?能不能保持理性和尊严?能不能在困难中保持清醒,反求诸己而绝不怨天尤人,也不必急于强词辩护,同时采取最可行的对应策略与步骤,尤其是不采取任何不智不妥无效有害的言语和行动?

    这是考验,这是挑战,这是要真本事的事,这又是课堂上学校里并不教授的本事。

    顺境:也许会成为陷阱

    人不仅会遇到逆境,也会偶尔或短期地碰到一通百通、一顺百顺,甚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顺境中同样孕育着危险或孕育着更多的危险。要者为:会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人包围你、侍候你、歌颂你,向你表忠心,向你汇报情况。你很难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你常常不能免俗地认定这样的人对你也有好处,至少是有用处。你以为你能够驾驭他们,但是你忘记了被这些人包围的另一面是正直正派的人离你远去、好人对你失望。慢慢你对好人们也失望起来,好人对你冷淡,你也对好人们冷淡。慢慢你就变质了——变成被趋炎附势的小人培养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大哥大”了。

    这里关键在于清醒,当一个人到处吹捧你的时候,他也可能是借此在吹捧他自己。你处在顺境中,你会成为一些人的旗帜、棍棒、招牌、护身符。你的一些诤友可能躲开你。你会从而变得日益庸俗、势利。你会有意无意之中搞成一个自己的小山头小团体,自以为得计,其实是下滑。

    第二个危险是顺境会带来某种方便直至某种特权,于是你享受其中,你玩物丧志,你贪婪无度,你违法乱纪,你自取灭亡。

    第三个危险是顺境本身就有一种诱惑和陶醉,于是你依恋顺境,你盼望顺境永远伴随着你,于是你拒绝苦干,拒绝点滴积累,拒绝学习进步,拒绝再像普通的工作人员那样生活和工作,拒绝任何委屈和一时的艰苦。你变得娇气和神经质,你变得气迷心和不辨是非。

    第四个危险是顺境专长人的脾气。你会易怒易悲,动辄伤害旁人,你会反而难以自处。

    第五第六第七,说也说不完。这里还要强调一个危险,一个本来有自己的专长专业素养即有真本事真实力的人,长期处于顺境,将变得乐于到处曝光、讲空话、写序言、题词、剪彩、留影、宴会、荣华富贵、养尊处优,最后变成华威先生,变得一无所长,成了混混,成了寄生者、万金油和饭桶。

    记得周谷城先生对我讲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毛主席与他谈话,谈起了革命的曲折过程,毛主席说他深深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老便说:“但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主席问什么意思,周老便说:“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呀!”毛主席沉吟了一下,周老怕毛主席不高兴,连忙说:“主席例外!”而毛主席说:“你讲得对!”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在当前人们聚精会神地搞建设的情况下,也许大多数人难以碰到特别的逆境和顺境,更多是一种俗境:工作不好不坏,专业过得去但不出色,也并非全然滥竽充数,客观环境一般化,身体、心情、收入、地位、处境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样的日子过得平常、平淡、平凡、平静、平和。这几个“平”其实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运气。我国南方就把“平”字当作一个吉祥的字。香港将“奔驰”(车)译成“平”字就很有趣。但这样的平常状态很容易被清高的、胸怀大志的、哪里也放不下的或多愁善感的人们视为庸俗。这样的生活有着太多的重复,太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少的新鲜感、浪漫和刺激。静极思动,人们长期处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也会突然憋气起来、上起火来。契诃夫就很善于写这种对平凡的小地主小市民生活不满意的人的心态。

    这里有一个杀伤力极强的名词叫作“庸俗”。和配偶生活了许多年,双方都没有外遇,这似乎有点庸俗。饮食起居都有规律,没有酒精中毒,没有服用毒品,没有出车祸,又没有患癌症,这是否也有点庸俗呢?没当上模范,没当上罪犯,没当上大官也没当上大款,没当上乞丐也用不着逃亡,没住过五星级宾馆大套间也没露宿过街头,没碰上妓女也没碰上骗子,没碰上间谍也没碰上雷锋,没有艳遇也没有阳痿阴冷,那怎么办呢?庸俗在那里等着你呢。

    对于这样的庸俗之怨庸俗之叹我一无办法。我在年轻时最怕的也是庸俗。写作的一个目的也是对抗庸俗。我甚至认为,许多知识分子之选择革命不是如工农那样由于饥饿和压迫,而是由于拒绝庸俗——随波逐流、自满自足、害怕变革、害怕牺牲等。后来,积半个多世纪之经验,我明白了,庸俗很难说是一种职业,一种客观环境,一种政治的特殊产物。商人是庸俗的吗?和平生活是庸俗的吗?英雄主义的政治与大众化的政治,究竟哪个更庸俗呢?小学刚毕业的人批判爱因斯坦,如“文革”中发生过的,其实令人不觉得庸俗呢。莫非庸俗需要疯狂来治疗?而一个人文博士,刚出炉的Ph.D,摆出救世的架势,或是摆出只要实惠可以向任何金钱或权力投靠的架势,究竟哪个是庸俗呢?真是天知道啊。诗是最不庸俗的吗?有各种假冒伪劣的诗,还有俗不可耐的诗人——我曾刻薄地开玩笑说这种诗人把最好的东西写到诗里了,给自己剩下的只有低俗和丑恶了。革命阵营中也有庸俗,除非革命永不胜利,革命永不普及,革命成为格瓦拉式的小股冒险。画家、明星、外交官、飞行员、水兵和船长这些浪漫的工作中都有庸俗者。正如行行出状元一样,行行也出庸俗。想来想去倒是恐怖分子绝对不会庸俗。而另一方面滥用庸俗这个说法,孤芳自赏,如王小波说的只会瞎浪漫,则只能败坏正常与正当的人生。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哀哀地酸酸地悲叹或咒骂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扩大自己的眼界,同时理直气壮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现如今流行一句话,叫作“大雅若俗,大洋若土”。真正的雅并不拒绝至少不对大众/一般/快餐/时尚/传媒/蓝领那样痛心疾首。真正的雅或洋并不会致力于表示自己的与俗鲜谐,特立独行、天高云淡。只有俄国作家笔下的乡村地主,才会留下十余年前在彼得堡听戏的戏票,时不时地向人炫耀自己的不俗。

    俗人并不可怕,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方面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以高雅自居,张口闭口都是旁人的庸俗。例如喜爱吃喝,绝非大恶,毋宁说那也是人生乐趣的一部分。因贪吃贪杯而挥霍、而钻营、而丧失尊严、而丑态毕露那就是低俗了,而进一步以大吃大喝为手段结交坏人,共谋犯罪,巧取豪夺,违法乱纪,那就不是恶俗而是罪恶了。而如果是自己吃完了立刻抨击吃喝呢?

    至少,也还可以提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建议: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宇宙地球,是争夺冠军还是清理厕所,是花样无穷还是数十年如一日,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点缀丰富一下自己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的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孤芳自赏自恋自迷强得多啦。

    “境遇常变论”

    境遇是时时在变化的,有时这种变化旁人看不出来。远远一看,此人一切照旧,但他或她自己明白,是在走上坡路、下坡路,还是确实如常。同样受到喝彩,自己心里明白,是真心喝彩还是礼貌性的虚与委蛇,或者是有某种目的的交换。同样赚了金钱,自己当然也会明白,是合理合法的收入还是不择手段的强帑,是可持续的发展还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同样的高级职称,自己也会有数,是学贯中西游刃有余,还是勉强支应捉襟见肘。同样的一个门面,自己也会预见得到,是走向发达还是走向险境走向灭亡。

    境遇的变化特别是突然变坏常常会使人焦虑不安,不服气,一口气咽不下去,怨天尤人,气急败坏,或者患得患失,轻举妄动,自取其辱,自取其恼。

    其实这种变迁十分正常,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一切变迁都是有付出有代价的,一帆风顺几近于活见鬼。当然,运气有别,遭遇难测,但从总体来说并无特别需要大惊小怪的地方。事物的变化是相连续的,逆境是顺境的准备,顺境是逆境的铺垫,顺境中可能埋伏着逆境的因素,逆境中可能积累着顺境的因素。处境云云,有时又会突然变化突然中断了连续性,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也。河东河西虽然有别,人还是那一个,情理还是那一个,一个人应该不至于轻飘到那一步,当真以为在河东成了神,到河西成了鬼。

    我在最近一首吟咏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的旧体诗中,有句云:“或有波澜合朔望,应无血气逐沉浮。”我是在说一种心情一种状态:心情是有波澜的,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但它合乎的是自然的变化,不是对于一般沉浮、一般小打小闹小得小失的追求计较。我写这两句诗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已经过了逐沉浮的年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有一个目标,允许波澜,不要追逐。至少个中有一个原因,顺境逆境云云,不过是比较庸俗比较小儿科的说法,本无定法定则定论。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都不是一眼看得清的。青云直上当中蕴藏着碰壁连连的危险,生聚教训之中,准备着未来成功。几十次上百次实验的失败通向光辉的顶点,吹吹打打的红火当中流露着无可奈何的空虚。人的无聊、无趣、无能绝非由于谦让,由于沉静,由于自身的低调,而是由于浮躁,由于浅薄,由于境界低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又气呼呼地动辄摆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势。一时的顺利未必可喜,一时的挫折未必可悲,顺逆云云,不在于得势与否得利与否,而在于是否符合大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光明与智慧的选择标准。关键在于自身能不能稳住阵脚,自身能不能学习提高,自身能不能确有所长,自身能不能居于不败之地。

    从容理性的风度与“寂寞”

    在任何处境下都要保持一点风度。风度对于人也是重要的,风度是全部内涵的外化,风度不是做出来的。好学深思、博大宽宏、心平气和、谦虚自信而又目光远大的人永远容易成功,容易像样子,容易做得漂亮,叫作从容理性,沉稳有定,自己舒服,旁人看着也舒服。而吹嘘哄闹、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忽冷忽热的人必然失败,必然易于失态,必然常常出丑,自己老是别别扭扭,贼眉鼠眼,别人看着也替他难受。

    顺境逆境云云,其实是相对的,还要三思,还要沉着应对,还要绝不急功近利。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你的处境太好了,受到江青器重了,绝非好事,谈不上顺境。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要甘于寂寞才好。有的人什么事都往前冲,什么事都生怕别人忘记了自己,这也是不明白。寂寞与专心分不开,专心则是取得真才实学的前提,真才实学又是在各种处境中取得主动权的基础。其心清清,其念纯纯,其风翩翩,其神奕奕。真正的成果、真正的好事还在后头呢。

    激情的抑制与理性的选择

    我们常常倾向于过高估计了激情的作用。从我国的戏曲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富于戏剧化激情的民族,动不动是紧锣密鼓、大吹大擂、大忠大奸、气急败坏;动不动是挥刀斩去、一头撞死、当场拿下或立马下跪。也可能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民压抑太多,需要在舞台上大轰大嗡一番。近百年中国的剧烈变动与天翻地覆的革命更是充满了激情。也许可以说,没有激情就没有革命。这样的激情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正义的与伟大的。但是仅仅靠激情却无法解决经济与社会建设的诸多问题。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叫作“火红的年代”。火红则火红矣,激情冲破天则冲破天矣,“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雄心壮志却没有能实现,跃进了半天,最后是遍及全国的大饥荒。

    到了“文革”当中,感情激情更是提到了压倒一切的程度。林彪说什么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感情学,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提倡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取消科学的思辨与实践的检验,用愚忠愚孝取代对于客观规律的总结与认识。那时候的口号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一切为了毛主席,例如誓死捍卫“中央文革”,例如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更要执行。这些荒谬的东西作为理论的命题与政治的口号都是不可理喻的、破绽百出的、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只能用什么感情云云毫不讲理地硬灌下去。

    如此这般,煽情成为我们的不仅是文学艺术而且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征。我们的有些会议也是这样的,一个主张应者寥寥,或是众说纷纭,呼啦一下子提出了不少不同见解,于是负责人便大光其火,一发脾气,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了。这叫人看着有点老孩子气,给人一种始终长不大的感觉。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我们的政治政策术语有时候相当感情化、文学化、比喻化,如“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和风细雨”,这些更像一个抒情口号或一个修辞方式,而不像一条政治路线。而我们的文艺研究却充满着政治术语,如倾向、矛头、影射、用心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也很有趣的文化现象、语言错位现象。

    现在弄得我们的文坛与学术论坛也动辄动感情,以澎湃的却常常是简单化的自我化的一厢情愿的抒情代替逻辑的推理与实践经验的分析,动辄作极致语悲情语牛皮语念念有词状,动辄作悲壮状孤独状勇敢状伟大状,却少有什么扎扎实实的建树,我们吃的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煽情家的亏还少吗?

    正因如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理性,强调冷静,强调全面与远见。这不是技巧问题处世奇术问题人情练达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智慧问题智商问题,在大言欺世与真实无欺、迎合煽呼与入情入理、风头火爆与埋头苦干、狭隘偏执与海纳百川、盲目哄闹与慎重负责之间的选择,不仅是智商的选择,也是人格与道义的选择。

    现在回过头来说逆境下的情感控制。问题在于,愈是逆境之下,愈要控制自己不要激动,不要发火,不要过度悲伤,不要过度反应。我无意贬低情感在人生的一切活动中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作为一个在文字中讨生活的人,怎么能不要情感呢?然而,任何一个人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与单向度的,悲哀之中应该会有一种与之抗衡的提醒自己要挺得住的坚强,失望之中会有一种不甘心的再来一次的顽强,至少会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潇洒豁达,愤怒之中会有一种咬紧牙关的自信,险恶之中除了恐惧也会有一种战而胜之克而服之的决心。正像人会情不自禁地出现消极悲观埋怨直至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一样,人碰到了麻烦碰到了不顺利,也会激发出豪迈和英勇、沉稳和冷峻、尊严和侠义、慷慨和悲壮以及不惜一搏、不惜献身,但绝不轻举妄动的浩茫心绪。人的感情其实也是一个或一组杂多的统一,是相悖而又相成的整体,感情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架构、合理的分布、合理的配置,而不是一味地火上浇油。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力争以清明的理性驾驭自己的感情,以比较积极、比较健康的感情统领感情的全部,在必要的时候,一个五尺之躯里,可以容纳感情的十二级台风。一个真正的人,一定会寻找到咬紧牙关、不哭不笑而要理解、天塌下来顶得住、打碎了牙齿吞下去的办法。

    “畏惧”是什么?

    畏惧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情感方式。畏惧有时成为一种焦虑,就是害怕更坏的事情发生。然而,事实证明人们恐怕发生的事情多半不会发生,倒是焦虑本身成为对自己的意志的一种摧毁的力量。

    然而我又并非完全否定一切类型的畏惧,那是因为,面对历史和社会,面对过去和未来,面对国家和世界,面对无言的宇宙和自然,如果不是心存畏惧,也许我们会变得更加感情用事,更加自吹自擂,更加轻举妄动,更加肆无忌惮和胡作非为。畏惧是什么?畏惧就是心存制约,就是知道有些事自己是不应做不能做的,就是知道世界上并非只你一人存在,就是知道世界上除了你的愿望还有另一种或另几种愿望,除了符合你的方向的行动以外还有逆向的及旁向的努力,事物发展的可能除了你希望的可能以外也还有另一种或另几种可能,就是承认世界的状况并不是决定于你的一厢情愿,于是你会遇事三思,你会兼听四面八方,你会不为已甚,你会留有余地,你会克制自己。畏惧就是知道一己的渺小时间与空间的无限。畏惧也是由于你知道的知识不足恃,还有大片的黑洞摆在了你的面前。于是,你会时时调整自己,而不是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变本加厉、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自取灭亡。

    某种有所畏惧的情绪还在于,无论你怎么样肯定人生歌颂人类,你并不认为自我直到人类是至高无上的。真正的至高无上是一种类似宗教情绪的、终极性的,从而是非现实的探寻、思忖、梦想和膜拜的对象,也是膜拜的结果。可能你认为最完满的最绝对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政治理念道德理念,可能是冥冥中主宰一切的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道、仁、义、虚无、博爱、自由、真理、自然、科学。也有许多人崇拜上帝、佛、真主,即人格神或概念神。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图腾:火、生殖器、蛇、龙、鱼。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世界存在于人的心灵之外,物质的世界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这个规律你还是尊重和必须尊重与不可以不尊重的。反正你必须对主宰世界的规律或者人格的抽象的神祇或者某个理念心存敬畏。你害怕自己的某些妄为某些丑恶某些违背天良的记录会受到上述的君临一切的力量或存在的惩罚。相反,号称不相信来世从而无所畏惧的王熙凤,在《红楼梦》“弄权铁槛寺”一章中,她的无畏反而表现为丧失了一切心理制约,丧失了行恶的最后一丝顾忌,丧失了做人的最后一条底线,因而无所不为即无恶不作起来。

    纸老虎怎样变成了“纸老鼠”?

    有所不为还是无所不为,这大体上是好人与恶人的界限。恶人由于无所不为而常常占据武器种类上的优势,如恶人可以拉帮结伙、造谣中伤、落井下石、投机取巧,而这些手段好人必须远离,好人由于畏惧天理良心,不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这样一来,是不是恶人拥有更多的手段、武器品种上的优势了呢?

    然而好人却占据了人心的优势、道德优势、境界优势、智力优势,包括各行各业的业务优势。以优势取优秀是正道通途,以恶劣取优秀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智商正常或稍高当能了悟有所不为的道理,鼠目寸光饥不择食才会无所不为不择手段。后者的后遗症,是无法治愈的沉疴。我有两句打油诗,曰:“笑看纸虎旋成鼠,敢嘲灰狼充牙医。”就是说纸老虎说不定转眼就变成纸老鼠了,而大灰狼假充牙医也是很容易揭露的,没有多么可怕。

    我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不算太老,经验也很有限,但毕竟也还看见过一点人生的聚散浮沉。我不能说众人众事都是百分之百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敢说极少有恶人行恶而丝毫不受惩罚的,绝大多数为恶者都不得善果。一个人的经历也和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家公司一样,你做的好事与坏事之间有一种贷方与借方的平衡关系。你立功甚多,积累甚丰,乃至从上一辈那里有所继承,家底自然甚厚,搞了点坏事就好比挥霍了一家伙,似乎还能撑得住,还破不了产,这就叫气数未尽;而一旦你大量透支,甚至连老祖宗留下的基业也透支殆尽,你再想填补亏空也办不到,这叫作气数已尽,病入膏肓,再杯水车薪地补救也硬是不管用了。那么,岂有不完蛋之理?

    等待:一个无奈下的积极概念

    而如果纸老虎迟迟尚未成鼠,如果纸老虎正在张牙舞爪咬人吃人,就是说坏人的气数未尽,那么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也许最重要的是学习和等待。时间是最伟大也是相对最公正的,善于等待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

    等待是一个表面消极其实积极的概念。什么是等待呢?不任意妄为,不急不可待,不饥不择食,不铤而走险,不降格以求,不动辄得咎,不随风摇摆,不机会主义,不低级趣味,不蝇营狗苟,不出卖原则,不出卖灵魂。等待的后面是一种尊严,一种信念,一种节操,一种原则,一种大道。等待的同时是学习是发展是充实。

    等待又是一个空间一个平台,看你在这个空间这个平台上上演什么戏剧,配置什么功能。等待不是无所事事,不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等待中可以学习许多,可以拿下(至少是从你的心目中拿下)学位。等待可以锻炼与调养身心,可以学会太极拳、健身操、长短跑,至少还有跳绳踢毽仰卧起坐。等待可以过小日子,可以游山玩水,可以饮酒抚琴……就是不要耐不住等待,乱搭车,瞎上船,害人害己,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在境遇中的主动性美德

    不论处于什么情况下,下列美德是值得赞美的:

    第一,清醒。能看到事物的各方面各种可能,各种不同的道理产生的依据,共存的现状,与相反相成互悖互补的关系。保持适度的超脱,保持一点观察的距离,保持非情绪化与非个人利害化的客观与全面,这些都有助于保持清醒。拒绝造势,拒绝连蒙带唬带恐吓,拒绝用人多势众代替思考和检验。

    第二,思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路反复思考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从结论来推前提,也可以从前提推算后果。可以逆向旁向论证,即为了论证必须如何,先论证如果不如何中成为另一种如何将会怎样。可以考虑一万,即正常情况下的必然性可预见性,也可以斟酌万一,即不可预见性与破例的可能、极小的可能、变异的可能、偶然的可能。为了闹清A是不是等于B,可以先弄清A与B各自与CDEFG直到X的关系,再研究CDE与VWX的关系。也可以先考察绝对不等于A的Z与B的比较。顺着、倒着、逆着、增加着、减少着、变动着,都是你思量的方法。

    第三,达观或者豁达。情感状态与人生态度息息相关,而这又是有传染性的。一张快乐善良的面孔会唤醒与换来无数旁人的快乐与善良,而一双恶狠狠的狼眼,必然会引起警惕与躲避。无理搅三分的不吃亏,可能由于旁人的避让而动辄“取胜”——自以为得计,但最终他或她失去的仍然比得到的多,他或她引起的只能是厌恶与轻蔑。而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

    1.不愉快的没有意义的事,尽快忘记。

    2.小小不言的挫折不存盘。

    3.从一切挫折中学乖、长出息。

    4.随时看到希望,看到新的可能性。

    5.相信自己有许多友人,如果今天确实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6.相信对立面中的人也会转化,如果今天还死缠着你,明天就会有点变化。

    7.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8.把握住自己,任凭风浪起,稳坐不需要船。

    9.相信什么难题都有解开的那一天,今天你无法办的事明天就会有办法,宇宙有办法,光阴有办法,历史有办法。你的天大的危难对于历史来说,连小菜一碟都谈不上。

    10.相信事物多半有不止一种解决的办法,相信选择的可能性、变通的可能性,有时也是不了了之的可能性,进入自由的王国而不是必然的王国。

    11.相信有很多有意义的事等着自己去做,自己很忙,自己没工夫唉声叹气自怨自嗟咀嚼痛苦奉陪纠纷。

    12.相信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不挫折在这里就挫折在那里。得失也是大致平衡的,不失在这里就失在那里,这里失了,那里会得,这里得了,那里会失。这里的挫折提醒你防备了那里的更大的危险,所谓破财可以免灾,小病可以免掉大灾。这里的小失也许同时准备着那里的大得,那里的小失也许准备着这里的大得。

    第四,主动性。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依天行健,自强不息。关键在于什么情况下都有事干,至少是有科目要学。任何情况下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活计,长进的可能,积累的可能。找不到百分之百的可能,就找百分之一的可能或千万分之一的可能,一点点可能也要发挥其作用。而毫不在乎有什么说法、有什么眼神。

    第五,乐群、和群。在群体中感到有趣而不是痛苦,三人行必有吾师,而绝非三人行必有吾仇。

    第六,适度的矜持。从而有所不为,有所不争,有所不言,有所不问。

    第七,情趣。盎然,充沛,丰富多彩,津津有味,勃勃生机,其乐无穷。绝对不是贫乏、枯槁,单薄可怜,索然无味,死鱼眼睛,奇苦无比。

    第八,集中精力,长期不懈,百折不挠,务求做好本来就应该做好也可以做好的一件或几件事。

    “无常”与“有常”

    在本书的几个地方我讲到了“天道无常”,又有几个地方,我讲到了“天道有常”。那么,天道到底是无常还是有常呢?

    答曰:无常就是有常,有常就是无常。这不是文字游戏。

    无常,是说天下没有什么事物、对象、情势、局面是永远不变的。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佛教讲万物都有生、驻、坏、灭,生、老、病、死。中国先哲特别注意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道理,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俗话又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流行歌曲里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也是这个意思。从个人命运来说,中国人早就注意到了聚散、浮沉、荣辱、用藏、泰否这些相对立的观念范畴之间的可转化性、相反相成性。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视一切变化为正常,就会对一切事情的发生有思想准备,就不会抱残守缺抢天呼地,与天道即客观规律死顶下去。

    无常还有一个意思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可预见性、偶然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运去金成土,时来土做金;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顶头风……

    为什么说无常即有常呢?就是说这样变化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规律就是常,变化的规律就是无常的有常或有常的无常。那么,有见识有悟性的人士就能在变化中力争主动,在变化之前或之初看到变化的端倪,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在恶劣的处境下,也能登高望远,看到转机,看到希望,有所准备,不失时机地转败为胜,扭转乾坤。

    无常即变动不居还提供了表现了天道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呼应的可能。而这种调整、平衡、呼应正是有常即有常理合常情走向正常的表现。中国人说爬得高跌得重,跌得重,对爬得高的人来说是一个无常,对于群体和社会来说则是一个平衡一个调整,因而是有常的表现。一个肆无忌惮地做事的人早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一个霸主早晚有稀里哗啦那一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对于他本人这是天道无常的表现,对于别人则恰恰证明了天道有常,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否则,岂不是倾斜过度?

    比较起来,中国过去比较强调这种变化的规律的循环性、宿命性和道德意义,如气数之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这里把命运与“数”这个字联系起来,这很耐人寻味,这也可以证明那个“有常”,那个“3322”之说。

    而欧美人则更强调自我奋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观念是清末的严复从《天演论》那边引进的。此外他们的“天助自助者”“有志者事竟成”“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之类的说法,都显示了他们对主观奋斗的强调。这种强调当然是积极的,但讲过了,就成了唯意志论,成了我们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然就是反科学的了。

    对于无常和有常的规律的探讨将不会停止,但我辈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握,则可以尽量做得更好一些,更从容也更积极一些。处境永远不是呆死的与毫无道理可讲的,处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机遇也会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无常也会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顺风也会有自己的厄运。让我们以更聪明更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的变化吧。西谚:命运是一架钢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弹奏。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势下,钢琴确实无法弹奏了,你也还可以比别人更沉着更镇定些,那么最后的胜利仍然有属于你的可能。假如最后也没有胜利呢?那好,我们至少尽了力,我们将问心无愧,我们将献给狞恶的命运一个骄傲的笑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