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成功叫忍耐-进退有度,终赢成功时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会有进退维谷的时候,这时进退得当是人生的大智慧。每个人要在该进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该退时无所顾虑,毫不犹豫。尽管在进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身心的煎熬和精神的压抑,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辉煌的成功的那一刻。

    1.人生要做到进退有度

    人生要进退有度,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

    人生犹如一盘棋,该进时就要当机立断,该退时就要毫不犹豫。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步步为营;只有审时度势,胸怀大局,才能进退自如。有时多年的拼搏会因错走一步而满盘皆输,以前的努力也会因此而付之东流。所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要牢记只有权衡利弊后,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比尔·盖茨当年是哈佛大学的大三学生。出于对软件开发的痴迷,他毅然决定选择退学,自己独闯去开公司。他的这一退出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能够在哈佛求学是莘莘学子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到了盖茨这里,他却视如草芥。

    其实这也是盖茨长时间以来日夜不眠深思后做出的艰难抉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当年选择的正确。他的退学让他错失了继续在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是这也为他早日投身IT行业赢得了时机。

    如果当年比尔·盖茨选择求学,那么今天的IT行业便不会有微软,IT领域也会失去像盖茨这样的智囊人物。对于比尔·盖茨来讲,当年他面临进退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在一流的学府深造,要么放弃学业投身电脑软件的开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必须择其一。或许他曾经犹豫过,苦恼过,但是最后的关键时刻,他的理智战胜了一切,事实证明他的人生的这一步棋是绝对明智的选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堪称一绝。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洞察万物,十分熟悉对手的心理,将进退有度做得恰如其分。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魏将司马懿乘胜追击,率领15万大军袭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的境况实在是危险之至。他的身边只有一班文官,根本没有英勇作战的武将。即使能够带领的5000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因此在城里仅仅有2500名士兵。

    当众人听说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后,各个脸色苍白,惊恐不已,都认为这次难逃此关。他们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丞相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登城楼观望了一段时间,然后胸有成竹后地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只要我略用计策,便可让司马懿退兵。”

    于是,在诸葛亮的传令下,2500名士兵原地不动,所有的旌旗都必须隐藏起来。同时诸葛亮又命令士兵打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各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有的洒水,有的扫街。而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当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先行到达城下,看到这一情形时,不敢贸然行事,赶紧将这边的消息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觉得实在不可思议。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亲自前去观看。他只见离城不远,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于是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疑惑不解,对父王讲:“这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诱惑我军?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他命令各路兵马退了回去。

    诸葛亮巧摆空城计,用区区2500名将士吓跑魏军10余万人。孔明之所以有这个十足的把握,说明他对司马懿十分了解,甚至能猜测到司马懿的进退策略。诸葛亮十分清楚,此时如果硬拼,只会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司马懿向来生性多疑,如果摆出空城计,他一定会觉得这里面有埋伏,不敢轻易动兵。

    只要是稍微懂得下棋的人一定会知道如果能够做到进退有度,自如灵活,小小的一个棋子也会发生威力无比的力量。人生也是这样,有时一小步意味着人生的一大步,将会使人生发生重要的转折。

    人生如棋局,进退要有度。学会进退,就掌握了人生的黄金钥匙;进退得当,就开启了迈向成功的大门。只有纵观全局,谨慎行事,才能落子无悔,恰到好处,否则会落得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下场。

    2.进退不是一成不变的

    进退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存在着许多变数。因此每个人在面临进退的选择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要见机行事,及时做出恰当的策略。

    汉朝末年,张绣手下有一名谋臣名叫贾诩。他很有谋略,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之一。不过起初他没有受到张绣的重用。

    建安三年,曹操兴兵讨伐南阳军阀张绣,包围了他据守的穰城。于是张绣积极备战,准备发起进攻。就在此时,曹操获悉袁绍要趁虚而入,袭取许都,以便迎献帝号令天下。曹操原本计划攻下穰城,但事出突然,如果等他攻下穰城,很有可能就会让袁绍获得时机,占领许都。到时对于曹操来讲,实在是得不偿失。为了让大本营万无一失,曹操只好收兵撤退。

    这时,张绣灵机一动,准备趁曹操撤兵之时军心不稳追赶敌军。然而他的主张遭到了谋士贾诩的反对。贾诩觉得此时追击曹军是不合适的,但是张绣并不信任贾诩,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他联合刘表的队伍准备一起切断曹军退路,夹击曹军。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曹军十分奋勇,将张刘联军打得落花流水。

    当军队失利的消息传到张绣耳中,他对自己没能听取贾诩的忠告后悔万分。于是他马上召来贾诩商量对策。贾诩对张绣说:“这时正是我军追赶曹军的好时候。如果我军掉过头来追杀曹操,一定会扭转时局,大获全胜。”

    张绣对此充满疑虑,不过他吸取教训,还是采纳了贾诩的意见,重新整顿残兵败将,再次发起对曹军的追击。这回双方一交手,曹军果然大不如前,越战越弱,最后他们丢盔解甲,落荒而逃。这一次张绣不仅挽回了先前的败局,大获全胜,而且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当军队凯旋而归时,张绣百思不得其解,他问贾诩:“我第一次用精兵追击曹军,你说必败;第二次用残兵追击获胜的曹军,反而获胜。这究竟是何原因?”

    贾诩解释道:“这道理很简单,虽然将军善于用兵,但相比曹操而言,还略逊一筹。第一回退兵时曹操一定做好防备后才全身而退,我军虽然精锐,但却不能抵挡他的劲旅,因此第一次我们失败了。曹操急于撤军,我想这一定是他的后方出现了问题,急需他回去处理。他们第一次取得胜利后,曹操一定会掉以轻心,疏于防备。所以这正是我们反攻的好时机。第二次我们出其不易,乘其不备,再次追击曹军,所以能够大功告成。”张绣听后对贾诩肃然起敬,连称高明。自此以后,他对贾诩十分重视。

    东汉时期,班超曾经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打仗。由于他在与匈奴的较量中立有功劳,班超被派出使西域。他最先到达的是鄯善国。国王早已知晓班超的为人,因此对他十分敬重。

    可是过了几天,班超发现国王对他的态度有所怠慢。于是他召集同来的人,一起商量对策。班超说:“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最近鄯善国对我们不如以前热情,而是十分冷淡,我猜想这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一时让他犹豫不决,不知投靠哪一边。聪明人通常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它,更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后来他们经过打听,果然不出所料,匈奴派人来召见鄯善国国王。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说道:“现在我们的处境不妙,匈奴使者刚刚来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一下子变得这么冷淡。说不定过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将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到那时我们只能处于被动。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能让鄯善国王诚心归顺汉朝的方法是我们抓紧时间,在今天夜里火攻匈奴来使,迅速将他们杀死。”其余的人表示愿意听从班超的吩咐,一起行动。

    就在那天夜里,班超率领他的同伴奋不顾身,冲入匈奴人住所,与死敌进行了顽强拼搏,结果他们以少数人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班超能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来推测下一步的策略,及时做出进退的策略。人生也是如此,只有把握进退之道,懂得进退,才会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间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人生的进退也是如此。进退没有一定的规则,但变化却是永恒的主题。人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凭空想象,改变时局,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灵活应对现实中的变化,及时做出应对的策略,才能在人生的起伏中把握时机,获得胜利。

    3.审时度势是进退的方法

    当进退两难时,一个人只有审时度势才能够帮助他做出明智之举,渡过难关。

    大千世界每天都会发生着变化,有时会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因此不学会审时度势,就不会灵活处理,以顺应万变。那些自以为是、按部就班的人,只会错失良机,难以有所成就。

    战国时期,秦军一举侵略赵国。赵国大将赵奢英勇抗敌,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从小饱读兵书,只要谈及军事方面的知识,他总是头头是道,比别人略胜一筹。因此他变得十分傲慢,自以为天下无敌。但是父亲却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只是会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到真正用兵打仗他根本是一无所知。因此赵奢经常担忧地对身边的人讲:“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来犯赵国,两军在山西长平一带相遇。这时赵奢已经驾鹤西去。廉颇负责指挥全军,尽管他年纪已高,但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这时机智多谋的秦王知道长久拖下去于己不利,于是他采用宰相范雎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结果赵王偏听偏信,听信谗言,任用赵括替代廉颇,攻打秦军。

    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自以为是,改变以往固守的策略。这时,秦王悄悄任命白起为主将。结果,赵括难以抵抗白起率领的军队,以失败告终。赵国全军40万人马被俘后全被生生活埋,而平日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平日里对军事知识了如指掌,但到了现实中他不能够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制定不出应对良策,最终连自己也成为了真正战争的葬送品。

    1219年,金军大举向南进攻。首领李全统领义军抗击南犯金军。一场大雨雪后,淮河结冰,李全想趁封冻之机,出击已经被金军占领的泗洲,夺取城池。于是,他亲自率领3000精兵,深夜过淮河,向泗洲东城进军。当他挥师踏城壕之冰逼进城下时,突然城上燃起了数百支火把,还可以听到金军守将的叫骂声。李全知道城中已经有所准备,攻城难以奏效,便知难而退,引军而还。

    冬去春来,淮河封冻即将融化。李全马上组织了3000精兵在封冻还没有先全融化之前,发起了突然袭击。城中金军本以为封冻即将融化便可以放松戒备,没想到这时李全的部队却发起猛烈的攻击。最后李全终于夺取泗洲城这一关键战略要地,为后来的抗金大业奠定了基础。

    李全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能审时度势,及时判断自己的能力,制定下一步应采取的策略。因此平常当我们处理难易不等的各种事情时,首先应该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才可以考虑进一步的打算。

    有些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经常做超乎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结果只会闹出笑话。春秋时期,越国有一名叫西施的美女,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就连平日里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落落大方。因此她成为许多年轻姑娘的偶像,一些姑娘纷纷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东施便是其中的一位。

    有一天,西施心口疼的老毛病又犯了,她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慌里慌张地走在大街上。东施看见后,自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东施本来其貌不扬,这时她又皱着眉头,手捂胸口,弄得更加丑陋不堪。街上行人看见她后,各个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成功是一个人在合适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因此只有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一个不懂分析局势、盲目舍弃的人只会做无味的牺牲。所以每个人应该拥有自知之明,才可以审时度势。

    4.权衡利弊是进退的原则

    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多时候人们因疏忽大意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战国时,吴王执意要进攻楚国,同时他还警告身边的大臣,如有进谏者,格杀勿论。少孺子原本想进谏,但又害怕受罚。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让露水洒湿衣裳,就这样一直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听说后,对他说:“你好端端的,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样?”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背后有一只螳螂啊;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要抓这只蝉,却不知道它的旁边有一只黄雀啊;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他所处的树下拿着弹弓正瞄准了他啊。这三个小东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都没考虑隐伏在它们身后的灾祸啊!”吴王听后恍然大悟,决定停止用兵。

    现实中,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前,总是踌躇满志,信誓旦旦,从来不去考虑这件事情的可行性,不去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有尝试到失败的苦果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

    在犹太人的经典著作《塔木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可采取盲目的行动。”正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聪明的犹太人学会了“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因此他们不论经商还是生活,凡是做事都要深谋远虑,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国王爱民如子,从而受到百姓的拥戴。然而他一直有个遗憾,自己缺手断腿,是个残疾人。有一天,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民记住自己,他特意请来了举国上下一流的画家为他画肖像照。

    其中第一位画家将他的神态、相貌画得栩栩如生。但当国王看到画时,非但没有称赞他,反而大发雷霆,因为他觉得自己本人并不是画上的残缺像。于是他将那位画家关进了牢里。

    当第二位画家给他画像时,为了让国王满意,他吸取了前者的教训,把国王画成了一个既有胳膊又有双腿的健全人。国王看后并没有表示满意,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画中那么漂亮,他反而觉得第二位画家在暗中讽刺他。随后第二位画家也成为了阶下囚。

    于是国王又请来了第三位画家。这位画家十分苦恼,他觉得自己不能重蹈覆辙,但又苦无对策。就在为国王选取画像的角度时,他灵机一动,急中生智,将国王画成单腿跪地,闭着一只眼正瞄准射击。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国王的缺点,将他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国王看到这幅画后十分满意,对第三位画家大加赞赏。

    同样给国王画像,三位画家的下场却截然不同。如果单从画技的角度讲,他们不分伯仲。但是他们之中,唯有第三位能够准确地把握国王的心理,避轻就重,画出令国王满意的图画来。

    权衡利弊后再去行动,这是做到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则。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知道究竟孰轻孰重,才会克制自己,不会盲目行动,以防错误决断。那些只为了眼前利益而错失长远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办事不能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要“放长线,钓大鱼”,目光远大。

    5.决定进退之前要明确目标

    每个人在做出进退的决定的时候,首先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成功之舟上的路标,为航船的扬帆指明方向。

    每个人在做出进退的决定的时候,首先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灯塔,它会不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直至胜利。没有了目标,船儿便会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方向,最终被汹涌的波涛淹没,沉入汪洋大海。在人生的进退过程中,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因此而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他人。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才会有迎接一切挑战的动力。

    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曾经对一些学生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刚开始研究人员对参与调查的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目标吗?”结果仅仅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问那些有目标的学生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的话,你们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呢?”经过这轮调查,这回只有4%的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写了下来。

    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在世界各地追踪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结果他们发现一个规律:无论从事业发展上,还是生活水平上,当年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4%的那部分同学,远远比那些没有确立目标的96%的同龄人强得多。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竟然是其他人的总和。其他96%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为那4%的目光远大的人努力。

    分析那少数4%的人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构筑成功的基石,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告诉他们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分析:三组人同样是走十公里路,其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前两组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第三组的人则不然,他们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他们通过实现目标分享成功的快乐。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有的人能够事业有成,有的人却平平庸庸。他们看上去并没有多大差别,差就差在是否有远大的目标。一个人有了目标,他就会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会百折不挠,为之拼搏。

    在古希腊,雅典有个演说家名叫狄摩西尼,他曾经是个严重的口吃患者,但是他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雄辩家。虽然家境优越,但他外貌丑陋,从小体弱多病。小时候,狄摩西尼的叔父为了霸占他的家产,将他告到法院。当法院审问他时,狄摩西尼由于第一次上法庭,心情十分紧张,最终因无法答辩而败诉。从此狄摩西尼每到之处,众人都在嘲笑和欺侮他,他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狄摩西尼意识到如今的苦痛都是由于自己口吃造成的。于是他痛下决心,立志矫正自己的口吃,锻炼自己正常说话和辩论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每天躲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讲话。有时他还跑到海边,把大海当听众,用自己激烈的雄辩式的演说,和海潮澎湃的吼声相对抗。

    为了克服口吃的毛病,狄摩西尼在口中含着石子练习说话,经过持之以恒的苦心锻炼,他终于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雄辩家。由于他长于辩论,不到三十岁,就成为一个极有名望的律师。他为了反抗祖国的敌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订立军事同盟,又唤起本国人民觉醒,痛击强敌,当时企图吞并希腊诸邦的马其顿王腓力曾经感叹道:“希腊诸邦虽有强大的海陆军,实不足一顾,所惧者,唯狄摩西尼三寸之舌耳。”

    在人生进退的关键时刻,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制定履行的计划。在此期间,面对众多的目标,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要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除此之外,目标也有大小之分。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就要制定无数的小目标。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小目标,将来才会最终实现大目标。那些心中想干大事却又不想做小事的人只会将时间消耗在犹豫的瞬间,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

    6.抓住机遇是进退的根本

    人生起起伏伏,坎坷不定。人生的十字路口意味着实现人生的跨越有了新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难得的机遇,它很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将其牢牢把握,用它来实现自己人生的辉煌。有的人经常抱有等下次再来的念头,孰不知有时有的机会一辈子就有一次,它犹如向东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留给人的永远是深深的悔恨。

    一堂课上,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白纸,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机会的样子。这下子可难倒了许多学生,因为机会是个抽象事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一个个愁眉不展,不知如何下手。

    当交卷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交了空卷,唯有一位同学在纸上画了一个图形。只见那纸上画的是一个很普通的物体,它的前面毛茸茸的,只要用手抓便可以抓到一大把;它的后面十分光滑,怎样设法抓也是无济于事。

    当老师问这个学生这幅画的用意时,学生解释道:“这个物体正是机会,它来临前极易被抓住,关键是人如何把握;它的背面则十分光滑,意味着机会一旦错过就无法追回。”老师听后不禁连连点头,对学生的画十分赞赏。

    机会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极难把握。但有时它就在一个人生活的周围,只不过很多人并不在意,只有对生活细节处处留意的人才会意识到周围机会的存在。

    约翰死后去见上帝,当上帝简要看了他一生的履历时,不禁流露出失望的眼神,他悲伤地说道:“我让你在人间活了六十余载,你怎么一点成绩也没有?”约翰听后,向上帝抱怨并辩解说:“主啊,这也不能全怪我,是你没有给我机会呀!如果你让那个神奇的苹果砸在我头上,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就是我啦!”

    上帝考虑片刻后,答应再次给他机会。只见上帝一挥手,时光马上倒流回到了30年前的那个苹果园。只见上帝轻轻一摇果树,一个红彤彤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正好落在约翰头上。只见约翰喜出望外,双手捡起苹果,扯起自己的衣襟随便擦了擦,几口就把苹果吃了。上帝又让一只更大的苹果落在约翰头上,结果他又把那只苹果给吃了。

    上帝连声叹气,决心再给约翰一次机会。于是他再次摇动果树,一个大苹果恰好落在约翰头上。当时约翰正在打盹,这一下马上将他惊醒。他勃然大怒,一脚将苹果踢开,边踢边说:“该死的苹果,搅了我的好梦。”苹果飞出去,正好落在正在睡觉的牛顿头上。牛顿醒后,捡起苹果,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他最终借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时光重新回到现在,上帝对约翰说:“现在你该心服口服了吧!”约翰哀求道:“主啊!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上帝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苹果砸在每个人头上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

    一个人在世上,最要不得的是无所作为,甘为平庸。在有关人命运、生死得宝贵事情上,若不主动进取,勇于进攻,只能一生平庸。只有雄心不死,大志不灭,个人的理想才能实现。

    历史上李斯最终当上了秦国的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他之所以能担当此职,与他顺应趋势把握机会分不开的。

    起初,李斯只是家乡上蔡一名当差的小吏,他经常被别人呼来呼去,受尽屈辱。胸怀大志的李斯对当时的现状十分不满,他觉得自己做人就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有一天,李斯去茅厕方便,当他看到茅厕中瘦小的老鼠时,不禁想到仓库中膘肥体胖的老鼠。李斯心想:老鼠之所以有胖有瘦,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之所以有尊有卑,在于他们的地位高低有别。老鼠之间本没什么区别,而人也是如此,可到头来下场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强烈反差,全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大小不同。李斯想到自己之所以一事无成,源于平时不求上进。想到如此,他十分后悔,他觉得自己要想出人头地,不能安于现状,于是他下决心辞去小官,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通过刻苦钻研,很快便完成了学业。他经过考虑,准备到秦国发展。他对荀子说:“我听说,抓住机会就要拼命干。现在是大国争霸时期,游说的人才十分宝贵,这正是我大显身手、主动出击的天赐良机。秦国准备吞并天下,称帝而治,我也要出人头地,摆脱贫穷。处在卑贱的地位而不想有所作为,那就同禽兽只知吃肉一样,只是长着人的相貌会走路罢了。所以,没有比卑贱更大的耻辱了,没有比穷困更大悲哀了!长期身处卑贱,陷入困苦,还要指责现实,不大胆追求名利,这不是有志者所为。”

    李斯来到秦国,想方设法当上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家臣。他多次面见吕不韦,陈述自己的见解,赢得了吕不韦的信任,任命他做了宫廷侍从官。

    李斯的目的是游说秦王嬴政,他利用宫廷侍从官的身份对嬴政说:“没本事的人总是失去机会,而成就大业的人习惯主动进攻,不给他人可乘之机。大王如志在一统天下,现在就该采取行动了。”

    李斯被任命为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秦王还采纳了他的计策,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李斯主动谏言不断,秦王越来越喜欢他,于是又提拔李斯当上了客卿。

    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以修建灌溉水渠来耗费秦国人力物力,使其不能东侵。这个阴谋被发觉后,秦王大怒,发布了逐客令,把侨居秦国的外国宾客一律驱逐出境,身为他国人的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之中。

    春风得意的李斯听闻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心中十分焦虑。眼看自己大好的前程将要被断送,他实不甘心。

    李斯想来想去,他决定与其听天由命,不如主动上书力争。倘若成功,不仅自己官位得以保全,而且一定会受到秦王的赏识,获取更大的官职。

    接着,李斯就行动起来,上书反对逐客令。结果,秦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他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李斯又高升为丞相。

    李斯的功名荣耀,都是他抓住机遇争取而来的。当年深受贫贱之耻,让他感到自己不能受人欺辱,于是发愤振作,成就伟业。不仅李斯如此,历史上的有名人物都是凭借自己抓住机遇有所成就的。由此可见,抓住机遇是一个人进退自如的根本所在。

    7.要牢牢守住进退的底线

    面临进退,一个人最可贵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底线正是自己的责任。

    人生起伏不定,坎坷相随。在人生的进退过程中,很多人经常舍本逐末,最终因小失大。其实一个人不论是急流勇退,还是勇往直前,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线。而这底线正是一个人的责任。

    一个人在社会中发展,他经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在公交车上,他是一位乘客,他必须懂得尊老爱幼,给老幼病残让座。如果一个人为了一己之私,眼睁睁看着年老者站在自己身旁,自己却无动于衷,他一定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与指责,因为他是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在父母面前,儿女的责任就是赡养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那些为了遗产虐待父母的人必定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受到社会的排斥。因此每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就会在进退的选择时,作出明智之举,那些不明责任的人才会做出那些不仁不义的事情来。

    有一次,一位记者外出采访。他自己在宾馆里准备休息时,听见隔壁的房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他刚开始还以为这是服务员在清扫房间发出的声音,但是这种声音持续时间特别长,排除了服务员清扫房间的可能。

    出于好奇,记者敲了隔壁的门,想解开自己的谜团。当他敲开门的时候,发现隔壁房间仅仅是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原来小男孩在修理厕所的马桶。当小男孩发现自己所在的宾馆的马桶出现了问题之后,并没有呼叫工作人员。他想自己解决问题,他自己想方设法,准备修复它。当记者问小男孩为什么不投诉的时候,男孩的回答让他十分惊讶,男孩告诉他既然自己遇上了,就没必要麻烦别人,就要依靠自己来修理。

    一个小小的男孩,就已经学会拥有责任心。这是很多大人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无独有偶,有一个地方举行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监考官不是大人,而是18名小学生。小学生当监考官,这实在是罕见!不过此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名作弊考生。

    原来大人当监考官时会有更多的顾虑:管得太松就是失职,管得太严又怕得罪人,于是监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了摆设。而小学生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发现有问题就立马以作弊处理。这一措施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但是这又值得大人们深深反思自己的责任心的缺失。

    责任是人生进退的底线。一个懂得自己责任的人不会依赖他人,而是独立面对自己人生的难题。他会在实践中学会进退,做到进退有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易,从小就学会为父母分担责任。

    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中,一位名叫洪战辉的小伙让人记忆犹新,因为他的事迹实在是催人泪下。他从小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到了他11岁的那一年,家中出现了重大变故,父亲不幸染上了精神病,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更不幸的是父亲发病时将自己1岁的女儿摔在地上,最终把她送到医院时抢救无效死亡。后来父亲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把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过了不久,母亲不堪忍受父亲的毒打也选择了离开。本来破碎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那一年,洪战辉才11岁,但是他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他觉得自己稚嫩的肩膀上必须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为了赚钱,洪战辉在业余时间做点小生意,有时还打零工,他就靠这来维持生活。上了大学后,他“带着妹妹上大学”,成为了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学生。

    不久洪战辉的事迹被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一时之间他也成为了“名人”。社会上的好心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纷纷捐款来帮助他。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洪战辉从不接受别人的捐款,为此他还在新华网上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他道明了自己不接受捐款的原因:“我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同时,他还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有些事情我也想不通,普通人就应该做普通的事,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这有什么奇怪的?要奇怪的应该可能是现在一些普通人不去做或者不愿去做或是不敢去做普通的事情,要么是不去尽、不愿尽、不敢去尽作为一个人应该尽的一点责任和义务。”

    当洪战辉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他经常说一句话:“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担多大的责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从来不向困难低头,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自己也不例外。他的责任就是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在这过程中他学会了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是强者。”

    洪战辉的事迹说明,一个人拥有了责任心,他就会乐观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这一点正是当今众多青年所缺乏的。一个人在面临选择权衡利弊的时候,他应将自己的责任放在自己标准的首位,将责任作为进退的底线。懂得并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只有守住这个底线,人生的进退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8.进退过程要讲究方法

    很多人整天忙碌,但到头来进步甚微;有的人劳逸结合,其进步让人惊人。他们的差距在于他们的方法不同。

    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情,方法是最重要的。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反之则徒劳无功,事倍功半。人生进退时的选择也不例外,选择合适准确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方法对了,会让自己的人生散发精彩,否则只能重蹈南辕北辙的下场。

    有一位青年十分吃苦,他认为只要能吃苦就会成功。可是几年下来,他始终一事无成。为此他十分苦恼,于是有一天他来到附近的庙里,向那里的方丈请教。方丈知道他的事情后,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破解的方法。他叫来三个弟子,让这位青年陪同这三个弟子去砍柴。那位青年不知方丈有何意图,只是跟着弟子们来到了山上。

    当夕阳西下之时,这位青年和三个弟子分别将砍的柴带回了庙里。只见那位青年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费尽力气一共扛着两捆柴。而三个弟子中,前两个先行到达。他们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担担着四捆柴,后面的则轻松地跟着。过了一小会,第三位也回来了。他从寺庙附近的江面上坐着一个木筏而来,他一共砍了八捆柴火。

    青年人看到三位弟子砍的柴禾比他多,心中自愧不如。方丈对他讲:“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青年要求方丈再次给他一个机会,他告诉方丈:“我原本砍了六捆柴,但是扛到半路,自己实在是累得不行,于是扔掉了两捆;走了一会儿,我觉得柴火还是压得自己寸步难行,就又扔了两捆;就这样我就扛着两捆回来了。”

    大弟子听后,说道:“我正好和他相反,起初我和师弟各自背着两捆柴,后来我们看见了一个扁担,我们试着将柴挂在扁担上,一前一后往前走。我们发现原来用扁担挑会更轻松,于是我们轮流担柴,很快就回来了。”

    方丈问小弟子:“你究竟为什么选择水路?”他说道:“我知道自己身材不高,力气也小。让我背一捆我都很难完成任务。于是我不走陆地,而走水路。”

    方丈听了他们各自的讲述后,点了点头,表示赞赏之情。他走到青年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这时你应该明白你的苦恼了吧。一个人办事,勤奋固然重要,但是方法比它更重要。”青年这时才意识到以前自己的错误,原来自己经常办徒劳无功的事情,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

    同样上山砍柴,四人当中唯有小弟子最聪明。虽然他力气最小,但是他却能够借助木筏来弥补自己的弱项。另外大弟子和二弟子通过相互合作既使得双方减轻了负担,又可以尽快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借助外物能够使得自己提高效率。

    孝昌年间,高谦之代理河阴令时,那里经常发生偷盗事件。原来有一个骗子经常在集市上拿瓦砾诈称钱物,以此骗走别人的马,溜之大吉。这件事的发生在当地民众中影响很坏,于是朝廷下令严加追查,限期抓获。

    高谦之接到诏令后,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他命令一位下属官员假装扮演囚徒,头戴木枷,让另外两名官员押着他到马市上去。当他们站在马市中时,“囚徒”自己不住地宣称本人就是先前骗马的贼人。

    与此同时,高谦之又命心腹左右到集市收集情报,重点调查各处秘密探察私下议论的人。不久,他们看见马市的一个角落里有人在手舞足蹈地议论什么,当他们走过去时,刚好听到一人正高兴地说:“这下咱们不用再畏畏缩缩地担惊受怕了。”结果罪犯被当场归案。

    经过审讯,罪犯供出了他们的同伙,同时还说出了他们过去所盗之物以及赃物藏匿的地点。这样,轰动一时的盗窃案便结束了,失主们都找回了自己被盗的钱物。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窍门与捷径。没有高谦之的“欲擒故纵”,罪犯也不会早日归案。因此人们做事之前要三思,要尽力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只有掌握方法,找到窍门,做任何事才会进退自如。

    9.在不断自省中懂得进退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每天反省的人,才会不断意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在进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旁人,而是他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明知自己有缺点,但是经常难以克制自己,纵容自己,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责任。当别人出于好意指出我们的缺点时,很多人并不乐意接受,有时甚至当面找借口进行反驳。一个人与其等别人来批评自己,倒不如自己事先进行深刻反省。

    鲁迅是中国文坛的领袖人物,他伟大的成就的取得,与他自己经常自我反省不无关系。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病重在床,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为父亲抓药。当他赶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十几岁的学生竟然还睡懒觉,导致上课迟到。这次先原谅了你,如有下次,你就别来了。”鲁迅听后,尽管肚子里面有委屈,但是他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到了第二天,鲁迅很早便来到学校。为了警示自己,他自己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他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从此以后,我一定要早起,绝对不能再迟到。”

    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情日益恶化,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鲁迅小小的年纪,就要将许多家务扛在自己稚嫩的肩上。为了节约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先要将家里的事情料理好,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为父亲抓药,最后他又急忙地赶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有时鲁迅会觉得自己很累。不过每当他看到课桌上的“早”字,就会暗示自己:“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后来他的父亲不幸去世,鲁迅依旧在三味书屋读书。他刻在课桌上的那个“早”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坎里,激励着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困难,继续前进。

    人无完人,不论男女,每个人都是极易犯错的。就连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承认自己的判断只有75%的正确率,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多达99%的判断是错误的。

    面对自己的缺点,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将会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这样的话,又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人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难成大器。因此,每个人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反省,每个人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再次犯错。人最好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一次错后就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警告自己下不为例。而大多数人则将自己的错误司空见惯,有时甚至视而不见,明知故犯。他们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一个人要做到自省,首先要严于律己,意识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犯了错而又不敢承认错误的人是让人鄙视的懦夫。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一个人不知悔改,屡屡犯错。

    一个人进行自我反思,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鼓励,有效的心理暗示。比如当夜幕降临时,自己可以对过去的一天进行反思:今天我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今天我哪方面需要改进,明日我需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至于自我反省的方式,那是很多的。一个人既可以记日记,写心得,还可以在网上开博客,写体会。有时还可以找好友倾诉自己的痛苦,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

    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林肯当选为总统。不久他任命参议员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面对这一任命,很多人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蔡斯虽然能干,但却十分狂妄。原来他曾经是林肯的竞选对手,他原本想入主白宫,结果却输给了林肯。不过他一直认为自己比林肯要强得多,对林肯也非常不满。

    林肯知道别人的看法后,对关心他的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我随手就把马蝇打落了。我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落它,我说我不忍心看着这匹马那样被咬。我兄弟告诉我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快。”

    林肯接着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斯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斯和他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反省犹如照亮内心的一面镜子,照出你心灵的美与恶,照出你心灵的污垢,让你早日纠正它们。只有这样,当人生面临进退时,他就会清楚自己的现状,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合乎情理的规划,让自己的人生早日熠熠发光。

    10.从细微之处发现进退之机

    在常人眼中,细节是完全可以忽视的。但是在智者的眼中,它们却能够成为解决进退的突破口。“细微见真知”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命运。有时一个人往往因为忽视一个细节而前功尽弃,因此凡是成就事业之人往往对细节十分重视。任何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空穴来风,巨大的变革往往在事前就已经有所征兆,它们在细节中酝酿,在量变中发展。那些见微知著、洞察细微的人能够及时预测到事情的发生,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以便未雨绸缪,防止猝不及防。

    历史上很多人能够料事如神,诸葛亮便是典型代表。他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之计,都不是凭借运气,而是依靠他细心的观察。与其说他识天相,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天气的变化,会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由此可见,智者之所以能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是因为他注重细节,能够通过细节对未来作出预测。当面临进退选择,理智的人不会感情用事,而是善于分析当时环境,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有利于自己的方案。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宰相。他全力以赴,投入到治理国家的行列中。在担任宰相期间,管仲制定法律,减轻税收,开发荒田,设立盐场。经过他几年的精心治理,齐国国力倍增,变得民强国富。

    齐桓公的豁达胸襟、用人不疑让他在诸侯中树立起了威信,使他产生了称霸中原的念头。然而这时卫国却自以为是,不听齐国号令,屡次违反盟约,这让齐桓公极其不满。为了让卫国臣服,他和管仲商量准备攻打卫国。

    齐桓公的宫女中,他平时最喜欢卫姬,对他宠爱有加。当他退朝后到寝宫休息时,平日里一向满面笑容迎接齐桓公的卫姬这时愁眉不展,她一见到齐桓公就跪倒,眼泪夺眶而出。齐桓公十分纳闷,说道:“你究竟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赶快讲出来,让我和你分担?”

    “陛下,听说你要攻打卫国,我的家乡的人们又要经受生灵涂炭了。”卫姬答道。

    齐桓公心中不禁一颤,自己的军事机密向来他人一概不知,这次卫姬何以得知,难道有人告密?他问道:“你何以得知我要攻打卫国?”

    “陛下今日退朝之时,满脸怒气,有杀伐之气流露出来。然而您一见到臣妾面色马上变得温和。您平日里谁都不怕。今日您一定想到卫国是我的父母之邦,心中有所不忍,因此我断定您一定有伐卫的打算了。”

    齐桓公经不住卫姬的一再哀求,决定不再伐卫,但是他又为如何向管仲解释而发愁。

    第二天上朝之时,管仲一见到齐桓公,脸上略带微笑,说道:“陛下有意不攻打卫国了?”

    这让齐桓公再次惊叹不已,自己的心事怎么又被他人猜中?他问管仲:“寡人的心思相国怎么知道的?”

    管仲答道:“今天上朝,主公一改平时的作风,执意让我先行,抢先向我作揖。这让我心中难免怀疑你改变了主意,因此我特意想好了劝服卫国的策略,既让主公避免因战争带来的尴尬,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齐桓公听后,心中大悦,原来自己身边竟然有如此聪明的人。不仅卫姬能够见微知著,而且管仲能够洞察细微,为我分担烦恼,出谋划策。自己身边有了他们,实在是多了左膀右臂,将来称霸诸侯更是指日可待。

    聪明人能够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不会以偏概全,因小失大;愚蠢者即使耳提面命,反复叮嘱,仍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因此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就必须学会通过细微之处体会到周围事情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同时,一个人不能按部就班,固步自封,而应随机应变。

    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能否把握。伟人们往往能够善于把握生活中别人忽视的机会,而他们正是通过这小细节发现了其背后的大道理。这也正是伟人和凡人的区别所在吧。

    在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家喻户晓,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创办的台湾塑胶集团更是台湾的支柱产业,闻名遐迩。但看似辉煌的背后也有一段艰辛的历史。

    王永庆儿时家境贫困,他从新店国小毕业后便不得不放弃学业,年仅16岁的他为了摆脱贫穷的家境,背井离乡,来到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相对于其他米店,王永庆的店原本没有任何优势,它不仅地理位置偏远,而且店面规模较小。刚开始店里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如何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优?王永庆一直在苦苦寻觅着其中的秘诀。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当年台湾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十分落后,所有顾客在做饭前必须淘干净米才能下锅。这在大家眼中本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到了王永庆这里,他却将之视为自己寻求的“商机”所在。从此以后,他和弟弟一起不辞劳苦,起早贪黑,将出售前的米都要耐心地过滤一下,将杂物一一取出,这样他的米在质量方面就比别人更胜一筹,顾客再也不用回家麻烦得自己洗米啦。因此他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紧接着王永庆又在服务上下功夫。他看到很多买米的客户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他们运米实在不太方便。于是王永庆决定自己要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措施方便了顾客,受到了好评。不仅如此,王永庆除了送货上门,他还亲自帮别人将米倒入米缸,如有旧米,还要将其放在上面。当遇到有的顾客出现了手头紧张的时候,他又采取先送米、后付钱的措施。他如此周到的服务受到顾客的普遍好评,使得他的生意日益红火。随后王永庆在繁华地带附近租了一个更大的门面,开办了自己的碾米厂。

    王永庆的创业非常艰难,不过由于他肯在细节上做功夫,所以他能够赢得机会,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机遇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一个人坐井观天,守株待兔,是永远得不到机会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虽然没有必要像侦探那样丝毫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但也要关注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因为细微之处往往能够预测出事件的发展方向。只有学会见微知著,就会顺应趋势,迎难而上。

    11.人生进退需要贵人相助

    人生的成长离不开贵人的帮忙,不过人生真正的“贵人”还是自己。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路程中,他自己一人单打独斗会需要很长时间。这时如果过来人帮助他分析利弊,排除万难,会让他少走很多弯路。有了贵人的相助,在人生的进退中,年轻人便会如鱼得水,称心如意。

    多年以前,莱德勒只是一个小尉官,在一艘停泊于重庆的美国海军炮艇工作。名不见经传的他仅仅因一箱威士忌变得无人不知。

    有一次,当地举办了一场“不看样品的拍卖会”。莱德勒冒天下之大不韪,向一个封闭的大木箱喊价。最后莱德勒出价30美元中了标。据称这箱子里面装的是鼎鼎有名的威士忌,不过大多数人觉得这里面装的是石头。

    当莱德勒打开箱子的一瞬间,众人不仅目瞪口呆,原来箱子里装的果然是两大箱威士忌酒。这对于处于战争期间的重庆来讲,简直是如获至宝。大家纷纷向莱德勒投向了羡慕的眼光。很多人愿意出高价买莱德勒的酒,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此时,《老人与海》的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正在重庆。当时在重庆,酒是相当稀缺的,但是嗜酒如命的海明威犯了酒瘾,一直在重庆寻找好酒,然而在战时的重庆想找到一瓶好酒太难了。后来他听说莱德勒手里有好酒,于是便登门拜访。

    海明威对莱德勒说:“我听说你有两箱醉人的玩意儿。”

    “是啊。”

    “我买六瓶,你要什么价?”

    “对不起,先生,我不卖。我留着是为了一旦接到调令离开这时,好好热闹一番。”

    于是海明威从身上拿出一大卷美钞,说:“给我六瓶,你要什么都行。”

    “什么都行?”

    “你说个价吧。”

    莱德勒沉思片刻,说道:“好吧,我用六瓶酒换你六堂课,教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价可够高的,”海明威说,“真见鬼,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几车的功夫才学会干这一行的啊。”

    “而我却有好几年在拍卖时上当受骗,这才交上好运。”莱德勒笑了笑。

    海明威做了个鬼脸:“成交了。”

    于是莱德勒递给海明威六瓶威士忌。在以后的五天里,海明威认真地给莱德勒上课,这让莱德勒受益匪浅。他对海明威讲:“我真是十分幸运,用投机获得的六瓶酒换来了美国知名作家的写作技巧。”

    海明威笑道:“你的确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不过我现在关心的是你的其余的酒现在何处?”

    “它们在我家里呢,我还一瓶没打开,”莱德勒说,“我想把它保留着,等到我举办大型酒会时再品尝。”

    “孩子,你现在最好打开一瓶自己先尝尝,不要舍不得。”海明威语重心长地讲。

    莱德勒十分纳闷,并没有理解老师的用意。后来,海明威因临时有事需要提前离开重庆返回美国。莱德勒到了机场,准备送海明威一程。

    飞机即将起飞,海明威凑近莱德勒的耳朵,说道:“以后,你在描写别人之前,千万记住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为此,你必须牢记以下两点:第一,自己要有同情心;第二,要学会以柔克刚。在你不幸的时候,千万不应自暴自弃,要随遇而安,想方设法挽回败局。”

    莱德勒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这和写作没有关系吧。”

    “你以后会明白的。这将是你人生的财富。”海明威叮嘱道。

    这时,搬运工人已在装行李了。海明威向飞机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向莱德勒喊道:“我的朋友,我建议你在为你的狂欢会发出请柬以前,最好把你的酒先抽样检查一下。”

    过了几分钟,飞机起飞了。莱德勒觉得海明威的话不可思议,他回到藏酒的地方,一瓶一瓶打开看,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瓶子里面装的并不是酒,而是茶。

    事实上,海明威一开头便知道了实情,不过他只字未提,既没有发火恼怒,也没有讥笑莱德勒,愉快地遵守了交易中他应承担的部分。这时,莱德勒重温海明威对自己讲过的话,觉得句句在理,意味深长。

    原来海明威在免费向自己讲授人生的修养课。海明威用自己的宽容为莱德勒的人生上了一堂重要的一课。这让莱德勒知道做事靠投机是绝对不行的,而上当受骗的者通常又是那些投机者。

    很多人会觉得莱德勒实在幸运,能遇上高人指点,而现实中很多人不会像他这么幸运。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当遇到人生的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自己的觉悟。

    从前,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这群羊的毛色都是白的。有一天,一只小黑羊混进了羊群中。它整天就像是被遗弃的可怜虫,不仅农夫讨厌它,给它吃最差的食物,而且同伴也排挤它,总是欺负它。

    一年冬天,羊群到外面吃草。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覆盖了大地,由于羊都是白色的,和雪的颜色一样,农夫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羊群。这时,农夫发现远处有一个小黑点,他朝着这个黑点走近,发现这正是那只平日里被他忽视的小黑羊。原来正是这只不起眼的小黑羊,成为了羊群的大救星。

    别人的帮助是重要的。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别人的一句安慰会让自己重新点燃信心。在外打拼的游子,尤其是需要朋友的帮忙,有时朋友的相助会让自己省去很多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人生的进退中,不能过分依靠别人,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靠人靠天靠祖上,还是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让自己克服困难的救星。

    12.勤于思考就会抓住时机

    进退的时机会隐藏在生活的周围,不易被人发现,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它们。

    有一条山谷南北走向,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东西坡的景观不同。它的东坡只有雪松,西坡则杂树丛生,长满了松、柏、女贞等。在当地人的眼中,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难解的谜团,多少年都没有人能够解开。

    有一天大雪纷飞,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为了避寒,他们支起帐篷来取暖。坐在帐篷里面的他们,望着外面漫天飞舞的雪花,惊奇地发现风向的不同造成山谷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

    每当雪松上面累积了一层厚厚的雪的时候,由于雪松的枝条富有弹性,它们开始向下弯曲,紧接着积雪便开始从树枝上滑落。等到压力减轻的时候,刚才弯下去的树枝会马上反弹过来,雪松继续保持着原来苍翠挺拔的身姿。这个现象一直持续着,雪松反复地弯,大雪反复地落,直到雪停了为止。哪怕皑皑白雪,雪松都是完好无损。

    困扰当地人多少年的疑团就这样被两个爱思考的旅行者被解开了。由于东坡雪大,那里的树枝常年不堪忍受积雪的积压而被压断,渐渐地失去了以前的生机,开始衰败。与其迥然不同的是西部的树枝。由于西坡雪小,它们上面的积雪很少,根本压不断树枝,所以西部的树的种类比较多,除了雪松之外,还有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等。

    这个谜底终于真相大白,这与两个旅行者的细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后来一位旅行者还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面对外界的压力,既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与它斗争,也可以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寻求反弹的机会。原来暂时的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今后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思考会让难题化解。不仅如此,思考还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一个消化的过程,这就如同一个人吃饭,只吃不消化或者吃得过多难以消化,长此以往,只会让一个人的消化系统瘫痪。所以学习贵在思考,经过思考这一大脑过滤的过程,外来的知识就会真正变成自己的,成为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

    有一位画家画技高超,因擅长画猫而远近闻名,人们称他为“猫神”。他画的猫栩栩如生,据说只要将他画的猫画挂在家中,家里的老鼠会被吓得全部跑光。名师出高徒,他一生只带过两个徒弟,不过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一天,画家将二徒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老二,今天你可以出师了。你已经学到了我画猫的全部技巧,有时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听后,对离开师傅恋恋不舍,但由于师傅态度坚决,他只好含泪辞别师傅。

    大徒弟知道后找到了师傅,着急地说:“师傅,老二都已经出师了。我都比他早来半年,我也应该出师了吧。”

    画家严肃地说:“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一点,但是,你的学习态度不及他,如果你照样下去,恐怕这辈子也出不了师。”

    “你平时学画,只知模仿,从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本没有任何创新。而你师弟则用脑子画画,他画的画总是十分认真,总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你的基本功很扎实,但不善于用脑,这会让你千篇一律,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听后,并无悔改之意,气哼哼地走了。

    若干年后,二徒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画家,人们都称他画的猫比他的师傅更胜一筹,他才是名副其实的“猫神”。而大徒弟画的猫在市场上根本没人问津。

    有一天,两个师兄弟在大街上邂逅而遇。大徒弟问师弟的成功秘诀,二徒弟说自己其实起初基本功还不及大徒弟,只不过他发奋努力,在提高基本功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将自己的灵感加进去。大徒弟顿时恍然大悟,他实在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师傅的良言相劝。

    师出同门,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二徒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不仅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会创造社会价值,为人类做出贡献。

    德国数学家高斯被称为“数学王子”,他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他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他十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他们全班同学出了一道数学习题,要求他们算出“1+2+3+4……+100”的和。

    这个题目在今天已经是个很容易的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尤其是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讲,这实在是一个难题。孩子们赶紧拿起草稿纸,一个一个在纸上加起来,只有小高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见他不动笔,问他是不是上课走神了,还不开始计算答案。

    这时,小高斯告诉老师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听后大吃一惊,问他算出答案的方法。高斯告诉老师,他发现在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话等式中一共有50个101,最后这道题目等于“101×50”,答案是5050。

    老师听后十分高兴,竖起大拇指向他表示祝贺。

    善于思考会让人变得聪明,让人寻得解决问题之道。只有经过仔细的观察,大脑的思考,一个人才不会鲁莽行事,他会留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当机会来临时自己就会及时把握,用它来成就自己辉煌的未来。

    很多人经常羡慕成功人士,希望像他们那样财源滚滚,家财万贯。其实这并不代表你智力上比别人差,关键是别人能够多动点心思,在进退之时准确把握难得的机会。所以那些期待成功的人士,要多留意身边的机会,勤于思考,相信你的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